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一輩的祖籍都是在什麼地方?他們有告訴過你嗎?

山東孟傻


這個問題有意思,因為炎黃子孫得以延續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就是祖先崇拜,或許每個人都曾自問自己的姓氏、籍貫和先祖來源等問題。我先拋磚引玉。

我們家現在在內蒙古的河套平原,據父親的表姐,也就是我的老姑姑說我們祖上是陝西的米脂縣,也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我的爺爺的爺爺,即我的高祖父舉家走西口從米脂縣先是搬到了巴彥淖爾(蒙古語“美麗的湖泊”)盟的磴口縣,之後又搬到了臨河市狼山鎮的福增村,爺爺的爺爺和爺爺的父親都葬在了那裡。臘月回家過年,父親帶著我們兄弟倆曾去福增村給老祖宗上墳。同行的是父親的表弟,即爺爺妹妹的小兒子。

據大伯說爺爺的爺爺到爺爺是三代單傳,到了爺爺有兩個兒子,三個孫子,也算是人丁興旺了。爺爺和奶奶結婚不久搬到了我們家現在住的地方——新華鎮民益村,這是奶奶的孃家。

細細算來,我們的先人從米脂縣搬到臨河區(2004年8月巴彥淖爾盟“撤盟設市”,臨河市也改成了臨河區,晚會在我的母校上演,我有幸聽到了王剛老師等人的聲音。晚會結束後到教室看雅典奧運會,當天晚上跳水還拿了金牌)已有將近100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正是走西口的歷史。

古代河套地區本是水草豐美的草原、湖泊地區,包括匈奴人在內的歷代遊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不過近代以來,人口大遷移,山東人闖廣東去了東北,而西北的陝西、山西人則走西口到了河套地區,當然也有不少的山東人,我們鄰村有個村的名字就叫山東疙瘩,幾乎全村都是山東人,我最好的朋友的老家是山西人……

附一則本人所總結的《河套古今》:

陰山腳下,黃河北岸。

鴻雁之鄉,巖畫幽響。

匈奴故地,昭君駕臨。

美麗湖泊,綿延草場。

移民墾邊,引黃灌溉。

塞上糧倉,中國羊都。

瓜果飄香,蔬菜豐饒。

塞上江南,看我河套。

也應大夥要求,到《天賦河套》紀錄片裡截取了一些美麗照片,只能放9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











武俠評論員


先上一張圖,這是我家從四川遷來貴州的老祖宗的墓碑。碑文顯示他生於道光二十七年,歿於辛丑年,辛丑年對就是八國聯軍侵華那一年。出生地為四川西道成都府金堂縣下十甲地名乾溝灣。

當然這只是碑文,和題幹關係不大。也正是這碑文才能讓我們知道祖先的是從哪裡來的。每年去上墳,我們都會去看一下這碑文。由於歷史原因家裡老一輩多數沒文化,之前我去上墳也未仔細查看。又由於此碑歷史久遠,有幾個字已經埋入地下。今年終於給刨開泥土,得以看見碑文的下面幾個:乾溝灣。這溝字卻沒幾個人認識,我卻把乾讀著qian,後來想想不對,還是讀乾溝灣才像地名。

廢話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說明,在中國文化裡,祖先是最重要的。祖先從哪裡來特別重要。在我家也是,由於我家族譜丟失,已經沒有事物能告訴我們我的祖先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會從四川遷到貴州來。但是我家一輩一輩的傳說著老祖宗是水師,能夠將砍斷的竹子接在一起還能活;能夠將人和動物的腿接上,很快就能跑;還能徒手砍斷竹子,於是大家都說老祖宗可能是帶兵打仗的,可能是打了敗仗逃跑來的。來時只帶了他的兒子,連妻子都來不及帶走。老祖宗來貴州後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了兩個女兒,她生病去世是兩個女兒也傷心哭死了。就無人立碑,卻不知姓氏為何。只知道有一個是文氏,只是不知道這個文氏是不是留在四川的了。




侃侃而談瓜瓜


聽父親講,我們先輩很可能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遷過來的,但詳細的根源可能就無法考證了,因為時間久遠,也沒什麼家譜之類的記錄,只能代代相傳。

但是我本知從祖父輩開始就在家鄉的小村莊生活了,從家族的起起落落,李氏在村裡都是舉足輕重的人,一直以來熱情,好客,正直,向上,都是我家族的光榮傳統,也是家族的教條。

我本李氏,李氏本是皇家姓氏,據統計現在李氏已經是全國人口第一的姓氏,所以身為李氏人自豪。


淡花流水


在曹州府鄆城縣。

下面是與“曹州府鄆城縣”有關的故事。

一、記憶的初始,祖輩們的大人就經常在耳邊經常“唸叨”,我們是從山東老家“曹州府yun城縣”來到這裡的。

老祖是石匠手藝人,在山東老家“貪官司落難”。他只好“闖關東”,擔子裡一頭放著石匠用的“吃飯家伙式(工具)”,另一頭坐著他的兒子,落腳在一個地方官員的家中,給他蓋宅院。宅院落成之後,不知道是給的工錢還是給的獎賞,把一片叫老貨芬(音)溝坡給了他和漸漸長大的兒子。

二、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師把一張全國地圖貼在黑板旁的土牆上,我和同學們一樣經常“圍觀”圖上中國,才知道中國的地盤這個樣子的,是這麼大。我順便一直找我的祖籍地“yun城”。找的“運城”在山西不在山東,感覺不是這裡。

三、一次公出在火車上,坐的時間很長很長,隨身帶的雜誌、書籍喜歡看的都看完了,百無聊賴。隨著“啤酒、瓜子、礦泉水、看報紙”只有在火車上才特有的一次一次的叫賣聲,我看見一份《曹州晚報》,果斷出手大方地買了小販手上所有帶有“曹州”字眼的報紙、雜誌各一份。一起同行的“小夥伴”都受驚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終於找到了“鄆城”,才知道今日的“菏澤”曾經是“曹州”府。望望列車外面的曹州大地……,這就是的祖籍地。

四、偶然的機會,我繞路到這裡,特意跑到曾經的曹州府所在地菏澤市單縣,找尋先祖的足跡。看民風嚐了單縣羊肉湯。

五、在信息便捷的今天,我經常觀察、關注來自不同方式的資訊,經過比對確實老家的一些習俗和祖籍地菏澤相似度很高。例如,除夕餃子吃完就去拜年,行的是跪拜禮……


孫慶國的文話旅行筆記


我的祖籍地是山東省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

具體是哪一年開始闖關東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根據祖先的生卒年齡來推算,應該是乾隆末年或嘉慶年間和道光初年。

至於什麼原因闖關東,這個不需要記載。有老人們代代口口相傳,有史料的明確記載。和絕大多數闖關東的農民一樣,我們的祖先闖關東原因也是因為山東連年災荒,地少人多,生存不下去。沒有辦法,只能鋌而走險,背井離鄉闖關東謀生。

我們的祖先最終落戶地點是遼寧省東港市十字街鎮太安村,在這裡已經生存繁衍了六代人。但是我們每一個族人都知道我們是山東闖關東農民的後代,我們祖先的根在山東。


朝天闕1


咱們中國人口眾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黃,所以,很多國人都會自豪的說自己是炎黃的子孫。當然了,每一個姓氏都會衍生很多的子孫。在找到老一輩的祖籍對於我們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電商巨頭劉強東他是江蘇人,他的祖籍是湖南人。在尋找自己的祖籍這一方面做出了很好榜樣。

在每一年的三的三,我們這邊都是在這一天祭拜祖先,在這一天,我的父輩們都會一起和我們到祖先的墳前祭拜,而且會告訴我們這個墓裡葬的是哪一輩的的祖先。從什麼地方來到現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他們經過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詳細的說出來,讓我們一定要記住。

有時候我們在新認識的朋友時,開笑的說,五百年前我們可是一家人哦。但是,如果,講到我們的祖先,我們真是同一個祖先哦。我的祖籍是廣東南海人,這一個每一年的三月三,父輩都告訴我了,他們是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往更為邊遠的地方生活。我現在的居住地是廣西德保縣,我姓許。遺憾的是,父輩也不知道我們的祖籍是廣東南海的具有地方。

如果有和我一樣,祖籍是廣東南海的的話,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一起尋找我們的祖籍吧!


許飛揚說茶葉


我們是開州(濮陽)乜堌太原王氏,先祖諱元善於元末明初遷來乜堌。祖碑刻文“大元至正乙未進士原籍宛平縣河中府少卿徒澶州創業始祖諱元善之墓”。

三世祖勉的墓碑上也有文載:“公諱勉,字志學,其宗派舊出於宛平,以儒鳴業,五世而上為官族,祖諱元善,字崇仁,大元至正間同知河中府”。

先祖的原籍就是元朝時的順天府宛平縣。河中府是始祖居官並從任上離職遷徙到乜堌的地方。

再往上溯源,道路倍艱,資料匱乏,亦難定方向。心繫祖根,然雖多艱而猶未悔,我們終於在《元史》中查到了《王倚傳》,在網上尋到了《大元故正議大夫禮部尚書王公神道碑銘》,從中找到了我們認為有益的線索。

王倚家五代:大父(祖父)溫,父永福,王倚本人,子鵬、鵠,孫遂初。除當初尚幼的遂初外,上四代皆在元朝為官。

元善公的生卒未詳,按其30歲中進士,其生年應為1325年。1325年,王遂初應為25歲,生子是很自然的。時間和地點以及祖輩歷史的追述,基本上吻合。

元時的宛平王倚是不是我們的上源,以上也只是邏輯上的推理,並沒有硬打硬的文字記錄和實物憑證,此文發佈,希望能得到睿智大家的幫助。

始祖的原籍在北京宛平,始祖的上源有待未來的考證。





王兆林0309


老輩們曾多次講過我們的祖籍:河北省風雲縣順天府高家莊。

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闖關東呢?據老輩們講……事情是這樣的:

祖籍河北省風雲縣順天府高家莊,是人傑地靈和風水寶地,出現了狀元高文舉。

在封建社會里,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當祖先狀元高文舉考上狀元(登科)後,溫城相便想把女兒溫秀英嫁給狀元高文舉。

古往今來,對我祖先狀元高文舉的婚姻之事編劇失真!祖先狀元高文舉是怎樣做的呢?

當時溫城相把女兒嫁給高文舉有幾個想法:一,想駕空皇上;二,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三,防止祖先高文舉超過自己。

溫城相明線是女兒的婚事,暗線有政治目的。作為祖先狀元高文舉是推理出溫城相內心世界的,於是以訂婚為由始終往下拖……

作為溫秀英的角度,認為這一切都是高文舉未婚妻張梅英的原因,於是差人模仿高文舉手跡寫“休書”於張梅英……

張家人氏瞭解高家人氏及高文舉的人品……為證實真假,張梅英歷經限辛來到京城……溫秀英逼張梅英在“休書”上簽字動了刑,並且用“蚊香”燒她臉,再用墨水塗臉……把她扔到花亭旁的枯水井裡……

老人講,我們高氏家譜顯了靈,當狀元高文舉上朝中,一股風圍他轉且有哭泣聲……“你是何人?有什麼事上告嗎”?比時旋風慢慢地進入枯水井裡……

晚上高文舉下朝後,隻身來到花亭,便引出一段《夜敘花亭》的千古佳話……

我的祖先狀元高文舉決不是軟弱書生。根據案情上書皇上,皇上親自過問了此案……以法對溫一家人進行了法辦,祖先狀元高文舉與張梅英結成了百年之好……

有的戲劇說我祖先狀元高文舉同時娶了二女是不真實的。

由於祖先狀元高文舉得罪了溫城相。當老人家入土為安後,我祖先帶家譜闖關東了……


gzj6068


人們的祖籍都說是明朝,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來的移民,非也,我們的祖籍就不是。我們是山東省灘坊市王姓,我們的始祖,祖籍為湖北省襄陽府棗陽縣王姓。我們的始祖是明朝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建文帝三年。其叔朱棣推翻建文時,我始祖身為遊擊將軍,俸調回京求駕致此,聽聞建文帝倒臺隨滯畄在此地,解散其兵丁攜全家落戶在此,當地人收畄,繁衍致今,只在本村居往一千多戶。三千多人,現在是枝繁葉盛,人丁興旺。


王永y


我父親是在東北出生的,我的祖籍在河北省昌黎縣具體位置就不知道了。

我母親也是在東北出生的,我的姥爺是跟隨部隊一路打仗來到了東北,解放後因工作需要就留在了東北,他的老家是現在的河北省辛集市下面的農村的,80年代我還去過一次,我姥爺他們家哥三老大解放南京時犧牲了,那塊烈屬的牌牌我還看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