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在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有一個依山面海的小村子,獨特的房子吸引了不少遊客:房子的牆體,不是傳統黏土或是石頭堆砌,而是由圓圓的土碗,一層層一排排地壘起來。這些以碗盒砌成的民房,便是“碗窯村”名字的來歷。

寧德蕉城區碗窯村,層層土碗壘起百年老村

在國內,被稱為“碗窯”的村子有多個,但寧德的碗窯村絕對是最值得去的碗窯村之一。走在碗窯村,青石板的小巷、牆角的青黛、圓弧形相連的碗麵連綿不斷組成的牆體,使看慣了平平整整牆面的人感到一種別緻,一種藝術。

其實,這些“碗”,嚴格意義上是碗盆,當地稱為“碗盒”。碗胚制碗燒兩三趟後,就廢棄不用了,堆積如山的碗胚丟棄了又可惜,燒過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於是,村民就地取材用來做牆體材料。

據瞭解,碗盒在大約1500攝氏度高溫的火中燒製而成。村裡的老人回憶,因為碗盒由高溫燒製而成,質地非常堅固,而且有防火功能,村子裡曾經有放置松枝的房子著了火,火勢猛烈,石頭都爆裂了,但碗盒砌成的牆體卻絲毫不受影響,“因為碗盒中空,牆體由裡外兩層碗盒砌成,隔熱、隔音效果好,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如今的碗窯村,雖然老窯依然有跡可循,但已經不再燒碗了。諸多現代的小洋房取代了大部分碗盒房。那些用來燒碗的碗窯,以及用碗盒砌的房子,在歲月的侵蝕下漸行漸遠。偶有舊宅院,剝落的牆體上露出整整齊齊疊砌的碗盒。村民們說,如今的碗盒,更多地被人拿去種花種菜,賦予了另一種生命與意義。

但村裡的古民居,與寧德市區古民居不同,既有濃郁的閩東地方建築特色,又糅雜了閩南建築風格,與閩東山區的古建築形成了強烈對比,特別是梁枋、託梁、雀替、斗拱間的彩繪,給人以複雜多變、氣派非凡的感覺。而更讓人好奇的是,這個閩東北的村莊,村民講的方言卻是閩南話。

當地村民解開了謎底:早在明代,一些閩南移民落腳於高嶺土存量豐富的寧德蕉城碗窯村一帶,開始以制碗為業。當時,閩東海運交通極為便利,而碗窯村地理位置極佳,東臨天然良港三都澳。該村曾為浙江民窯生產地,有上萬工人在此生產日常生活用具、文房四寶等,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地。(趙楊 黃孔瑜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