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那個曾經每月拿14元助學金的少年,如今已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所掌管的恆大集團在過去的20餘年裡是中國成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而下探到中國農村,扶貧已進入到攻堅階段。

三年前,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結束的當晚,許家印就連夜召開高層會議部署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決定由副總裁帶隊到畢節市大方縣實地調研,隨後又成立了由副總裁姚東任主任的集團扶貧辦公室。恆大計劃2018年底在幫扶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到2020年要幫扶1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2015年12月,恆大幫扶大方精準脫貧簽約儀式現場

如今諾言兌現的時間到了,我們一起看看畢節發生了什麼。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恆大扶貧團隊在貴州

47歲的陳顯琴是第一批分到蔬菜大棚的貧困戶,從大山深處的危房搬進恆大安置房後,恆大還給像她這樣的村民每家分了2棟蔬菜大棚,2017年11月8日,陳顯琴拿到了大棚的確權證書,“頓時感覺自己的身份不一樣了!”這個嶄新的紅本本,讓她在大棚務工時有了主人翁的感覺!搬遷前,陳顯琴一家人的生計全靠四處打零工,現在的陳顯琴除了每天去蔬菜大棚裡務工賺取工資外,年底有蔬菜大棚的分紅,從此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恆大在畢節園建的蔬菜產業基地

48歲的陳正喜是第一批通過恆大吸納就業培訓走上就業崗位的貧困戶。家住大方縣長石鎮楊柳村的陳正喜,有三個孩子和一位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照顧,然而沒文化缺技術的他“只能在工地上打些零工,收入也很不穩定,有時候累死累活,一個月下來也就不到2000元。”2016年1月5日,恆大集團幫扶大方縣第一期吸納就業培訓開班,陳正喜獲得了在安徽恆大物業公司的工作,“我負責物業維修工作,每天上班7個小時,一個月到手的工資有4000多元,現在除了還清欠債,還攢了兩萬多,日子也有奔頭了。”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恆大舉辦吸納就業招聘會

貧困群眾的日子好過了,大方縣教育扶貧和保障扶貧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恆大二小是恆大援建大方縣11所小學裡第一所投入使用的,為標準12班小學,每班45人,容納學生約540人。嶄新的教室,先進的設備,完善的教學,讓恆大二小在大方縣“鶴立雞群”,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雙師課堂遠程教學,進一步開拓了學生們的眼界。

貴州恆大職業學院是大方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也是恆大一次性補齊當地教育資源短板的26所學校之一,目前在校學生共計1191人,學生就業率高達95%以上,從此開創了大方擁有本土大學的歷史。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恆大援建大方縣職業技術學校

恆大兒童福利院則是大方歷史上的第一所兒童福利院,共計有300張床位。它的出現,為大方縣的孤兒、困境兒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從此“幼有所養”。

曾經每月拿14元的助學金,如今許家印出資110億幫助百萬群眾脫貧

恆大援建大方縣兒童福利院

吉貴軍是第一批抽調過來的掛職幹部,掛職期間他與恆大扶貧隊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他說:“作為一個本地人,非常感謝恆大來我的家鄉幫扶。和恆大扶貧隊員們一起共事的日子,雖然很辛苦,但大家朝著同一個目標奮鬥的過程是快樂的。即使現在返回原單位,然而恆大人精心策劃、狠抓落實、辦事高效的作風還在深深影響著我,企業扶貧的思路也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上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