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英國美國常常以表兄弟相稱,一戰二戰兩國並肩作戰,然而1940年時,英國卻被迫用八個海島基地去交換美國瀕臨淘汰的陳舊驅逐艦。中國有句老話是“親兄弟明算賬”,這可以算得上是表兄弟明算賬了。

從事後看來,1940年是英國在二戰中最黑暗的一年,陸軍第一強國法國戰敗,幾十萬遠征軍丟棄大批重裝備退回英國。

勢單力薄的英國空軍和德國進行長達一年多的不列顛空戰,此時還看不到勝利希望。

1940年6月,意大利軍隊開始向英國的非洲殖民地進攻,長達3年的北非戰役就此開始。

對於英國這個島國,德國海軍又拿出了一戰時代的老辦法——潛艇破交戰。

德國海軍的這一做法恰好是對英國的“錯位打擊”,英國皇家海軍空有鉅艦重炮,卻不是用來反潛的。

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二戰德國潛艇部隊

更何況,當戰前的德國陸軍用裝甲車汽車模擬坦克訓練機械化戰術的時候,被禁止裝備潛艇的德國海軍用魚雷艇編隊模擬潛艇,摸索出了全新的潛艇戰術——狼群戰術。

簡而言之,就是在特定海域部署潛艇鏈,增加發現英國運輸船的概率,分散護航軍艦的注意力,連續突擊。

潛艇破交戰讓英國苦不堪言,德國方面每擊沉30艘運輸船才損失1艘潛艇,這一交換比和一戰時最好的記錄相媲美。

英國四面環海,必須依賴海運的物資才能支撐戰爭,如此高的損失,讓英國難以招架。

英國如此艱難,但是如果投降,代價也是巨大的:一戰後佔領的德國殖民地只怕是要如數奉還,非洲中東的英國殖民地恐怕也要拱手奉上。至於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有新西蘭這樣德國鞭長莫及的地方,只怕要與英國切斷聯繫,徹底獨立。

1940年5月,邱吉爾接替張伯倫擔任首相後,積極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求援,希望美國支援反潛武器裝備。

一方面,他以“前海軍人員“的身份來拉近與羅斯福的距離,寫信強調幫助英國的必要性。(羅斯福1913年起當了7年美國海軍助理部長,而邱吉爾1911-15年擔任英國海軍大臣)

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海軍人員時期的羅斯福與邱吉爾

一方面,他通過美國駐英國大使痛陳弊端:如果英國投降,強大的海軍艦隊也是要交給德國軍隊的,屆時德國將擁有歐洲大陸最強的海陸軍。而如果美國援助英國,就算不列顛島難以支撐,英國也願意遷都加拿大繼續抵抗。

不過,美國國內對援助英國有著巨大的反對聲音,很多美國高層人士認為法國戰敗就預示著西歐大陸的徹底淪陷,英國本土的陷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給援助必然血本無歸。持這種觀點的人後來甚至在1940年9月成立了“美國第一委員會”(America First Committee),公開主張不干涉歐戰——有意思的是近年來這個組織的名稱繼續被美國某些政客作為口號使用。

美國國內的親納粹勢力也有不小的影響力,比如著名飛行員查爾斯·林白就很欣賞希特勒的白人至上觀念,這種人要麼參加了“美國第一委員會”,要麼在民間活動,“應援”納粹。

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查爾斯·林白

英國政府已經拿不出多少現金來購買美國的物資和軍火了,於是忍痛同意了交易:把紐芬蘭、百慕大、聖盧西亞、安提瓜、巴哈馬群島、特立尼達、牙買加和英屬圭亞那這8 個海空軍基地免費租借給美國,租期99年,簡直就是變相割地了。

這幾個島嶼離英國萬里之遙,不過恰好位於美國的後院——美洲大陸北方和加勒比海。英國人很清楚,如果能拿到援助,英國還能打贏。拿不到的話,這幾個海盜殖民地對自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這些地點是美國軍方建立外海防線所需要的島嶼基地,其實也是1940年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訪美期間磋商過的。

1940年9月,英美簽署了《英美關於租借基地協定》,又稱《英美聯防協定》或者驅逐艦換基地協定。英國人如願拿到了50艘美國驅逐艦,其中考德韋爾級3艘、威基斯級27艘、克萊姆森級20艘。

這些驅逐艦的型號非常陳舊,大多是一戰末期或者一戰剛結束的時候設計建造的,排水量大都1200噸出頭,主炮都是4門4英寸(102毫米)。

美國這麼做,也是中立派與羅斯福博弈的結果。1940年6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促進國防及其它目的法案》,規定美國的武器不準外售,除非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或者陸軍參謀長證明這些武器對美國國防已無價值。

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藍框是英國對美國租借基地的大致位置

那麼向英國提供舊式驅逐艦,很容易符合對美國國防無價值的要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為這些軍艦開出了對美國國防已無價值的證明。當然,由於美國人得到了關鍵地區島嶼的使用權,用“就算英國本土淪陷,至少能用這些島嶼保衛美國”這種理由才能獲得美國高層的支持。

不過,英國海軍不是用他們打海戰,而是用來對付潛艇的,這些驅逐艦被英國人裝上了聲納和深水炸彈投射器,用於護航。

高傲的英國海軍將領們對這些美國驅逐艦抱有複雜的心態,對皇家海軍居然需要賣地換取這麼舊的軍艦感到痛心疾首,評論說“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軍艦”。

這50艘軍艦分屬三個級別,但是英國人統一稱之為“城鎮”級。英國海軍私下裡稱之為一千二百噸級,或者平甲板級,或者四煙囪級。其中7艘實際移交給了加拿大海軍,交付給英國的43艘裡,有5艘交給了流亡的挪威海軍水兵操縱。這些驅逐艦裡,只有6艘在與U艇的戰鬥中損失。

邱吉爾後來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說,用8個基地換50艘舊驅逐艦,太不划算了。所以,英國在基地實際移交時竭力爭取在細節方面不讓步,比如紐芬蘭和百慕大實際只是讓美軍免費使用軍事設施而已。

表兄弟明算賬:二戰英國用殖民地換老式驅逐艦

英美水兵以及驅逐艦

儘管如此,有人認為基地換驅逐艦是美國深度介入二戰的開始。1941年上半年,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向拿不出錢來的英國“租借”軍備物資,法案的正式名稱也很有意思,叫《進一步促進美國國防和其他目的法》,比1940年禁止美國隨意出口武器裝備的法案多了個“進一步”。美國從中立逐步倒向英國,箇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是,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中逐步扭轉了局勢,在非洲擊敗了意大利,這些戰績證明了他們和法國不同,不是“快沉的破船”,給了美國信心。正印證了中國的老話,人自助者天必助。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