大遼國國都都在哪裡?

742787154


遼國有五京,就是五個都城,它的上京,至今在地圖上都能看到。

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由契丹族建立,疆域遼闊,遠超華夏正統王朝宋朝,共傳九帝,享國達到二百一十年。在中華大地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是數一數二的。

事實上,在當時中國地圖上,北宋西夏遼也類似於一個三國演義,而遼國,比三國時的魏國更為強大,對於西夏和北宋都具有壓倒性優勢,只是後來完顏阿骨打的金國的出現,才終結了這種勢頭,但也換來了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族更猛烈的壓制。

在唐朝衰落後,中原朝廷再也無力控制塞北,契丹民族乘機崛起,經過一系列攻伐,由超級強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916年建立,兩年後,耶律阿保機就開始興建上京(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其餘四京是東京遼陽府(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內蒙古寧城縣)、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

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敖漢旗東部)稱帝建遼,918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遼太祖死後,太宗即位繼續營建皇都。

938年,太宗改皇都為上京並設臨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為皇族居所;南名漢城,為漢族人居所。兩城相連呈“日”字形。兩城建築與佈局是遼“以國制治旗但,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現皇城內仍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等。

根據歷史考證,遼國上京的位置,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不知是否挖走了好東西。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2015年,上京的宮城位置也已經被初步確認。2014年,考古工作隊已對遼上京遺址宮城北牆、南牆、西牆上的6處城牆遺址以及西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面積1000平方米。

這是考古現場的照片。


小院之觀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不免會想,這問題這麼簡單隨便查下就知道啦,畢竟一個朝代的國都最多就兩個,比如明朝的國都就一個首都北京和一個陪都南京,不是很容易嗎?的確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的國都基本上都採取兩京制,即一個首都加一個陪都。但是遼朝卻是個例外,它不但經常變換國號,反覆使用著遼和契丹這兩個國號。其國都的設立更是與眾不同,它不是採用一般王朝普遍採用的二京制,而是採取更為獨特的五京制。



遼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所開創的朝代。它歷經二百餘年一共有五個國都,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這五個國都是同時存在的,而非先後存在的。那麼這五個都城是怎麼來的呢?又是什麼時候設立的呢?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這裡澳古君為你一一揭曉。



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臨潢府(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登基稱帝,建國“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當然這個地方並不是叫上京臨潢府,而是叫葦甸。當年耶律阿保機成為部落首領後,就將這裡選為政治中心並建立“龍眉宮”,史稱“西樓”。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在此繼任為契丹大首領,並在“西樓”開始營建宮殿。後隨著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其餘的六個部落,並於公元916年稱帝,建國“契丹”,即在“西樓”開始大規模的營建皇城,而這個時候西樓也更名為“皇都”。後在927年隨著契丹國力的增強,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開始有計劃的對皇都進行擴建,史載“太宗詔建日月四時堂,圖寫古帝王事於兩廡”,自此日後的上京基本營建完畢。



927年11月隨著契丹滅亡後唐並奪得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先是改國號為“大遼”,後將“皇都”改為上京,並建臨潢府。自此上京臨潢府被正式定名,並開始了長達二百餘年的遼國都城的歷史。當然遼國之所以會在此定都,那是因為上京從耶律阿保機開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契丹族在內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當然。



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國的遼東城,也就是今遼寧遼陽。渤海國是唐朝時期東北地區的一個割據政權,在宋之前一直有著“海東盛國”的美譽,其國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國主都太過無能,導致國力極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為了向東擴張契丹的勢力,於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軟弱不堪的渤海國,並於同年佔領了渤海國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國後,並在此國建立了一個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屬國“東丹國”。那麼講到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了,為什麼明明是講東京遼陽府的,為何要講“東丹國”呢?其實遼陽府之所以會成為五京之一,就是跟東丹國有關。當年耶律阿保機在滅亡渤海國的二年之後就駕崩了,原本繼位的應該是作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於當時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後的支持從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勢力薄弱也沒辦法,只能在東丹國做他的國王。但耶律倍雖已安心的做他的國王,不過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東丹國,畢竟本來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後就藉口遼國的邊境需要將原本的遼東城升為遼國南京,並在此駐紮重兵,以此來死死盯住東丹國和耶律倍,而後更是藉口遼國南京作為遼國國都需要大力發展,而發展就需要人,於是就讓耶律倍從東丹國的都城天福城遷移人過來,而作為屬國國王的耶律倍也絕對不能不同意,最終在這樣的操作下,東丹國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國力驟降,甚至在930年作為國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後唐。



而後隨著東丹國的名存實亡,實際上遼國已經開始直接管理著這片土地。於是耶律德光最終就在遼國南京設立中臺省,並有這個機構來管理整個東丹國,後在938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府。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前期的東京遼陽府並不是遼國的國都,而是東丹國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遼國掌控整個東丹國。後在後期隨著在982年東丹國被廢,遼國直轄了這塊土地後,作為當時東丹國的行政首都東京遼陽府才開始真正的成為了遼國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著整個遼東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今北京,為遼國陪都。公元938年隨著遼國吞掉了幽雲十六州,遼國開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並升為南京(後改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為遼國五京之一。眾所周知幽州歷來是經濟發達的農耕地區,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遼國得到這塊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漢族,遼國的首都上京又離這塊地盤較遠,管理上來說未免有點鞭長莫及。



於是最終遼國決定在此地設立陪都,同時建立了一個“南院”機構,由它來治理遼國在整個北方地區的土地和臣民。後到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之後,遼國南京的地位就顯得更為的重要,在這個時候遼國南京是遼宋兩國的貿易點,也是宋朝向遼朝輸送貢品的交接點,宋朝每年向遼國贈送的歲幣、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遼國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遼滅亡。



其實初期遼國在南京析津府設立陪都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遼國在北方地區的疆域和漢族百姓。後來在經過與宋的和談後這裡就更是成為了遼國的經濟中心,遼國幾乎一半的錢糧都是從這裡獲得的,而且宋朝的進攻的鉅額財富也是從這裡送往上京的,所以在這裡遼國自然要特別重視,而且由於這裡的條件要比遼國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當時遼國的皇帝在這裡修建了豪華的行宮,且在這裡待的時間要遠遠多餘其他四京的時間。也就是如此此時這裡也自然就成為了遼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那麼作為遼國陪都也名副其實。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公元1007年隨著遼國相繼征服奚、烏古、黑車子室韋、韃靼、回鶻與渤海國等國,又獲得了幽雲十六州及漠北地區,可以說到了遼聖宗時期遼國的國土已經遠遠大於遼剛建國的那個時候。而隨著遼國國土的極具擴大,曾經位於中心的上京此時已然是變成了偏居塞外的城市,顯然此時的上京已經無法再作為疆域廣闊的遼朝的都城。



最終在1007年遼聖宗決定遷都中京大定府,並在這裡仿造故唐“神都”洛陽營建全新的都城來作為皇室的新居住地。至於為何要在這裡營建新都,那是因為此地正好處於上京和南京的中間,而且氣候宜人,四通八達,宜農宜牧,可以說是最適合建立大都市的地方。再加上當時遼宋兩國當時正處於和平期間,兩國貿易不斷,兩國來使更是接連來往,而剛好皇帝在中京有便於接待宋使,而且當時的遼國南京又是遼國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所以在中京這個位置既能照看到幽州,又能照看到上京,這絕對是最佳的去處。




簡單的來說遼國之所以會遷都於此,原因就在於中京可以說是屬於遼國的核心地帶,這裡離遼國的其他都城都不遠,且交通也更為便利,在這裡建立都城可以更好的協調遼國各都城的關係,亦能更好的控制整個遼國。



西京大同府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也是遼國的陪都。公元1044年遼國將雲州升為西京,府曰大同府,自此成為五京之一。雲州是遼國當年從後晉手中取得的幽雲十六州之一,本來雲州的地位並不突出,因為有幽州的存在,所以並未收到遼國君主的重視。但是在了遼興宗時期,隨著遼夏兩國關係的惡化,西夏對於遼國西境的威脅越來的嚴重。



於是位於西境要地的雲州就越發顯得重要,再加上宋朝對於遼國西境也是虎視眈眈,最終遼國決定將雲州升為西京,並作為陪都,同時派駐重兵,並有王公貴族來直接管理。當然遼國在雲州設立陪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雲州在當時是幽雲十六州最中心的城市,在當時如果要設立都城就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剛好雲州周邊的城市就可以提供一切資源,再加上雲州四通八達,交通本就便利,所以最終選擇了雲州來作為遼國西境的陪都。



當然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遼國在雲州設立西京,其目的就是為了阻止西夏和宋對於西境的覬覦之心,從中確保遼國對於西境疆域的掌控,和其周邊城市的管理。



可以說遼國之所以會在全國設立五個都城,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治理和控制著這個幅員遼闊的遼國。它設立的五個都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目的,比如設立東京遼陽府是為了更好的掌控原渤海國的土地和子民,設立南京析津府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的土地和治下的漢族百姓,同時也為了便於與宋朝的貿易。實際上遼國實施的這種針對不同區域分而治之的方法的確加快了遼國對於新佔領地區的征服腳步,同時也加快了新佔領地區的經濟恢復,所以不得不說遼國的五京制的確是一種實際而又有效的管理制度。


澳古說歷史


遼朝歷史從907年至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我們如今北京建都已經865週年了,那麼在這之前,也就是說在遼朝的時候,它的國都在哪裡以及有沒有固定的國都?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首次建立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消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再次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1006年遼聖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為了鞏固江土,加強統治,遼相繼修建了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也叫做遼代五京。1125年被金國所滅。

臨潢府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遼代稱上京,是契丹建國初期在本土新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遼國早期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正式營建於遼太宗神冊三年,也就是公元908年。上京臨潢府城幅員廣闊,氣勢雄偉,內分為二城。

北名皇城周長10華里;南名漢城,周長17華里,兩城相連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牆高三丈,設有樓櫓,漢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牆高兩丈,不設敵樓。契丹統治者住在皇城,漢族人居住在漢城,是遼國“以國治理契丹,以漢治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應。

遼陽府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制模仿漢制。城高三丈,幅員三十里。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

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於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子城東部,並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牆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大定府遼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長15公里,街道寬闊,佈局有中軸線,東西對稱。但城內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廣設氈帳,供契丹人駐防,城內設有“大同驛”以接待宋朝來使。“來賓館”和“朝天館”分別接待西夏和新羅使者。遼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極為著名,均為皇家特建,氣宇恢弘。

商業區設在寬達百步的城南大道兩側,有廊舍300餘間,以供商業貿易。中京城還有許多漢人養蠶織綢,專門生產送給宋朝的禮品。設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東京,也各具特色,特別是遼南京(今北京市)最為繁華,其周長達18公里,面積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築頗為富麗。遼之後,金、元、明、清均定都於此。

大同府是遼朝重要的賦稅收入基地之一,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鄰經濟富庶的宋之河東地區,再加上與交界地區的人民的血緣關係密切,不論是在遼宋雙方和平時期,還是民族關係緊張階段都是遼宋間重要的經濟貿易區。

文|宋昀娜


史之策


遼國前後共擁有5個都城,這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遼國的皇帝並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樣喜歡待在固定的國都裡,而是喜歡四處出巡打獵。這種習慣後來演變成了遼國皇帝以打獵為理由視察各地的固定制度,史稱“四時捺缽”制度。為了滿足遼國皇帝隨時出行的習慣,遼國營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遼五京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原王朝的都城,但也能行使國都的職能。這五京分別是遼上京、遼中京、遼東京、遼南京、遼西京。遼5京既有國都的職能,也有分管所屬地區軍政大權的職能,更類似於漢人王朝的都督府。





第一、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效仿漢人王朝開始物色國都位置。918年,耶律阿保機命令禮部尚書築造了遼皇都。耶律阿保機死後,由耶律德光即位,這就是遼太宗。遼太宗繼續營建皇都並且完工,將之改名為臨潢府。臨潢府就是遼國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後來的四京都屬於陪都的性質。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





第二、中京大定府

公元100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修建遼國的中京城,這就是大定府最初的起源。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大定府才修築完成。遼國皇帝不僅常年居住在這裡,還在城中鼓勵漢人百姓養殖桑蠶,推廣紡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京都是遼國的商業都市。金國滅遼以後,繼續使用這裡,直到後來蒙古興起。大定府的遺址也在蒙古自治區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寧城。



第三、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原本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將之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又將之改為東京城。遼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也是遼國在東北的行政中心。12世紀女真族攻陷了這裡,並依然作為陪都使用。

第四、南京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就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城。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全部割讓給大遼。遼太宗耶律德光在938年得到了這座幽州城,並部署下重兵鎮守。遼南京是阻擋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柴榮、趙光義等人均未能突破這裡北上。北宋宣和2年,太監童貫率領19萬宋軍北伐,也在遼南京被守將耶律大石擊潰,可見遼國南京城池堅固,十分難以攻取。非常有趣的是,遼國的南京其實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耶律大石在南京阻擋宋軍進攻)

第五、西京雲中府

西京是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遼興宗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遺留下的舊城改建為西京。這裡也是典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出處。西京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可以管理西北諸路軍馬,意義重大。許多年後,金國人得到西京城,將之改名為大同府並沿用至今。


歷史的荒野


遼,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契丹,發源於北方大興安嶺的遊牧民族,最早源起於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之間。文獻中稱之為東胡,或直指為鮮卑宇文部的一個分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匈奴別種”。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比960年建立的北宋立國還要早。耶律阿保機“以金齪箭卜之”確定了建立都城的地點,就是騎著馬奔馳,同時射出一箭,箭落處就是建都之地。這個建都之地當時叫作“西樓邑”。遼太宗時期,契丹改國號為遼,將修建好的都城命名為“上京”,設臨潢府,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史*地理志》認為此地“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種,水草便畜牧。”

耶律阿保機稱帝立國之後將大遼的勢力向東發展,滅了東北地區靺鞨族政權所建立的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於現在的遼寧遼陽設東平郡,遷渤海國遺民於東平郡。太宗耶律德光時設遼陽府,作為南京。

太宗耶律德光時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了換取太宗耶律德光的軍事支持,在936年把幽雲十六州獻給遼。於是又設幽都府為南京,就是現在的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原來的南京遼陽府改為東京遼陽府。

上京、東京、南京合稱為“三京”,這是遼前期的三個行政中心。真正起到國都作用的還是“上京”臨潢府。

中京大定府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時修建,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寧城。中京大定府與中原接近,北邊是草原民族雜居之地,地處咽喉要道。中京大定府是最大的陪都,仿北宋的汴京修建,規模宏大。

大遼五京中最晚建都的是西京大同府,即唐代時的雲州,現在的山西大同。西京一個是重要的賦稅收入之地,一個是戰略位置重要,南臨北宋,西臨西夏。


沅汰


遼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存在了218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了五代後晉,開始改國號為“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當然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都,就好比今天我們中國的首都在北京,而當年的遼國他們的國都是在“臨潢府”,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他們稱它為“上京”,是遼國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中心,最開始建造是在公元908年,而“臨潢府”原本是叫“葦甸”,在唐朝中期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後來耶律阿保機選“葦甸”作為政治中心,開始籌劃建設,開始在“西樓”(也叫龍眉宮)營建宮廟,先後在此地建造了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等。

在契丹族滅了後唐奪得燕雲十六州後開始改國號為“大遼”,將皇都“葦甸”改名為上京,也稱臨潢府,臨潢府一直輝煌了二百多年。

遼國在全盛時期疆域還是挺大的,北至庫頁島、色楞格河;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天津海河、山西雁塔山;遼國的核心領土,在今天的內蒙通遼和赤峰以及河北壩上、遼寧朝陽一帶,這麼大的疆域自然要進行行政區劃,遼國的行政體系大致是道、府、縣三級,類似我們現在的省、市、縣、鎮、村一樣。

遼國分為5個道,而每個道都有一個政治中心,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它們分別是: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內蒙古)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內蒙古)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遼寧)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北京)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山西)

而這五京當中“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餘四個是陪都,不過要提到的是“中京大定府”在澶淵之盟後地位直線上升,都可以和首都相媲美。

那麼作為遼國國都的“上京臨潢府”,也就是現如今的赤峰市現如今怎麼樣?

赤峰市現如今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面積有9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經濟發展也相當快,後又評選為國家園林城市。


羽評郡主


遼國是我國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一共歷經九位皇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遼國對國都的設置不像其它王朝一樣只有一個國都,或者簡單的設置兩京制。遼國一共有五個京都,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遼國設立五個京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而來的領土。


其中,上京是臨潢府,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上京是唯一的首都,其它四都都是陪都,但是政治地位則隨著遼國的領土範圍和政治重心的變化而有所側重。遼太祖時期,上京是當之無愧的中心。

中京是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中京在遼太宗時期是主要的政治中心。

東京是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渤海國的遺民。

南京是析津府,近北京市西南,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就是新得的燕雲十六州,主要是為了控制漢人聚集地。

西京是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主要目的是為了部署邊防事務,針對西夏和宋朝。


可見遼國設立五京制度,每個京都的含義都不一樣, 而且遼國因為是實行四時捺缽制度也就是行所在制度,皇帝在四季有不同的行宮,在不同的行宮中理政,即政治中心是流動的。所以國都不意味著政治中心。


夜月下鳴蟬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政治

五京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路人己7


誠邀,如題。北宋時期,北宋和遼國都設有陪都制度,所以遼國的國都其實也不止一個。



具體而言,遼國由於地域廣闊設置了5個都城。

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大遼國皇帝所在上京臨璜府,位置大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這也是遼國最重要的都城,其它四都有點陪都的性質。分別是中京大定府,位置在今內蒙寧城西大明城、東京遼陽府位置在今遼寧遼陽市,南京幽都府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大遼國是有契丹民族建立在北方草原上的國家。一般而言,認為契丹民族起源於今天河北與內蒙古交界處的大淩河一帶。因此,契丹立國之後的主要活動地方在今天的遼西和內蒙古赤峰一帶。



因此,大遼國的都城也即是建立在了這一地帶。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今天內蒙古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大遼的第一個都城,即遼上京臨潢府。這是整個大遼210年的正式首都。

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封其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以遼陽府為東丹國都。後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統一契丹,以遼陽府為東京。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向遼國借兵滅唐,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作為條件。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後,以遼太宗為父,自己甘做“兒皇帝”。公元938年,耶律德光建立胡漢分治政策,以幽州(今北京)為南京析津府,雲州(今大同)為西京雲中府。



公元100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又在今天內蒙古寧城附近建立了遼中京大定府,成為聖宗之後遼國的統治中心。至此,大遼國形成了以五大都城並立的局面。當然,開封也曾短暫做過遼國的首都,只是時間太短一般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