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爾扈特東歸能否稱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這是否只是一場騙局?

陳韜


土爾扈特部東歸是可歌可泣的,這支擁有17萬人口的蒙古部族,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經歷了沙皇俄國的圍追堵截,跨越萬里草原,最後回到中國時只剩下4萬餘人,而其中老人、婦女、幼兒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剩餘的青壯也是個個掛彩,精疲力竭。

這說明什麼?這支流落在外的蒙古部落為了迴歸祖國,他們冒著全族覆沒的危險,和沙皇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很多青壯都長眠在異國他鄉。

但即使如此,土爾扈特部依然沒有動搖歸國的意志,而且也沒有拋棄老、弱、婦、幼,這種精神不是一部“史詩”又是什麼呢?

土爾扈特部之所以要脫離沙皇俄國的統治,除了沙皇的殘酷統治外,還在於信仰!是的,土爾扈特部信仰的是藏傳佛教,但沙皇俄國並不認同。

為了達到同化土爾扈特部的目的,沙皇政府製造了大量的宗教矛盾和糾紛,進行大規模的宗教迫害,逼迫他們信仰東正教,這是土爾扈特部最不能忍受的。

除此之外,沙皇俄國還強行徵召土爾扈特部人加入俄軍參與和土耳其的戰爭,導致他們人口大幅度銳減,並限制他們的放牧,減少他們的牧場。

所以渥巴錫選擇東歸是明智的,不僅是對自己部族的保護,更是對故土的嚮往,這是英雄的壯舉,光耀史冊!

因為他們迴歸,不僅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做出了貢獻,而且更重要的在於帶回了歐洲,尤其是沙皇俄國的第一手信息,可以為中央王朝應對西方文明做出應對。

只可惜,此時清王朝的當家人是乾隆,這位清朝最驕傲自滿的皇帝,雖然得到了西方日新月異的變化,卻並沒有什麼應對的方針。

不過,對於他在渥巴錫東歸時沙皇的威脅,表現出來的強硬還是值得肯定一下。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一種騙局?騙了誰?

帶領3.3萬戶、約17萬人的部族,從歐洲伏爾加河流域出發,途經萬里之遙,越過種種艱難險阻,擊敗沙俄及哈薩克軍隊的圍追堵截,最終迴歸中國。無論從哪方面看,土爾扈特東歸都是一場史詩般的壯舉,無論如何,也跟騙局扯不上關係。

土爾扈特部東歸

不過有一點,是大家較為陌生的。通常而言,渥巴錫率領的土爾扈特部東歸,一般將其視為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在故鄉和愛國情懷的作用下,再加上沙俄的欺凌,最終選擇東歸中國。

但實際上,面對沙俄的壓迫,雖然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的確準備迴歸故地。但是,剛開始他們的目的,卻並非投入清朝、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懷抱,而是打算回到故地,自立為王。

公元18世紀末,土爾扈特汗國進入了渥巴錫時代,而此時,在侵略擴張過程中不斷吃到甜頭的沙俄,變得更為貪婪,他們迫切的想打通黑海,獲得通往地中海的港口。

渥巴錫像

因此,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從未停息,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沙俄對於土爾扈特部的壓榨更為嚴重,除了沉重的賦稅,人口只有20餘萬的土爾扈特汗國,不斷被徵兵。僅在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戰場上,就遭遇了數萬人的傷亡,這對於土爾扈特部而言,顯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與此同時,一支來自遙遠中國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汗國部落帶來的消息,使土爾扈特人萌發了東歸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間,持續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這場持續近百年的戰爭,以清朝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

同時,由於準噶爾部清朝帶來的慘重損失和屢次叛變,最終,在乾隆的命令下,清軍對於西域地區的準噶爾部進行了滅絕的政策。大部分的準噶爾人因此被屠殺。面對這種危機,準噶爾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輝特部德濟特率領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

通過這支來自準噶爾汗國部落,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知道了準噶爾汗國的最新消息:土爾扈特人的故地,準噶爾汗國的遊牧之地伊犁地區,隨著清朝的剿殺政策,已經沒有多少人煙,伊犁地區十分空虛。

同時,舍楞和德濟特也力勸渥巴錫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趁機佔據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爾扈特部不但拜託了沙俄的壓榨,也可以從此獨立自主,再不受人欺負。舍楞等人的建議,讓渥巴錫等人十分心動。土爾扈特部二號人物策伯克多爾濟也十分支持這一建議。

渥巴錫東歸

因此,渥巴錫召開大會,召集了土爾扈特部諸部諾顏、臺吉和本部藏傳佛教的高層,共同商議了這個計劃,最終,眾多高層一致決定:離開伏爾加河這個屢受沙俄侵略的地區,率領部眾返回準噶爾,佔領伊犁,重新建立汗國。

也就是說,最初打算東歸時,土爾扈特部並沒有想過歸順清朝,而是準備返回故地自立。

經過的周密準備之後,公元1771年,東歸起義爆發,在渥巴錫的率領下,3.3萬戶約17萬土爾扈特人集結在渥巴錫的旗下,開始了東歸征程。這支毫無援軍的東歸隊伍,歷經千辛萬苦、跋涉萬里之遙,克服種種困難,擊敗重重阻截,歷時8個月,終於到達了清朝的疆域範圍內。

土爾扈特部東歸

但此時,出發時高達17萬人的東歸隊伍,經過慘烈的戰爭、戰亂和惡劣的環境,人口只剩4萬多人,已不足出發時的四分之一。能上戰場的青壯牧民傷亡更是慘重。與此同時,土爾扈特部發現,舍楞等人的情報並不準確,準噶爾汗國故地並非無人之地,而是被清軍牢牢佔據。

同時,在土爾扈特部尚未到達伊犁河之前,清軍也接到了土爾扈特部即將到來的消息,由於並不清楚土爾扈特人的來意,乾隆為以防萬一,一邊讓伊犁將軍舒赫德加強伊犁河一帶的防務,一邊在喀爾喀、杜爾伯特等地抽調兵力,加強伊犁河的兵力。

土爾扈特部西遷與東歸

東歸接近完成的土爾扈特部面臨的局面變得十分艱難:後又沙俄和哈薩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準備,實力強大的清軍。元氣大傷的土爾扈特部,完全不具備擊敗此地清軍的實力。因此,在渥巴錫為首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進行七天的“扎爾固”會議討論之後,他們改變了最初的政策,決定歸順清朝。

最終,到達伊犁地區之後,渥巴錫率部歸順清朝,乾隆皇帝在令伊犁將軍暫時安置土爾扈特部後,又馬上派人將渥巴錫等土爾扈特部貴族領到熱河木蘭圍場,親自接見了渥巴錫等人。而乾隆皇帝大度地接受了土爾扈特部,並將其安置在新疆一帶。土爾扈特部東歸,至此徹底完成。


鳶飛九天2018


不是騙局。土爾扈特東歸確有其事,而且也完全稱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一部史詩”。在世界歷史上,土爾扈特東歸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最為悲壯的民族遷徙”。

土爾扈特的出走

土爾扈特部是我國西北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原遊牧於我國新疆塔爾巴哈臺地區。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逃避衛拉特蒙古內部戰爭的危險,尋找新的生存環境,在首領杜爾伯特的帶領下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佔領的伏爾加河下游、裡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土爾扈特部落在水草豐美的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一百多年,但是,隨著沙皇俄國的強勢崛起,土爾扈特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再加上其他一系列原因的共同作用,土爾扈特終於決定東歸,迴歸中國。

土爾扈特東歸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沙俄頻繁的徵兵與賦稅

從16世紀起,沙皇俄國就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進程。1724年(雍正二年),沙俄利用阿玉奇病逝的機會,取得任命土爾扈特新汗的特權,從此,控制了土爾扈特部。18世紀60年代,首領渥巴錫執政,沙俄再次利用汗位交替的動盪局面,通過改組扎爾固(部落會議)限制了汗王的權力。1765年後,沙俄在與瑞典、土耳其的戰爭中,向土爾扈特部強行徵兵,激起了土爾扈特部的更大不滿。俄土戰爭,土爾扈特人死傷七八萬人。沙俄在戰爭中陷入不利後,為了扭轉戰局,繼續向土爾扈特徵兵,還要求16歲以上的都被徵入軍隊。這是個隨時可以讓土爾扈特人滅絕的時刻。此外,沙俄給予他們的民族歧視也讓他們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如果俄國人看到這些被踐踏在腳下的可憐蟲膽敢表現微弱的反抗,就對他們施加可怕的、狂暴的打擊”。

二 牧場面積縮小

當初土爾扈特西遷,就是看中了伏加爾河下游流域廣闊的草原。但是隨著沙皇俄國的瘋

狂擴張,以及推行的農奴制改革,使很多俄國農民不堪政策之苦相繼逃離故土到伏爾加河開墾耕田。沙俄為避免農民流失建立了察裡津防線,並將大量哥薩克人從頓河流域遷至伏爾加河流域建立軍隊。人口激增和草場大量侵佔,導致哥薩克人與土爾扈特人的矛盾日益顯著。土爾扈特蒙古人視草原是自己的“命根子”,它是草原遊牧經濟的主要來源,大量的草場變成了農田,加之沙俄掠奪徵用他們的牲畜與馬匹作為軍用物資使牧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土爾扈特人的生存狀況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三 宗教文化的矛盾

土爾扈特人信仰藏傳佛教,西遷的百年間宗教信仰未曾發生改變。但是沙俄力圖改變土爾扈特人的文化風俗,在土爾扈特內強行推行東正教,多次派出掌握蒙古語的神職人員對其部進行傳教,並強行給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人施加洗禮,這種強迫的宗教行為受到了部族內民眾的抵制,加深了土爾扈特人對沙俄的反感,也使佛教與東正教的矛盾更加激化。為了徹底推行東正教,沙俄政府採取嚴酷的滅佛政策,迫害佛教教徒和宗教人士,給土爾扈特人的宗教信仰帶來了災難。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也曾多次向清廷表達迴歸的原因是:“俄羅斯不興黃教(藏傳佛教),願依大皇帝興黃教之地,以安部眾”。

四 準噶爾汗國的覆滅

在經過歷時70年的清準戰爭後,至乾隆一代,終於徹底將準噶爾擊敗,並以鐵腕手段對準噶爾進行了屠殺。導致原先準噶爾汗國的領土出現巨大的空隙,伊犁一帶的草場人煙凋零,這也是土爾扈特人東歸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歸路上艱難險阻不斷

本來土爾扈特是計劃帶左岸的衛拉特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冰,人無法過河。而且東歸消息洩露,渥巴錫等人不得不提早啟程。1771年1月4日,渥巴錫等人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餘戶,約17萬人立即行動。

渥巴錫率領一萬名土爾扈特戰士斷後。他帶頭點燃了自己的木製宮殿;剎那間,無數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這種破釜沉舟的悲壯之舉,表現了土爾扈特人將一去不返,同沙俄徹底決裂的決心。

很快,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知道了此時,立即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東去的土爾扈特人。同時採取措施,把留在伏爾加河左岸、沒來得及一起走的一萬餘戶土爾扈特人嚴格監控起來。

由於土爾扈特人是趕著牲畜前進的,行進很慢,很快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了。哥薩克騎兵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對土爾扈特部落發動突襲,土爾扈特損失九千名戰士和牧民。

東歸隊伍來到奧琴峽谷,此時一支龐大的哥薩克騎兵搶先佔據了這個山口。面對強敵,渥巴錫組織五隊駱駝兵從正面發起進攻,同時後面派槍隊包抄,將哥薩克軍隊幾乎全殲。

除了兇悍的哥薩克騎兵,一路上還有大批的哈薩克士兵尾隨,隨著準備發起攻擊。

其實,殘酷的戰鬥還是其次,一路上土爾扈特人最大的敵人是嚴寒和瘟疫。由於戰鬥傷亡、疾病困擾、飢餓襲擊,土爾扈特人口大量減員。甚至有人對能否返回祖國喪失了信心。

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歷時近半,行程上萬裡。他們戰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終於在1771年7月,來到了伊犁河畔,據估計,中途約有八、九萬人死亡。存活者不滿半數。

清朝對土爾扈特東歸的態度

在土爾扈特部東歸這個問題上,清廷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些大臣認為土爾扈特部東歸,重返祖國,應當給予接納、安撫。

有些大臣則認為,土爾扈特部首領是看到清政府剛平定了準噶爾,準噶爾原來生活的地區處於空虛狀態,土爾扈特部想趁此機會來搶佔伊犁地區,所以才會東歸,其部眾其實並不願意遷徙,所以不應接納。

也有些大臣認為,土爾扈特部私自遠離祖國,按照國法,應該嚴懲,目前遇到困難才返回,不應該給以撫慰。在《癸巳存稿》中有記載:

“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千嚴譴,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

乾隆派了參贊大臣舒赫德去伊犁協助伊犁將軍瞭解、辦理此事,並根據舒赫德的密報與哈薩克的阿布賁汗報告的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情況和格桑喇嘛的報告,綜合分析各種情況,認為土爾扈特部歸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俄國的長期壓迫,加上對土爾扈特人宗教信仰的干涉,才導致土爾扈特部決定東歸。

乾隆認為,土爾扈特部已經與俄國決裂,不會再和清政府為敵,十有八九是來歸順清政

府。

但是很多清廷官員對此仍持懷疑態度。最後乾隆做出了判斷:既然土爾扈特部前來歸順,就該接納,而不能因為害怕發生事端而拒絕他們。所以決定對土爾扈特部接納置。

儘管如此,清政府對土爾扈特部仍舊存在擔憂,擔心他們重返祖國後,擾亂邊地,破壞邊疆的安定。所以,清政府在對土爾扈特部東歸所持的態度是

“若靠近邊界,允許入界之,撫慰安置,若未至我邊界,半途被俄羅斯追緝,發生衝突,則不可理。”

這種擔憂和疑慮在土爾扈特部迴歸後,也貫穿於清政府對土爾扈特部各項安置政策的始終。

同年九月,渥巴錫一行到達木蘭圍場,覲見乾隆皇帝,進獻禮品。乾隆設宴招待,賞賜大量物品。渥巴錫等人在承德近半個月,參加清政府舉行的各種盛典,屢受賞賜,並參加了普陀宗乘之廟落成典禮。乾隆親自書寫《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立碑於普陀宗乘之廟內。

但是,清政府對土爾扈特部落的歸附,始終有所顧慮,認為“此等厄魯特究系新附之人,不可深信”。於是將土爾扈特人嚴格區分篩選,分散於各地,使他們不能彼此依靠,以防他們相互聯繫,對清政府造成威脅。

最後確定的遊牧地為"渥巴錫所領之地",也稱舊土爾扈特,分東西南北四路,設四個盟,各任命了盟長,舍楞所領之地,稱新土爾扈特,舍楞為盟長; 還有和碩特恭格部,下設四個旗,恭格為盟長。從此,土爾扈特人在祖國的領土上從事生產,安居樂業。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在我看來土爾扈特東歸可以算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如果說是騙局的話,本人是不贊成這種說法的,土爾扈特東歸人的行為確實是值得可歌可泣的。特別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拖家帶口的回到中國,確實是讓人敬佩的。

土爾扈特東歸是有一個叫渥巴錫的將領帶領著的,當時為了大部分人能夠東歸,他們派出一萬名士兵斷後,他們為了迴歸中國,親自將自己的宮殿燒燬,將生活的村莊燒燬,這種毅然決然的態度,表現了對華夏民族深深的依歸,這種決心不是一般的部族能夠有的。

當時土爾扈特東歸的消息被聖彼得堡方面知道了,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堅決阻止他們東歸,還將當時滯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多土爾扈特人嚴密監控起來,並將土爾扈特東歸視為她的恥辱。然而,他們並沒有為此放棄東歸的念頭。當時沙俄派兵追殺他們,這些人帶著妻子孩子,還有牲口,有近九千人犧牲在了茫茫的西伯利亞高原上。

土爾扈特人在東歸的過程中,不但遭到很多國家的圍追堵截,而且寒冷和瘟疫時刻圍繞著他們。在這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的將領渥巴錫不斷召開會議,振奮士氣。他們在不知道清廷會不會接受他們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踏上向東的征程,這也不是一般部族會有的勇氣。

公元1771年4月,清廷知道了土爾扈特東歸的消息,可是清廷上層還是有所爭議的。最後乾隆皇帝一錘定音,接受了東歸的土爾扈特人。當時沙俄還威脅乾隆皇帝,不要接受土爾扈特人,但是乾隆皇帝直接回復沙俄:“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可見這一次乾隆皇帝的表現也是讓人敬佩的。

土爾扈特東歸歷經了半年多的時間,他們走過了上萬裡的路程,一路之上,他們面臨著沙皇俄國、哥薩克還有哈薩克等部隊的圍追堵截,在戰勝種種艱難困苦之後,終於到達了他們朝思暮想的“太陽昇起的地方”。這樣的舉動,怎麼不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呢,又怎能說是一個騙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