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勝利鎮吉陽磯

東至縣勝利鎮吉陽磯

東至縣勝利鎮吉陽磯

吉陽磯位於勝利鎮西長江邊,在黃石磯上首,今勝利鎮吉陽村就坐落在這片磯石上。解放前吉陽有條古街還有古碼頭,是原東流縣至安慶府的古渡口。唐昭宗天覆年間(901-904),吳王楊行密部將李神福在吉陽磯大破田君頁黨王壇水師。元明清時期均設為東流縣吉陽鎮或吉陽保,設有巡檢司衙門和駐防汛(汛是清朝綠營兵駐守單位)。

在封建社會皇權不下鄉,一般情況下,每縣只設知縣1員(正七品);縣丞1員(正八品);主簿1員(正九品)。知縣為一縣主官,凡“平賦役、聽治訟、興教化、厲風俗”,“皆躬親厥職而勤理之”。縣丞、主簿為知縣佐貳,分掌糧馬、徵稅、戶籍、緝捕。如不設縣丞、主簿,其職責則由“不入流”的典史兼任。在縣下於關津要衝之地設巡檢司(從九品),類似縣機關駐地方的公安分局或派出所,掌緝捕盜賊、盤詰奸偽之責。據“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八”記載:池州府舊有貴池縣池口鎮、東流縣鴈汊、香口鎮、各巡檢司。俱革。東流縣南偏南有香口鎮巡司,遷縣北吉陽鎮。

東至縣勝利鎮吉陽磯

《東流縣誌》記載:東流縣香溪鎮巡司(今東至縣香隅鎮香口)移防東流縣吉陽鎮(今勝利鎮吉陽村)巡司;縣北30裡吉陽鎮設東流縣吉陽巡檢司,後移縣城。

清朝安徽同其他各省一樣實行綠營的汛弁駐防制度——凡關津險要、交通樞紐、繁華市鎮、沿邊沿江沿湖沿路,均按段設立墩堡塘汛,由城守分防各營派兵弁駐守,稱為汛弁駐防或防汛。其作用是緝捕匪類、維護治安、守衛要地、鎮壓地方。據《東流縣誌》兵防志記載:吉陽磯汛城北三十里汛兵5名。

1949年4月解放戰爭時期五兵團十六軍先頭部隊由此登陸在阜康圩(今勝利鎮阜康村)俘獲國民黨軍六十八軍一四一師一個連。張震將軍在渡江50週年之際專程來到吉陽磯視察。

現吉陽村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40餘畝,15個村民組448戶人口1716人。國家電網長江大跨位於吉陽村境內,是革命老區根據地,列為核電廠址保護區。

東至縣勝利鎮吉陽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