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衛生巾,女子在生理期是如何做到防漏的?

_Terrific


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人類十大發明之一”的衛生巾如今已是女性在生理期必備的日常用品。但大家或許並不清楚,世界上第一隻衛生巾的誕生之日距今只有短短的百年曆史。那麼在遙遠而又漫長的古代,女性在生理期是如何應付令人驚喜參半的“大姨媽”的呢?

月事布

古代女性身邊有兩條“布”至關重要,一條是“裹腳布”,另一條便是“月事布”。古人在發明布匹和絲綢之後,用一根長布條摺疊起來,叫做“月事布”。

女性到生理期便用“月事布”裹住下體,但“月事布”用過之後可不能像現如今的衛生巾一樣隨手丟棄,而是要洗淨之後重新晾曬,以備下次使用。

這樣做不僅不太衛生,而且清洗起來也是件麻煩事,更重要的是“月事布”的吸附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古人又想了個更好的辦法。

衛生帶

將布條縫製成條狀口袋並裝入草木灰,口袋的兩端用粗線連接起來,拴在腰間,做成類似衛生帶的形狀。此舉大大增強了吸附效果,而且還能栓在腰間,不容易位移,使用效果要比“月事布”便利很多。但它仍有弊端,那就是用過之後需將草木灰倒掉,清洗乾淨後重新裝入吸附物。

現代衛生巾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一名在法國服役的美國女護士用繃帶和醫用棉布做出了最早的拋棄式衛生巾。這種衛生巾的發明大大方便了女性應付生理期的難題,被譽為“二十世經影響人類的十大發明之一”。

1921年,世界上第一片拋棄式衛生巾“高潔絲”誕生於美國金佰利公司,此後又發明了“自粘式背膠衛生巾”並沿用至今。


歷史茶坊


這種辦法廣泛適用於平民百姓,不僅不衛生,還有點妨礙走路。但沒辦法它最經濟最實惠。難怪古時候的女性這麼容易得病,年紀輕輕的就病入膏肓了。在這樣的衛生條件下,提高了婦科病的機率。

但是一些富貴人家的女眷就比較講究。她們用絲綢縫製類似內褲的東西。每次用完可能就不要或是適用的次數短,相對普通百姓來說,更衛生,更方便。可大部分普通女子,還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隨著時間推移,女性開始使用粗棉布縫製多層月事布,類似現在的衛生巾,這也是衛生巾最早的雛形。用完之後就地掩埋,不再繼續使用。再後來,就發明了草木灰和棉混合而成的草紙。草紙類似於建國時期用的便紙,雖然是紙但還是很粗糙,還是很容易得病。

到了現代就有了衛生巾了。不得不說這個發明真的很好,不僅經濟實惠,又能保證衛生安全。比古代女性幸福得多了。作為女性,真心要感謝婦女偉大的智慧,讓我們過上了舒適衛生的生活。


阿楚故事


這個問題可以去問問“陳媽媽”或者“陳姥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詞在明清戲曲小說中不斷的出現。湯顯祖的《牡丹亭》,馮夢龍的《雙雄記》都有用“巾兒”做陳媽媽”的記載。所謂的“巾兒”就是絲綢綢緞,這樣的意思。在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中也有抽開妝盒,在第二層就放著“陳媽媽”。這說明在我國古代,婦女們就有準備了絲綢做的“陳媽媽”來預防月事。


在月事的記載,在我國古典醫經《黃帝內經》中就有出現。《史記》中也有後宮嬪妃如遇到月事,以硃紅畫在面上來避過皇帝臨幸,而且在古代女子落紅為不詳徵兆,即使是夫妻雙方也要避諱的。

最早以前沒有紙也沒有絲織技術,女子就只能用獸皮,草木簡單解決。到了後來出現了用草木灰以絲綢,布子包裹,這樣來應對月事。或許這就是“活性炭”吸附作用最早的使用方式之一。後來女子們漸漸通過用布為自己做了衛生帶,也就是第一段所提到的“陳媽媽”,可以系在腰間,也叫“月經帶”,這個用法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在世界各地方法大同小異,埃及方法與現在衛生巾最為接近是軟化過的草葉。希臘則用布抱著木頭。到了20世紀前中期,一個疼愛妻子的美國人發明了用布包裹棉纖維的軟墊成為最早的衛生巾。


紅雨說歷史


現代衛生巾的廣告鋪天蓋地,讓我們瞭解到它們舒適、透氣、防側漏,從廣告上美女們的表情來看,穿上衛生巾甚至比不穿都舒服。

自古,人們就發現了女性月經的規律,因此取名做“月事”或“月信”。當時人們甚至認為女人月事乃不祥、不潔的表現。為了清除這種不祥、不潔之物,也為了在月事期間行動方便,人們就發明了“衛生巾”。

當然,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高聚合物”是啥,雖然與現代衛生巾的性能相去甚遠,但也能起到防漏的效果。當時的“衛生巾”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陳媽媽”。

在名曲《牡丹亭》中,杜麗娘請陳最良看病,侍婢說"做的按月通經的陳媽媽",這個"陳媽媽"就是當時對“衛生巾”的委婉稱呼。

雖然沒有高聚合物,但人們還是利用起了各種吸水性強的物質。人們常用柔軟的布料縫製出一個可以系在腰間的布袋,布袋中填充布條、草木灰、乾草、棉花等吸水材料。檔次高點的用絲綢製成,內填價格昂貴的宣紙,增強吸水效果。為什麼會叫"陳媽媽"呢。其實本意是陳舊的抹布,人們有時會稱抹布為“抹抹”,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陳媽媽”。

就算是材料普通的“陳媽媽”也是反覆使用的,每次使用完都要清洗乾淨並在隱蔽的地方晾乾。甚至有些“陳媽媽”是姥姥傳給媽媽、媽媽傳給女兒的傳家寶,一用就是好幾年。

好在現在的女同胞們不用再使用姥姥、媽媽使用過的“陳媽媽”了。


此木曰


毫無疑問,衛生巾的發明是對女性的一大福音,它使得女性在生理期仍能活動如常,而不是費盡心思來處理。

衛生巾的真正發明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此之前,各國最多也只有衛生巾雛形,包括我國古達。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女性的月經是沒任何處理措施的,因為沒有條件,她們最多隻能用乾草或樹葉等來搽搽血跡。這之後,人類學會了製作獸皮衣物,女性也會在生理期墊上一些乾燥物吸收汙血,但效果是別想有多好了。

再到後來,人們學會了絲織布料,衛生巾的雛形就出現了,也就是“月布”和“月經帶”。

“月布”和衛生巾類似,都是放在下衣和身體之間、專門用來吸收經血的,只不過它是布塊,而且不會是新布,一般是用舊衣物改制而成的。

不過一塊布是吸收不了多少的,很快就會漏出,所以要準備多層“月布”,方便替換,但是換的太頻繁就非常不方便,所幸古代的社會環境女性都不怎麼出門,老實待在家也不會怎樣。

“月布”的原料簡單,應該在衣物較大範圍普及後就已出現,存在了幾千年,說起來也算源遠流長。

當然,古代物資匱乏,布並不算富裕,不少平民甚至衣不蔽體,這個階層的女性生理期幾乎跟原始社會好不了太多,最多抹上一把草木灰。

說到草木灰,其實它並不是底層女性的專屬物品,更為富裕的階層也一樣會用,不同的是底層女性可能是直接抹,普通家庭是裝在“月經帶”裡。

“月經帶”的大小形狀基本跟現代的長衛生巾差不多,只不過它其實是一個前開口的袋子,袋子四角有幾條繩帶用來把布袋綁在胯下。需要使用時,從灶洞掏一把灰(這在古代隨手可得)裝進去,鋪好後就可以用了。

草木灰不僅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夠幫助吸附經血,同時經過高溫燃燒的草木灰對細菌感染也有抑制作用,所以贏得了各階層女性的喜愛。

而且草木灰非常易得,用完即扔,減少了女性清洗“月經帶”的次數,畢竟布料珍貴,“月經帶”、“月布”這些都是循環使用的,用完要清洗晾乾,只不過底層女性是自己洗,貴族女性是由侍女幫忙洗。

宋朝以後棉花大面積種植推廣,有條件的人家也用舊棉絮代替草木灰,不過“月經帶”變化不大,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國仍廣泛存在,即便九十年代衛生巾普及後,也指不定一些邊遠地區還有人使用。

此外,由於古代對女性生理期的忌諱和妖魔化宣傳,使得“月經帶”和“月布”擁有眾多隱諱代指詞,比如“陳媽媽”和“陳姥姥”,在小說戲曲中常見,比如《牡丹亭》就出現過。


平沙趣說歷史


古代的女子來月事時,都會準備一條布。俗稱月經布,一但月經來時就會把月經布系在腰上,等過後在取下來洗乾淨,


小瘋子148388988


古代中國女性來姨媽當然用月事帶阿,月事帶裡填滿草木灰 綁在身上,月事完畢時,倒出草木灰,方便換洗。


阿丁丁123


日本相撲用的那個T褲樣的內褲。可以展開你的想象。 沒有尿不溼以前人們給孩子用的啥?尿布 所以有因必有果。


百慕大百科全書


書上記載,古時候都不穿內褲


ST葉子


古代有衛生布,白色的,用過還可以洗,這個問題沒意義,還是討論下瞎編的老婆是如何給他戴綠帽子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