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韓學年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爭,只能與時日爭,爭善、爭美

——讀懂樹的爭與讓,悟得人生大智慧

玩盆景,除了日常培土修根,疏枝造型如親人般的朝夕相伴外,將一棵普普通通的樹樁玩出了好作品,會給你不少的樂趣,這個大家都懂。 其實玩盆景更是要讀樹、悟樹、懂樹,這才是最高境界。今天聊聊盆景中枝的爭讓,從中得出一點點感悟。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來到這個大千世界(嚴格來講,是從你還是一個小蝌蚪開始),就無時無刻處在一個爭與讓的環境中,特別是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樹也一樣,要爭陽光雨露,盆景樹當然也不例外,對於盆景布枝的爭與讓,曾憲燁老師已有文祥述——《名師講堂 | 試談樁景中枝的爭讓》,有興趣可以打開此文鏈接一讀。遵循自然規律布枝的爭與讓,合乎透視和人的視覺審美規律,可以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而人在生活中的爭與讓卻包含了如何化解矛盾,將問題轉化的一種處世哲學,慢慢體會,奧妙無窮,讓你明白在這世上該爭什麼?該讓什麼?簡單一點,就如布袋和尚所說:“我...爭只能與時日爭,爭善、爭美,不可去爭本不該擁有的人或物......”

韓學年大師的作品,其布枝爭讓可以一目瞭然。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以上是韓學年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鄭永泰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胡耀坤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胡耀坤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黃就偉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黃就偉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除了文人樹,其他風格的盆景布枝也要遵循這個爭讓法則。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陶大奎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 旺尚星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 杜建坤作品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趙德良作品

懸崖式盆景枝幹的爭讓更加清晰明瞭。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吳成發作品《閃存》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枝繁葉茂的大樹型盆景也要梳理出爭讓效果,才更貼近自然。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美美的金彈子也懂得爭讓之道。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下面一棵下山樁,未經人工造型,另兩件是經典的松、柏盆景,應該也是自然樁材,其左爭右讓的自然布枝,是大自然傳遞的法則。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延伸閱讀:

——老子:是你的,不用爭;不是你的,不必爭!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

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史密斯在不久前舉辦的美國心理協會年會上,公佈了一項新研究結果: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事物越是爭強好勝,越是剛強,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馳,也就越容易被消耗。所以老子讚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萬物而不爭。但水卻擁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張之洞說:「平生有三不爭:不與俗人爭利,不與文人爭名,不與無謂人爭閒氣。」張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經常有人奚落他。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有位當地的畫家畫了一幅「三矮奇聞」圖嘲笑張之洞。這幅畫流出後,張之洞的屬下氣憤難當。張之洞得知後,反而呵呵一笑,然後吩咐幕僚把這幅畫買下來。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縱觀曾國藩一生,他不與同僚爭功,不與同僚爭名,更不爭權,只懂得「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最終被後世尊奉為道德學問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

不爭,有時候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歷史上,劉邦第一個攻破咸陽,卻不自稱王。劉邦與項羽爭雄,在實力懸殊下,劉邦承認項羽霸主的地位,選擇了臣服,讓出了關中,卻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實力。隨後劉邦在分封的蜀地積極備戰,等待時機,最終消滅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不爭,更多的是一種境界。

《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就是「玄德」的境界,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了力而不恃其能,助萬物成長而不宰割它們。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是你的,不用爭;不是你的,不必爭

老子說: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

老子認為,與其去跟別人爭強好勝,不如戰勝自己。與其整天與別人爭來爭去,不如完善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從不自我標榜,但是樹下的野地也會自然地踏出一條路來,這是因為桃李是實實在在地開出了美麗的花,結出了香甜的果,在為人們默默地服務,所以用不著吹噓,人們自會歡迎它們。

所以,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修養自己,該是你的始終還會是你的,不必費盡心思去爭。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若盛開,蜂蝶自來。

至於那些不屬於你的,也不必去爭。因為一切都在大道之中,從老子的「道」出發,萬事萬物都沒有分別,萬物從道那裡生出來,死後又重新迴歸到那裡去。

人的一生,其實並不會真正得到什麼,一切都是一種經歷。等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名利、金錢,甚至學問、親情,有什麼能帶走嗎?連我們的身體都不屬於自己了,靈魂更加不知去向何方?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看開、想開。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執迷於慾望的滿足和爭名逐利。如果我們能想到這一點,能夠「向死而生」,你就會明白,老子所說的不爭,絕不是空話,他提出的「玄德」也不是空話。

因為一切終將逝去,終將回歸那永恆的大道,我們又爭什麼?倒不如懷著像水一樣的精神,懷著利生的精神,不去管那些名利的浮雲,而只充實地過好這一生,用心生活和工作、用心幫助別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內容摘自玄門道學)

人如樹,“爭”什麼?“讓”什麼?



想要閱讀更多原創文章,敬請關注《嶺南盆景》微信公眾平臺: lnpjsj ,分享最有價值的盆景文化。小編微信: lnpj179 歡迎投稿、留言參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