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和清朝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靜夜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準噶爾和清朝的戰爭一直延續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最終結束,史稱“平定準噶爾”。

這次戰爭,起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經三朝,歷時68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戰爭起因

167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派兵擊敗盟主鄂齊爾圖汗,把衛拉特諸部的鬆散聯盟一步步變為準噶爾控制的政權並建立準噶爾汗國,四處征討,並攻打歸附了清朝的喀爾喀蒙古(現外蒙古),導致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

戰爭經過:

  • 康熙時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陰謀策動噶爾丹叛亂,支持他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沙皇俄國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率兵進攻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3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眾數十萬分路東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

烏蘭布通之戰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 月,康熙決定親征,其部署是分兵兩路出擊:左路軍出古北口(今河北灤平南),右路軍出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從左右兩翼迂迴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

康熙親臨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治所今遼寧瀋陽)、吉林將軍(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西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伺機側擊噶爾丹歸路 。

烏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面水佈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揹負木箱,蒙以溼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託箱垛放槍射箭。清軍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佈陣。八月初一中午,交戰開始 。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面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幾千人夜渡西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

烏蘭布通之戰以清廷勝利告終。

昭莫多之戰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率3萬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6萬,將大舉內犯。 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9000餘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 西路4.6萬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今寧夏銀川),越過沙漠,會師於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爾蓋西)後北上,切斷噶爾丹軍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游,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志在殲滅噶爾丹軍於克魯倫河一帶。 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軍15公里紮營。

昭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費揚古鑑於清軍長途跋涉,飢疲不堪,決定採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剌河佈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戰鬥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攻佔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迴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公里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昭莫多之戰依然以清廷勝利告終。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 雍正時期

和通泊之戰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朝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噶爾丹策零派出士卒向清軍詭稱,準噶爾有一支孤軍在察罕哈達,引誘清軍離開科布多大本營,深入到瀚海之中,然後圍殲。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中計,挑選精兵萬人,沿科布多河西進,在博克託嶺、和通泊等處中伏,損失慘重。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

和通泊之戰是清軍對敵蒙古傷亡最大,損失最重的一次戰鬥。

光顯寺之戰

雍正十年七月,噶爾丹策零率兵3萬,自額爾齊斯河(在今新疆境)上游,取道阿爾泰山南麓,繞避察罕廋爾清軍大營,潛至杭愛山厄得勒河(依德爾河)地區,攻掠喀爾喀首領哲卜尊丹巴領地。策凌(這個策凌不是字打錯,而是和策零並非一人)等奉命率兵疾馳本博圖山(烏里雅蘇臺東南)阻擊。八月初,準噶爾軍偵知策凌西出,即突襲其塔米爾城(今車車爾格勒西南)牧地。策凌途中聞警,回師馳救,率所部2萬人(一說3萬)乘夜繞道出山背向塔米爾逼近,黎明時督兵從山上突下,突襲準噶爾軍營地。準噶爾軍人不及甲,馬不就鞍,倉皇向東南潰逃。清軍追至喀喇森齊泊,激戰二日屢捷。

繼追至杭愛山南麓,該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狹窄,光顯寺橫亙於中,大軍不易通行。清軍趁準噶爾軍慌亂之際,設伏兵萬餘于山側,又遣一部背水列陣,誘其往攻。旋佯敗,棄甲沿河而走,待準噶爾軍進入谷地,伏兵突起衝殺。準噶爾軍頓時大亂,被擊殺萬餘人,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對岸清軍擊於半渡,溺死甚眾。噶爾丹策零率殘部乘夜拼死突圍,盡棄輜重牲畜塞滿山谷,遲滯清軍前進,自鄂爾渾河逃遁。此戰,準噶爾部元氣大傷。

雍正十二年,噶爾丹策零向清廷請和罷兵,乾隆初年議和告成。

  • 乾隆時期

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策妄阿拉布坦謀臣大策凌敦多布之孫達瓦齊在輝特部臺吉,策妄阿拉布坦外孫阿睦爾撒納幫助下奪得汗位。得到汗位後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不和,互相攻伐,阿睦爾撒納戰敗帥殘兵2萬人降清。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結果眾叛親離,厄魯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

平達瓦齊

厄魯特三車凌和阿睦爾撒納的內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準噶爾內訌和互相殘殺以及達瓦齊眾叛親離的情況。準噶爾的內亂使乾隆下定決心乘勢出兵新疆,完成最後統一西北大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發兵5萬兵分兩路, 直搗伊犁。由於厄魯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對準噶爾貴族的內江和殘暴統治十分不滿,希望早日實現統一和安定局面,也由於清朝政府制訂和貫徹了對準噶爾比較穩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統一西北的行動,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當清軍往徵達瓦齊途中,準噶爾“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攜酮酪,獻羊馬、絡繹道左,行數千裡,無一人抗顏者”。達瓦齊沒有料到清軍會提前行動,部下的不戰而降使其陣腳大亂,僅帶親信七十餘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烏什,結果為烏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獲送交清軍

達瓦齊被押送至北京後,乾隆鑑於達瓦齊本人對朝廷並無惡意,免死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充分顯示了乾隆皇帝懷柔遠人的用心。

平阿睦爾撒納

清朝順利統一西北後,論功封賞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食雙俸,並封他為輝特汗。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而是覬覦整個準噶爾的汗位,不久又聚眾叛亂 。

乾隆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等地分路進擊,清軍攻勢凌厲,加上此時準噶爾地區瘟疫流行,叛軍很快潰敗,阿睦爾撒納兵敗後,逃往哈薩克,在哈薩克首領阿布賚追捕下,隻身帶了七八人逃入俄佔區謝米巴拉廠斯克要塞,於九月得痘身亡。

由於清政府的堅持,俄國最後交驗了阿睦爾撒納的屍體。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由於準噶爾的背後有沙俄的支持,軍隊配備了先進的火器,在康熙和雍正兩朝的戰役中,清軍仍使用明朝遺留下來的火器,因此清軍的武器一直落後於準噶爾,這個情況一直到乾隆朝才改變,這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升級武器。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清朝為什麼要滅掉準格爾汗國?很簡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個人從軍事角度去分析一下!

自康熙帝執掌中原以來,經雍正帝、乾隆帝大清建立了一個空前盛世的帝國,歷經三代滅掉準格爾。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對中原具有最大威脅的就是強勢崛起的遊牧民族,對於新入主中原的女真來說,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別忘了他們就是這樣入關的。一個強勢崛起的準格爾汗國,對大清帝國是極具威脅的,況且這個準格爾汗國極具傾略性。歷史上蒙古騎兵也曾入主中原,當蒙古騎兵再次崛起時,為了以防萬一必須要從軍事上扼殺他的野心,否則後患無窮。咱們來說叨說叨。



一、來自葛爾丹準格爾汗國的威脅

明末清初,中原大地一片混亂,而蒙古各部也處於分裂狀態。以大漠(瀚海沙漠群)為中心,蒙古分為漠北蒙古(喀爾喀),漠南蒙古,漠西蒙古(衛拉特)。 1636年皇太極建清以來,漠北、漠南蒙古各部先後臣服於大清,只有漠西蒙古對抗大清。準格爾部就屬於漠西。大清入關以前,準格爾巴圖爾掌權,對外擴張後建立準格爾汗國。1670年正牌繼承人曾格被殺後,葛爾丹從西藏達賴處回到準格爾,並奪得統治權,此時康熙才16歲。1678年葛爾丹稱汗後,開啟了他的南征北戰(期間獲得沙俄支持),先滅依爾羌汗國,再降服吉爾吉斯,又出兵打土謝圖汗。



頂峰時期的葛爾丹準格爾汗國面積達到500萬平方公里,如果不加上臣服於大清的蒙古各部,清朝面積跟準格爾國差不多。葛爾丹把鬆散的蒙古各部統一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頗有鐵木真時代的風範,此時的葛爾丹雄心勃發,企圖再現成吉思汗時的蒙古盛況。這時候的葛爾丹完全可以與康熙帝並駕齊驅,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強相遇必有一爭。葛爾丹與康熙之戰必然爆發。

二、康熙平叛

1688年,葛爾丹在俄國支持下率軍攻打土謝圖汗,初戰大捷,喀爾喀蒙古各部被迫內遷。此時準格爾內的策妄阿拉布坦(僧格兒子)已經成年,葛爾丹對他起了猜忌之心,準格爾內部悄然分裂。在跟策妄阿拉布坦爭奪的時候,葛爾丹兵敗,被迫離開準格爾。1689年葛爾丹領兵兩萬,再次進攻喀爾喀蒙古。烏爾會河之戰清軍大敗,葛爾丹長驅直入烏蘭布通,離北京僅700裡。兩虎已然相遇,康熙帝開始軍事動員,通過三次御駕親征,擊敗葛爾丹。1697年第三次御駕親征時,葛爾丹兵敗身亡。



葛爾丹最大的失誤就是誤判清朝的實力,勾結沙俄背叛大清。

三,巔峰準格爾汗國威脅大清

葛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正式即位。通過幾次西征,準格爾汗國再次雄起,這段時間準格爾汗國達到了巔峰時期,坐擁三十萬大軍,是清朝最大的隱患。1717年阿拉布坦出兵6000攻打西藏,並且佔領拉薩。1718年大清出兵後被擊敗。1720年重整旗鼓的清軍再次進軍西藏,這次成功收復西藏。至此清軍開始主動出擊進攻準格爾。1722年康熙帝去世,大清才撤軍。



策妄阿拉布坦死後,葛爾丹策零即位。葛爾丹策零野心也不小,還組建了專門的炮兵部隊。1732年葛爾丹策零率軍攻打外蒙古,最終兵敗。1745年也就是乾隆帝時代,葛爾丹策零死後他倆兒子為了爭奪汗位,爆發內戰。乾隆帝為了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心腹大患,出兵滅了準格爾,自此汗國消失 。

強盛的準格爾汗國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恰逢大清帝國的的“康乾盛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三位大帝勢必要消滅外在的威脅。準格爾最終成就了大清帝國的宏偉版圖。

平定準格爾之後的清朝版圖

用不一樣的角度講解軍史,我是鐵血軍史1927。歡迎各位評論和關注!

鐵血軍史1927


因為清帝國和準格爾汗國有很大的利益糾紛。

首先清帝國的皇帝,在1636年得到了忽必烈黃金家族的傳國玉璽了之後,便認為自己是繼承了大元的事業,從此清朝的皇帝,就是滿洲人的大旗主、漢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大汗,有了這層含義,清帝國加強了對蒙古的控制和征服,其中從1624—1635年期間,大清已經先後征服了科爾沁、土默特、察哈爾、東鄂爾多斯幾個大部落,只剩下漠北的喀爾喀還沒有被大清控制。在清帝國基本統一了中國之後,西藏的班禪前來覲見表示歸順,從此大清皇帝還控制了藏傳佛教的世界。


原本準格爾並不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只是幾個蒙古部落的聯合,其中土爾扈特部當時已經西遷,和碩特部因為對西藏控制有方已經被清王朝認可為西藏的可汗。在這前一年,準格爾蒙古的綽羅斯部和跟隨他們的杜爾伯特部聯合起來在塔爾巴哈臺地區建立起了準格爾汗國,因為嫉妒和碩特在西藏的地位,因此發兵拉薩,控制了藏傳佛家世界的大權。隨後準格爾汗國開始四處擴張,先後吞併哈薩克、東突厥斯坦和青海大部,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中亞帝國。之後將矛頭指向喀爾喀,試圖爭奪對喀爾喀的控制權。


對於清帝國而言,西北出來這麼個強大的對手本來就是一個大威脅了,現在這個對手還要爭奪自己要爭奪的東西,那大清自然是不同意。因此藉著幾位喀爾喀汗的請求,康熙發兵準格爾汗國,並在張家口和庫倫之間的烏蘭布通大破準格爾,之後重新控制了喀爾喀的控制權。打這之後,清準之間的樑子就徹底結下了,之後準格爾在葛爾丹的達零下,又和康熙交戰兩次,最後葛爾丹戰敗病逝,清廷開始挑撥準格爾內部矛盾,然後削弱準格爾實力。可以說在這個階段,大清並沒想吃掉準格爾,只是希望它威脅不到自己。


但是當策妄阿拉布坦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又開始公然反清。1717年,準格爾大軍洗劫了拉薩,次年清軍入藏作戰,並於1720年將準格爾趕出了西藏。1724年,準格爾和大清議和,但隨後在1727年又再次搞事情,驅大軍吞併了吐魯番。在雍正時期,準格爾的兵勢之大曾一度壓倒清軍。後來雍正皇帝進行軍事改革,提高了清軍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1734年,清軍奪回了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1735年,清準再次議和,和議一直延續到1745年。隨後準格爾汗國內部分裂,乾隆皇帝明智的認為,要想徹底解決大清的邊患問題,就必須吞併準格爾汗國,隨後在1754年至1759年,清軍先後多次對準格爾發起進攻,最後終於吞併整個汗國,建立了新的行省新疆。


可以說,清準之間的戰爭,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利益爭奪戰,而想徹底的解決問題,只有一方滅了另一方,單憑國力而言,很顯然獲勝者必然是大清了。


火器工坊


如果是經常看清朝戲的觀眾應該對於準葛爾這個地名不會太陌生,基本上在有康熙出場的電視劇之中,十部戲有九部都會提到這個地方,而且每次都是在前朝議論朝政的時候說到要消滅這個地方,而且是必消滅不可的語氣,這個地方到底和大清有什麼仇恨?為什麼一定要消滅它才行呢?

其實大清消滅準葛爾的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準葛爾一直在不停的挑戰大清的權威,當時的準葛爾在現在雖然說是屬於中國版圖的,但是那個時候,準葛爾卻並不在大清的管制之下,它是自己獨立出來的一個汗國,在古代的時候邊疆小國是不是擾亂一下邊境不是一件很難見到的事情,所以準葛爾也就這麼幹了!可惜的是,他的前輩們運氣不錯,但是現在的它遇到的可是強硬的大清:敢騷擾我們邊境?打!打到你老實,打到你成為我國的附屬國為止!

而且不僅有騷擾邊境這一個原因,最重要的還是準葛爾的本身地位應該是一個附屬國,附屬國敢鬧事,不就是在找打嗎?而關於附屬國的事情就要說到清朝的起源了,最開始的時候滿人是在關外活動的,直到和蒙古連成了聯盟之後,才藉助這股力量成功佔領了中原地區,在這之後蒙古和滿清的關係很好,具體表現在很多歷史記載之中都提到了蒙古皇族和滿清皇族和親的事情,而蒙古看準時機,直接向滿清皇族遞交了表,說明自己願意臣服於滿清皇族,而準噶爾這樣子做無疑是在挑戰滿清的尊嚴,怎麼能讓他們受的了?自然要教訓一下。

除卻這些原因,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準格爾居然敢和沙俄合作!當時的準葛爾的勢力十分的強大,基本上已經佔領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區,甚至於說現在的哈薩克斯坦也在它的統領下,正巧它和沙俄是接壤的,沙俄一直想要佔領中國的土地,正巧準葛爾也這麼想,這倆都包藏禍心,相互以為對方是傻子可以利用,形成了同盟。

自己獨大還不算完,畢竟都是中國人,忍一忍也不至於讓你非死不可,打服了就完事了,但是你準葛爾居然還擁有了新疆地區那麼大的土地居然不滿足,還打算和其他國家合作禍害自己的國家?而且當時的準葛爾還仗著沙俄的支持連皇帝送來的勸降信都給撕了,可以說是自己作,誰都攔不住。

可以看出來,最開始的時候,清廷是很的想要和準葛爾汗國和平共處的,不然也不會放任它發展壯大,但是它卻順竿子往上爬,十分不給清廷面子,還結合外邦人對付清廷,不管是為了面子還是裡子,清朝不想滅了它才怪!


羽評郡主


準噶爾和清朝的恩怨還真的很深,導致清朝歷經三代,一直髮兵準噶爾,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消除準噶爾之患。

準噶爾是蒙古的一部分,而清朝入關前是女真人,女真和蒙古是夙敵,這兩個民族的恩怨長達數百年。遠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一直被女真人欺凌,蒙古人的先人俺巴孩汗因為威脅金國統治,被金國統治者在木驢上釘死,蒙古人深以為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便開始謀劃滅金之策,雙方爆發幾十上百次戰鬥,像野狐嶺這種級別的大戰就打了好幾次。最後蒙古聯宋滅金,蒙古軍和宋軍將金哀宗屍骨一分為二,各取一份回去邀功。而金國的皇室成員被蒙古軍虜走,下場相當悲慘,所有男性成員都被沿途殺死,太后、皇妃、公主等女性被拉回大漠為奴,被肆意蹂躪,下場比“靖康之變”還要慘,完顏氏被滅族。雙方的積怨甚深。

到了明末時期,從努爾哈赤起兵,到多爾袞帶兵入關之間,漠南蒙古有一個傑出的領袖,人稱“林丹汗”。林丹汗被公認為蒙古末代大汗,很想重新統一蒙古,也比較有能力,無奈碰見了更傑出的女真。明朝在薩爾滸戰敗後,便想聯合漠南的蒙古,後金呢也不斷挖蒙古的牆角,喀爾喀部和科爾沁等部落和女真開始聯姻。於是林丹汗和明朝合作,結果不敵皇太極,被趕到了青海,不久久病死了,死後他的兒子投降了後金,傳統意義的蒙古帝國就被滅亡了。

當時,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林丹汗雖然病亡,但是還有其他蒙古勢力,這就要說到文章的主人公噶爾丹了,噶爾丹是準噶爾部著名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第6子,這位草原英雄曾連續兩次擊退俄羅斯的侵略,迫使俄羅斯承認了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也是經過內部鬥爭,統一了準噶爾部,成為了準噶爾部的大汗。在統一之後,噶爾丹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先打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公元1678年,攻滅葉爾羌汗國,公元1688年,開始攻打喀爾喀部的與土謝圖汗,土謝圖汗向康熙求援。

當時清朝一直密切關注著準噶爾部的動向,不過,那時的康熙忙於清朝內部事務,先後完成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驅逐沙俄,1689年,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在解決了內憂外患後,康熙開始著手收拾噶爾丹,康熙從1690年到1697年,三證噶爾丹,噶爾丹眾叛親離,在絕望中服毒自盡。清朝與噶爾丹的戰爭算是結束了,請注意看,是噶爾丹不是準噶爾部。

噶爾丹有個侄子,名叫策妄阿拉布坦,他也是一位梟雄。噶爾丹在位時,對他很忌憚,策妄阿拉布坦不得已遠走他鄉,噶爾丹死後他重回準噶爾繼承汗位。繼位後,他也開始了擴張的步伐,多次出擊新疆,並出兵拉薩,殺死拉薩汗,後來被康熙派的胤禵(就是老十四)大軍擊敗,退出西藏。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噶爾丹策零也與清朝多次爆發戰爭,但是在擁有雄厚國力的大清面前,噶爾丹策零逐漸落入下風,公元1745年,由於準噶爾爆發大瘟疫,噶爾丹策零染病而亡。其子策妄多濟那穆扎勒即位,稱為阿佔汗,他兒子在位期間,準噶爾爆發內亂,乾隆看準時機,多次派出大軍攻打準噶爾,公元1757年清朝徹平定準噶爾部。

從1690年到1757年,歷經康雍乾三朝,大清才徹底消滅準噶爾,乾隆為了永除後患,對準噶爾部實行屠殺,將男丁殺盡,女人賞賜給官兵,自此,新疆地區再也沒有形成強勁的勢力,準噶爾之患徹底消除。


山人維屏


用一句話老話來說,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1757年,清軍終於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國的懷抱!

從康熙時代與準噶爾汗國交手開始,到乾隆時期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三代清朝皇帝前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終於徹底消滅了威脅清朝西部安全的巨大威脅,也昭示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帝國生存發展的遊牧民族問題。

那麼,為什麼清朝執意要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這對宿敵相殺100多年?

1、蒙古問題是原則性問題!

蒙古問題,涉及到清朝的底線,是清朝的原則性問題,是清朝實現崛起的關鍵因素。

因為蒙古地域太廣大了。從與東北平原接壤的大興安嶺,到遙遠的西域,再到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對中原地區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加上蒙古部落戰鬥力強悍,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關係,對女真的崛起以及入關後的統治都會產生巨大威脅。

鑑於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對開始著手處理與蒙古各部落的關係問題。此時的蒙古分化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爾部為代表,分佈在長城沿線,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地理位置最為優越。但也正因為距離中原和女真距離最近,在長期和明朝戰爭的同時,也最先受打努爾哈赤的打擊。

受到明朝和蒙古的打擊,長期的消耗讓漠南蒙古不堪重負,最終不得不向皇太極投降。1635年,林丹汗敗逃。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公推皇太極繼承蒙古可汗大統,奉上“博格達·徹辰汗”尊號。至此漠南蒙古歸順清朝。

漠南蒙古的內附對於明朝而言,增加了防禦寬度,北方邊境壓力驟然增加,加速了崩潰的步伐。對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軍入關爭奪勝利果實時,北方邊境是漠南蒙古負責守衛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夠的,漠西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奪取汗位後,不斷向東擴張,進攻漠北喀爾喀部蒙古。噶爾丹妄圖統一蒙古,消滅清朝,重拾蒙古帝國的榮光,因此和清朝的關係迅速惡化。

康熙皇帝先是藉助噶爾丹的壓力,1691年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然後1696年,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敗噶爾丹,迫使其退出漠北。隨後,噶爾丹自殺。

隨後,退出漠北的準噶爾部開始南下侵佔西藏,康熙旋即於1722年派遣14皇子胤禵進軍西藏,將準噶爾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繼位後,清軍攻佔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邊境壓力驟減。

但是此時的西域還在準噶爾手中,歷史一再證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國就永無寧日!所以清朝始終保持著對準噶爾部的壓力,1757年,準噶爾爆發天災,國內大亂,清朝趁機出兵,終於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從此蒙古問題徹底解決,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威脅徹底消除!

2、沙俄問題是潛在性問題!

準噶爾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從16世紀開始,沙俄哥薩克騎兵就越過烏拉爾山,在西伯利亞瘋狂擴張。由於準噶爾的有力阻擋,沙俄不得不繼續向東。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中國邊境開始受到沙俄的威脅。

此時的中國處於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對遠在東北的沙俄無暇顧及,但是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的安危至關重要,因此康熙積極部署反擊,兩次發起雅克薩之戰,終於迫使沙俄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退出黑龍江流域。

退出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並不死心,他們將魔爪伸向貝加爾湖以及西部的準噶爾部地區。貝加爾湖地區是漠北蒙古部落傳統的遊牧區,土謝圖部最先受到沙俄入侵,雖然堅定抵抗但最終不敵。在西部受到噶爾丹威脅,南部受到清朝擠壓、北部受到沙俄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漠北蒙古審時度勢選擇加入清朝,找到了強大的靠山。

清朝趁機大舉北上,擊敗噶爾丹,而後在雍正年間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確定了北部的中俄邊界。

中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對清朝確定邊界,保衛疆土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簽訂後,中俄在中東部的爭奪暫告一段落,西部準噶爾部成為爭奪的焦點。對於清朝而言,準噶爾和沙俄沆瀣一氣,始終是威脅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險因素,因此必須予以堅決消滅。對於準噶爾而言,夾在清朝和沙俄之間,在實力越來越不濟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選擇,於是最終選擇了投靠沙俄。而對於沙俄而言,除了對土地的貪婪,還在於沙俄一直在努力尋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龍江流域的嘗試失敗後,沙俄轉向從中亞西域南下,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還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所以,誰能掌握準噶爾,就能掌握在蒙古和中亞爭奪的主動權。

最終清朝等到了準噶爾內亂,在內亂導致大規模傳染病的情況下,乾隆迅速出擊,消滅準噶爾部主力,清朝成為準噶爾爭奪的贏家!

通過一系列條約以及消滅準噶爾,清朝沉重打擊了沙俄南下的企圖,最終確立了自己在蒙古和中亞的霸權。

鴉片戰爭前,清朝一直致力於解決疆土問題,作為少數民族,清朝在處理與蒙古各部落關係時顯得更加遊刃有餘。正是由於清朝幾代皇帝鞏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華帝國數千年來的不斷開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清朝:因為準噶爾觸碰到了清朝的核心利益,所以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公元1688年,第二次清、俄雅克薩之戰結束後,中俄劃界和談將要在尼布楚舉行。這時,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汗噶爾丹派鐵騎進攻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部,殺得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喀爾喀不支,向清廷求援。康熙聞報,立即將被戰火阻在半道上的和談使團召回。

元朝滅亡時,蒙元殘餘勢力逃竄大漠,到明朝中葉時已分為三部:漠南蒙古(今內蒙);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

漠西厄魯特蒙古即明朝時的瓦剌。瓦剌在也先太師的統領下曾一度強盛,並在土木堡戰役中大敗明軍,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因而名著青史。

到明末時,瓦剌人丁興旺,軍隊漸強,遂分為四部,“部自為長,為相統屬”。這四部分別是:準噶爾,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天山以北的伊犁河流域 ;和碩特,原在烏魯木齊地域遊牧,後逐漸遷徙到青海一帶 ;杜爾伯特,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流域;土爾扈特,遊牧於塔爾巴哈臺地區(今新疆塔城)。

史載,噶爾丹原是準噶爾汗僧格的弟弟,僧格死後由他繼位稱汗,後又將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驅走,並霸佔了他的妻子。噶爾丹憑藉鐵的手腕東征西討,很快侵佔了天山南北以及青海的大片區域,他不僅野心勃勃,而且兇殘暴虐,在被征服地區橫徵暴斂,奴役厄魯特蒙古和其他三部以及維吾爾、哈薩克等族民。

這年,他還與沙俄勾結,橫行於漠北,攻擊依附清朝的喀爾喀蒙古。然後,準噶爾大軍又掉頭南下,殺到距古北口長城關隘不足九百里之地,清廷為之震動。顯然,康熙對咄咄逼人的準噶爾汗噶爾丹已不能等閒視之了。

當時,沙俄對東北虎視眈眈,西北有準噶爾叛亂,兩者已經暗中勾結,如果聯手發起進攻,清軍兩面受敵,恐為大患。康熙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他深謀遠慮,決計發兵征討噶爾丹前,先將侵略成性的沙俄穩住。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署。條約規定,中俄東部邊界以黑龍江上游的鄂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以及外興安嶺至大海(北冰洋)為界。據稱這是清朝對外簽訂的唯一一個平等條約。但沙俄還是使盡陰謀,將原屬中國的雅克薩地區巧取豪奪去了。

康熙穩定了東北局勢後,得以從該地區抽身,再集中力量對付準噶爾蒙古部噶爾丹汗發起的叛亂。

康熙三次率大軍親征噶爾丹。先挫敗準噶爾叛軍先鋒於烏蘭布統(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再大敗其主力於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部),迫使噶爾丹退守塔米爾河(今外蒙鄂爾渾河上游地區)。最後,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威懾下,兇殘戾狠的噶爾丹已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下,被迫在阿察阿穆塔臺服毒自殺了。噶爾丹仰藥自盡後,其子額哲率殘部歸降康熙。

康熙平定了準噶爾叛亂,逼死了叛酋噶爾丹汗,消滅了企圖分裂大清版圖的禍首,遂在狼居胥山勒石記功,班師凱旋。

噶爾丹叛亂勢力雖已經被康熙平定,但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依然存在,仍遊牧於伊犁河流域以及中亞的部分地區。

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不安分的準噶爾蒙古噶爾丹部又和清軍產生了矛盾,遂再次導致了雙方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清史》載,雍正九年(1731)七月,噶爾丹部進軍途中遭遇清軍埋伏,被大舉圍攻,傷亡慘重。清廷封順承郡王錫保為靖邊大將軍。九月,錫保率軍在額登楚勒擊潰噶爾丹叛軍,叛酋噶爾丹策零倉皇遁逃。但他不甘心失敗,總是日思夜想如何侵佔喀爾喀蒙古,以擴大其勢力。

雍正十年(1732 )六月,清軍聯合喀爾喀蒙古騎兵在光顯寺一帶大敗噶爾丹策零。是役,準噶爾部損兵折將,遭受重創。由於屢遭慘敗,形勢所逼,噶爾丹策零於雍正十一年(1733)十二月主動向清廷乞和。

次年,清廷派使者遠赴準噶爾,希望該部罷兵息戰,與喀爾喀部劃清遊牧邊界,永遠不要挑起戰爭。

雙方經過多次談判,終於在乾隆四年(1739) 達成一致意願,清廷同噶爾丹策零簽訂協議,以阿爾泰山為界,準噶爾部遊牧於阿爾泰山以西,喀爾喀部在阿爾泰山以東遊牧,各佔其地,不得越界放牧。

至此,清廷與準噶爾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與激烈衝突暫時得到了緩和,並維持了二十多年相安無事的和平局面。後來,桀驁不馴的準噶爾部因迭遭打擊一蹶不振,勢力已大不如前,已經無力

挑釁清廷,這個長期威脅大清西北安寧的隱患終於被徹底消弭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準噶爾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準噶爾的大汗葛爾丹雖然是康熙帝的女婿,但是一直有蒙古復國情結。

不知道諸君還記得明朝的土木堡戰役不?對,就是那場一舉俘獲了明朝滿朝文武的戰爭,最後是在明朝的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謙力挽狂瀾之下,扭轉了明朝國運的戰爭。



那場戰爭的主角就是蒙古瓦剌部,也就是準噶爾葛爾丹部的祖宗。所以,準噶爾葛爾丹部,一直就是大清朝國家分裂的隱憂,而且其背後還有沙俄帝國的影子。 準噶爾葛爾丹部與大清之間,不是私怨,而是維護國家統一和分裂國家的尖銳鬥爭和公仇。


如果是私怨,還可以在親情的框架下解決,問題在於,葛爾丹要的不僅僅是愛新覺羅那個家的主導權,而是整個國土的支配權或者分裂國土,作為任何一個政治領導者,都無法接受這樣的政治企圖和野心。

這就是大清原本跟準噶爾部有親情,卻必須打個你死我活、決一勝負的原因。如果在自己這一代丟掉國土,對不起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老祖宗,還有億萬人民以及自己的政治良心!


明德山人6998


不是清朝一定要滅亡準噶爾汗國,而是雙方都一定要置對方於死地

成吉思汗駕崩後,蒙古帝國彷彿一夜之間崩潰,黃金家族從此陷入曠日持久的內訌之中。作為曾經歐亞大陸的征服者,蒙古民族的實力也日漸消沉。蒙古歷代有為之君都將“結束內訌,統一蒙古”視為最大的榮耀。

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他們原本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成為蒙古的一部分。衛拉特蒙古首領與黃金家族是姻親關係,他們是沒有資格稱“汗”的。

十五世紀初,也先率領衛拉特(明朝譯為瓦剌)從西部崛起,短暫地結束了蒙古東西分裂的局面,並將蒙古勢力延伸至朝鮮北境。也先成了蒙古最有權勢的男人,僭越稱汗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不過也先稱汗後很快遭到政敵的謀殺,蒙古又重現陷入混亂。

17世紀,沙俄的勢力已經逐步延伸到我國西北邊疆。也先的後裔、準噶爾部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意識到必須將衛拉特,乃至整個蒙古團結起來才能對抗俄國的入侵。

巴圖爾琿臺吉成為衛拉特蒙古的盟主後,又在1640年牽頭制定了《蒙古-衛拉特法典》,有效地緩解了蒙古內部的矛盾與紛爭。

巴圖爾琿臺吉安排長子僧格繼承他的世俗權利,同時讓第六子噶爾丹成為溫薩活佛,掌管蒙區的宗教權利。不過僧格很快被同父異母的兄弟殺害,噶爾丹因此還俗,並帶領準噶爾部迅速崛起。

準噶爾汗國要統一蒙古,然而清朝又將蒙古視為最重要的盟友和北方最重要的藩屏,雙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清朝要想長治久安,必定要滅掉準噶爾汗國,而準噶爾汗國如果完成蒙古的統一,也必定不會放過清朝。


史料不輯



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緣於準噶爾是不是天生就是大清的敵人,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歷史性爭論的話題。準噶爾汗國在當時是代表西蒙古一方,他是置於清朝之外的汗國,嚴格的說他的興起和壯大不受清朝節制,畢竟山高皇帝遠,哪能管得了這麼多,所以才造成準噶爾汗國不停挑釁大清,才遭滅亡,這也是為何清朝一定要滅準噶爾汗國原因。


早在清朝興起的時候,還是東北一方政權,那時皇太極還被明朝阻隔在關外,為了一心對付明朝,提出了滿蒙一家,畢竟當時他打敗了黃金家族最後大汗林丹汗,奪得了蒙古帝國世傳玉璽,所以全蒙古尊奉大清皇帝為蒙古大汗,為此皇太極給自己起了天聰汗。從那時起,漠南漠北基本就承認他為共主,漠北雖然當時沒有臣服可表面上會做文章,原因他也是達延汗的一份子,清朝皇帝的目標和他們一樣,所以形式上臣服了。至於漠西,就是所謂伊犁地區,其中也包括準噶爾,他們也同樣上表臣服,所以準噶爾汗國一直被示為大清的臣子,臣子叛亂,主子教訓是自然之理,不論如何也不可能被冠以他與他國之間。




清朝就因為準噶爾汗國才對西北地區大動干戈的,準噶爾汗國在葛爾丹一朝勢力坐大,雄居西北,從伊犁地區一向向四周輻射,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區,又揮師哈薩克汗國,基本算搞定了。現在他又和北部沙俄接壤,也是阻礙沙俄帝國南下的強大力量,可是準噶爾汗國沒有想到這一點,而是想試圖利用沙俄對付大清,畢竟那時的大清已經打敗了明朝,擁有中原,實力不容忽視,所以他才拉出沙俄。沙俄帝國和清朝不相上下,那時也出了一個偉大帝王叫彼得大帝,善於學習歐洲的先進東西,來武裝沙俄,彼得大帝可以說和康熙帝一樣,是個雄心勃勃的帝王。可惜沙俄卻有點怕清朝,原因是雅克薩之戰,沙俄意圖沒有得逞,被大清在黑龍江打得落花流水,又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由於模糊的勘界已經讓沙俄達到了滿意的程度,那時沙俄被拒在外興安嶺以北,他們最喜歡不毛之地,所以一直盤踞在西伯利亞地區。


就因為此,噶爾丹意圖失效了,沙俄只是暗中支持,卻不敢正面來,噶爾丹仗著沙俄先進武器開始東征大清,他當場撕掉了康熙帝的勸降信,從漠北入手,穿過外蒙古廣袤平坦的地形進入大清北疆,可在烏蘭布通,他們進軍停止了。康熙帝他哪能惹得起,從內地調的二十萬大軍就將他平定了,一直追到外蒙的莫昭多,噶爾丹可以說是一路丟盔棄甲,後方又起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坦布奪取準噶爾汗國權利,試圖將噶爾丹大軍扼殺於外,噶爾丹勢單力薄沒辦法選擇自殺,清朝一聞噶爾丹一死那時還好收兵了。



可是沒過多久,準噶爾汗國又起鬨,想蠶食周圍各部,西藏,青海地區都被他牽扯進去,他們主要目標就是對付大清,試圖從西域反撲過來,可他們失算了,惹了清朝,最終吃掉的是自己,由於不斷的挑釁,才導致後來到乾隆帝時不得不做出徹底剷除後患的原因 。所以清朝在當時也不想把準噶爾汗國當做敵人,只是受對方的壓力所致,才做出一定消滅準噶爾汗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