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七月不趕鹿,臘月不趕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俗話說七月不趕鹿,臘月不趕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獐我們環鄱陽湖地區原來很多,至小接觸,品種有多種,平原地的個頭小些,灰黃色比黃麂大些,黃麂膽小,黃獐不怕人,人至近前如家養一樣不跑,常被手握器物農民所傷亡。讀小學時路上一顆南酸棗樹,冬日落下,即是我們小孩的零食,同時有許多黃獐會與我們搶食,因為傻冒一樣,到八十年代未基本被捕捉到滅絕,現在幾乎沒見了。烏頭獐,黃頭獐,據說是灰黃色的獐與高山上烏獐雜交的,這個不清楚,一般生活在低山,在我們造林山上還有碰到數目不多。


烏獐高山上居住吃食,原來在山上做原木香菇時常常碰到,因為總喜食幼菇蕾,是那時我們打擊防範對象,也不怕人,還敢在臘月季節開擴場地,交配。文中提問到的臘月不趕獐,我不知是否壞獐之繁殖好事,還是南北季節之不同,北方獐動物提早於幾月交配,臘月時節獐己懷孕小仔,恐母獐之流產。這個不清楚。

七月不趕鹿,鹿也很多種,有些鹿怕人,遠遠見之早己逃跑,不存在趕。有些鹿反而多是群居,發現有人公鹿遠遠起跑攻擊人類,我是訓養場見到的。那時想養鹿去了解情況,瞭解到鹿倒是3一4月發情交配,孕產於8一10月,那提問中七月不趕鹿就是指鹿孕期勿趕,會流產。

綜合看來,這一老俗語說的是讓人愛護,保護生物生命,維持生態平衡之意。


老艾葉


農村老俗話說“七月不趕鹿,臘月不趕獐”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民間很多俗語是花樣很豐富,內容都比較簡練,並且表達出了跟蹤規矩和注意的事項,經過代代的口語相傳,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古代的時候,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常常會獵取一些動物來作為食物,但是在獵取動物的過程中也要遵循著一些注意的事項,告誡著人們事事懷有仁慈之心。

七月不趕鹿,是說七月的時候鹿正式處於即將生產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趕鹿,會造成鹿的流產,導致直接一次傷害了兩個生命。並且如果此時殺了母鹿,那麼剛生下的幼鹿也會因為吃不到母鹿的奶而死掉。人類為了生存捕捉動物維繫生命是大自然的正常循環,但是如果扼殺了還沒出生的鹿胎兒或致使剛出生的幼鹿死亡,就是非常殘酷不道德的事情了。所以總結出來七月不趕鹿的說法。

臘月不趕獐:獐也是鹿科動物的一種,又稱河麂由於人類的惡意捕殺,偷獵幼河麂,獲取名貴的藥材和滋養品-“獐寶”而獲取的來源大多是從死幼獐體內獲得,為此,常常要殺死幼獐。獐這種動物,一年就繁殖一次,並且都在每年的12月,也就是臘月。所以這個人們發現了動物的繁殖規律後,總結出來臘月不趕獐的說法。

其實,不僅是這兩句俗語,還有比如人們常說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勸君莫食三月鯽,是一個道理,就是教導人們不要再動物繁衍的時候去獵殺捕捉,要給它們就出足夠的繁衍時間,否則這些動物將會被趕盡殺絕!現在這兩種野生動物都是國家的保護動物,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在圍獵和捕殺了。但是俗語卻指導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農村俗語:“七月不趕鹿,臘月不趕獐”是什麼意思?大家認為說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