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見名利之誘便不惜到處“咬鉤”,人生怎能獲得長久的愉悅和安樂?

知足,蘊含著個人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對物質世界不作過分、過多要求的一種理性的行為。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他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當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大門口焚香,向老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

他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青菜稀飯,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卻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知足的人,是一種活到極致的素與簡,是一種見過世界的從容

所謂大道至簡,樸素,簡單,才是生命的本色,一個人只有能安於平凡簡單的生活,剔除過多的思慮慾望,才更容易接觸幸福,也更容易感知到快樂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世上的東西千千萬萬種,我們並不需要每種都要擁有,你所需要的,不過是那些剔除了外界擾亂的,真正你所需,所動心的東西。

所以知足,便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便是一種釋然的情懷。放下索取的執念,在知足的樂觀和平靜中,認真洞察取得的成績,總結經驗,而後樂於進取,樂於開拓,朝著更高更遠的地方邁步。

有人說,現代人的人生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知道,另一個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會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

“知足”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悠悠釋然的情懷。學會知足,才能執著地追求人生目標;學會知足,才能用超然的心態面對眼前的一切;學會知足,才能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美好。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懂得知足還不夠,還要知止

知止是什麼?就是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知道適可而止,也指志向達到至善境界而不驕不躁的神態與氣度。一個人氣定神閒,持盈保泰,才能長生與幸福。

《禮記·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說明知止能使一個人的心靈安靜下來,精神沉靜下來,行為寧靜下來。

“知止”中的“知”,非簡單的“知道”。在古漢語中,“知”通“智”,即含有“智明”之義,智明,指理智明曉;知事有利害,曉有當止處,以是而能“知止”。

知足是知止的精神底色,知止是知足的具體行動,知止本身也是一種知足與幸福的元素和源泉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知足、知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懂得知足與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