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怪石、奇松、雲海、溫泉,堪為“四絕”的黃山宛若天上人間,美不勝收,令人嚮往。為了登黃山,我是煞費苦心。重讀徐遲的《黃山記》、菡子的《黃山小記》、黃秋耘的《黃山秋行》,在網上查閱資料,瀏覽了無數的黃山圖文。現在我終於要用自己的“心靈之窗”去實地領略和感受,不由得興奮不已。

全國散文作家走進皖南文學採風活動一結束,我便和南京女作家侯洪濤及其母、甘肅女作家畢琴、河北女作家周芳芳約定,明天登黃山。不想,晚上就下起了暴雨。翌日清晨,雨勢未減,但是絲毫沒有打消我們登山的決心。我們登上了通往黃山的客車,於上午11點抵達了黃山腳下湯口鎮。等安頓好住處,吃完中午飯,已經是下午1點,看來是不能登山了,否則今天就不能下山了。於是我們選擇了先遊覽黃山的翡翠谷和九龍瀑景區。

翌日早,文友胡芳芳、畢琴因定好返程車票,就不能登山了,我只有和文友侯洪濤及其母攀登了。我們吃過早飯,備好午餐,踏上了通往黃山的旅遊大巴。透過車窗,細雨朦朧中山石松林頻頻閃過,周遭是一片青青世界,偶爾一縷縷雲煙飄過眼前,幻想著扯它來做我的披肩,在山間泉畔輕靈曼妙的舞蹈 。一路上,炊煙裊裊的農舍,黛瓦粉牆的徽建築,綠意盎然的水田,山陵起伏,竹林秀茂,溪流清澈,晨韻悠然,美不勝收。不用上黃山,只這一派田園風光已讓我陶醉。8點,我們終於趕到了黃山前山的登山入口處——慈光閣。

這裡矗立著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硃紅大字,看來黃山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始建於明代的慈光閣,位於老人、硃砂兩峰之間,曾為徽、宣二州禪林之首,現在已闢為黃山博物館。茲光閣墨柱青瓦,其重簷式建築彰顯出中國古建築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體大氣而端莊,仔細一看,竟是董必武所題。立於茲光閣前,環顧周圍,群峰環繞,林茂竹修,清新幽雅。向上仰望,只見其身後山峰直入雲霄,而蒼松翠柏更立險峰之上,宛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直鋪於眼前。黃山,我終於踏上了你的土地。伴著細雨,空氣中瀰漫著絲絲甜味,撫摸著每一寸肌膚,潤潤的,爽爽的,心也隨之舒展開來。 蜿蜒蛇行的盤山路險峻異常,看那勁拔松樹,還有那漫山綠竹,真是蒼山如畫,翠竹如海。

我們冒著細雨,開始了艱難的徒步攀登,向迎客松景區挺進。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細雨未決。不知不覺中霧濛濛的漫了下來,黃山似乎退到了大幕的後頭,稍遠一點的景緻已看不清晰,我們在朝思暮想的綿綿雲海裡試圖著繼續跋涉。想起昨天九龍瀑山路上的小夥子對雨霧登黃山的提示: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前後看客,左右看樹。此言不假。洪濤的母親雖然已經74歲了,但是仍然精神矍鑠地走在我們的前面。登山前洪濤還建議坐纜車,被其母硬是給否決了。山勢越來越陡,越來越險峻,攀登越來越艱難。時近中午,我們終於穿過從容亭,到達了立馬橋,這時雨勢有些時下時停。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位於青鸞峰下的立馬橋,從石罅中流出的泉水湍急入瀑,穿過涵洞,飛流直下,而山間雲霧繚繞,下臨絕壁。山峰上“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的巨幅摩崖石刻赫然醒目,據說為唐式遵將軍1939年所書,黃山石工冒險鑿刻而成。無論是從鐫刻難度還是技藝,都堪稱全山摩崖石刻之冠。它的高難和艱險,可稱飛鳥難度,足見“徽州石工名天下”的稱讚一點不虛。再遠望天都峰鯽魚背,突然一巖高聳,擋住眼簾,真是駢列舒張,橫絕天表,眾岫疊嶺,效奇獻秀,盡在一覽。此刻此景,令人振奮,洪濤拿出在雲南旅遊時買的陶笛,盡情地吹起來,似乎在為這絕秒的景緻伴奏。望著升騰的雲霧,忽感腹中飢餓,拿出乾糧,胡亂吃了幾口,頓覺豪氣叢生。抬頭仰望前方的石階,陡峭異常,幾近垂直,狹窄得只容一人通過,手腳並用艱難而上。此刻,洪濤落在後面,我大吼一聲“洪濤,上啊!”,我們一起奮力向前衝過雲梯天險。狹路相逢,勇者勝,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俗話說,逢山見廟。黃山卻是唯一一所沒有千年古剎的山。當我們登上半山寺時,卻發現,這座寺廟不是古建築,而是現代人修建的。香火不多,有的只是美景。寺廟位於黃山龍蟠坡下,依山而築。它背依嵯峨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有時雲絮如綿,滾滾無聲,伸手可以掬取;煙濤茫茫,雲幕下笑語喧譁,唯聞其聲,不見其人;有時陽光燦爛,照耀得雲海上閃出細雨霏霏,變化無窮,平添佳興。此刻,雨歇的黃山,雲霧在山間繚繞,空氣澄靜清新,令人陶醉。站在觀景臺上,憑欄眺望,巍崖深壑,各具姿態。遠處夢筆生花石,一石挺立,下圓上尖,峰尖石縫中,長有一株古松,猶如盛開的鮮花;猴子觀海景,高聳的岩石酷似一隻猴子蹲在上面觀雲海;十八羅漢朝南海圖,一片石柱,參差林立,如一群面朝南海的羅漢。沉醉間,雲霧飄蕩而來,一會兒如絲如帶,如帛如棉;一會兒浩瀚無際,如波瀾起伏的大海。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前面就是小心坡,穿過它便可到達迎客松景區,據說是一條最難突破的天塹。迎面遇到一位老人,言語中對小心坡的驚險不屑一顧,說“一線天”更加刺激。我們當然不會放棄挺進“一線天”。跨過赤裸的山脊,潛入蜿蜒山洞,走走停停,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已接近小心坡。這時風起雲湧,山風大作,樹枝呀呀作響,小雨再次襲來,借風勢掃向單薄的我們。一瞬間,我們已凌空於壁立萬仞的巖壑之上,滿目奇峰怪石,劈地摩天;松樹皆長石隙中,枝虯而葉短,蒼鬱而蔥蘢,剛勁而挺拔,陡峰秀色,俱手可攬。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我們相互拍照,不想錯過這絕妙的佳境。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穿過渡仙橋,只見有一處兩壁夾成的狹長石巷,這就是“一線天”。此刻,我們已經是氣喘吁吁,腿腳發軟,下半身已經被雨水浸得溼漉漉的了。“一線天”,真如老人所言,給我們太多的刺激。它寬處不過2米,窄處僅半米,中間盤道有多級,只能容一人通過。人行其中,仰望長空,藍天僅存一線,若非正午當空,不見天日。 它是天成?還是人為?狹窄陡峭的石階兩側如刀劈斧削一般,山風也趁此縫隙呼嘯而過,恣意囂張的在山窩處迴旋闖蕩,不寒而慄。在上面仰望長空或是俯視山下,會讓你感到自然的神奇。清人李斐有詩云:“雲裡石頭開錦縫,從來不許嵌斜陽。何人仰見通霄路,一尺青天萬丈長.”記得我前年登泰山6566級臺階時著實過癮,來黃山卻知道了她何以做到令五嶽失色。 正所謂“亂雲飛渡仍從容,無限風光在險峰。”此時此刻唯有用毛公大氣磅礴的詩詞才能加以詮釋。

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看,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相擁而立。峰巔似劍,純石無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態各異。當雲霧繚繞,峰尖微露,似海中島嶼,人們喻為神話中的蓬萊仙境,故取名“蓬萊三島”。相傳,唐代玄宗愛妃楊玉環縊死於馬克坡後,一縷芳魂即游到此處。島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將她迎到仙宮“玉妃太真院”。不久,奉玄宗之命,四處尋覓貴妃陰魂的道士亦風塵僕僕地趕到,並受貴妃之託請玄宗早日來此聚會。玄宗得知楊貴妃的行蹤後,很快一命歸天,魂魄來到這“蓬萊三島”,同貴妃相見如故。從此,兩人又在此過上恩愛的夫妻生活,終於實現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技”的美好願望。今人有詩云:“傳說神奇信有無,太真曾此作仙居。唐皇遺使蓬萊境,鈿盆情深盛淚珠。”

我們有驚無險的到了玉屏樓。等到了聞名遐邇的黃山標誌——迎客松時,已是氣定神閒。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此刻,小雨仍舊淅瀝,但迎客松前人流如注,熙熙攘攘。遊客到此,頓時興趣倍增,紛紛攝影留念,引以為幸。遠望,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大氣天成。石像前面的迎客松,位於玉屏樓左側,倚獅石破石而生,海拔1670米,高10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它籠罩在空濛的山霧中,如身著輕紗的仕女,玉手輕揚,雍容大度,姿態優美,注視著大好河山,於婷婷玉立間盡顯其美麗與端莊。詩云:“美目盼兮,巧笑靚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後,才能有此般的淡定與從容。忽然霧散了,人們大聲叫了起來,迎客松自雲霧中走出,如美人輕撩面紗一般攝人心魄,清秀而溫婉,熱情而真摯。黃山迎客松是黃山松的代表,國之瑰寶,其知名度可謂高矣。上至莊嚴的人民大會堂,下至車站碼頭,隨處都會發現它的身影,就連賓館的屏風,庭院的影壁,也有迎客松的姿容。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正是:奇松矗立玉屏邊,四季伴生雲霧間。根下從無一撮土,青獅石上壽千年。滄桑閱盡國之寶,歲月輪迴對御筵。舉臂廣迎四海客,和諧包納五洲賢。

我們完成了這次登山的使命——到達迎客松。這回,洪濤說啥也要坐纜車了下山了。在陣陣的轟鳴聲,玉屏索道的纜車徐徐開動,車窗外景色多彩秀麗,山勢陡峭而崎嶇,林木蔥鬱而挺拔,真是“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纜車速度很快,根本沒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遠眺那些無限美好的風光,不過只十幾分鍾慈光閣就在我們眼前了。我們走出纜車站,在慈光閣的觀景臺上拍下了最後一組照片。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黃山一日,雖然沒有如願盡攬黃山之奇妙,但我們在山水之間感山川之秀麗,思造化之神奇,頗有所得。黃山是羞怯的少女,一如那大家閨秀躲在閣樓上脈脈含情的窺望;黃山是聰慧的婉娘,洞察了我的心境,陪我霧鎖雙眉。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鬥豔,煙雲在峰壑中瀰漫,霞彩在巖壁上流光。大自然的美在這裡匯聚,在這裡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

黃山之奇我也許僅僅讀過了一頁,但無論怎樣,沒有到過黃山,黃山永遠只是一個概念,登一次黃山,生活將會絢爛無比。


黃山,上帝遺落人間的絕世盆景


吳雲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青年詩人學會會員、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研究會理事、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通榆工作站站長、白城市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文學季刊《風車》編委會副主任。有百餘篇詩詞、散文、報告文學、小小說等作品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或獲獎。被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等國內多家部門聯合授予“中國時代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國時代傑出新聞文化貢獻獎”榮譽稱號。著有文學作品集《生命的軌跡》、報告文學集《托起夢想的翅膀》、電視劇本《多少柔情多少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