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從小,家長告訴我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小時候不學習,長大鐵定後悔!

在國內,好像確實是這樣:

有人在一本只是混混日子,最後臨時抱佛腳,也能找到不錯工作;

有人在普通院校天天刻苦,最後就業還是受到各種嫌棄;

有人辛辛苦苦考到名校碩士,卻因第一學歷低而被工作拒之門外;

更不用說只標榜招聘清華北大,哈佛劍橋的企業了——

問題出在了哪裡?

只是因為沒考上好大學?

可是0~18歲,人還未成年!成年後的人生,卻要被未成年時的行為所深深影響。

這太荒唐了!

於是,中國的家長異常焦慮,為了不讓孩子因為未成年的不成熟而曲折一生,使出了渾身解數:上奧數班,英語課,鋼琴課早就成了標配,現在還興起了幼兒編程;花費數百數千一小時請家教;寒暑假送孩子出國遊學......家長操碎了心,說什麼都要讓孩子儘可能上好學校,名校,這樣將來才可能找份好工作。

畢竟孩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就要徒傷悲了。

但時代變了。

最近華為等大企業紛紛喊出“淘汰平庸員工”的口號。但是那些已經人到中年的“平庸員工”,當初也多為天之驕子,不乏清北復交,甚者是世界名校畢業,不然如何能進入華為這樣的大公司工作。那為什麼少壯努力,老大也徒傷悲呢?

現代社會,只是少壯努力顯然已經不夠了。

“少壯不努力”體現的中國式焦慮

“少壯不努力”一句體現了中國對“早”的古老追求——努力要趁早。中國對“早”的焦慮也是源遠流長:漢朝之後,東晉時期出現了“聞雞起舞”的故事;元朝則出現了“笨鳥先飛”的成語;民國張愛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更是影響了幾代人。看看現在的明星,十幾歲正是讀書的年紀,已經幾億幾億地撈金了。

我國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導致“資源有限,只能集中在少數精英身上”, 只能先以小而精的團體來彌補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不足——從晚清時選拔幼童留學美國,到1978年創建“少年班”,以及之後各種的“超常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近兩代家長的教育思想。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 容閎 圖片來源:wikipedia

學習,自然要趁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幼兒園就會四則運算,幾百個英文單詞已經不算新鮮事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幼兒編程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知乎上甚至已經出現了“孩子5歲了,學編程還來得及麼?”的問題;在2018年以前,攻讀國內研究生甚至也要趁“年青”——不得超過40歲。用人單位也深受“早”文化影響,“35”歲定律已經深入人心。

可是,在忙碌中,我們都忘了,我們從小就這麼努力,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還是僅僅是為了和學霸攀比獲得滿足感,或者只是為了找人託管,消磨時間嗎?

開始努力的第一件事,是找對方向

打個比方,比如夢想進華爾街投行,掙百萬年薪,那麼我們應該先做什麼呢?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恐怕很多人第一反應是——

好好學習,上名校。

上哈佛,耶魯當然是最好了,這些投行肯定更喜歡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啊。

但如果華爾街綠洲Wall Street Oasis數據告訴你,2018年華爾街十大投行被錄用的學生中,哈佛學生佔比不過3.9%,而紐約大學才是最受華爾街投行青睞的大學。你還會一門心思上哈佛嗎?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根據美國知名金融教育信息網站poetsandquants 2018年統計,美國華爾街十大投行所錄用的學生來自於440多所畢業院校。十大投行錄用學生最多的22所美國商學院學生,實際上不過佔當年錄用指標的30%到40%。而在美國投行,發現身邊有同事來自於普通州立大學也並不稀奇。

如果你讀世界名校的目的,只是為了一份高薪的工作,那麼你從一開始就錯了。

實際上,普通州立大學進入華爾街投行拿高薪可能更容易。因為如果你在哈佛大學,周邊強手如雲,大家都想進好公司,競爭將異常激烈;而在普通州立大學,更多同學只想在家附近找到工作,可能沒有什麼人,會和你競爭同一地區的公司崗位。此外,美國公司非常看重員工的多樣化背景,他們不會希望他們的員工都是清一色的哈佛耶魯畢業,所以,普通州立大學可能更具優勢。

同樣的,如果你想將來進入華為工作,想年薪30萬以上,你也不需要非要頭懸樑錐刺骨,一定要上清華北大。實際上,華為2017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錄用學生最多,高達

554人;進入武漢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吉林大學,也有很大機會進入華為,其錄用學生人數也在200人上下。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這是因為,這些企業,最看重的不是名校文憑,而是一個人的成本和產出比。如果兩個人產出值相同,一個期望薪資低,一個要的薪資高,企業自然更傾向成本低的。為何華為錄用的清華學生遠少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何華爾街投行不全招聘哈佛耶魯等頂級名校畢業生,就可能是這個原因。

大眾覺得名校進入好企業更容易,只不過是因為,企業時間有限,應聘人數太多,通過名校牌子篩選更省時省力,而且名校畢業的學生,能力強的概率更大。但是大浪淘沙,名校牌子能頂一時,不能頂一世,最終留下來的,還是給企業帶來最大價值的那批人。

那些世界頂級名校的辦學目標,也不僅僅只是讓學會找到好工作。

哈佛大學的校訓是“真理”。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普林斯頓校訓是“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在美國招生官的眼裡,一個滿腦子想進熱門的專業、賺大錢、買車、買房、移民的學生是毫無魅力的。美國名校,更偏愛“理想主義者”。他們認為,能夠不計代價地把自己畢生精力與智慧注入一項事業中,最終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是那些心中對某一領域有著真誠、持久的熱情的人。

所以說,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讓孩子有份好工作,多賺點錢,你的孩子,真的不用從小就那麼辛苦努力,更不用非要進什麼名校。2019年進入彭博富豪榜前500名的中國大陸人士有35人,北大畢業的只佔2人。而進入前80的,無一人畢業於清華北大。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努力不僅在少壯,學習是終身的事

少壯努力,不等於一勞永逸

也許,古代書生年少刻苦,一朝高中,就可以衣食無憂,但是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只是少壯努力,已經遠遠不夠了。

美國,早已在踐行“終身學習”

曾在美國留過學的人可能都遇到過,很多讀碩士的美國人,都不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很多人都已經工作多年,甚至已經結婚生子,之後再到大學回爐重造。對他們來說,多年的工作不代表學習的停止,他們更願意從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後從攻讀碩士的過程中,補充他們在實踐中所缺乏的知識與思維。我的一個美國同學,年過40,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律師,但仍選擇攻讀信息科學碩士。我問她,她的工作經驗已經很豐富,找工作很容易,為何還要再讀一個碩士?她說:

“擁有數據技能能夠讓她的工作更高效,並且掌握一種全新的思維看待問題。”

而且,在美國的認知中,即使獲得碩士,博士學歷,也不意味著學習的終點

因為時代發展太快了,形勢也變化莫測,一勞永逸的“鐵飯碗”並不存在。

我認識的一名95年就出國留學的美籍華人,讀的是醫學博士,30歲才畢業。但是畢業後她發現,作為一個外國人,她為企業做研究的薪水非常微薄。為了養家餬口,她在工作之餘,攻讀了美國一所社區大學的計算機碩士學位,畢業後拿到了相當於之前3倍的薪水。經過不懈努力,現在她已經成為公司董事會的唯一的亞洲面孔。

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方式,千萬人因此走上人生巔峰

美國費城的社區大學

據她說,她身邊的美國人轉行是很常見的事情。由於美國企業高度分工化,一個企業裁員,倒閉,僅僅依靠自己過去經驗,很難找到工作。於是,很多人會選擇到社區大學,以便宜的學費,和1到2年短時間學習,換取新的學位,找到新的工作。即使到4,50歲,很多人依然會回到大學去學習。

所以說,現在努力,一點也不晚!

結語

時代在發展,流傳千年的教育思想也應與時俱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千古名言,可以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終身努力,終身學習,才能讓自己在現代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