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

鐵錘歷史


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給人一種似乎有失偏頗的感覺,因為但凡是其寫的列傳或者合傳,文末總有一段自我點評,篇幅雖長短不一,卻形象生動、刻畫入木三分,唯有衛青、霍去病的點評是採用蘇建的話,與其他篇目相比,顯得有些簡單和敷衍,從而有了“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的想法。

霍去病,河東平陽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他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少年之際便驍勇善戰,拜驃姚校尉,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斬捕首虜過當,又被授予驃騎將軍。霍去病將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等各種作戰方式結合作戰,用兵極為靈活,注重方略,不拘於古法。元狩二年(121),兩次參與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使漢朝從此控制河西走廊。元狩四年(119)漠北之戰,封狼居胥,改變了漢朝對匈奴的守勢狀態,他大捷而歸,官至司馬。

《史記》在史學界素有權威,就在於司馬遷對歷史的客觀記載和對歷史一針見血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跳離了歷史侷限性。他曾對投降的李陵有“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這樣高度的讚揚,但這樣一個讓匈奴發出“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悲嘆的英雄將領,為什麼在司馬遷這裡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首先,談談霍去病本身的性格。霍去病從小嬌生慣養,無法體恤下層百姓的悲苦民情,驕縱過度,心胸較為狹隘。因李敢在其父李廣死後大怒傷了衛青,霍去病便以一個隨便的理由射殺李敢,對人命不甚重視。司馬遷一向同情百姓,對很多人物的情感傾斜並不僅是建立在人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更多的是建立在對人本身的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身上。因此,司馬遷心中的桿秤倒向了有投降苦衷的李陵,或者說是將這種偏好推向了李家,從而濃墨重彩寫下了李將軍的列傳。

再者,李家並非皇親國戚,加之李廣難封、李陵不得歸漢,種種懷才不遇的境地與受宮刑的司馬遷頗有類似之處,與霍去病的年少成名、志得意滿形成強烈對比。其次,司馬遷對漢武帝對他武斷用刑有所不滿,這種情緒波及到了霍去病這類貴戚身上。霍去病的出身和李家截然不同,或者說是和司馬遷不同,因此對霍去病描寫的不公平成了司馬遷表達自己情緒的宣洩口。

司馬遷再是如何將自身剝離現實,也逃不過人本身的主觀性。在評價體系中,司馬遷的精神矛盾導致他不自覺的將霍去病的個人問題放大,將倫理價值系統凌駕於從國家利益出發的社會價值系統之上,帶來價值天平失衡,對霍去病的評價也就不高。


鄧海春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並非不高,只是沒有當代的“粉”們期待得那麼高。

而這種矛盾的產生,與其說是司馬遷與李廣家族的關係而“褒李貶衛霍”,進而質疑太史公的“史德”,不如說是古今價值觀的差異。

事實上,我們看對於衛霍的記載,《史記》和《漢書》其實非常相近,當然,會有不少“傻孩子”在不瞭解歷史文獻學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會認為《漢書》成書時間晚,是東漢初年的作品,史料沒有司馬遷這個同時代人掌握得多,所以照錄了《史記》,其實不然。

《史記》和《漢書》雖然都是私家修史,但由於兩位作者的特殊身份,其實能夠深入閱讀當時秘藏的歷史典籍和檔案材料,到班固修《漢書》的時代,很多基於政府檔案的材料被補入,但在衛、霍二人的經歷上卻沒有明顯的增補。

歸根結底,就在於班固也認為,“這就夠了”。

在這一點上,司馬遷和班固的價值觀其實是類似的,他們並不像今天的,或者說近代以來民族主義勃興之後的普遍教育之下的“讀書人”,對於對外擴張有著近似於宗教性的“信仰”和“痴迷”。

後者與近代以來長期的屈辱史有直接關係,所謂缺什麼補什麼,對於衛霍這種深入敵境千里,絕域破敵的英雄有著天然的推崇,而在兩漢,匈奴對於漢朝人而言,從來都是疥癬之疾,沒有人會將這些“打了就跑”的胡人視為什麼亡國滅種的威脅。

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明示的理由是要報高祖平城之圍,高後之辱,朝堂上卻早已經暴露了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將匈奴打臣服、朝貢,滿足他四夷賓服的聖王之夢。

然而,《史記》、《漢書》的記載都很明晰,在人馬多死,幾十年積蓄揮霍一空的出塞戰爭後,匈奴並沒有垮臺,也沒有臣服,而是避居漠北積蓄力量。

哪怕是今天某些孩子們所說的“沉重打擊匈奴帶來邊境平安”,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哪怕只對照年表就會發現,漢武帝出塞決戰匈奴之後,僅僅十年,匈奴的寇略又捲土重來,繼續對漢朝的邊地形成騷擾,其頻率並不比和親時代少。

在整個戰爭的評判上,《史記》和《漢書》其實一樣認為是得不償失的,而具體執行這場戰爭的將帥,衛青和霍去病,其將略,對比真正“對抗強敵”的古之名將,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所以,在對他們的戰果進行詳細記錄之後,也指出了霍去病好享受,不體恤士卒等等毛病。

綜上所述,並非司馬遷貶低了霍去病,而是今人過於抬高了霍去病罷了。


劉三解


這個有一個故事,那就是衛青,霍去病,李廣家族,司馬遷以及漢武帝之間的恩恩怨怨。

李廣在被逼自殺之後,兒子李敢認為是衛青導致自己父親自殺,於是去找衛青報仇。霍去病知道自己的舅舅被欺負以後,這個人太勇猛了,所以就把李敢殺了。到了李廣孫子李陵的時候,因為打敗仗投降匈奴,被漢朝群臣鄙視,包括漢武帝在內都認為是李陵自己投降匈奴,和蘇武在塞外一起放羊。整個漢朝能說的上話的只有司馬遷一個人力挺李氏家族,說李陵頭像匈奴是為了活下來,不是主動投降的。漢武帝大怒,這不把偉大的司馬遷先生給施行了宮刑,還不讓他痛痛快快的死,就是要羞辱司馬遷。

但是漢武帝絕對沒有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人的心性是不可以被折斷扭曲的,只可以進行牽引,司馬遷在受到宮刑之後,不但沒有死,而且胸中的憤怒讓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司馬開頭的史學家。

於是他就開始寫,腦子你漢武帝總歸奪不去吧,就算你把我的手砍了,我也能口述,就算不能說話了,我還有腳。我就不信寫不出來。所以,莫說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你看看《史記》裡面對漢武大帝的評價是不是也不高,和漢武帝有親戚關係的這些人哪一個有很高的評價,相反倒是李氏家族,司馬遷卻評價極為積極。

所以,司馬遷也是人,也有感情,有感情就有自己喜歡的,自己不喜歡的,霍去病正好是司馬遷自己不喜歡的那個人。追問其他的沒有什麼意義。


小文殊蘭


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吹捧衛青也好,說霍去病也好,都刻意打壓李廣,奇葩得很!司馬遷對霍去病、衛青沒有偏見,反而把他們的功勞詳細記載,對於李廣,司馬遷心中的五善完人,卻不記載李廣的詳細戰績,顯然是特意弱化李廣。這裡是否有武帝的壓力呢?畢竟武帝曾經做過。

首先,李廣將軍不存在運氣差,他是兩次被衛青當做擋箭牌和替罪羊。衛青還曾經把蘇建當替罪羊,那次衛青也損失了士馬十幾萬,《漢書食貨志》記載,衛青兩次損失士馬30萬左右。在這之前,都是漢武帝制定作戰計劃,多路出擊,衛青只是帶領一路人馬而已,但是功勞都算在他頭上,武帝多麼照顧這位小舅子啊!

李廣在武帝時,出色的完成了牽制匈奴主力的任務,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廣利,卻因為沒有李廣牽制匈奴主力,最終失敗。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功勞很大,足夠封萬戶侯。

東漢荀悅所寫《前漢紀》中,清楚寫明,《言兵事疏》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間寫的。這就證明了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確實大勝老上單于。殺一王,大有利。而之後的幾次也是李廣,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的功績超過萬戶侯。

再看晁錯,他是公元前165年被舉賢良,向武帝上書國策後,任中大夫。這些國策中,應當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說《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寫的。漢文帝以資歷封侯,所以李廣功勞再大,也沒有辦法封侯,必須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輪到他。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功勞很大,足夠封萬戶侯。

東漢荀悅所寫《前漢紀》中,清楚寫明,《言兵事疏》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間寫的。這就證明了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確實大勝老上單于。殺一王,大有利。而之後的幾次也是李廣,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的功績超過萬戶侯。

再看晁錯,他是公元前165年被舉賢良,向武帝上書國策後,任中大夫。這些國策中,應當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說《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寫的。漢文帝以資歷封侯,所以李廣功勞再大,也沒有辦法封侯,必須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輪到他。

景帝時,李廣帶領公孫昆邪平定吳楚,李廣不服從周亞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

有人說,衛青是大將軍,所以功勞最大。別忘了大漢的大將軍並不是按功勞封的,從第一位韓信開始,到最後一位何進何屠戶,都是無功受祿。衛青也差不多,起點就是車騎將軍,這個大將軍幾乎等於白送。

霍去病可是從校尉做起,一步一步打出來的,這一點和李廣很像。當然武帝出手大方,如果李廣在文帝時立的功,按武帝的標準,早就是大將軍萬戶侯了。

漢文帝時期,匈奴實力強大,擁有40幾萬騎兵,大月氏等國歸附匈奴,匈奴可戰之兵應在60萬以上!最強單于--老上單于多次大規模入侵,李廣多次擊敗老上單于殺敵無數,立下大功!

匈奴地域廣大,40萬騎兵不可能一直集結,單于通常會帶上幾個王和自己治下的兵馬,匈奴最強時,左賢王有8萬騎兵,右賢王6萬,左右谷蠡王4萬,其餘依次遞減。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第一次大規模入侵,兵力達到14萬,結果被16歲的李廣以幾千地方軍大敗,並且殺了一個王。經過數年多次大舉入侵,次次被李廣擊敗,匈奴損失慘重,軍臣繼位後,只能出動6萬騎兵。 而且不敢再侵犯李廣鎮守的隴西。

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6萬匈奴軍分兵兩路,其中一路奔陝西,為防範匈奴軍襲擊長安,漢軍佈置了三路人馬防守。其中一路就是河內太守周亞夫統領。史記記載,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文帝之所以不提李廣,其一李廣才25歲,對文帝來說還太年輕,其二,李廣是文帝用以抵禦匈奴的,隴西李家代表先秦王朝,文帝時離滅秦並不遙遠,得到重用很難。對內平叛當然要用信得過的自家人,周勃的後代最完美了。很快,因為七國之亂,周亞夫平步青雲,升為太尉,領兵平叛。而李廣在平叛時得罪了周亞夫,雖然立下大功,依然被打發到邊關守衛。

大漢李家與大宋楊家,都是一心為國,剖肝礪膽,死後均是天下百姓軍士為之哭泣。所以後世人都為楊家李家不平,在楊家將的故事裡,楊四郎的原型就是李陵,楊七郎的身上也融入了李敢的影子。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有書君以前看《大漢天子》系列,被霍去病那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感動得痛哭流涕。

這句話還是激勵有志於民族解放事業的仁人志士的豪言壯語,影響深廣。

然而,在司馬遷的筆下,霍去病的形象卻顯得並沒那麼高。

一般來說,《史記》每一卷的結尾都會有“太史公曰”,表明司馬遷對這卷所寫人物的評價。他說李廣是奇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他評價功勞更高的衛青、霍去病卻是轉述蘇建的話,沒有過多誇讚。為何?

01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霍去病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年少成名,戰功赫赫。

這些司馬遷都如實記錄在《史記》中。

但,他也說:“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大意就是霍去病不體恤下屬,驕奢浪費,恃才傲物。

這不難理解,霍去病從小養在漢武帝身邊,且武帝對他百般寵愛,他自然不知下層人的疾苦。

太史公如實寫出了霍去病的缺點,畢竟人無完人,這也顯示出司馬遷修史時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

02霍去病射殺李敢

漠北大戰時,李敢曾隨霍去病出戰匈奴,有同僚情誼。

公元前118年,李敢因私怨刺傷大將軍衛青,不久,霍去病為舅復仇,在甘泉宮的射獵中射殺了李敢。

而漢武帝為庇護霍去病,詭稱李敢是被鹿撞死了。

李敢是飛將軍李廣之子,而司馬遷十分崇拜李廣,欣賞他的為人,也同情他功高不爵。當年李廣被逼到自盡的境地,司馬遷認為與衛青、霍去病脫不了干係。

而後霍去病又殺了李敢,武帝還包庇他,這讓司馬遷心裡很不平衡,卻又無處發洩。

編寫《史記》時,司馬遷把這些事都如實記錄,但在字裡行間嵌入了主觀情緒,表明自己對霍去病的為人並不欣賞,甚至有些反感。

03古今價值觀的差異

受近代屈辱歷史的影響,我們喜歡強大的人,對霍去病這種深入敵境千里,絕域破敵,以少勝多的英雄有著天然的推崇。

在西漢時期,匈奴雖頻頻來犯,但對於漢朝人而言,從來都是疥癬之疾,沒有人會將這些“打了就跑”的胡人視為亡國滅種的威脅。

而漢武帝希望匈奴臣服,頻繁發動戰爭打擊匈奴。多年征戰,人馬多死,把“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積蓄揮霍一空,而匈奴並沒有垮臺,也沒有臣服,只是暫時避居漠北積蓄力量。僅僅十年,他們又捲土重來。

所以,司馬遷認為征討匈奴,耗時耗力,民眾賦稅徭役加重,最終卻“建功不深”。自然而然,身為將領的霍去病的功業也未達到頂端,不至於大讚特贊。

有書君以為,太史公對霍去病確實有一定的偏見,但他寫《史記》時實事求是,把霍去病的優缺點都表現出來。

為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霍去病,而不是刻意編纂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

是非功過,有後人論斷,大可不必過於在意太史公的評價。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看司馬遷寫的《衛將軍驃騎列傳》時,總有一種“詭異”的感覺,因為但凡司馬遷寫的列傳或者合傳,最後總有一段司馬遷對這些人的主觀點評,無論篇幅長短,表達卻很豐富。唯有衛青,霍去病的點評感覺有些簡單和敷衍,《衛將軍驃騎列傳》最後一段的太史公曰,採用的是蘇建的話,大意是蘇建讓衛青養賢納士,增加聲譽。衛青卻認為,為臣子奉公守法,做好本份就好,何必招士,霍去病也是這麼認為的。太史公說,這是他們為將之道。所以,《史記》司馬貞的索隱都看不下了,於是補了一段衛青,霍去病的贊。



個人認為司馬遷是對衛青和霍去病有些不待見的,衛青為人謙和還好一點,霍去病就不一樣了,畢竟以司馬遷對李家的好感,李敢死於霍去病之手,司馬遷心中無偏見,是不可能的。關於司馬遷對衛,霍集團的態度,個人在問答中《衛青和霍去病為什麼出現在裡》一文,已經分析過了。總之,司馬遷不待見衛,霍,主要的根源是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不滿,再加上李廣,李敢之死,李陵失去歸國的機會,都和衛,霍集團有一定關係。


(深入大漠的霍去病漢軍)

至於,司馬遷在《霍去病傳》裡說,霍去病不體恤下屬,班師回朝時,寧願扔掉許多米食,也要讓士兵捱餓,而且餓得站不起來了,霍去病還要和他們踢球遊戲。個人認為,這段司馬遷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霍去病這種領導,屬於雷厲風行,賞罰分明的類型,和衛青的“仁愛”是兩種帶兵路子。霍去病的戰術又喜歡長驅直入,長途奔襲。而大漠裡資源缺乏,容易迷路,作戰的期限不是將領能控制的,這就很講究軍隊的體力和忍耐力,霍去病讓士兵忍餓踢球,也可能是激發士兵潛力的訓練。再者,如果平日讓士兵吃得太好太飽,糧水供應充足,那遇到絕境時,怎麼會有戰鬥力?又如何會磨練出一支有能力,深入敵後的勁旅呢?


退一步說,霍去病不體恤下屬,士兵們怎麼會為霍去病賣命?如果士兵們真的餓得受不了,早就在大漠裡殺了霍去病投敵了,又怎麼會有日後大大小小的將校跟著霍去病封侯領賞呢?另外,著名的“酒泉郡”(現酒泉市),傳說就是漢武帝送來美酒給霍去病軍慶功,由於酒少人多,於是霍去病倒酒入泉,和將士共飲,因此取名“酒泉”。

所以,綜合以上這些,個人認為司馬遷對霍去病是有偏見的,這種偏見主要還是對漢武帝對待李家待遇和窮兵黷武的不滿有著連帶的關係。


大飛熊騎士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確實不高,一般來說,重要的人物,司馬遷在傳記最後都會有一個總結評價,而霍去病居然沒有,而且霍去病是和衛青放在一個傳記裡說的,並未單獨列傳,在敘述霍去病的經歷時,不僅沒有誇讚之詞,還指責霍去病不體恤士兵,可見司馬遷對霍去病的態度。

在此前的回答中我提到過,對於漢武帝時期的三位將軍,李廣、衛青和霍去病,司馬遷的態度是高度讚揚李廣,冷漠對待衛青,一筆帶過霍去病。司馬遷給衛青的評價有這樣幾個字:“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完全不是誇讚,其中的“貴賤”“奴虜”“忽”等字眼,甚至在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蔑視衛青。但對於李廣這樣對匈作戰中根本沒有戰功的人,居然單獨列傳,而且大誇特誇,他用“惜哉名將,天下無雙!”這樣的話去評價李廣,讓人感覺有些詫異,這樣的評價不應該是給衛青霍去病的嗎?

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司馬遷不僅沒有誇讚霍去病,還指責他不懂得體恤士兵,原話是這樣說的:“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意思是說,霍去病年紀輕輕就當上侍中,身份尊貴,因此不知道體恤士兵,車上有剩餘的肉和糧食,有的士兵卻還在忍飢挨餓;在外作戰時,士兵餓的站不起來,霍去病卻不聞不問,只顧著玩蹴鞠。

我們很難理解司馬遷的想法,對於霍去病這樣立下蓋世之功的天才,居然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或許司馬遷在當時還並未意識到霍去病所作的事情有多麼偉大。又或許,司馬遷對於衛青霍去病這兩個人,本身就是抱有蔑視態度的,其實這也難怪,衛青出身卑微,說的不好聽就是奴隸出身,官宦人家出身的司馬遷看不起衛青也倒是符合常理,霍去病和衛青是一家人,他是藉助衛家的勢力才躋身貴族的,司馬遷也有理由看不上他。倒是對於李廣這樣的人,司馬遷特別喜歡,我猜測在當時,司馬遷和李廣家的關係應該很好,要不然他也不為為了李廣的孫子李陵去冒死求情。

對了,霍去病殺李廣之子李敢,也可能是司馬遷不待見他的原因之一。


用戶3278175866


戰神 霍去病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亮點頗多!但,司馬遷對其評說不高,為什麼?

1.“飛將軍”李廣在執行衛青的戰役計劃時迷了路,使得戰果差強人意,衛青派員慰問李廣並追查緣由,李廣羞愧難當,憤而自殺;作為李廣的兒子李敢,揍了衛青。



人格高尚的衛青委屈求全,嚴禁左右傳出自己被打一事,年輕氣盛的霍去病知悉後借狩獵之機,當著漢武帝的面射殺了李敢;做為“封狼居胥”的軍事家,此舉失當。


2.作為將門之後的李敢,也有軍功,還被封了侯,如此死法,難平人心;劉徹只好動用了特赦令,給霍去病進行殺人罪特赦。

眾所周知,司馬遷就是因為劉徹殘暴才遭受宮刑的,太史公對劉徹肯定有極強的感情因,鑑於劉與霍的關係,肯定有愛屋及烏的意思。


3.霍去病英勇善戰,功成名就的戰鬥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正在撰寫《刺客列傳》;西漢崇尚武力,弘揚血性,鼓勵正當復仇;而李敢是為父復仇,反觀霍去病的行為卻不為人齒!


希望星晨58298869


說司馬遷對霍去病評價不高,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

司馬遷只不過如實寫了霍去病的一些缺點,讓歷史人物更加真實,更加豐滿而已。史家的職責,難道只是歌功頌德嗎?難道不是應如實而寫嗎?

在《衛將軍驃騎列傳》裡,司馬遷對霍去病有所批評,我們來看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大意是說:霍去病從少年時代起,就在宮中侍候皇帝,得到顯貴,卻不知體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時,天子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待他回來時,輜重車上丟棄了許多剩餘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還有忍飢挨餓的。他在塞外打仗時,士卒缺糧,有時候不能士氣無法振作,而驃騎將軍還在畫定球場,踢球遊戲。他做的事多半如此。

這些固然是霍去病的缺點,養尊處優慣了,在體恤士兵方面,不及李廣這樣從底層上來的將領。但是注意看司馬遷說的:“事多此類”,霍去病的缺點就是類似於浪費糧肉、愛踢球等等,這些只能算小缺點。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像李廣利那樣餓死士卒,雖然體恤不夠,也不是在主觀上要虐待士兵。他畢竟是不滿二十歲的公子哥,有缺點,但是這缺點遠遠沒有到罪惡的地步。

反過來說,李廣很愛士兵吧,但打仗屢屢被包圍,有時甚至全軍覆沒,把士兵都戰死了。霍去病儘管沒那麼體恤士卒,但在殺傷大量敵人的同時,卻最大程度保全士兵們的性命。比較之下,你說士卒是選擇跟李廣混好呢,還是跟霍去病呢?要是我的話,我當然選擇霍少爺,就算餓幾頓飯,也不會遇到被敵人包圍的情況啊。

所以司馬遷批評霍去病有這些小毛病,與其說批評,不如說有些惋惜,要是把這些小毛病也克服了,那不是更完美嗎?

看《史記》不要斷章取義,不要以偏概全。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在以上這段話之前,都寫了什麼——“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驃騎將軍為人寡言少語,不洩露別人說的話,有氣魄,敢做敢為。武帝曾想教他孫子和吳起的兵法,他回答說:"戰爭只看戰略如何就夠了,不必盡學古代兵法。"武帝為他修蓋府第,讓驃騎將軍去看看,他回答說:"匈奴還沒有消滅,無心考慮私家的事情。"從此以後,武帝更加重用和喜愛驃騎將軍霍去病。

人家司馬遷是大作家,不會像我等庸俗作者喜歡喊諸如這類的話:“哇,霍去病好強啊,好偉大啊”但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少言不洩,有氣敢任”這八個字,我認為就是極高的評價,因為霍去病很年輕啊,年級輕輕的,就知道做人要少說多做,勇於任事,就像孔子講的“剛毅木訥”、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那種氣勢與敢做敢當的勇氣。

如果司馬遷真的要詆譭霍去病,就沒必要記下他“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名言。這句話今天我們聽來,仍有震憾的力量。司馬遷為什麼要記下來,肯定是欣賞啊。如果只是認為吹牛的話,大可一笑而過。

而且大家認真去讀讀霍去病傳,會發現司馬遷對他的記述是不同於別人的。司馬遷沒有描去寫霍去病打仗的過程,而是全文抄錄漢武帝的嘉賞詔書。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嘉賞詔書對霍去病的整個立功過程,斬俘敵人之數量,封賞之數量都有完整的紀錄。司馬遷在霍去病傳記中,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而過分添加自己描寫,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如實反映霍去病的彪炳戰功。

綜上所說,可見“司馬遷對霍去病評價不高”這個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君山話史



先說一下霍去病與衛青的關係:霍去病是衛青同母異父姐姐的兒子。是衛青的外甥。也是皇后衛子夫、漢武帝劉徹的外甥。


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方面,霍去病戰功赫赫——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霍去病十八歲時,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當上了侍中。之後兩次跟隨衛青征戰。

霍去病率八百騎,奔襲數百里。殺敵二千,活捉單于叔父羅姑比。被封為冠軍侯。”

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出隴西擊匈奴,殺死折蘭王、盧胡王,殲敵八千,加封二千戶。

同年夏,霍去病直奔祁連山,俘虜塗王,獲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加封五千戶。

同年秋,渾邪王和休屠王想投降漢朝。霍去病誅殺前來投降而又企圖逃亡的匈奴八千多人。匈奴王及十萬匈奴大軍全部投降。霍去病加封一千七百戶。

元狩四年春,霍去病領五萬騎兵出征,捕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斬獲七萬。又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漢武帝再封他五千八百戶。


另一方面,霍去病為人刻薄,心胸狹隘。

《史記》記載: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事多此類。

霍去病從小就在皇帝身邊長大,嬌生慣養,不懂得體恤下級。把多餘食物都丟掉,也不分還餓肚子的士兵。

李廣自殺後,兒子李敢打傷了大將軍衛青,衛青自覺愧對李廣,沒有處置李敢。霍去病趁李敢打獵時,偷襲暗殺李敢。漢武帝和霍去病卻說,李敢打獵時,被鹿撞死。(萬夫莫當的李敢,會被鹿撞死,連霍去病自己都不信。)

正因如此,司馬遷對霍去病的態度是,戰功赫赫,但年少輕狂、為人刻薄,心胸狹隘、驕奢淫逸、目空一切。

也正如此,霍去病才莫名的早逝,其子霍嬗也被漢武帝毒殺。

司馬遷並未埋沒霍去病的戰績,他對霍去病的評價沒有偏頗,是公允的。

【昨天我有一個回答,解析霍去病父子之死。大家可以關注我,點擊我的問答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