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內戰期間,原本處以巨大的劣勢的蘇軍為何能反敗為勝?

AstroC


蘇俄西部,協約國軍隊佔據摩爾曼斯克港,運來大批大炮和軍用物資。波蘭軍隊、芬蘭軍隊紛紛進入蘇俄國境。

蘇俄東部,5萬人的捷克軍團被協約國重新武裝,在西伯利亞發動暴亂。英、法、美、日相繼派兵在海參崴登陸,甚至軟弱中國的北洋政府都派兵進入俄國遠東。

蘇俄南部,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土耳其翻閱高加索山進軍,連德國人都趁機進佔克里木半島。

蘇俄北部,還好是北冰洋,沒有什麼危險來襲……

1917年10月25日,列寧宣佈蘇維埃政權建立,當時的情況很危機,國內是紅軍大戰白軍(主要對象是高爾察克的40萬白軍、鄧尼金得到資助的15萬軍隊),國外是外國干涉軍紛沓而至。

“社會主義主國在危急中!”列寧親自簽署蘇俄人民委員會法令,號召群眾起來保衛蘇維埃。

1918年2月22日,蘇俄當局決定動員1/5黨員上戰場,很快有5個整編軍出現在東部戰場,到10月份紅軍人數突破80萬人,頑強抵住國內外勢力的進攻。

1919年,高爾察克越過烏拉爾山發動大規模進攻,鄧尼金從西邊呼應作戰,後者相繼佔領塞瓦斯托波爾、察裡津、基輔、奧廖爾、庫圖拉,10月份兵鋒離莫斯科僅有200公里。

列寧發出“大家都去同鄧尼金作鬥爭”的號召,3萬名黨員和1萬名團員被抽調過來上前線,20萬優秀的工農分子響應號召奔赴前線。

在戰場上,黨員幹部身先士卒,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使紅軍的士氣大漲,迅速扭轉戰局。到1920年春,外國干涉軍全部被驅逐出境,國內的白軍全部被粉碎。

蘇俄內戰的勝利,具有非常大的歷史意義,證明工農子弟具有強大的力量,一舉擊敗全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群毆。

儘管蘇俄國內有800萬人死於戰亂,但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制度,在遼闊的俄羅斯土地上紮下根來。

而這場勝利的取得,離不開黨員幹部、團員青年的付出,他們的獻身精神和先鋒模範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子屠龍


從軍事實力來說,白軍佔據著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白軍都是由原沙皇俄國的舊軍組成,軍官都是職業軍官,士兵也訓練有素。而紅軍是新組建的軍隊,嚴重缺乏具備軍事素養的軍官和士兵,這必然導致軍事上紅軍將處於絕對的劣勢,至少在戰爭的初期是這樣。但是在這種絕境下,蘇聯紅軍最終挺了下來並發展壯大取得最終的勝利,而蘇維埃政權也最終穩固下來,顯然紅軍佔據了其他有利的因素。


從地緣戰略上來說,雖然蘇聯一度失去了近四分之三的國土,但是仍舊佔據著最重要的中部地區,絕大部分的交通樞紐在中部地區,這意味著雖然處於四面包圍的不利態勢,但是各個方向上的白軍也無法相互有效的聯繫,只能是各自孤立的作戰,加之白軍各個武裝力量的成分複雜,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不能統一協調軍事作戰,很難對紅軍形成致命的打擊。而紅軍正是利用白軍的這一弱點,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逐一消滅白軍。雖然在兵力總數上白軍佔據了優勢,可是在局部的戰線上紅軍總能保持數量上的優勢,這就彌補了紅軍在戰鬥力上的不足,隨著紅軍的不斷成長,作戰經驗的累積,軍事優勢逐漸轉到了紅軍這一方。


內戰持續時間長達5年,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勝負將取決於雙方的人力資源和工業資源,而蘇聯紅軍佔據的中部地區是最重要的工業區和交通樞紐,這使得紅軍可以源源不斷得到大量的武器彈藥的補給,而白軍大部分是依靠各干涉國家的海外援助,數量和補給速度遠不如紅軍。從兵力的補充上,白軍更是無法同紅軍相比,紅軍最主要的兵源就是工人和一部分農民,而白軍的支持者是舊軍人和舊貴族,這些人的數量和支持紅軍的工人農民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所以隨著戰爭的繼續,紅軍必然會越來越強大,而白軍必然會越加弱小。


此外那些裝備精良的外國干涉軍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就是這些國家在政治上的不穩定,國內存在著反對干涉俄國內政的勢力,一旦他們在政治上得勢,必然會停止干涉蘇聯的行動,而且各國之間的目標企圖並不統一,自然無法形成堅固的反蘇聯盟。他們在軍事實力上足夠強大,但是在政治上卻搖擺不定,這注定這些干涉軍只能成為一支輔助性力量,無法能為推翻蘇維埃的決定性力量。

正是利用了白軍和外國干涉軍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的弱點,新生的蘇聯紅軍得以在戰爭中成長壯大,重新奪取軍事優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戰略論


蘇俄內戰又稱蘇聯國內戰爭或稱對蘇干涉戰爭,是1918年到1922年在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部分戰事還蔓延到蒙古和波斯。蘇俄內戰對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是一場艱難無比的戰爭。

具體過程和相關戰役以及傷亡情況在此不贅述,針對蘇軍為何能反敗為勝來回答幾點:

一、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 ( 根本法 )( 1918 年)的實施

內戰發生後,為了捍衛十月革命的成果,既然要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錢和人,這兩樣時決定戰爭勝利的根本。當時,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了“關於向工人和農民紅軍全面調動工人和最貧困農民的過渡”的決議,規定引入階級兵役而不是招募集。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拒絕加入志願軍必須由國家的整個局勢決定。另外,該決議同時規定“關於聯合蘇維埃共和國武裝部隊的領導的問題“。事實是,當時,隨著人民國防委員會管轄的紅軍的補給,其他人的委員會也在組建輔助單位。功能重複極為混亂而影響動員。

為此,俄共緊急召開了《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大會通過激烈的討論。會上列寧強調——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階層參加社會建設,不激發一直沉睡的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麼革命的改革。(《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142頁)

隨後,在1918年7月初舉行的第5屆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了從自願原則到軍事服務的過渡。7月10日,大會通過了《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 ( 根本法 )1918 年》的實施其中

第十九條規定

為盡力保護偉大工農革命的勝利成果,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承認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為共和國全體公民的義務,並規定普遍兵役制。但武裝保衛革命的光榮權利只給予勞動者;不勞動分子則須履行其他軍事義務。

第七十九條規定

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在現今勞動者專政的過渡時期的財政政策,是促成實現以下基本目的,即剝奪資產階級並準備共和國公民在財富的生產與分配上實現普遍平等。為此,其任務就不僅對私有權的干預,並將一切必要手段交蘇維埃機關支配,以滿足蘇維埃共和國各項地方性及全國性的需要。

第八十條規定

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收支,都統一規定於全國預算之內。

此憲法的實施,使得為徵集內戰所急需的資金和兵員有了強力的保障。在布爾什維克的大力宣傳下,所有外國在俄羅斯的投資全部充公,其他資本家的私有財產統統沒收。新兵役制規定使得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而給勝利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


二、紅軍的政工制度

軍隊政工制度的確立是蘇俄紅軍的首創。蘇俄紅軍政工制度的設立,保證和加強了俄共對軍隊的領導、保障了蘇聯紅軍的穩定和絕對忠誠。


三、打敗了白軍最高將領“全俄羅斯最高執政”高爾察克

”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是蘇俄內戰中的白軍最高將領、軍事專家,當時幾乎就要攻下了彼得格勒。高爾察克1874年出生於一個貴族軍官之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先在聖彼得堡海軍學員學習海洋學和水文學,1895年被調往太平洋艦隊服役,1900年他作為水文專家跟著考察隊去了北極,1906年發表了相關的學術專著,還贏得了俄國皇家地理學會最高獎。

在日俄戰爭和一戰中,他都毅然放下手頭的科研投身軍隊,戰功赫赫。革命爆發後,蘇維埃掌權,解除了他的黑海艦隊司令職務,他也沒有怨氣,離開俄羅斯去了美國。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對於他來講最重要的是服務祖國,國家利益至上,他不參與政治。

可是,當他知道蘇維埃為了退出“一戰”而簽署的《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德國割佔了俄羅斯西部的大片土地。將俄羅斯領土視為至高神聖的高爾察克無法容忍如此奇恥大辱,於是毅然回國,投身到和蘇維埃的戰鬥中。

1918年年底,高爾察克正式出任“全俄羅斯最高執政”。1919年,高爾察克相當高效地貫徹了自己用“強有力的軍隊”和紅色政權作戰的承諾,連連勝利,逼近彼得格勒,給蘇維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為此,蘇聯紅軍要求集中兵力務必竭盡全力粉碎高爾察克。最終白軍由於補給、配合、外交不力等因素被打敗,加上高爾察克政府陷入了無止境的內鬥中,1919年10月,紅軍取得了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同年2月7日,高爾察克被槍斃。


四、這一時期蘇聯紅軍軍事戰略的主要特點

1、採用戰略進攻和反攻、戰略防禦等多種作戰樣式;

2、善於選擇主要戰線並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使用優勢兵力;

3、很好的利用了騎兵集團軍快速機動的作戰能力;

4、作重組建戰略預備隊和在重要戰線上很好的把握了適時使用預備隊投入戰鬥;

4、紅軍的正規部隊和游擊隊的密切配合。


血色黃昏的黃昏


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吧?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實際上從一開始就佔據絕對優勢。

沙皇俄國的核心地帶,莫斯科到彼得堡及其周邊,人口、工業、文化、交通等等各個方面的精華地帶,一直牢牢掌握在蘇維埃政權手中。

所有白軍勢力,都是從老少邊窮地區,向中心地帶進攻。整個內戰過程,實際上就是中央逐步完善政權,整合內部實力,然後依次消滅邊遠割據勢力的過程。


CJ41981642


最關鍵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蘇聯共產黨退出了非正義的一戰,讓人民從戰爭的泥沼中脫離出來,破除了農奴制,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人人有工作,人人有土地,人人有醫療,人人有飯吃。他們代表了最廣大的無產階級,提出了適合俄羅斯國情的政治綱領,以武裝鬥爭為手段,最終奪取和穩定了政權,在人民的支持下,打敗了國內外反動勢力。


木野狐衝


內戰?蘇聯也有國共兩黨?還是和沙皇殘餘分子爭奪權利?衛國戰爭期間吧,問題要嚴謹


大軍橫渡


因有堅定的、能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蘇共領導!最主要的是獲得了民心!


天道酬勤66383718


蘇共當年分土地贏得了國內農民的支持,跟中共一樣,帶領全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去跟人口占少數的城市階級奪政權,你說誰贏啊


資深社會


列寧的偉大口號:無產者,上馬去。


享利阿班


審題不清,誤答誤導。希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