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的春天

這是兩個不同屬地的地理名詞。一個在碧江區環北辦事處,銅仁市東面,一個在沿河自治縣思渠鎮,銅仁市西面。一個位於城市中心,一個處於大山深處。一個見慣了霓虹華燈,歌舞香檳,車水馬龍,一個苦守著山南水北,貧窮孤陋,落後荒蕪。

如今,因為易地移民搬遷,響塘龍與一口刀,像兩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成了親戚,成了家園與家園的重疊。

靠山不能吃山。移民朱瓊說:“村裡的許多地都荒著,靠種地養活不了一家人,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務工,種地的人很少。村裡八成以上青壯年都在外打工。”

他鄉難容飄蕩的靈魂,故鄉無法容身。每年,他們像鳥兒一樣南遷北徙,年底匆匆回來,看一眼老人、孩子,屁股沒坐熱,又匆匆往外趕。他們把家拴在行囊上,忍受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日子的孤獨與辛酸,幾乎全部收入都供孩子上學,希望有朝一日能離開這個貧困的地方。

“真的沒想到,幸福來得這麼快。”

去碧江區環北辦事處響塘龍易地搬遷安置點,如果走捷徑,需要穿過一條狹窄的巷子。巷道盡頭,連接著一座土丘,泥濘道路的兩邊,青色菜蔬葉子被雨水澆得透溼,翻下土丘,穿過一條寬闊馬路,就到了安置小區門口。

寬闊的廣場,整齊劃一的樓房,花臺,路燈,綠化樹,商鋪,物業,保安,一切都在無聲說明,這裡是城市的一部分。

“早就盼望有這一天囉!”五十歲的袁新芝一說一臉笑。是那種真誠的笑,發自內心的笑。袁新芝可不是一般人。她有著城裡人的氣質和派頭,捲髮,圍巾,紅色外套,走路時高跟鞋發出有節奏的“可可”聲。

袁新芝不太標準的沿河方言暴露了她的身份。她說自己是河南開封人,是被丈夫騙來的,在一口刀那個“鬼地方”生活了九年,2018年易地搬遷到響塘龍安置區。新房在十三號樓,電梯房,一百平方米的三房。一家五口人,滿夠住。

袁新芝與丈夫朱永喜是在廣東打工經人介紹認識的,兩人結婚時都是三十好幾的大齡青年了。袁新芝初中畢業,性格開朗,骨子裡天生有股子浪漫勁,對待婚姻大事當然就挑剔,這樣一來二去,就成“剩女”了。丈夫朱永喜家住一口刀村坨的組,家裡只有半間木房,小時候窮得飯都吃不飽,更別說娶“媳婦”。在遇到袁新芝以前,朱永喜以為自己這輩子也要像村裡那些老光棍一樣,恓恓惶惶過一輩子了。

兩口子先是旅遊結婚,然後在外打工,直到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丈夫才第一次領著“媳婦”回老家。

對她而言,接下來的生活,當初抱有的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

一口刀是典型的深山區、石山區,交通閉塞,生態非常脆弱。“一口刀”就是取其“刀背上”的意思。十一個村民組散落在酷似一把菜刀的林莽山叢中。

山腳下,八百米處就是奔騰的烏江。上世紀八十年代,峽谷中每天有一趟班船,在一塊稍見寬闊的地方靠岸,待客人上下完畢,船又慢慢旋開,繼續向峽谷中行去。汽笛聲在兩岸的峭壁上碰蕩,悠悠地響了好一陣子。回頭再看那些剛剛下船的客人,三三兩兩,或肩挑,或背馱,被繩子一樣從山崖上拖下來的茅草小路,盪來盪去地摔擊。

那時的一口刀,像一隻被紮緊了口子的布袋,只有峽谷中的烏江,是唯一的出口。

山多土薄,亂石叢生,全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有人開玩笑說“一個石旮旯裡只能栽三根絲茅草”。土地下放以後,有一丘田被分給十一家人種,一家收不了幾碗穀子,最後只好合在一起,輪流耕種。

缺水,成了一口刀人的致命心傷。在一口刀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兩隻半人高的木桶。人們把這背水的木桶叫做“晏桶”。一口刀人從一出生就知道水的金貴,稍一長大就得學會“背水”。每逢天旱,附近的水井枯竭,一口刀人就得揹著“晏桶”到遠處去候著輪子背水。往往,一個來回得三四個小時。

袁新芝最害怕的就是“背水”。她的老家是平原,吃水都是從地下打井,軲轆把子一搖,水就提上來了。如今要將一隻“晏桶”貼在背上,馱著滿滿一桶水爬坡上坎,簡直比登蜀道還難。

第一次和愛人帶著孩子回家時,袁新芝穿著高跟鞋,高一腳低一腳地緊跨慢跨,起先還沉浸在看風景的興奮裡,不停地問丈夫,你們這裡咋長那麼大的山。走著走著就累得吭哧吭哧像牛喘。

“我砸了他們一家人的碗。”袁新芝絲毫沒有悔意,“那會兒我是真的生氣了,好不容易走到家,一看,一半間木房歪歪倒倒的,簡直沒辦法居住。我第一次背水,不知道方法,走一步,水就在背上哐當哐當響,一不小心就盪出一股,從脖頸那個地方淋下來,搞得渾身透涼。走一步,又哐當哐當盪出來。那種絕望啊,真是沒法形容……我是真生氣了,回家就將他們家的碗全砸碎了。”

“你生誰的氣呢?”

“當然是老朱啊,他那個騙子,要是當初知道他們家這麼窮這麼偏遠,打死我也不會來。”

後來,寨上就有人教她如何背水,說要裝滿一桶,俗話說“半壺水響叮噹”,如是隻裝半桶,水的體積不夠,就在桶裡晃盪得厲害,得裝滿一桶,走路時身子要平穩,不疾不緩,保持擺動的幅度,水就不會晃盪出來了。還有人教她如何燒柴火,如何避免柴煙燻眼睛。

朱永喜繼續當他的候鳥。春節一過,就出門打工,年底回家,只在老家短暫地待幾天。

袁新芝不想在老家呆了,她想跟丈夫出門打工。她打電話給老朱,老朱說你走了孩子怎麼辦?如果不讀書,難道還讓他們長大了跟我們一樣打工?

一個人沒有改變自己故鄉的權利。對於妻子的怨言,朱永喜有愧疚,但這份愧疚,卻是他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孩子能上學,他只好說服妻子留在一口刀老家。

“後來我就去思渠鎮上租房子,把兩個孩子轉到鎮上去上學,條件稍稍好了一些。”

沒事的時候,她就靠在窗前想心事,想自己的一生,想當初“受騙”跟丈夫來一口刀的傷心事,她以為這輩子徹底完了,會在深山老林裡過一輩子。她做夢都想到外面買套房子,哪怕很小,只要能夠搬出那個“鬼”地方就行。

袁新芝平時喜歡唱唱跳跳。搬到響塘龍安置點,丈夫依然去廣州打工,他嫌當地的工資沒有外地高。說先打幾年工,等孩子們讀完書,再回來。

晚飯後她常常去廣場上和人跳舞,感覺自己真正成了一個城裡人,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她現在在響塘龍小區的牽手面館學習培訓,結業後可以在那裡打工掙錢。讓袁新芝高興的是,小區的基礎設施逐漸在完善,她準備組織人,在社區成立一個舞蹈隊,晚飯後就不用走遠路去其他地方跳舞了。她動員那些搬遷來的婦女們“不要怕笑,要像個城裡人一樣生活”。

她說她很忙,馬上要去麵館培訓。話還有半截在嘴邊,人就飄到門邊,留下一串節奏感很強的可可聲。

沒有鄉愁的人是不道德的。對於易地搬遷的移民來說,那種家園被連根拔起的陣痛感,需要時間來慢慢止痛。祖祖輩輩,他們就生活在山裡,大山就是他們的依靠,是他們命運與家族歷史的載體,世世代代血脈相連。山上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石,每一寸土,村子裡的雞鳴狗吠,牛歡馬叫,晨霜曉露,晚霞夕陽,深夜星空,小河流水,風吹樹葉響……所有這一切,都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生命的一部分。

六十六歲的楊緒花老人說她們蓋上組三百多人全都搬遷到銅仁了。

“蓋上”在民間詞典裡,是“高山”的意思。蓋上組在一口刀村屬於偏遠中的偏遠,前些年村民集資修了一條毛公路,平常青壯年都出門打工,家裡只留一些老人、小孩,半年難見到一輛車。

“還是搬來好。老家出門就爬坡,有病都找不到車。”老人是第二批搬遷上來的,搬家那天吹大風,家裡的破爛房子差點就吹倒了。老人說以前的老房子,一下雨就滿屋漏,如今住在嶄新的高樓大廈裡,條件當然好多了。上半年,她還在給兒子帶小孩,後來兒媳婦回來,她就清閒下來了。

“耍不住。”

耍不住,沿河土話,閒得無聊之意。當然,“耍不住”是因為生活環境變化了,但生活習慣還沒變。“耍不住”也體現了他們從鄉村人轉變為城裡人的不適應。對於新家園歸宿感的建立,需要時間慢慢填補。

老人每天就去街上撿垃圾,主要是撿紙殼、廢書廢報,“管不了幾個錢,一天也就掙個十來塊,但是要動起來人才舒服”。

“方便是方便,但這城裡頭不比在老家,樣樣都要錢買,喝口水都要錢,壓力也不是沒有。”老伴朱啟志在小區裡當保安,一個月有一千八百元的收入。三個兒子都在一個小區住,但他們都在外面打工,過年過節才回來幾天。

“聽說城裡埋個人都要一大筆錢。老了,想歸根。”

也許是年紀尚輕,田江英腦子裡還沒有“落葉歸根”的概念。她的鄉愁全在“那邊”丈夫的身上。

“快過年了,想回去燒紙。”她說老家還有些老親戚,平常有什麼大事小務也不得回去,都是託人帶點“人情”,現在一家人搬遷到銅仁,日子比在老家強多了。只是來去一趟費用太高,她捨不得。

四十三歲的田江英是一口刀大壩組的人,八年前丈夫就去世了,她一個人拖帶三個兒女,生活的苦難只有她自己知道。那種月黑風高夜、孤獨無處敘的艱辛與艱苦,早已被日子摩挲得風平浪靜。

愛人去世時,她才三十出頭,帶著三個孩子,實在沒辦法,就狠著心將孩子留給公公婆婆照看,獨自出門打工。後來孩子要上學,她便回家租別人土地,每年收入五千斤玉米,養一頭豬,平常就在附近打點零工,供孩子上學。

2018年7月,田江英一家易地搬遷到響塘龍。大女兒硃紅去年在溫州打工和人結婚,二女兒朱素飛,在碧江區職校讀書,兒子朱勇,在銅仁四中讀初二。

田江英家住四樓,步梯樓,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八十平方米。我們去時,只有孩子朱勇在家。屋子裡稍顯凌亂,陽臺上,行李箱、掃把、水靴、垃圾物混堆在一起,門楣上貼著半新的對聯,給冷寂的屋子增加了幾分活氣。孩子有些靦腆,見了生人,頭一直低著,默默地穿著一根根帶子。辦事處的人說,他在給“寶玉齋”公司穿手鍊帶子,每穿一根有七分錢。

她家是精準扶貧戶,每月有一千二百元低保金。“這點錢根本不夠生活。”田江英說,每個月水電費、電話費、菜食零用,七七八八要一千多元,兒子早餐在外頭吃,女兒在學校,每個月要一百二十元餐費,老家人情還在,大事小務還得帶“人情”回去。

剛上來時,她想開個裁縫店,她有裁縫手藝,可是需要一萬多元購買設備,“到處都貸不到款,沒辦法。”

田江英去十五中當保潔員,一個月只有一千五百元,後來通過辦事處協調,爭取到公益性崗位,到碧江區環衛隊當工人,每個月二千二百元工資,扣除五險一金,還剩一千八百元,加上低保金,全家一個月三千元收入,基本解決家庭所需。

“政府的好心我們都曉得,讓我們搬遷來到這裡,將來的路該怎麼走,關鍵要靠我們自己。”田江英臉上並沒有落寞,她心裡明鏡似的。剛剛下了班的她脫下橘紅色環衛服,洗了臉,在鏡子前仔細梳了頭,換上保暖皮靴,人頓時精神了許多。

她在屋子裡走來走去,那種客人進屋的激動和侷促顯現在圓融融的笑臉上,一會兒去搬凳子,一會兒要去燒開水泡茶。

她負責的衛生區域在菸廠門口,有一公里多,兩個人輪崗,一個早班,一個晚班。她說上早班的話,秋天樹葉落得多,凌晨三點過就得起床,七點鐘要檢查,十二點鐘下班。特別是暑熱天氣,溫度高,時間長,剛開始很不習慣,一個班上下來,手腳都很痠痛。環衛工作也是體力勞動,但比起做農活,雖然勞動強度不算大,但磨纏人,特別是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講衛生的人,你在前面剛掃過,人家後面“啪”的一下,又丟下一“坨”。你還不能勸阻,話剛出口,侮辱的語言配合誇張的肢體動作就來了,好像自己真如人家說的那樣,特別地低人一等,心裡那種委屈、心酸,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感覺這是他人的城市。儘管自己如今也真真切切地算是這個城市的一員了,但是要真正地融入這個城市,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即使在他們內部,時常也會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有的老資格工人,總覺得她是搬遷戶,沾了政府很大的光,來到這個本不該屬於他們的城市,一種漠視和支使心理常常伴生。

“總覺得我們是農村來的,其他人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對我們特別嚴。”田江英還是習慣將自己表述成農村人,以示和城裡人的區別。閒暇時上街,看見別人三五成群地跳舞,她有時也會看稀奇一樣遠遠地站在旁邊看,感覺那些歌啊舞啊離自己好遠,覺得人家城裡人就是會生活。只是偶爾從河邊飄過來的那些練習龍舟的敲鼓聲會吸引她好一陣子,那些熟悉的節奏與鼓點,輕輕地敲打出了老家的滋味。

夜深了,她也偶爾會想,要是自家男人還在,一家子住在這城市裡,那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記得當初搬家時,她特意跑到丈夫的墳頭去和“他”告別。她說,你把我帶到這裡,卻一個人走了,我們現在要搬遷了,你要好好保佑孩子們啊!

她用鐮刀割去墳頭的亂草,給塌陷的地方培了土。點上紙錢和香燭,看著眼前飛揚起的香菸紙灰,一種離別的憂傷感湧上心頭,鼻子一酸,眼淚就無聲地淌下來了。

轉身時,故鄉已被連根拔起。崇山莽莽,鍋蓋似的蒼穹下,她孤寂的身影漸漸變小變模糊,最後融入那一片蒼茫之中……

我最初看見“一口刀石大碗飯莊”時,鬧了一個小小的誤會。

人家說,取名“石大碗飯莊”,體現的正是土家文化。我恍然大悟。

在我們土家族飲食風俗中,一般是不會上十道菜的,要麼八大碗,九大碗,要麼十二大碗。因為“十”和“石”諧音,土家族人餵豬都用石槽,俗稱“豬槽”,如果哪家人辦事務或者請客,桌面上出現十碗菜,就是對客人的大不敬,會鬧得不歡而散的。

土家族傳統飲食以湯菜為主,被稱為“水席”,就是除了“扣肉”等少數幾道菜,其餘全是湯菜,用褐黑的土大碗盛了,滿滿地擺一四方桌。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桌子上大碗喝酒,大聲武氣地勸酒吃肉,土家人豪爽大氣好客熱情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用‘石’而不用‘十’來給山莊取名,正是要體現我們的土家族文化。”四十六歲的肖登強談起自己的飯莊,頗有些懂文化的意味。他說,現代人被都市文化浸淫太深,都有種迴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一方面他們要在大自然中去尋找田園牧歌,一方面他們吃慣了海鮮山珍,要在傳統飲食中去品嚐鄉愁。他的飯莊就是抓住人們的消費心理需求應運而生的。

初中文化的肖登強在當地算個能人。他家住一口刀涼橋組。2017年易地搬遷到響塘龍的,一家五口人,三個孩子,一個已經大學畢業,兩個在讀大學。搬遷之前,他一直在跑鄉村客運。搬遷對他而言,不是因為貧困,而是身份與機遇的改變。

“寨子就在山溝底下,看到半山的汽車在公路上跑,人要爬老半天。”涼橋在沒通公路前,交通十分不便,每家只有一兩畝好土,沒有田,一年四季吃苞谷飯,“吃頓大米飯當過年”。全組二十幾戶,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務工,留下些老人孩子在家。遇到喪事,連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於是就約定俗成一條“規矩”:凡是寨上有白事,無論是誰,每家必須有人回來幫忙,男的抬喪,女的煮飯。忙完了再趕回去。要是寨上一年遇上兩三回白事,加上春節,則要來來去去四五回,耽誤工期影響收入不說,人也累得夠嗆。但是誰都免不了有那麼一天,再難也得往回趕啊。

易地移民搬遷政策出臺後,涼橋村民陸陸續續已經搬出了一大半。肖登強把客車股份轉讓給了別人,他想的是,既然現在搬家了,就得在這個城市謀個“事業”。於是他和幾個老鄉一合計,決定開一個土家飯莊。幾個人湊了30多萬元,在碧江區上龍田村井坎組的桐興大道邊租了一處院落,正兒八經地開起了飯莊。聘請了七名工人,全是移民搬遷戶,每月三千元工資,提供吃住。

“都是鄉里鄉親的,怎麼忍心不幫一把嘛!”肖登強說經營飯莊開始兩個月都是虧本,一則是熟悉的人不多,客源少,二是處於摸索階段,很多地方還在逐漸改進,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就有一點盈利。但是不管虧盈,工人工資都是按月足額髮放給他們的。

肖登強的“一口刀石大碗飯莊”,處處都打上了一口刀的烙印。背桶、犁鏵、蓑衣、石磨、彎刀……原始古樸,原汁原味。凝固的鄉愁。

肖登強說,“一口刀石大碗飯莊”除了土家飲食文化之外,它的核心還有原材料的純粹性。所有食材幾乎都從老家拉來,保持著原始的天然性和傳統性,比如,幹豇豆、黃花、紅苕粉、黃豆,牛肉、豬肉。他還特地從一口刀拉來石磨,改裝後安上電動機代替手工磨漿,製作的土家渾漿豆腐別具意味。

肖登強在老家還有一棟“豪華”樓房,他說目前還捨不得拆遷。涼橋是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核心景點,有朱家洞、暗溪河、天生涼橋,特別是朱家洞,內藏十八洞天,古人曾有文字描述:“四面絕壁,天生橋榭,曲徑通幽,怪石嶙峋,如天造地設。內有十八洞天,一門一景,各有佳趣。曲折而入,可歷十數重門,明暗各異,暗溪伏流其中,水聲怒吼若萬馬奔騰,驚人慾絕。”

“發展旅遊是個大趨勢,將來麻陽河旅遊肯定會火起來的,那時再回去開一個土家山莊,也算是一種遠景規劃吧。——再說,祖墳還在那邊。”

著名作家周曉楓有一段關於遷徙的描寫:“走,背井離鄉,帶著捆綁的條箱,帶著跋山涉水的鞋,帶著五味雜陳的鹽罐,他們走……有人搬家的時候,帶走了鍋碗瓢盆,也挖走祖墳旁的一棵小樹,以及它密集根系裡像手指一樣握牢的土。長輩的骨灰,早已溶解在土壤裡。”(《有如候鳥》)

一口刀人下山了。

短時間內,也許他們依舊擺脫不了候鳥的命運,但是新的城市家園給予了他們新的希望和起點。在這個新起點上,他們會成為幸福的候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