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潛艇工程內幕:58年在中國大地祕密展開

文章摘自:人民網

1974年8月1日,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也是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製造的魚雷攻擊型核潛艇正式交付海軍服役的日子。中國自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中國核潛艇工程內幕:58年在中國大地秘密展開

中國核潛艇

當時世界上許多人士為正處在被封閉和冷戰中的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而大為震驚和不解。他們知道,中蘇關係自50年代末就開始惡化,中美之間那時還未建立外交關係,無論蘇聯或美國都不可能援助中國製造核潛艇。他們不敢相信,中國領導人敢於作出如此驚人的決策,他們不敢相信,中國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如此高知識密集、高技術密集型的核潛艇。

一、“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1958年6月底,毛澤東圈閱批准了中國研製導彈核潛艇的報告。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研項目在中國大地秘密展開

潛艇的遠航能力是衡量潛艇作戰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潛艇體積的限制和對燃料的消耗,使潛艇的優點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核潛艇以核動力推動,由於核燃料能量非常集中,用量極少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鈾完全分裂可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800噸優質煤或相當於2100噸燃油充分燃燒後得到的能量。因此,核潛艇只需攜帶很少的核燃料就可完成漫長的遠洋航行;另一方面,它長期潛伏的能力和神出鬼沒的機動作戰能力也會令水面艦艇大傷腦筋。現代核潛艇具有陸基戰略武器無法比擬的“第二核打擊力量”的優點。因此一些軍事專家指出,“潛艇核動力裝置的研製成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海軍軍事技術上空前的大變革。”

在世界上,美、蘇等大國都加緊進行核潛艇的研製工作。1954年1月21日,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以核燃料作為動力的潛艇。隨後,蘇聯、法國、英國也相繼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大國的中國怎麼辦,中國何時能夠擁有自己的核潛艇?這是以毛澤東為首的新中國領導人掛在心頭的一件大事。

早在1953年2月,毛澤東在乘軍艦沿長江考察時,應海軍將士們的請求,揮毫為5艘艦艇寫下了內容相同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題詞。這題詞寫得筆走龍蛇,蒼勁挺拔,顯示了毛澤東振興海軍,加強海防的強烈願望和急迫切心情。這也是毛澤東對近代中國的歷史,經過沉痛思索後,在激憤中有感而發,寫下的題詞。題詞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願望和意志,成為照亮新中國海軍建設航程的燈塔。

毛澤東這次視察乘坐的“長江”號和“洛陽”號軍艦,一艘是江南造船廠製造的,不足400噸;另一艘是日本製造的,不足1000噸,而且仍以煤和柴油作動力。軍艦航行在浩瀚的長江裡,顯得太渺小了。毛澤東站在甲板上,強勁的江風,撩起了他的大衣前襟,他在靜靜地思索:我們的海軍是多麼的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精通曆史的毛澤東對艦上的官兵講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慘痛歷史:近代的中國有海無防,帝國主義從海上破門而入,侵略我們國家。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80多次入侵,每次都從海上來。他們從旅順、遼東灣,從塘沽、渤海灣,從煙臺、青島膠州灣,從海口,從雷州半島,從欽州灣,由北到南的所有海口闖進中國來。一部中國近代史,幾乎就是列強海上入侵史。毛澤東列舉了帝國主義從海上侵略我國的罪行,又怒斥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晚清封建統治階級,重陸輕海,畏敵如虎。先是禁海,等帝國主義打進來了,就投降。“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在炮口威逼下,被迫簽訂了幾百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毛澤東越說越氣憤,為了使自己平靜一下,他沉思了片刻說:所有這一切慘痛的歷史教訓,都告訴我們,今後帝國主義侵略我國,也會從海上來。現在,太平洋還不太平。毛澤東看著朝氣蓬勃的青年水兵們,精神振奮,滿懷期望地號召,“中國人民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在三天三夜的航行中,毛澤東在不斷地思索。他時刻把海軍的建設放在心上,特別強調抓科學研究和尖端技術。他說,現在不搞,將來就來不及,趕不上了。

1955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鑽研的……鑽現代化的國防,並且開始鑽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頁)1956年1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的號召。這一年的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的《論十大關係》的講話中又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頁)

毛澤東這些富有遠見的思想,成為我國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指針。

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決策,國務院成立了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數百名科學技術專家,經過反覆研究,制訂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和“以任務帶學科”的科學技術發展方針,確定了57項重要科學技術研究任務,“原於能作為軍用動力堆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項。與此同時,海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指示精神,制訂了海軍科學技術和裝備建設發展規劃。為了貫徹毛澤東關於“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的指示和國家關於“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發展方針,經與一、二機部和科學院有關部門研究,海軍提出了發展導彈核潛艇的規劃。

1958年6月,隨著我國第一座實驗型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一直縈繞在主管國防科技事業的聶榮臻元帥心頭的一個想法終於成熟了:中國要研製自己的導彈核潛艇!

此時距“鸚鵡螺”號下水已經4年,4年之中,世界核潛艇發展非常迅速,美國宣佈從1955年起每年平均建造7艘核潛艇,到1971年建成一支擁有110艘的核潛艇部隊。我們不僅面臨著來自陸地上的核威脅,而且面臨著來自海洋的核威脅。

為了迅速啟動中國的核潛艇研製工作,聶榮臻邀集海軍蘇振華政委、羅舜初副司令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一機部副部長張連奎,二機部副部長劉傑,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副院長王諍等領導同志和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就研製導彈核潛艇問題進行了座談討論。與會者對研製我國的導彈核潛艇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並就研製的原則、進度、任務分工、組織領導、總裝廠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

6月27日,聶榮臻元帥親自起草了一份絕密報告——《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核潛艇的報告》,報“德懷同志,總理並報主席、中央”。報告指出:“我國的原子反應堆已開始運轉,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動力利用於國防的問題。關於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開過幾次會進行研究,已有佈置。在國防利用方面,我認為也應早作安排。為此,曾邀集有關同志,進行了研究,根據現有的力量,考慮國防的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擬以羅舜初、劉傑、張連奎、王諍等四同志組成一個小組,並指定羅舜初同志為組長,張連奎同志任副組長,籌劃和組織領導這一工作。”

這個報告一送上去,當即就得到了批准。6月28日,報告送審第二天,周恩來總理對報告作了如下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後提請中政常委批准,退聶辦。”6月29日,鄧小平總書記仔細審閱報告後批示道:“擬同意。並請主席、彭總閱後退聶。”鄧小平還在加快研製進程的有關表述旁加註“好事”。國防部長彭德懷和毛澤東主席也很快圈閱了這個報告。就這樣,一項事關海軍建設大局,也關係到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重要尖端技術工程就決定了。隨即,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專門領導這項工作的班子,由羅舜初任組長,劉傑、張連奎、王諍為領導小組成員,負責籌劃和組織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毛澤東作出研製導彈核潛艇的決策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和核潛艇研製工作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下,二機部於當年9月組建了反應堆研究室,負責核動力研究。海軍和一機部共同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研究室,負責總體設計、研究和任務的安排落實。

從此,研製導彈核潛艇這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科研項目,在中國大地上秘密拉開了序幕。

二、赫魯曉夫說:核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我們有了,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織聯合艦隊。對此,毛澤東憤然指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為加速實施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中央軍委於1959年11月決定:核動力由二機部負責,艇體和設備由一機部負責,海軍負責抓總。據此,海軍修造部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組,對艇總體設計進行了探討研究。

中國人自己研製導彈核潛艇,在很多人看來,真可謂是“天方夜譚”。因為在這之前,中國的常規潛艇還處於襁褓之中。

1953年夏,中國海軍才裝備第一艘常規潛艇。這是一艘c型潛艇,服役年限已過60年,渾身傷痕累累、鏽跡斑斑,而且“缺胳膊少腿”,並失去了自身動力,根本無法航行。就是這艘常規潛艇,還是1949年毛澤東出訪前蘇聯時,通過和蘇聯會談,由前蘇聯政府贈送的。儘管如此,人民海軍總算有了走向海洋的第一代現代兵器。1954年6月19日,我國又從前蘇聯購買了兩艘舊式潛艇,分別命名為“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同年7月又購買了另外兩艘潛艇。之後,我船舶工業就開始了常規潛艇的仿型設計、建造工作。直到1969年5月,我國海軍才正式用上了全部由國產材料、設備建造的常規潛艇。

在連常規潛艇都不能自主研製的情況下,上馬研製導彈核潛艇,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核潛艇的研製是和其他核武器的研製同時進行的,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懂核技術的人才。除了少數幾個科學家懂得核科學之外,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對核的瞭解還很膚淺。而美國和前蘇聯雖然已經制造出了核潛艇,但其技術屬於高度核心機密,中國根本不可能得到。我國核潛艇在研究之初,研究人員手中只有兩張外國雜誌上發表的有些模糊的核潛艇外形照片,至於核潛艇的內部結構和核動力裝置,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研究人員不僅缺乏起碼的關於核潛艇的資料,而且當時的研究條件極為落後,沒有高性能計算機,也沒有先進的測量儀表。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當時我們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鑑。偶然發現有人從境外帶回一個玩具潛艇,我們也反覆揣摩、研究,想從中得到某種啟發。”

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研究條件下,核潛艇總體組靠集體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於第二年就拿出了核潛艇總體方案的構思。

中國核潛艇研製計劃剛剛提出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間,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聶帥當初提出計劃時考慮的措施之一。

1958年10月,中國海軍政委蘇振華率代表團訪蘇,達成了從蘇聯引進部分海軍裝備的協議,並於1959年2月4日正式簽訂。這就是著名的《二四協定》。根據協定,蘇聯方面向我方提供了常規潛艇的技術資料和設備,派遣專家幫助中國製造,讓中國代表團成員參觀了列寧號原子破冰船和幾種艦艇等。儘管蘇方對校潛艇的技術資料十分保密,不肯吐露實質性的內容,但還是回答了一些關於核反應堆方面的枝節問題。

赫魯曉夫之所以對中國還比較友好,是因為當時蘇聯領導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比較激烈,赫魯曉夫為穩定自己的地位,還需要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然而,隨著赫魯曉夫自感地位已經穩固後,他那唯我獨尊居高臨下強加於人的面目就逐漸表露出來。正是他這種老子天下第一,要加強對“兄弟黨和兄弟國家的控制”的立場,導致了中蘇之間關係的破裂。

赫魯曉夫任職期間,曾兩次來華訪問。關於中蘇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會談,赫魯曉夫在《最後的遺囑》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我們剛剛開始建造柴油機潛艇和核動力潛艇時,我們的海軍部門便建議政府要求中國政府能同意在中國建立一座長波無線電臺,以便我們能與在太平洋航行的我國潛艇部隊保持通訊聯絡。”為此,赫魯曉夫指使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進一步向中國提出建立聯合艦隊的要求。

關於當時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和建立聯合潛艇部隊的內幕,在美國某大學國防安全與軍備控制中心供職研究核潛艇的美國教授約翰·威爾遜·劉易斯是這樣講述的:

“早在1958年4月18日,蘇聯國防部長拉季翁·揚·馬利諾夫斯基已寫信給彭德懷,倡議在1958至1962年間中蘇聯合建造一個長波無線電傳輸中心和一座遠距離無線電接收裝置。蘇聯將為這兩座裝置提供70%的資金。北京把馬利諾夫斯基的建議看作是一種‘控制我國情報和保密通訊’的企圖而予以駁回。

“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個關係到國家獨立自主權的問題。在他們的自力更生定義中,這屬於控制企圖。因此,彭德懷於1958年6月12日通知蘇聯國防部長,表示中國同意利用蘇聯的技術援助,但由中國人自己花錢建造這兩座裝置。7月11日,莫斯科突如其來地拋出了一份協議草稿,主張兩國聯合經管這兩座通訊臺站,而由蘇聯支付全部費用。北京方面對這份草稿作了大量修改,中國人表示要建立並擁有這兩座無線電通訊臺站,並僅就他們不能製造的設備和材料向蘇聯發出訂單。

“隨著緊張關係的升級及兩國對草稿的針鋒相對的做法……蘇聯選擇這個時機向中國提出一項補充建議,要求建立一支聯合潛艇部隊,從而使事態進一步惡化。周恩來6月28日的信要求為中國海軍提供更多的技術援助,使莫斯科以為中國人準備與他們打交道,並且只能提出一種折中方案。7月份,蘇聯大使尤金拜訪了政治局委員劉少奇,談論了關於中國要求援建核潛艇工程的問題,尤金趁機兜售克里姆林宮關於建立一支中—蘇潛艇部隊的反建議。

“7月21日,正值雙方誤解達到頂點的時候,尤金拜會了毛澤東。尤金以赫魯曉夫的名義詢問中蘇兩國建立聯合潛艇部隊的可能性。毛澤東問道:‘首先,我們應明確指導原則。你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靠你們的幫助來建立這樣一支潛艇部隊,否則你們就不給我們援助?’彭德懷出席了這次會見。當議題轉入無線電通訊臺站時,彭德懷重申中國反對建立這個長波臺,他說:‘所有權應屬於我們,否則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毛澤東又進行了補充,明確地指出肯定‘不贊成組織一個軍事聯盟’。

“翌日,尤金和毛澤東再次會談。這位中國領導人反覆重申反對建立長波無線電臺,並聲稱:‘建立聯合潛艇部隊是一個涉及中國自主權的政治問題’。毛澤東看著尤金,憤怒地大聲說:‘在政治立場上,我們絲毫不會讓步……你可以說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如果你這麼說,那我就不得不說你們已把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擴展到中國海疆了。’這次會談之後,尤金電告赫魯曉夫說:當蘇聯的建議被提出時,毛澤東喊道:你竟敢提出這樣的建議?!這個建議是對我們國家尊嚴和主權的侮辱!”

就此事,赫魯曉夫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很顯然,毛澤東完全沒有尊重尤金……當他和毛澤東在哲學方面發生意見衝突時,作為一個大使,尤金軟弱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外交官……他使我們感到不滿意。”

很顯然,赫魯曉夫以為此事沒有辦成,是因為尤金無能,他決定親自出馬。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魯曉夫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會談中,赫魯曉夫出人意料地要求中國政府同意蘇方提出的“關於建立聯合艦隊與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臺的建議”。赫的這一意圖控制中國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

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藉口當時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日內瓦談判關於禁止試驗核武器的協議,提出中斷對中國的若干重要援助項目,以施加壓力。

9月30日,赫魯曉夫率蘇聯黨政代表團再次來華訪問,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慶典活動。赫魯曉夫這次是在第一次訪美后來到中國的,他在戴維營剛剛與美國總統舉行了會談,並參觀了美國的核潛艇。赫魯曉夫在參觀中對美國的記者吹噓說:“我們蘇聯的核潛艇,比你們美國的核潛艇數量又多,速度又快……”

當然,赫魯曉夫這次到中國來,決不單單是參加新中國的十週年慶典活動,他是抱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繼續要求中國同意蘇方在中國建立聯合艦隊與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臺的問題。果然,在蘇聯代表團到達當天的會談中,赫魯曉夫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會談的場面是這樣的:

赫:毛澤東同志,我們關於建立這個聯合艦隊的建議,不知道你們做了進一步考慮沒有?

毛:不行。這個建議,我們早就答覆過你們了。

赫:那,關於在你們這裡設立長波電臺的事呢?

毛:不行。我不想談論這件事。

赫:毛澤東同志,我們將給你們建電臺的錢,對我們來說,電臺屬於誰無所謂的,只要我們能用它同我們的潛艇保持聯絡,我們甚至願意把電臺送給你們——我們只希望儘快建臺。

毛:我再重複一遍,我不想談論這件事。

赫:我們的艦隊在太平洋遊弋,我們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我們最好能達成一項協議,使我們的潛艇能在你們的國家裡有一個基地,以保障加油、修理和艦員上岸休假……

毛:我最後再說一遍,不行!赫魯曉夫同志!

赫: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之間在相互合作、供應方面不存在任何困難——而我們竟連這麼簡單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見。

雙方沉默了片刻後,性情較為急躁的赫魯曉夫又重複了上面的話。不過這一切都打動不了毛澤東,他揮了揮他那巨大的手,說出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我們不想讓你們到這兒來,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我國的領土。

會談中,中方提出希望蘇方不要中斷1957年10月15日由聶榮臻、陳賡、宋任窮代表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簽訂的蘇聯在火箭和航空等技術方面援助中國協定中所規定的項目,並再次提出核潛艇技術問題。

赫魯曉夫說,核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蘇聯有了核潛艇,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建聯合艦隊。

就這次會談的情況,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在我訪問中國期間,毛澤東曾經向我提出要幫助他們製造核動力潛艇,我對他這種異想天開只是一笑置之。

“我誠懇地告訴他,核動力潛艇技術複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蘇維埃國家的海軍擁有這種戰略武器,同樣可以保衛你們的國土。

“還沒有等我說完,毛澤東就激怒起來。

“接著我告訴他,希望在他的港口設立長波電臺,中蘇組成聯合艦隊以便於核動力潛艇在沿海進行活動。

“毛澤東更加憤怒,他突然站了起來,揮舞著他那巨大的手掌說:‘你們不支援我們,我們自己搞。

“這樣,談判不歡而散。”

10月1日這天,赫魯曉夫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同中國領導人檢閱遊行隊伍。他指著正在天安門前通過的民兵方隊說:“這,將是核導彈下的一堆肉。”接著他陰沉著臉告訴毛澤東,蘇聯準備撤走所有援華專家。

話說到這個份上,由蘇聯援建核潛艇之事不用再提。毛澤東憤然指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成了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勇當先,拼命搞出中國核潛艇的源源不竭的動力。

赫魯曉夫離開中國後,中蘇關係開始全面緊張。到1962年,蘇聯從我國撤走了全部原子能專家。全面依靠前蘇聯技術的原子彈研製工作遭到了致命的打擊。而此時,中國大地上又發生了連續3年的自然災害以及政策上的失誤,從而使整個經濟建設處於最困難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號召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堅決走自力更生道路的同時,經過冷靜的思考,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國民經濟建設八字方針。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聶榮臻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研究了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國防尖端技術問題,根據當時國家財力、物力和人力狀況,確定國防科研工作“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把研製原子彈、氫彈放在第一位,其他項目都要重新進行調整以縮短戰線。

根據這一方針,海軍與有關工業部門一起分析了海軍裝備建設面臨的矛盾和形勢,大家認為,在當時科研力量不足和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海軍要集中力量仿製改進幾種型號的常規艦艇,核潛艇的研製工作,本著少花錢、少用人的原則,集中力量進行幾項技術複雜、週期長的關鍵項目研究,其他項目暫時停止。當海軍和二機部將這一意見上報後,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審批了這個報告,決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潛艇項目先暫時下馬。並明確指出:科學研究是長期任務,應該保留一部分少而精的骨幹力量,集中研究解決核潛艇的一些關鍵項目,以便發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併為下一步恢復研製做準備。

面對這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大家默然無語。陳毅元帥還是捨不得下馬,提出:“我不贊成這方面的縮減,而贊成繼續進行鑽研,不管要八年,十年或十二年,都應加緊進行。”

然而,無論人們的主觀願望多麼美好,以當時的國力確實無力同時支撐原子彈和核潛艇這兩個大攤子,核潛艇工程最終還是下馬了。

核潛艇工程下馬之後何去何從?海軍領導和艦艇研究院黨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做了多次研究,艦艇研究院院長劉華清和政治委員戴潤生還向聶榮臻元帥做了彙報。中心意見是:我國的原子事業應由兩大塊組成,一是原子武器,一是原子動力,從長遠考慮,核工業動力潛艇研製工作不宜全部下馬,否則,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技術隊伍也將散失,以後再重新上馬,困難更多。一句話,核潛艇工程的種子要保住,只要種子還在,就不愁沒有開花結果的時候!

周恩來總理非常重視這份報告,與這份報告同時上報的還有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份報告,二機部也不希望核潛艇工程徹底下馬。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主持中央專委開會進行了慎重研究。

1963年3月,中央專委決定,在國民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保留一個由50多人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繼續從事核動力裝置和艇總體等關鍵項目的研究,為國民經濟恢復之後完成設計試製核潛艇作技術上的準備。

50的多人隊伍,承擔龐大的核潛艇工程,顯然力不從心。但是以總工程師彭士祿為首的核動力研究室已經很滿足了,他們堅信核潛艇工程還會有重新上馬的一天。他們邊學邊幹,為核潛艇工程作理論上的準備。在渤海灣望海寺舊址上,有幾排平房,徹夜燈光通明。這裡住著留下來繼續研製核潛艇的科技人員。天,是那樣的寒冷,沒有煤火取暖,房裡冷得像冰窖。糧,少得可憐,不能維持一個人的正常需要,經常餓得肚子咕咕亂叫。“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號召,給了他們無窮的力量去戰勝任何困難,他們每天忍飢挨凍通宵達旦地埋頭工作。為了培養科研力量,彭總工程師和蔣濱森等幾個瞭解核動力的專家給全研究室開了5門課:反應堆物理、工程熱力學、自動控制、結構以及動力裝置。

這50多人就是核潛艇工程的種子!他們惟一的願望是儘快渡過這段暫時的困難時期,努力創造條件,積蓄力量,爭取早日使這一尖端項目重新上馬。

三、原子彈爆炸成功,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中央軍委發佈“特別公函”,毛澤東連續四次作出批示,周恩來列出專家保護名單,核潛艇工程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順利前行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全國科技工作者的信心。與此同時,全國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貫徹調整方針,依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戰勝了3年自然災害,使國內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我國還成功地發射了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仿製改進的魚雷快艇、導彈快艇、獵潛艇和中型常規動力潛艇也相繼取得成功。這標誌著全面進行核潛艇研製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1965年3月13日,第二、第六機械工業部黨組聯合向中央專委寫了關於核動力研究機構劃歸二機部領導和七院成立核潛艇總體研究機構的報告。周恩來總理於3月20日召開了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研究二、六機部的報告,批准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並要求二機部負責在1970年建成陸上模擬堆,下半年提出具體規劃報中央專委。周恩來在會議上說,“核潛艇是高、精、尖技術,一旦上馬,各項工作必須緊緊跟上,計劃要周密、措施要落實。要多動腦筋。充分發揮創造精神。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任務是無法完成的。”

核潛艇工程終於重新上馬,兩年前保留下來的種子終於又有了破土而出的機會了!曾經參與核潛艇工程的科技人員奔走相告,慶祝這來之不易的決定。是啊,有誰能夠比此時的他們更高興呢?工程下馬的兩年間,他們儘管對核潛艇事業依然充滿熱愛,但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一無經費,二無儀器,三無時間,根本無法從事心儀已久的核潛艇事業。

我國的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之時,世界主要軍事大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已經研製出來並裝備海軍部隊,此時我們的核潛艇工程該從哪裡著手?

二、六機部根據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決定精神,經過反覆論證認為,導彈核潛艇必須裝備的潛地導彈及其武器系統的研製十分複雜,核潛艇本身以及與導彈配套的關鍵設備技術問題多,難度大,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解決,因此他們建議核潛艇研製分兩步走:第一步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導彈核潛艇。於是他們又分別於7月10日和7月15日向中央專委報告了關於研製核潛艇和核動力的具體建議。周總理於8月15日召開第十三次中央專委會,逐項研究了二、六機部的報告,基本上同意了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並將形成的決定分別向有關部門發了7個通知。通知明確了關於研製核潛艇的三項原則:一是認真執行大力協同的方針;二是立足於國內,從現實出發,分兩步走,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於1972年下水試航,再搞導彈核潛艇;三是第一艘核潛艇既是試驗艇,又要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為戰鬥艇交付使用。通知還對核潛艇研製的步驟、基本建設、經費和協作項目安排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對二、六機部提出的其他各項具體建議都規定了解決和落實的辦法。從此,中國核潛艇工程經過幾年停滯之後在全國範圍內又重新展開了。

中央確定了核潛艇的研製原則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核潛艇總體設計中的基本問題。為此,核潛艇工程重新上馬後,首先成立了負責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的七一九所。

畢業於蘇聯海軍捷爾任斯基高級工程學院的夏桐擔任七一九所所長。夏桐經歷坎坷,他曾經給林彪當過秘書,但是在林彪大紅大紫時,他沒有趨炎附勢,沒有謀一官半職。“文化大革命”一開始,他就因為在蘇聯留學和與蘇聯專家一起工作過的經歷而被打成“蘇修特務”,關進“牛棚”。林彪折戟溫都爾汗後,夏桐心中十分坦然,因為他與林彪沒有什麼牽連,問心無愧。夏桐埋頭於核潛艇工程的動力之源在於他對核潛艇事業的熱愛。

七一九所剛組建時只有50萬元的經費,這離專家們初步估算的700萬元開辦費不知道差了多少倍。可是,七一九所人憑著對核潛艇事業的執著,邊組建,邊工作,圍繞著結構強度、流體動力、魚雷發射、導彈潛射、水聲設備、潛艇空氣再生與淨化、慣性導航等項目開展了魚雷核潛艇方案論證。

根據七一九所的廣泛論證和深入研究,確定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為聲自導的反潛核潛艇。這艘核潛艇彩水滴線型,單軸推進,可在水下堅持幾十晝夜,下潛深度和水下航速達到或接近國外同年代核潛艇水平。

核潛艇製造廠也在緊張建設中。六機部部長方強簽發命令,由侯君柱擔任廠長。侯君柱此前是製造仿蘇潛艇的造船廠的副廠長,接到任命之時,對於核動力裝置,他完全沒有概念。但是侯君柱硬是憑著一股鑽勁,成了核潛艇建造過程中運籌帷幄的行家裡手。

核潛艇研製工程雖然重新上馬了,然而,集中了當今最先進科學技術的核潛艇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挫折。毛澤東、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央專委對核潛艇的研製非常關心,千方百計地幫助解決研製中的困難。

當中央專委批准核潛艇工程第二次上馬後,各有關部門提出的新建擴建核潛艇總裝、核燃料元件、鋯鉛材料、魚雷、導彈等生產廠,魚雷、導彈、核動力躺置、導航、水聲、通信等試驗場、試驗室,以及核潛艇基地等,基建施工力量不足,有關軍區便派部隊幫助施工。為滿足核潛艇研製所需經費和物資器材的需要,中央專委批准把核潛艇研製作為重點工程進行優先保證。七院要求抽幾名技術骨幹和要一批大專學生充實科研力量,也很快得到周恩來批准,由高教部在三年內解決1500名大專畢業生問題。

在毛澤東、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央專委的親切關懷下,在各有關部門和解放軍的大力支持下,核潛艇工程順利進行。

1966年11月,科研部門完成了反潛魚雷核潛艇總體方案設計,有關領導機關在審查方案設計時,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第一艘核潛艇就是常規潛艇加核動力,可以把現有的仿蘇潛艇一分為二,中間加上核動力就可以了,主要是擔心研製新設備多了,不能如期完成首艇研製任務;另一種意見認為,主張我國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創造,應該是集最先進裝備於一身的平臺,應該把正在研製和準備研製的較先進的設備用於首艇,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12月7日,聶榮臻為此專門召會議聽取彙報,並就上述問題當場與有關方面負責人研究作出決定。關於對核潛艇艇型的不同意見,聶榮臻肯定地說:“總體不要用常規潛艇的艇型,要重新設計,不然搞得兩不像,又不像常規艇,又不像核潛艇。”關於是是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還是先研製導彈核潛艇的不同主張,聶榮臻明確指出:“就按專委批的先搞反潛魚雷核潛艇,但七機部的導彈也要抓緊研究。”他很贊成邊研究設計、邊基建、邊試製生產的方針,說:“科研、設計、生產就應該結合起來搞。你們在掌握進度時要注意,要在保證安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求進度。”關於抓總問題,聶總根據大家的意見強調說:“抓總,就由科委、工辦共同抓,潛艇由六機部抓總,核動力由二機部抓總,海軍要協助各工業部、各研究院抓。”三天後,核潛艇研製方案設計審查會議在北京飯店召開。大家根據聶榮臻的指示精神,對設計方案和研製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將會議討論的意見上報了中央軍委和中央專委。六天後,中央專委便作了批覆,同意方案設計,“有關科研協作任務及設備製造等問題,由國防科委會同國防工辦協助六機部、二機部進一步落實。”

就在核潛艇研製工程按計劃順利進行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時間,一大批科學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被打成“反革命”、“資產階級分子”,要求他們靠邊站,把他們從科研和生產第一線趕走。陸上模式堆的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開工兩年多,僅完成總投資的15.1%,10個主要實驗室一個也沒有建成。科技工作者的熱情被無情地潑了一盆冷水,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陷入了暫時的混亂無序的狀態。

科研難以為繼!生產難以為繼!科研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心痛了,二機部、七機部的領導,海軍的領導心痛了,聶帥也心痛了。他決心扭轉這種即將毀掉核潛艇工程的惡劣趨勢,儘管這樣做他要冒很大風險,因為早已有人準備好了一頂“以生產壓革命”的帽子,隨時準備扣到他的頭上。

聶榮臻早已把個人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當有科研人員向他報告,有些造反派對核潛艇工程橫加干預、無理阻撓時,他怒不可遏:“不要理他們!抓國防建設,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面對日益惡化的形勢,聶榮臻毅然決定召開核潛艇工程協調會議。他指示核潛艇辦公室的同志,立即把全國各地各有關工廠的廠長、黨委書記和工程主要項目技術負責人召到北京開會,接到通知的都要來,正在被批鬥的也不例外。

1967年6月25日,決定核潛艇工程建設進度的一次重要會議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會議由六機部副部長劉華清主持,聶榮臻元帥作了重要講話。他語重心長地說:“核潛艇工程是毛澤東批准、周總理直接抓的國防重點工程,大家能夠參加這樣一項意義重大的工程是中央對大家的信任,是大家的光榮。現在,核潛艇工程出現了一些暫時的困難,大家要從大局出發,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研究工作,為整個核潛艇工程的最終完成作出貢獻。毛主席和黨中央十分關注這項工程,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讓它夭折!”

會議開得很成功,協調會變成了誓師會。

會議之後,許多單位的研製工作開展起來了。但是,仍有不少兩派鬧得厲害的單位,任務遲遲落實不下去,甚至連這次會議的精神也無法傳達下去。更為嚴重的是,“四人幫”的黨羽散佈別有用心的謠言,說核潛艇工程的指示中有鄧小平。鄧小平當時是被當作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主派被打倒的,鄧小平要搞的“核潛艇是個黑工程”、“核潛艇工程是以生產壓革命”。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會議的精神貫徹下去?如果把聶榮臻的講話印發下去,顯然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有些話也不能對群眾公開講,有些話可能對聶榮臻本人不利。就在核潛艇工程辦公室的同志左右為難之際,辦公室主任陳右銘決定借鑑原子彈工程使用的“特別公函”形式,由中央軍委發出,為核潛艇工程掃清障礙,增強信心。

“特別公函”的形式,只是在研製原子彈時使用過。那份“特別公函”,曾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參與原子彈工程人員的積極性,動員了全國各方面的力量保障原子彈研製的順利進行,終於使原子彈如期成功爆炸。

核潛艇工程辦公室起草這份“特別公函”時,很費了一番腦筋。公函內容十分策略,最前面的顯要位置,赫然印著毛主席的指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公函的信的內容是:任何人不準以任何理由衝擊生產車間;不準以任何藉口停工、停產,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公函的措辭也十分特別,都是用毛澤東講過的話或詞語串聯起來,是那個時代特定的產物,但也確有異乎尋常的作用。

1967年7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特別公函”。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派人帶著這份公函,到有關省、市和工廠、研究所宣讀。面對這份“從天而降”的“尚方寶劍”,廣大科技人員歡欣鼓舞,而那些善於以“文化大革命”衝擊生產的“造反派”們,也不能不掂量一下這份公函的分量。

在核潛艇研製受阻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及時給予特別關照,連續作了幾次批示:

1968年2月28日,毛澤東批准海軍建設核潛艇基地:1968年4月8日,毛澤東簽發中央軍委電示,抽調陸軍1個師的部隊支援核潛艇總裝廠的建設:1968年7月17日,毛澤東簽署電報,命令某軍區派部隊支援陸上模擬堆和核動力研究所的建設:1969年12月21日,毛澤東指示某軍區派1000人的工兵部隊支援陸上模擬堆建設。

中央軍委的“特別公函”,毛澤東的連續重要批示,對積極進行核潛艇研製卻飽受衝擊的科技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和“定心丸”;對那些熱衷於搞陰謀詭計的“造反派”則是一個打擊,他們再也不敢以抓革命的名義來破壞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了。

在那極端動盪的歲月裡,周恩來想方設法為科技專家排憂解難,保護他們。他要求各單位列出必須重點保護的科技專家和技術骨幹名單,經他批准後,由各單位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能夠正常地從事科研工作,並要求經常向他報告執行情況。面對造反派瘋狂的“打”、“砸”、“搶”,周恩來堅決指出:“毛主席講的是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合理的規章制度必須堅持。”

在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等領導同志的巨大關懷下,“文化大革命”才不至於全面衝擊到核潛艇工程,工程得以繼續進行。1968年11月23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開工建造。

核潛艇開工後,為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工作,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於1969年10月成立了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在中央專委領導下工作。不久,海軍政委蘇振華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成員有: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餘秋裡,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錢學森、羅舜初、趙啟民,海軍副司令員周希漢,一機部副部長周子健,二機部副部長劉偉,六機部副部長邊疆,國防工業辦公室軍事管制小組組長張元培,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李如洪,海軍裝備部副部長侯向之,艦艇研究院副院長陳右銘等。

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多次聯合召開核動力裝置科研攻關和設備、材料試製協調會,組織落實重大項目的協作任務。中國科學院、有關高等院校、海軍、一機部、二機部、六機部、冶金部、化工部、四川、黑龍江、上海、武漢等有關部門和地區,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或辦公室,自上而下形成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效率比較高、動轉比較龐大而又靈活的管理協調和協作攻關體系。

四、1970年12月26日,人們特意選擇了毛澤東生日這一天,把中國自己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送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編入中國海軍序列。毛澤東發出的“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號召正在變為現實

核潛艇技術研製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臺件,電纜總長90餘公里,管道總長30餘公里。不僅要研製緊湊可靠的艇用核動力裝置,選好適於水下高速航行的艇體線型,而且要裝備保障艇員長期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調、空氣再生、淨化系統、水下導航定位系統、遠距離隱蔽通信系統、水下遠程警戒、搜索、偵察、通信、目標定位的綜合聲納系統,以及與潛艇的作戰使命相適應的反潛魚雷武器系統。

然而,困難再多也嚇不倒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在沒有資料可以借鑑,研製設備不足的情況下,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發揮聰明才智,硬是解開了一個個難題,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客觀上,60年代和70年代我國的生產工藝比較落後,要想將這麼複雜的工程一次研製建造成功,要想在核潛艇有限的耐壓殼內佈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件,並通過管道、電纜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困難極大。

怎樣解決這個難題?719所的設計人員和核潛艇製造廠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辦法,建造一個1∶1的核潛艇模型。兩家密切協同,用一年多時間建造了一個1∶1全尺寸鋼木模型。有了這個全尺寸模型,設計、安裝人員和部隊使用人員通過現場設計、模擬安裝、模擬操作,反覆推敲,不斷調整,發現和解決了大量安裝、維修、操縱等方面的問題,確定了全艇設備、儀表的佈置,管路、電纜的走向及耐壓艇體上1000多個開孔位置,保證了總體施工設計的一次成功。

核潛艇的心臟是動力裝置。為了研製核潛艇的動力裝置,核潛艇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提出,先搞一個陸上模擬、定型,再原樣複製到核潛艇上去。這個建議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最後,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拍板,為了核動力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建立陸上模式堆。

根據毛澤東的批示,解放軍派出大批部隊支援陸上核反應堆試驗場的基本建設。到1969年下半年,共有上萬軍民雲集西南某地,建設核潛艇陸上模式堆。

1970年4月,數萬臺設備、數不清的零件聯在了一起,一個龐大、複雜、精密的核動力系統建成了。5月1日,陸上模式堆開始試車。試車結果表明:陸上模式堆工程良好,具備了開堆試驗的條件。

至此,核潛艇研製已經基本通過了設計、安裝、調試、操作四道關,就剩下最關鍵的試驗關了。

1970年7月6日,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決定將啟堆試驗時間改為7月18日。

7月15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地堂福建廳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聽取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關於陸上模擬堆啟堆運行試驗問題彙報。彙報由彭士祿主講,聶榮致、葉劍英元帥參加。

聽完彙報,周恩來說:“你們說已經過了設計、安裝、調試、操作四關,剩下的是最關鍵的試驗關,你們要注意,千萬不要認為已經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不在乎了。哪個環節不注意,都有可能出問題。科學試驗就是要有敢想敢幹的精神,可能要付出犧牲的代價。只要你們盡一切可能努力了,就是失敗,我也不責怪你們,總結教訓再繼續幹。”

周恩來接著指出:“指揮一定要高度集中,要有‘三性’,各自堅守崗位,事故處理的次序、步驟都要準備好。”“要充分準備,一絲不苟,萬無一失,一次成功。”

周恩來不僅主持會議作出重大研究試驗的決策,而且還十分關心試驗的每一步情況。他親自指派飛機運送參試人員、詢問氣象情況,要求有什麼消息要隨時報告,確定啟堆時間後須馬上報告;啟堆後,電話線路必須保持暢通。當接至報告啟堆時間後,又給試驗人員打來電話:“不要急,要仔細做工作,把工作做好為原則。”

陸上模擬堆啟堆運行試驗,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試驗,也是一次向籠罩著神秘色彩的現代科學技術之峰的探險,是我國前所未有的開拓性探索。人們那種急切、激動、欣喜、擔心甚至恐懼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家面對著的是一個在中國大地上第一次出現的核潛艇動力模擬堆啊!是對“核老虎”的試驗啊!而進行核試驗中那些觸目驚心的事故並不鮮見。

我們知道,如果裝有鈾235的兩個半球接近達到臨界點,就會引起鏈式反應。美國核物理學家哈里·達格尼安在一次進行可裂變物質試驗時,不慎就引起了這種反應,幸而他在千鈞一髮之際切斷了輻射源,他自己卻在戰勝魔鬼的一剎那被魔鬼奪去了生命。還有一個科學家叫路易斯·斯特洛金,當他把兩個有裂變物質的半球置放在一根金屬棒的兩端時,由於不慎兩個半球靠攏了,發出了耀眼的藍色火花,又是幸好他及時發覺,猛撲過去把它們的距離拉開。但他自己卻中了大量射線而不幸身亡。而在1958年,前蘇聯烏拉爾地區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的一次核武器試驗中鈈的裝置發生了不測,事故造成的反應堆裂變產生的放射性汙染殃及周圍1500平方公里。1960年10月17日,蘇聯拜克努爾火箭發射場上發生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悲劇:在向夏威夷以南1000公里海區發射洲際導彈時,火箭未脫離發射臺就發生了猛烈爆炸,在現場督陣的蘇聯元帥、蘇聯國防部副部長、火箭部隊司令米·伊·湟傑林和幾十名將校級火箭專家被當場炸死;1967年,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在發射前的一次試驗中發生火災,3名美國宇航員喪生,飛船部件悉數燒燬。

這些事故,當然使人們震驚不已,同時也擔心這些悲劇在中國的大地上重演。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一次又一次地召見核潛艇研製人員,正是這種高度責任感的證明。而對於擔當設計研製任務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就更加不安地揪緊著他們的心。

1970年7月18日18時,模擬堆開始升溫升壓,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反應堆的功率也在一點一點緩緩提升,在場的領導和科技人員都瞪大眼睛,觀察著中心控制檯那一排排熠熠閃光的信號燈和不停轉動的儀表,觀察著已經啟動起來的反應堆。一個個操作人員瞪著明亮的眼睛,全神貫注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仔細地記錄著各種試驗參數,大廳氣氛格外緊張。

就在同一時間,在北京中南海總理辦公室裡,周恩來通宵達旦,一連10多個小時,每隔一會兒就打電話詢問試驗情況。試驗現場的信息通過國防科委及時報告到總理那裡。當將測量儀表脈衝管漏水、停堆檢修的情況和第二次升溫升壓的時間報告總理後,總理再次明確指示大家:“加強現場檢查,越是試驗階段,必須全力以赴,絲毫不苟,才能符合要求,取得全部參數。”

之後,參試人員排除了故障,繼續進行試驗,至8月28日,反應堆達到額定功率,主汽輪機超過原定設計指標,核動力裝置其他各項主要指標也基本上達到或超過原定設計指標。8月30日18時30分,負責試驗的指揮長激動地宣佈,反應堆主機達到滿功率指標,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成功了,中國核潛艇的心臟如同飽經憂患的胎兒,終於分娩成功,誕生出世了。人們歡呼著,跳躍著,慶祝這一歷史時刻的降臨。

核動力反應堆試驗成功後,即進行核潛艇的下水組裝。

1970年12月26日,人們特意選擇了毛澤東生日這一天,把中國自己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送下水。

核潛艇下水,在船塢中完成了最後的安裝收尾和初步調試工作。接著,將進行一次全面考察核潛艇研製是否成功的碼頭繫泊試驗和航行試驗。

1971年4月,核潛艇開始進行繫泊試驗。試驗開始之前,周恩來又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聽取了彙報。李先念、餘秋裡副總理等參加。聽完彙報後,周恩來就這次試驗的指導思想、組織指揮、任務分工、步驟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都一一作明確的指示。他再次強調;“試驗先碼頭、水面、淺水,然後再深水,分四個階段,每階段都要把試驗工作做好,要組織好。”“碼頭試驗由六機部管,邊疆(六機部副部長)你要負責呀,不要以為船下水就沒有事了,要把碼頭、水面、淺水、深水四個階段的試驗做完,搞好了才能交船。二機部對堆要負責,你們耍派人到那裡去幫助檢查,要共同負責把這件工作做好。搞一件事就要搞成。”

9月初,核潛艇完成碼頭繫泊試驗後,就要進行航行試驗時,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

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有人又把核潛艇工程與林彪反黨集團掛上鉤,說它是“黑工程”。軍委葉劍英副主席知道後立即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並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葉副主席氣憤地說:研製核潛艇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周總理親自抓的一項重要工程,是紅工程,誰說是黑工程呀!並當面指示列席會議的肖勁光司令員等領導同志:你們要繼續支持核潛艇工程。李先念、餘秋裡副總理也補充插話。餘秋裡還對列席會議的周希漢副司令員說,你要繼續抓好核潛艇工程,有什麼困難,可直接找我幫助。在關鍵時刻,中央領導同志鮮明的態度,一舉廓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霧障,核潛艇航行試驗得以正常進行。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葉劍英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便把核潛艇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1972年,葉劍英為了減輕身患癌症的周恩來的負擔,對過去由總理親自掌握的核潛艇工程抓得更緊、更具體。3月31日,葉劍英、李先念和李德生等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聽取關於反潛魚雷核潛艇航行試驗情況彙報,並觀看了記錄核潛艇研製和航行試驗等情況的影片。影片一放完,葉副主席就首先站起來鼓掌,高興地向在場的科研人員說:“核潛艇搞出來了,人民感謝你們。”

當年6月,核潛艇計劃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導彈模型彈。試驗前的6月4日,葉劍英、李先念等召集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聽取彙報。聽完彙報後他說:“就按你們的計劃進行試驗。試驗一定要組織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把艇砸壞了就起不來了,打撈救生船要準備好。”7月4日,葉劍英又一次召集軍委辦公會議,聽取核潛艇研製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彙報,研究反潛魚雷核潛艇定型問題。他進一步強調說:“核潛艇研製成功了,是參加這項工作的工人、設計人員、科學工作者、海軍和各方面人員努力的結果。你們把試驗情況寫個報告。核潛艇定型問題,是海軍的事,調查組回來了,海軍黨委同意定型就寫報告。我們討論之後,還要報告總理和主席,中央點頭批准了就可以定型生產。”

1972年8月15日,在經過一系列縝密細緻的檢驗和測試後,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次駛向試驗海區,開始進行航行試驗。到1973年4月,共出海試驗20餘航次,核反應堆運行了數千小時,主機運行了數百小時,累計航行幾千海里,完成了絕大部分試驗項目。整個海上試驗表明,中國自行研製的潛艇核動力裝置是成功的。

1974年1~4月,第一艘核潛艇繼續進行檢驗性航行試驗,試驗證明,運行情況良好。至此,核潛艇可以交付部隊使用了。

中央軍委決定,中國第一艘核潛艇1974年8月1日交付海軍使用。

交接儀式上,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宣讀了中央軍委命令:國產第一艘核動力魚雷潛艇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征1號艇”,編入海軍序列。

六機部副部長劉放、海軍副司令員高振家分別在交接書上簽字。

核潛艇首艇第一任艇長楊璽從高振家手中接過軍旗,然後莊重地把它插在了“長征1號”的塔狀艦橋上。

這艘具有同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核潛艇此時此刻正靜靜地臥在軍港裡,全艇分為7個艙,指揮台圍殼在二艙上面,潛望鏡及各種天線升降都由這裡伸出。遠遠看去,艇的外形像一條灰色的大鯨魚。

面對眼前這激動人心的一幕,肖勁光司令員想起了令他終生難忘的一件事。

那是建國初期,他到甲午海戰舊址劉公島視察工作,可是偌大一個海軍司令,卻沒有自己的軍艦可以出海,只好租借漁民的漁船。漁民大為不解,問他:你是海軍司令,怎麼還要租借我們的船呢?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海軍必須有自己的艦船,必須有現代化的艦船!今天,這一切不正在一步步地實現嗎?看到這一切,肖勁光大將熱淚盈眶,那雙注視著“長征1號”的眼睛久久不能離去,那隻行舉手禮的大手久久不願放下。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多少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心血,多少保障人員付出了艱苦細緻的勞動。現在,建造者們都站在了長征1號面前,他們為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欣慰和自豪。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並交付部隊使用的情況報告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締造者之一的朱德委員長那裡,他興奮異常,欣然決定要到海上親自檢閱核潛艇。8月19日上午8時,朱委員長在海軍肖勁光司令員陪同下,驅車來到碼頭,穩健地登上了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向大海深處駛去。上午10時航行到操演海區,朱委員長登上軍艦指揮台,坐在中央的一張高腳椅上,開始檢閱操演的潛艇。這是核潛艇交付部隊使用後,第一次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駛到朱委員長面前,進行各種操作表演。它時而飛駛向前,時而倒車後退,運動自如,操作熟練。朱委員長高興地問;“這艘艇完全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嗎?”肖勁光司令員自豪地回答:這就是我國自力更生製造的核潛艇,艇上所有設備,沒有一件是進口的。朱委員長聽後十分喜悅地鼓勵道:海軍現在有很大變化了,這是走自力更生這條路的結果,我們要繼續走這條路,把海軍建設推向前進。朱老總還高興地揮筆題詞:“增強革命團結,加速海軍建設。”

中國第一艘反潛核潛艇研製成功後,又於1981年春研製成功第一艘導彈核潛艇,並於1983年8月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

中國擁有的核潛艇,其戰鬥能力如何,遠航和深潛是檢驗核潛艇戰鬥能力的兩個基本指標,也是在世界核潛艇大家庭中爭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指標。世界核潛艇家庭中,因各種事故沉沒的潛艇已有113條之多,核潛艇也已經有了好幾條,這些事故大多發生在長航和深潛中。中國的核潛艇研製成功後,要走的路還很長,全部自行研製建造的中國核潛艇,要向世人回答的問題還很多:核動力反應堆能不能經受反覆無常的大洋的考驗?海上最大自給力究竟有多大?深潛性能如何?深水之中武器性能如何?

為了真正檢驗中國核潛艇的戰鬥能力,1985年11月25日至1986年2月28,“長征號”核潛艇出海進行最大自持力考核試驗,航程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週,長航時間超過了美國“海神”號,其中大部分時間為水下航行,最長一次水下連續航行25晝夜,經受了被稱為“水下長征”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