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70後80後都回憶一下7、80年代那電視機都很少、沒有手機電腦的春節怎麼過?

蚊哥51041142


七、八十年代是個思想純真的年代,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無所奢求的年代。

記得小時候,隊裡過年分了2斤白麵,除夕夜,全家圍坐在一起準備包餃子,待到和麵時,發現面裡有許多煤渣,全家人足足挑了一個小時,挑完之後繼續包餃子,待餃子出鍋,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個餃子咬了一口,竟然硌了我的牙,煤渣簡太多了,但一家人還是香噴噴地吃上了一頓餃子。那時候,平時是吃不上餃子的,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頓。

那時候沒有知能手機,沒有電視。晚上男人湊在一塊兒打打小牌,我們小孩子拎著紙糊的燈籠,東跑西跑,一起跑到冰面上軲轆冰,玩夠了才回家。後來家裡牆上掛著一個有線舌簧式喇叭,一根線接著喇叭,還有一根地線插入地下,聲音小得跟蚊子似的,也不記得當時播的是什麼內容,為了聽清內容,站在炕上踮著腳側耳細聽。80年代初,家裡賣了一口豬,買了一部收音機,這時的內容要豐富多了,至少裡面有相聲、歌曲、曲藝節目了。人們守歲總是等到牆上的掛鐘敲了十二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拿著火炭到院裡放鞭炮,當時買不起煙花(甚至也買不到),只有幾百響的掛鞭以及本村人自制的“二踢腳”。放完過後,還要把沒有燃響的“啞炮”撿起來,繼續一個一個的燃放。

待到大年初一,孩子們跟隨父母去親屬家拜年。從初一到十五,各鄉鎮的秧歌隊陸陸續續的都來了。那時的大秧歌主要是踩高蹺,聽到鑼鼓、鎖吶聲,孩子們三三兩兩往外跑,爭爭搶搶往人群裡鑽。那時的大秧歌兒可真好看,翻跟頭、撲蝴蝶,樣樣精彩。現在別說很少有秧歌,即使是有秧歌,哪有人幾人看呢?!


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精神生活還是十分滿足的。人們沒有私毫抱怨。有的是對生活的信心。


芳華校園


那時候春節很忙,感覺爸爸媽媽很早就置辦年貨,每家每戶都會包些豆包,炸著油條麻花之類食品,還會做饅頭棗花……都是平常少見的佳餚。

爸爸會給買好多鞭炮,平常我和弟弟視如珍寶,一個個數著看著,就等過年那幾天拆開放。等到春節,爸爸媽媽不在忙碌,而是擺上很多好吃的,還說過年就什麼都不幹。寓意就是新的一年裡,有吃有喝有穿,很清閒。可能就是她們追求的幸福生活吧!初一爸爸會到長輩家拜年,我們也會去鄰居家拜年。年味濃濃,到處是鞭炮聲,家家貼春聯,都有瓜子和糖,招待我們。

忙完這些當然是拿著我們珍藏了好久的鞭炮去放了,怎麼捨得像現在一點一掛,都是拆開一個一個放,有時還會去撿別人放完沒響的,掰開來點。整天忙的不亦樂乎,直到爸媽喊回吃飯……

爸爸媽媽還會擺個供桌給祖先擺上好吃的和酒,吃飯前還會讓端出外面給老天爺嚐嚐……

晚上還是以看電視為主,有時玩玩撲克,我和弟弟還是喜歡放花,還有看別人放花……

小時候的年雖沒有現在富有,但也其樂融融,更讓人懷念……



愛尚電子asdz


一些人坐在屋裡吃著炒棒粒聊天度過除夕夜呀,熬夜到12點回各自家裡煮餃子放鞭炮吃完餃子,睡到四點多又開始起來做飯煮餃子了。


正能量吐槽哥


吃年夜飯,看春晚,吃零食,烤火,放鞭炮。重要的是這些事情都是全家人參與並且都做同一件事。


用戶71383974777


本人90後,不敢妄加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