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慢性胃炎)診療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診療方案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變,分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可見胃脘脹滿或脹痛,噯氣,嘈雜,納少,消瘦等。該病缺乏特異性症狀,且症狀的輕重與胃鏡所見的病變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患者可無症狀,相當於中醫學“胃痛”“胃痞”等範疇。



二、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深圳)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

主要症狀:不同程度和性質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狀:可兼有胃脘部脹滿、脹悶、暖氣、吐酸、納呆、脅脹腹脹等。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段,以中老年多見,常反覆發作。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第二屆慢性胃炎共識會議,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見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食慾減低,飲食減少,或伴有燒心泛酸等。症狀缺乏特異性,確診依賴於胃鏡及內鏡下病理。

(1)內鏡診斷

淺表性胃炎:內鏡下可見紅斑(點狀、條狀、片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或出血斑、黏膜水腫或滲出。

萎縮性胃炎:內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黏膜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顯露、黏膜呈顆粒狀或結節樣。如伴有膽汁反流、糜爛、黏膜內出血等,描述為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糜爛、黏膜內出血等。

(2)病理診斷

根據需要可取2~5塊活檢組織,內鏡醫師應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內鏡檢查結果和簡要病史。病理醫師應報告每一塊活檢標本的組織學變化,對Hp、慢性炎症、活動性炎症、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應予以分級。慢性胃炎活檢顯示有固有腺體的萎縮,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不必考慮活檢標本的萎縮塊數與程度,臨床醫師可結合病理結果和內鏡所見,做出病變範圍與程度的判斷。



(二)證候診斷

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深圳)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

1、肝胃氣滯證: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症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暖氣頻作,胸悶不舒,舌苔薄白,脈弦。

2、肝胃鬱熱證:胃脘飢嘈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乾口苦,大便乾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3、脾胃溼熱證: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乾口苦,身重睏倦,小便短黃,噁心欲嘔,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4、脾胃氣虛證: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後明顯,飲食不慎後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脈沉弱。

5、脾胃虛寒證: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6、胃陰不足證: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飢而不欲食,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

7、胃絡瘀阻證: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和中成藥

1、肝胃氣滯證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選用柴胡、香附、白朮、陳皮、白芨、烏賊骨、甘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肝胃鬱熱證

治法:疏肝清熱

方藥:加減清化飲。選用綿茵陳,黃連,大黃,枳實,佩蘭,白芨,烏賊骨,三七(沖服),柴胡。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脾胃溼熱證

治法:清熱化溼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選用黃連、陳皮、枳實、竹茹、黃芩、滑石、烏賊骨。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脾胃氣虛證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抗萎協定方。選用生黃芪, 生白朮, 茯苓, 佛手,陳皮,丹參,當歸。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香砂六君丸。

5、脾胃虛寒證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黃芪建中湯。選用黃芪、乾薑、白朮、陳皮、黨參、三七、白芨。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胃陰不足證

治法:養陰益胃。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選用北沙參、麥冬、玉竹、烏藥、佛手、生甘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7、胃絡瘀阻證

治法:活血通絡,扶正化積。

方藥:扶正化積方。選用生黃芪,炒白朮,絞股藍,當歸,白花蛇舌草,三七(研粉沖服),穿山甲(研粉沖服),生蒲黃(包煎),五靈脂(包煎)。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二)中醫外治法

根據病情,選擇應用體針、腹針、平衡針灸等治療方法。

1、針灸:針刺取內關、公孫、中脘、足三里等穴。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期門、章門等穴;情志抑鬱者加神門穴;食滯者加解溪穴;長期消化不良者加胃俞、脾俞等穴。灸法選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用艾條灸或隔姜灸。

2、推拿:掌摩胃脘部及天樞、氣海、關元等穴位,按摩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拿肩井穴。



(三)其他療法

根據病情需要,可選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藥穴位貼敷、中藥TDP離子導入、胃腸動力治療儀等療法。



(四)護理

根據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施食、飲食指導、情志調攝及健康教育等。



四、難點分析及解題思路

慢性胃炎的難點在於病情遷延、難以根治和藥物治療不易阻斷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

難點之一:病情遷延、難以根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藥期間上消化道症狀可減輕或緩解,但停藥後症狀又作,不少患者認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醫生也認為要終生根治確實困難。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飲食不潔、幽門螺桿菌沒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緊張,胃腸動力障礙,十二指腸液反流沒糾正,破壞胃黏膜屏障,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漸加重甚或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臨床上有的病人症狀的嚴重與胃黏膜炎症的程度並不吻合,症狀發作、緩解與炎症程度亦無密切關係,炎症並不是引起臨床症狀的唯一原因,很大程度還與胃的動力障礙和容納性張力、對胃內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關。所以在治療上除了要根除Hp。保護胃黏膜,制酸減少H+彌散外。安定病人情緒、調整胃腸動力也顯得非常重要。理論上,嗎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腸動力藥有促胃動力和調整腸胃括約肌作用,臨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實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體虛病人用了會有頭暈。或腹瀉副作用,影響了這部分病人依從性。因此,要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以中醫的健脾養胃、行氣降逆法調整,守法守方,靈活加減,結合飲食、起居、精神的調理。評價療效的標準要重視臨床症狀緩解與消失與否。不應以活檢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輕重作為惟一標準,這樣才能增強病人和醫生治癒疾病的信心。經過相當一段時期的中醫藥調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徹底治癒的。

難點之二:藥物治療不易阻斷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易伴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這稱為胃黏膜的癌前病變。腸上皮化生係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現腸腺上皮,根據腸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採用生物化學和組織化學染色。可將其分成小腸型化生和大腸型化生。小腸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腸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腸型化生上皮與癌的關係更密切,可視為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係指胃黏膜上皮細胞及腺管結構偏離了正常狀態,其增生的細胞向不成熟的方向發展,介於癌前狀態,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認為已近胃癌,宣手術治療。對於上述兩種胃癌前病變,目前尚無能明確阻斷其進展的西藥,即使找到導致個體慢性胃炎的原因,如針對幽門螺桿菌行殺菌治療,或針對膽汁反流用促胃動力藥物治療,對於降發的胃癌前病變也無濟於事。因此,開展中醫藥逆轉胃癌前病變的研究顯得非常重要。中醫學認為,本病變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損傷脾胃,在正虛的情況下,氣滯血瘀,內毒由生。治療宜益氣養陰,行氣活血,祛瘀解毒。正氣充中,陰陽調和,氣血通暢,癌前病變就會逆轉。臨床上常用的益氣藥有黃芪、黨參、茯苓、白朮等;養陰藥有沙參、麥門冬、生地黃、女貞子等;行氣藥有鬱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藥有三稜、莪術、丹參、桃仁等;解毒藥有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脫離中醫辨證論治,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適當選用上述中藥,胃癌前病變是可以預防、阻斷和逆轉的。



五、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主要症狀療效評價標準

主要症狀(胃脘痛及痞滿)的記錄與評價。

按症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一治療後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主要症狀改善百分率。

(1)痊癒:症狀消失。

(2)顯效:症狀改善百分率≥80%。

(3)進步:50%≤症狀改善百分率<80%。

(4)無效:症狀改善百分率<50%。

(5)惡化:症狀改善百分率負值。痊癒和顯效病例數計算總有效率。

2.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採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痊癒: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

顯效:症狀、體徵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

有效:症狀、體徵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

無效: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

3.內鏡下胃粘膜療效評定

分別對胃鏡下紅斑、糜爛、出血、膽汁反流,花斑、蒼白、血管顯露、黏膜結節等情況加以統計,計算各單個鏡下表現的改善等級及總積分改善程度。

(1)痊癒:

胃粘膜恢復正常。

(2)顯效:胃粘膜病變積分減少2級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變積分減少1級。

(4)無效:胃粘膜病變無改變或加重。

4.胃粘膜組織學療效評定

分別對病理狀態下慢性炎症、活動性、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情況加以統計,計算各單個病理表現的改善等級及總積分改善程度。

(1)痊癒:胃粘膜病理恢復正常。

(2)顯效:胃粘膜病理積分減少2級。

(3)有效:胃粘膜病理積分減少l級。

(4)無效:

胃粘膜炎症程度無改變或加重。

5.量表評價標準

以所採用量表(如SF-36、PRO量表)的總積分及各領域積分前後變化進行直接比較判定。



(二)評價方法

1、入院時的診斷與評價:在入院1~7天內完成。內容包括評價標準的各項內容。

2、治療過程中的評價:對中醫證候學內容進行定期評價,每週進行一次。

3、出院時的評價:對所有患者進行“評價標準”中“中醫證候學”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胃鏡、病理組織學”評價。



審核:蟲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