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寫《紅樓夢》,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什麼?

想不到AI18科技


《紅樓夢》是一部關於幻滅主題的小說,曹雪芹通過小說,想表達的是一種人生的無常,人世的幻滅,他告訴人們,企圖通過時間來保存富貴或者愛情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的,時間會帶走一切,包括青春、美麗、純真、嚮往、榮華、富貴等等。

這種幻滅,一開始就潛伏在《紅樓夢》一書的字裡行間,若隱若現,給人以有意無意的引導,影響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從開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到寶玉後來一再默誦和思索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到收尾曲中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到最後寶玉隨僧道而去,無不體現著這種幻滅。

第一回曹雪芹就借跛足道人之口吟出《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接著還明白地告訴你:“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了了,就好了。

寶釵曾給寶玉念過《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中的《寄生草》:“漫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寶玉聽後,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句深為拜服,後因與黛玉、湘雲鬧彆扭,很覺無趣,竟題一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隨後又仿魯智深唱詞,題了一支《寄生草》,中有句雲:“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作偈參禪,是後來寶玉遁入空門的序曲吧。

體現這種幻滅精神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第五回裡的《收尾·飛鳥各投林》一曲:“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世界就是這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每當讀到這個曲子,我總是會聯想到孔尚任《桃花扇》里老藝人蘇崑生的唱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樓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無疑,孔尚任的這個曲子,一定深深地打動過曹雪芹,二曲何其相似乃爾!

當然,曹雪芹的幻滅思想,並非要人都真的去遁入空門,他只是將現實撕裂給我們看,把人生和美麗揉碎展示出來,但美麗的依然美麗,而最美的,就是這種悽然而短暫的美麗!


帝國的臉譜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是同樣偉大的孤獨者。

曹雪芹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孤獨者。曾經有過的幸福生活體驗使得他更懂得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出於這種愛,他有與他人溝通心靈、交流情感的強烈願望。

而作家們是通過作品來與外界交流情感、溝通心靈的。曹雪芹在現實生活中,家道中落後飽經風霜,他的思想情感極難找到共鳴,於是只能將這種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情感,付諸於創作,於是偉大的《紅樓夢》問世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紅樓夢》開篇裡的這句話,準確地傳達了他創作《紅樓夢》的初心。一種源於孤獨的獨特體驗,使得他更加清晰認識這個世界,從社會到個體、從理性到感性、從男人到女人、從傳統文化到思想解放、從道德倫理到個性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人性關懷。

《紅樓夢》中每一個人,都是曹雪芹,都體現了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獨。他用自己高超的創作手法,加上犀利的視角審視著社會背景下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同時又將每一個人作用於社會的娓娓道來。

個體的生命都是孤獨的,哪怕你錦衣玉食、哪怕你露宿街頭,孤獨總是如影隨形,你繞不開他,躲不開他,畢竟生活裡的我們擁有獨立的人格、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每一個人對孤獨體驗的不同態度,最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

或許對於曹雪芹而言,人生的境遇,再糟糕也不會糟糕到哪裡去,畢竟他人生的至暗時刻從未過去。他飽受生活的折磨,卻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而這種熱愛在《紅樓夢》中體現得淋漓精緻。

曹雪芹的筆下,每一個形象都是那麼飽滿立體,個性鮮明,她們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卻又與家世、社會文化背景彼此交織,既有自己性格使然的人生命運,卻又受時代烘爐的枷鎖。可是有一點,卻是不變的。形形色色的他們,或卑賤、或高貴、或聰明、或愚笨、或奸詐、或善良、但從始至終,他們孜孜以求的都是生活,追求的都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想曹雪芹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他超越了孤獨,跨越了現實的枷鎖,沒有一味地痛心疾首,一味沉浸在孤獨痛苦之中,而是在鍥而不捨地熱愛生活。

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作家,是寫不出《紅樓夢》這樣偉大的著作的。而曹雪芹想要告訴我們的,在筆者看來,就是人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在熱愛生活的前提下,如何來對抗自己的卑劣,如何來對抗這個世界的汙穢。在看清人性的骯髒和社會的殘酷後,依然熱愛生活。

無論何時,都要熱愛生活。曹雪芹大概就是為我們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吧,


朝代說


《紅樓夢》最大的成就是文學方面創作,跟人生有關,跟生命有關,跟理想有關,跟美物有關,跟美人有關,就是和政治無關。


我想曹雪芹真正想告訴世人的是青春是多麼美好啊!從他描寫大觀園裡的那些快樂有趣又有情致的生活場境裡可以看出來,他是多麼懷念青春。


從他對寶玉的判詞:“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不孝古今第一,不肖古今無雙。”讀來不但字字是淚,也是滿含悔意的。


他多麼想將青春再來一遍,可惜人生沒有回頭路。從極盡的富貴到貧窮巨大的落差體驗裡,作者想告訴世人,榮華富貴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生命的意義更加寬泛,不僅僅是爭名逐利。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存在的,是有思想有靈魂的,每一個生命在這個領域裡也許很卑微平淡,但在另一個領域裡他就會大放異彩,是被欣賞的。人生無常。雖然有一些消極,但這也是作者要表達的最要緊的一個主旨。

賈府本來是鐘鳴鼎食之家,筆墨詩書之族,竟然兒孫一代不如一代,驕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末了“為官的,家業凋零;繁華的,金銀散盡。有恩的,去世裡逃生;無情的,明白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從最後這段話看,曹雪芹寫《紅樓夢》跟政治真沒有多大關係,我想他更側重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思考。從全書他用悲憫的態度去描寫書中每一個人物,不說對與錯,好與壞。


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栩栩如生,特別有場景感,似乎就在你面前晃動一樣。真是一部社會的縮影,是一部百科全書。


曾經有一位網友對我說,書哪裡還論數量來讀,他說讀一部《紅樓夢》就足夠了。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在又聽蔣勳細說紅樓,對這位網友的話,深有體會了。


確實,《紅樓夢》內容豐富,涉及面極廣,曹公從美學的角度出發,以悲憫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以及眾生。不做定論,每一位讀者以自己的經歷和情懷讀出各種思想和味道來。描寫細微到一個眼神,一片葉子的顏色。


他筆下的人生百態,以他們應該有的生命形態存在著,無論怎麼樣的生命部分,作者都是理解的。作者可能把寶玉比作自己,而寶玉就象是菩薩一樣接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

小時候看《紅樓夢》,概念裡大觀園裡的女子們都是成熟的,現在看來他們個個其實都才十五六歲,最大的也不過二十歲而已。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古人是不是真的早熟啊!想想我們現在十五六歲的孩子,哪裡會懂那麼多人情世故。還那麼會做詩。

他描寫了一個大觀園裡的青春王國,少男少女們的青春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富貴是什麼樣子的,那是一種極高的藝術欣賞和美學的高度。


而不是拿了個蘋果手機或者背了個LV的包包。不是穿了什麼名牌衣服。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的延伸和美學的再現。從家裡的吃穿用度上都可以看得去來,比如用餐的餐具之講究,比如寶玉和賈母的服飾都是私人手工定製,當然那個時代還沒有工業流水化的作業。


比如家裝的色彩美學,比如園林設計。還有畫畫都是非常講究的用具。可以說是玩得相當專業。大觀園裡舉辦的詩社。這也是一種文雅的娛樂活動。就象今天我們組織的各種讀書會、社團一樣。將一些共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這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到今天也是非常適用的。


書中貧富交錯,雅俗共賞。封建禮教在大觀園裡被弱化了。變成了一個脫離汙濁社會的理想王國。

我想真正偉大的文學不是服務於哪一個政治體系和學派的,他是脫離了階層去看眾生的。帶著深刻的對生命的思考。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眼裡有什麼你就能看出什麼?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各位頭條網友的對紅樓夢的觀感總停留在故事情節上,本人認為也真是認識過於膚淺了,講故事內容曲折離奇悲歡離合的情節,寫得比紅樓夢更好的多的是了,天馬行空不如西遊記,性格刻劃鮮明,揭露了腐敗社會黑喑論深度不如水滸傳,情節恢宏充滿智慧的文彩不及三國演義,但是偏偏紅樓夢卻又被各路英雄人物及各路體系的文化人普通讀者一致推崇為經典中的經典書呢?個人認為作者並不專注在情節中,作者的用意本人認為只是要把中華民族最貴重的東西展現出來,讓讀者後人認識領悟,讓作者認為最美的東西與各位讀者分享,作者用心良苦地巧妙地用朦朧的性情味貫穿情節,將場景擺設的中華民族最頂級的心血結晶顯現給各位讀者認識罷了,紅樓夢裡面擺放建做的物品都是當時代及之前時代最珍貴最美的產品,作者窮一生心血就是不想這些人類最美的物品被遺忘,也就是普通人平時難以認識見到的最美產品,也可以說紅樓夢就是一座博物館,讓世世代的中華兒女都可以參觀學習。


喜喜羊羊喜喜人



如果說,曹雪芹甫一動筆就奔著世界第一的文學巔峰去的,那純粹是胡扯,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做以輔證支撐。

曹雪芹之所以“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不厭其倦的書就此著,其目的無外乎有兩個:

一是歷來野史,皆蹈一轍——或訕謗君相,或貶人妻女,姦淫兇惡,不可勝數。更有風月筆墨,淫穢汙臭,荼毒筆墨,壞人子弟。至若才子佳人,則又千篇一律,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就像當今的電視劇,一個開頭兒,立馬接二連三的續作,不把你看得心煩意亂、睚眥俱裂不算完——曹雪芹就是要斧劈時弊,以正亂象。

二是作者親歷一段酸辛往事。念及當時所有女子,其行止見識竟皆在雪芹之上,令雪芹大為感慨: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故此將閨閣中歷歷在目的女子們博學多才、襟懷筆墨的才情敘述於左,不使其泯滅也。

況且雪芹本尊學富五車,所識非凡。見過錦衣玉食,享過榮華富貴,生於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自幼儒學當道,大才堪可補天,於文、於詩自有氣象品格,如此荒廢埋沒了,也是可惜。故而著書立說,以求世人消愁破悶、噴飯供酒。

這是雪芹開篇立意的解說詞,大意如此,無出其右。

至於今天的人們翻看《紅樓夢》以後的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將作品提升到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是在細讀、精研的基礎上給出的心得體會。以那時的社會環境,想要揭示其陰暗面,剖露其橫斷層,將統治階級和社會矛盾曝露天下,曹雪芹就是有一萬個膽子也不敢如此造次。

但也不得不說,曹雪芹本是無心插柳之舉,卻意外的奠定了其文學禪宗的尊崇地位,是作者事前萬萬沒有想到的結果。他也更沒想到,好端端的一部完整手稿,竟然成了斷簡殘編,遺漏人間,遺恨無窮,直接造成了劣質偽續書的不斷湧現,也促成了當今萬千紅學家、紅學迷沉溺其中,執迷不悟的熱鬧局面,更直接養活了萬千籍此為生的所謂紅學專家泰斗和一干芸芸眾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曹雪芹可謂是“新增就業崗位、增加勞動收入”的絕佳楷模。


龍吟148119260


索隱派專家堅信,《紅樓夢》有原型。比如劉心武先生通過“文本細讀”,將《紅樓夢》中的諸多角色與清史人物一一對照起來,貌似也能自圓其說。還有大家耳熟詳的明珠、納蘭性德、袁枚等等說法。索隱派善於從小說中發現蛛絲馬跡,結合從歷史材料中搜集的證據,加上一些猜測和推理,然後定案。他們不去做偵探,真是可惜。他們沒去搞文字獄,值得慶幸。不可否認,在他們的論證過程中,牽強附會、生搬硬套之處,實在不少。

按照索隱派的意見,《紅樓夢》就是一臺歷史檔案的複印機。

可是,《紅樓夢》終究是一部小說。小說的本質是虛構。小說家是天生的職業說謊者。即使曹雪芹就是賈寶玉的原型,那賈寶玉也只是夢境的一部分,而曹雪芹是清醒的說夢者。

人哪人,面對塵世的窮山惡水、衰草枯木和現實生活中的虛妄荒謬,往往深感乏味、無助。這時,難免不由自主的趨向想象和幻覺的動感地帶。在進退維谷、走投無路時,虛構的願望有如神助,全面佔據人的大腦空間。這就是夢。在夢境中,權力財富等世俗所謂仕途經濟不再趾高氣昂,而是漸漸變得面目模糊,不辨形狀。夢,是抵抗現實的最後一個堡壘。為了這個堡壘更加堅固,還需要找到一種強力支撐物。

為此,曹雪芹在撰寫《紅樓夢》時,抓了“愛情”的壯丁。愛情是什麼?愛情雖然與情慾一胞雙生,卻類而不同。也許,我們不能說,愛情包含著想象與幻覺。但不必諱言,愛情總是與幻象緊密相關。如此,愛情就具備了一種超乎尋常的神秘力量,能拯人於水火、救人於危難。豈不見,在夢幻般的愛情中,奄奄一息的人可以立馬容光煥發、神氣活現。

於是,在一面神奇的風月寶鏡中,那些風姿綽約風情萬種風華正茂的女子,嫋嫋娜娜,隨風而來。那些青春的花朵,林黛玉、薛寶釵……彷彿是太虛幻境裡透出的一縷縷神光,登時將衰敗的塵世景觀照亮。那些青春的花朵,林黛玉、薛寶釵……含苞待放,立刻讓人從地獄中嗅到了來自天堂的芳香。

《紅樓夢》的作者,無疑深愛著那些女神。為了便於珍藏她們,為了她們不被外來的塵灰所玷汙,曹雪芹苦心孤詣,鬼斧神工,為她們營造了一處大觀園。

一些走火入魔的索隱派,近年來紛紛用考古的方法去尋找大觀園的真實存在。著名學者余英時先生當時有見於此,撰寫了一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的鴻文,影響很大。餘先生以為,大觀園內外分別是“烏托邦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園內是“清”是“真”,園外是“濁”是“假”。餘先生把大觀園和賈府作為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標本進行研究,自是他作為歷史學家的本色行當。如果順著“兩個世界”的思想繼續出發,我們不妨說,《紅樓夢》有“三個世界”:一個是榮寧二府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太虛幻境的虛擬世界,一個是大觀園:亦真亦假的藝術世界。


大觀園,是《紅樓夢》作者的偉大創造。這也是《紅樓夢》在藝術性上超越其他古典小說的地方之一。大觀園,又是曹雪芹這個說夢者夢中的現實。大觀園遺世而獨立,何其清幽美好,仍被現實社會的黑手伸進來大肆抄撿。在真假虛實的奇妙融合中,文學藝術的魅力得以完美展現。

有了大觀園,《紅樓夢》就不僅僅是一支家族衰亡的輓歌,也不僅僅是一首青春凋謝的悲曲,而是一部交織著青春與滄桑的復調交響樂和變奏。

《紅樓夢》作者沮喪的發現,紅粉朱樓春色闌,終將辜負;青燈古殿人將老,註定悲嘆。悲劇不可挽回,悲劇之中又有悲劇,悲劇之外還是悲劇,即使是他虛構的絕美愛情,也拯救不了誰。即使是他夢中的大觀園,也難免破碎的噩運。隨風而來,又都將隨風散去,不留下一點痕跡。

《紅樓夢》作者想說的,如果用佛經中的一句話來表述,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簡潔些,兩個字:色空。

《紅樓夢》一書想告訴讀者,他有一個終極的糾結,即書中第二回太虛幻境中的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是搞不懂哦: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定假,假不定真;亦虛亦實,亦假亦真。更簡潔些,兩個字:真假。

紅樓夢,真真假假一個夢。


莫安排


《紅樓夢》中的反一號是林黛玉。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目的,是告訴世人,千萬莫學林黛玉。

皇宮給賈府送了幾朵宮花。薛姨媽讓周瑞家的送給各位小姐。

周瑞家的送給每一位小姐時,小姐們都很高興。

當送給林黛玉時,她拿起宮花,準備收下時,突然念頭一轉,問道:宮花是隻送給我一個人?還是每個小姐都有?

周瑞家的答道:每個小姐都有。

林黛玉憤怒的摔了宮花,賭氣的說:別人挑剩下的才給我。我才不稀罕!


林黛玉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林黛玉卻認為,宮花只能送給她一個小姐。不該送給其他小姐。如果每個小姐都像林黛玉這個潑婦一樣,賈府要被攪的天昏地暗了。

孔子又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孔子認為,女性小心眼,你不關心她,她埋怨你。你過分關心她,她就被寵愛過頭,會上房揭瓦。怎麼辦?

一是丈夫要關心妻子,二是又不能過分嬌慣,不能把她寵壞。

薛姨媽處理事情很公道,小姐們都有宮花。而林黛玉卻認為,宮花只能送給自己一個人。

林黛玉這種不講理的潑婦,連聖人孔子都拿她沒轍。


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目的,就是痛批林黛玉這種滿不講理,只會使性子的潑婦。要我們引以為戒。莫要害人害己——性格內向者,害自己;性格外向者,害別人。


楊朱學派


我認為曹雪芹寫《紅樓夢》想告訴世人的內容全在書中這兩首詩裡,看懂這兩首詩,也就看懂了《紅樓夢》的根本主題。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賞析】

這首出自《紅樓夢》第一回中,本來過著安寧生活的鄉宦甄士隱突遭小女失蹤和家業焚燬,去鄉下生活又趕上“水旱不收,鼠盜蜂起”,投奔岳父家又被卑鄙貪財的岳父掏空了僅剩的一點銀兩。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真正走投無路了。一天,他在街上見到一個“瘋癲落脫、麻履鶉衣”的跛足道人走過來,叨唸出這首歌。

這首《好了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陳說世間實相,人們活在世上,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到最後其實什麼也留不住,什麼也帶不走。追逐功名的,最後不過荒冢一堆;貪婪錢財的,到死也沒能花完;迷戀妻妾的,人一死就跟隨他人;顧念兒孫的,卻難得兒孫孝順。奔波勞碌一輩子,焦慮操心一輩子,不過是一場空,一場夢。

跛足道人用這首歌點醒甄士隱,世間一切皆虛幻不實,何必執著,何必苦悶,不如看開,不如放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卻世間一切執念,方得心的自在和解脫。這是典型的佛家思想,通過這種歌謠重複對比形式,更易於人們記住和思考。從這首歌的內容來看,作者曹雪芹在親身經歷了家族由興盛到衰敗的苦痛之後,看清了世間無常的實相,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這芸芸世間不過是一場夢的體驗,或悲或喜,無需牽念,無需執著。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鬃又成霜?

昨日黃土壠頭送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做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賞析】

這首出自《紅樓夢》第一回中,甄士隱聽到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結合自己家業破敗、走投無路的慘痛經歷,立即就有所覺悟,於是為《好了歌》作了這首解注,以更加鮮明形象的對比手法進一步詮釋了《好了歌》的內涵。

富貴變貧賤,繁華變悽清,美好變衰敗,青春變蒼老。生死相伴相隨,錢財有聚有散。望子成龍,沒準日後做了強盜;望女成鳳,哪曾想竟然淪為娼妓。為做高官不擇手段,卻成階下囚;昨日貧困可憐,今日富貴囂張。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一切都是虛幻,然而世人卻看不透,亂哄哄你爭我奪,意識顛倒,沒完沒了。何其荒唐啊,忙來忙去無非是為他人奔波,誰也逃不脫命運的擺佈。

由於這首解注對比犀利,在笑罵歌哭之間,語言又通俗流暢,琅琅上口,具有強烈感染力,對於迷惑於名利場中的世人,無異於一盆警醒的涼水。


靈心智語


吾感覺作者寫《紅樓夢》並非僅僅是我們中學時學的“揭露封建社會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與歸宿”,《紅樓夢》更是作者對於人生、生命的一個很高、很深的感悟,作者的悟性是很高的,作者應該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

其實作者對於他寫《紅樓夢》的主旨並不隱蔽,在《紅樓夢》一開始部分,作者就已經提出(借用一僧一道之口):“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就是這八個字:“到頭一夢,萬境歸空”,這便是作者對於經歷了一大場幻滅式的人生之後的最終感悟,對於人生的感悟。雖然作者是借用一僧一道之口說出的,但吾認為這就是作者的思想,——要不然他筆下的人物怎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這只不過是作者借用一僧一道之口來表達自己罷了。

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我們也能有所感覺,從《紅樓夢》的故事中,原先如此繁榮、鼎盛的寧、榮二府最終、經過了若干年後突然如忽喇喇似大廈傾,突然倒塌、崩潰,府裡原先如一家人似的人們各奔東西,分散四散,如勞燕紛飛,“飛鳥各投林”,各自奔於各自的位子了,最後又歸於一片寧靜寂靜沉寂……最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大地一片白茫茫,看似什麼也沒有,實際上在這表面看來什麼也沒有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的辛酸、悲歡故事,隱藏著作者、寫書人多少的辛酸、悲傷、無奈、悵惘、回憶與留戀啊!黛玉死了,元春死了,賈母死了,王熙鳳死了,家散了,倒了,家裡的人被抓的抓,流放的流放,賣的賣,跑的跑,都四散盡了,整個家“轟”的一聲如大廈傾……這個親身經歷的人得有多少的辛酸、悲傷、惆悵悵惘啊……再加上作者很高的悟性,最後才得出“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結論來。


路一平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