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散文:訪姜亮夫先生故居

陈卫|散文:访姜亮夫先生故居

作者簡介:陳衛,鎮雄縣以勒中學語文教師,喜歡閱讀、寫作和旅行,業餘致力於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先後在《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另在《微瀾》《昭通教育》《知音報》《咸寧詩聯》等文學、教育類刊物發表文學作品十餘篇。

訪姜亮夫先生故居

陳衛

這次到昭通出差工作已經完成,現在可以到處走走了。最想去哪兒呢?當然是位於昭通老城的姜亮夫先生故居了。

清早起床,洗漱已畢,在酒店餐廳吃過早餐,正七點半。出門打車,聽口音,司機是昭通本地人。當我說去姜亮夫故居時,他卻不知具體位置,我說位於老城陡街,他才開動了汽車。這樣一位國學大師、一代鴻儒的故居不為一個本地出租車司機所熟知或許並不足為奇吧!也許,他對學術文化和本地歷史缺乏興趣;也許,他拉過的顧客中尚沒有如我這樣專程去瞻仰姜先生故居的;也許,姜先生與他的日常生活還沒有建立起實實在在的關聯。我這個昭通人不也才第一次去嗎?所謂的“國學熱”、“文化熱”,是很難真有多熱的,很多時候聽到的不過是喧鬧的炒作而已。坐在汽車上,車窗外吹來夏日清晨涼爽的風,昭通夏季的涼爽源於它較高的地勢吧!

在南順城路和原陡街交叉口下車,沿著這條南北向青石板鋪成的斜坡向上走,路的兩側是兩三層高的民國弄堂風格的仿古建築。灰色的磚塊,白色牆壁,粉色的窗戶穹頂,黑色的小窗,盡顯寧靜與祥和。這時街上行人還不多,沿街也只看到兩三家才開門的店鋪,這一切都顯示著這個城市的悠閒。沿原陡街向上兩三百米,一塊上刻“人傑地靈”四個鎏金大字的石牌坊矗立眼前。牌坊以天青石雕刻,為四柱三門歇山式,工藝是頗為精緻古雅的。四根雕刻了蟠龍紋的石柱上刻有內、外兩副對聯,外面的一副以剛勁有力的楷書撰成:

文淵集賢承先啟後

懷遠崇義源遠流長

裡面一副以行書寫就,文字娟秀圓潤,如行雲流水:

人文薈萃水木清華啟神韻

群星璀璨鍾靈毓秀耀昭陽

這時,太陽掃開了剛才的雲霾,發射出亮麗、溫暖的光輝,地面上、房屋上都灑了一層金色的陽光,剛才還有的那幾滴使肌膚冰涼清爽的雨也消失無蹤了······

這一帶就是昭通老城區了,現在也還是鬧市區。自然,舊城都已經過統一規劃改造,仿古的風格迎合了那些發思古之幽情的文青,而繁華的街市則隨時準備為來往行人提供文化、休閒、娛樂、購物等一系列服務。

石牌坊後是一個小廣場,目測就兩三千平米的樣子,周圍連接的四五條街道將人流匯向這裡,廣場也就成了眾目所集的小中心。現在正是清晨,大媽們已經開動了響亮的音響,隨著流行歌曲有力的節奏,她們扭動手臂和腰肢,動作雖顯呆板和僵硬,卻也營造了一種歡快的氣氛。這是一個全民狂歡的時代,普通百姓佔據了廣場的中央,他們似乎在說:“我們才是這個城市真正的主人”。音樂聲消散在空中,曾經的古城煥發了全新的活力。

廣場北側為昭通鎮屬衙門舊址。衙門門口兩側是兩隻大青石雕成的石獅子,衙門的森嚴之氣似乎還暗藏在它們的眉宇和利爪間。據姜亮夫《回憶錄》:“元宵節,大家都去鎮臺衙門摸石獅子。(祈福的辦法)”(《姜亮夫全集》第二十四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30頁。)獅子的腳的確比別的部位光亮很多,可見摸獅子的習俗一直傳到了今天。歷史像一條流動的河流,是不會被輕易阻斷的,在那些不顯眼的地方,歷史顯出了它的連貫性。我也忍不住伸手去摸了摸,彷彿自己也匯入了一個傳統、一種文化。

我在廣場上閒走,向街上行人詢問故居位置。一位帶孩子去幼兒園的女士用手向新陡街方向一指,不就在那兒嗎?我往前走幾米一看,可不是,故居的牌匾就在十幾米開外的一座房門上方。由於這周圍建築物和牌匾都風貌統一,故居也並不高大氣派,因而就不太引人注意了!她挺熱情地告訴我,現在還太早,估計要九點左右才開門呢。

我向她道謝告別,她帶著孩子消失在街盡頭。我抬頭看故居,房屋為磚木結構,大門上方懸掛的木匾寫著“姜亮夫故居”五個大字,系本土書法家陳孝寧所書。兩側是梁啟超先生書贈學生薑亮夫對聯木匾:

海燕飛來窺畫棟

綠荷相倚滿橫塘

此聯意蘊悠遠,兼動靜之美,而書法則合隸楷之長,顯得遒勁老到、方正豐腴。據姜氏《回憶錄》記載: “‘海燕’比喻我來到他家,‘落荷’(原文如此——作者注)喻我們這批學生。”(同前,第78頁。) 另外,此聯是在“五官並用”的忙碌狀態中寫就的,不但“一字無差錯”,而且一氣呵成、堪稱妙品,著實讓人驚歎。

趁現在還沒開門,再到廣場轉轉吧!

廣場西側為一座古典城樓,正門上書“乾泰”二字,走到背後,對應位置則為“坤寧”,表達的正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希望吧。這城樓前有一“共赴國難”雕像。雕像由位於上部的白色大理石雕和下部的長方體褐色基座兩部分組成。雕像刻的是一列軍隊擎著紅旗正在出發的景象,戰士們目光堅毅,充滿了保家衛國的豪情,老母囑託相送,戰士揮手告別,整座雕塑顯得莊嚴肅穆、氣勢雄渾。

雕像下方的褐紅色臺基盡顯方正嚴肅,東面壁的上方書“共赴國難”四個鎏金大字,下側為碑文:

“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鐵蹄所到之處,萬里錦繡河山慘遭蹂躪,四億神州被推入血海,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昭通人位卑未敢忘憂國,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在臺兒莊生死搏殺的戰役中,前赴後繼,為國捐軀,氣節千秋,精神萬古,不愧為民族之英魂。”

其餘三側則滿刻著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昭通籍陣亡將士名單。我用手撫摸那一個個名字,那曾經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啊,他們是我的同鄉先輩,曾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作過,戰爭的到來卻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是怎樣死於日本人的炮火和刺刀之下,而這一切又給他們的家庭和親人帶來怎樣的傷痛,我不得而知。歷史無言,石碑冰冷而堅硬。今天,我們要大聲說出的是:他們是為了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為了保家衛國而捐軀的,他們進行的是迫不得已的、正當的防禦戰爭,而我們今天現有的和平和繁盛正有著一份來自他們的恩澤。他們身上有我們昭通人那種頂天立地、不甘為奴的精神,這也是支撐姜亮夫先生成為一代鴻儒的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可寶貴的精神。

那場由日本侵略者發動的戰爭對中華民族傷害極大、傷痛至深。它直接打斷了我國第二次現代化歷程,其罪惡罄竹難書,這讓我記起了中學歷史課本上的那段話: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共計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財產損失達1000億美元以上,間接財產損失5000億美元。”

另一方面,現在還有些日本政客罔顧歷史、美化侵略,我想,所有有著正義感的人士都會不恥和唾棄這樣的行為。歷史不容篡改,歷史的尊嚴在於它的真實。 我轉到紀念碑正前方,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向著紀念碑深深地鞠了一躬。

將近九點,我沿廣場前的正北街斜穿新陡街往前,就來到青磚碧瓦、朱漆大門的陡街86號姜亮夫故居了。這時一位中年女士帶著她的小女兒騎車來到這裡,她緩緩打開了大門,那姜亮夫先生幼時曾進出過無數次的大門。

“現在可以進去參觀了嗎?”我微笑著問道。

她點頭示意,說著“可以了。”

我走進了這古樸而厚重的故居,緩步踏入了木質門檻,走入了一代大師童年生活的世界。在這裡,我直觀地感受了姜先生的生平、學問和思想。

故居為四合庭院,始建於清代晚期,為土木搭梁式結構。由外向內分別為展廳、庭院、北廂房、耳房、南廂房、正堂、廚房和位於樓上的閣樓,佔地約200平方米。結合《回憶錄》和現存庭院結構,現存部分應該只是姜氏故居的一部分,故居左側是以前已由姜家出售了的。這房屋原是姜亮夫父母居住之地,姜亮夫1902年出生,幼時即在此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

展廳內陳列了與姜亮夫有關的文物,包括他的書信手稿、畢業證、登分冊以至他在清華的校服等,另外,也展出了一部分舊時昭通地區常見的生活用具。四周牆面分時期與主題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姜氏的一生,展廳南面中央是一座大理石雕刻的姜亮夫先生坐式雕像。先生柱杖端正地坐在椅子上,面容清癯而精神飽滿,臉部的肌肉顯得強健有力,透過眼鏡,他的眼睛依然顯得炯炯有神,整個坐像給人一種得道學者威嚴、堅毅而又不失和藹的感覺。

展廳頂上的閣樓是故居管理處的辦公室,由一小木樓梯通上去,不對外開放的。我走過大理石雕像,進入庭院,庭院有十平米大小,擺放了十餘盆精緻的盆景,高低錯落有致,盡顯鬱鬱蔥蔥。

管理員進到故居,放下包就開始忙活打掃衛生,而她的小女兒徑直坐在了展廳一側的茶几前開始做作業。她從庭院的大水缸盛水打掃,一面和我閒聊關於姜亮夫事蹟。我們談到了姜亮夫先生其實只是19歲以前居住在此,自20歲考入成都高師以後就很少回來了,尤其是解放後調到杭州浙江師院以後終其一生就再也沒能回到他的祖居之地,而這成了他晚年的一個遺憾。我們也談了他沒能回鄉的原因,除了路途遙遠和那時的交通極為不便以外,這位女士也提到建國初的一段時間,他在雲南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用,還發生了一些讓他傷心的事情,比如上課的權利被剝奪,而讓他到圓通山餵養動物等。我對這段歷史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只是姑妄聽之而已。但就我翻看他《回憶錄》的初步感受,作為一個在外工作和長期離鄉的遊子,他是時時掛念著自己的故鄉的,既不斷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也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推動了家鄉的發展。這位女士也補充道,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先生思鄉愈切,但由於身體原因、工作繁忙以及路途艱難一直未能成行。我想,回不回得來也並不重要,他的存在本身不就是對我們這些同鄉後輩的激勵嗎? 庭院中的一大一小兩個舊式水缸引起了我的好奇,兩個都是上了年紀的舊物。大水缸為中間掏空的半圓柱形,高一米多,從顏色、款式和雕工都顯得古樸和精細,荷花和鴛鴦戲水的花紋使整個水缸表面顯得靈動而富於生活氣息。我問這缸是否是姜家舊物,管理員說,姜家舊物是位於右側靠廂房的那個小缸,大的這只是管理處在昭通的舊戶人家收購來的藏品。我回頭看那隻小水缸,這古舊的水缸和一隻一般的水桶差不多大小,雕刻工藝也非上乘,顯得比較平凡。但透過它,我想象著小姜亮夫在這裡盛水的模樣,那少年健壯而開朗,學習勤奮、做事勤謹,生命力旺盛像得一頭小牛犢······

整個故居只有我一個遊客,一切顯得那麼靜謐和自然,大師的氣息使人心閒氣定,故居中的一草一木都顯得那麼可愛。我想,故居被管理得這麼井井有條,姜先生英靈有知,也會感到安慰的。

我詳細觀看了故居中展出的文物、圖片和文字,當我在故居中行走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姜亮夫是怎樣從邊陲走到中國學術的中心的,他是怎樣成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是哪些主客觀因素促成了他的成長?這些因素對我們今天發展教育和文化又有怎樣的啟示?

從大時代講,姜先生的一生幾乎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他的一生處在“中國最複雜的時代”。全面的從前現代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是近現代中國面臨的最重大的歷史任務,而沉重的傳統包袱和來自西方列強的擠壓使這一過程充滿曲折。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要求廣大的中華兒女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時代的夾縫中開拓出一條新路,而姜亮夫則成為了他們中優秀的一位。作為一個以讀書、抄書、教書和寫書為志業的知識分子,他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傳統學術的轉型、變遷和現代學術的形成與蛻變。

姜亮夫出生於清朝的末期,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李鴻章所說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期,內患不斷、外強交逼,在經歷了甲午慘敗和八國聯軍侵華兩次重創後,清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步由改良走上革命的道路。姜亮夫出生於偏僻的川、滇、黔三省交匯處的雲南昭通。在清末的時候,這裡已是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也是雲南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在文化上可以說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不能完全視為蠻荒之地的。而姜亮夫又出生於昭通老城區鎮屬衙門邊上的一個書香世家。祖上是武官出身,或許吧,尚武的傳統賦予了這個家族剛健有為的精神。另外,至少從其曾祖父姜陞嶽開始這個家庭就特別重視文教,在姜亮夫父輩一代姜家已是人才輩出。我想,處於偏僻中的中心位置,精英階層的出身對他脫離普遍的的孤陋狀態是大有裨益的吧。

姜亮夫的父親姜思讓是具有維新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是清末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在武昌起義後曾領導昭通的“光復事業”,他的愛國思想和積極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對姜亮夫很有影響。姜亮夫的母親何淑碧也是名門閨秀,祖籍江西道州,據說是何紹基的後人。母親的忠厚、勤勞、樸實和堅強的性格被姜亮夫繼承了下來,良好的家庭環境既塑造了他良好的性格,又為他打下了比較紮實的文化根基。

促使姜亮夫成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以堅實的舊學根基和完善的品格而不斷進入名校、親炙名師。堅強的意志推動著他學識上的進步,學識上的進步又推著他品格的進一步完善,在“成我至善至我”的過程中,(這是一個主、客觀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他得以不斷進入名校深造,從中學時代的雲南省立第二中學校到以官費生資格進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在這裡,他遇到了“學識宏通,人品極正”的林山腴、龔向農等老師,在他們的指導下,姜亮夫精讀基本書,打下一生的學殖基礎。1926年,姜亮夫先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科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得以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諸先生,在王國維指導下完成《詩騷連綿字考》的畢業論文。至此,姜亮夫已打下紮實的舊學根底,開始成為國內重要的文字、音韻學家。

如果說國內的學習奠定了他的學術基礎,那麼1935年至1937年遊學歐洲的經歷則大大更新了他的治學方法,拓寬了其學術視野,使他對真正的現代學術有了較為徹底的理解。另外,歐洲之行也為他提供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新材料,這為他以後成為敦煌學研究大家奠定了重要基礎。無論是國內求學還是國外遊學,他對學術“如瘋似狂”的獻身精神都讓人大為感動,促使他這麼不顧一切地投入研究的動力根源在哪裡呢?這對我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謎。

家風、家學和師承完善了他的性格,磨礪了他的精神,而他的性格和精神又使他更好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中。他的成才既藉助了時代的機遇,又最大限度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堅毅的性格使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勇攀文化的高峰;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促使他專注於敦煌學、楚辭等舊學的研究;而務實的態度使他在一些人生最重要的選擇中總是能找到最佳的方向。

姜亮夫這一輩的學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他們的生平和事業對我們的啟發是多方面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就我所在的昭通市來講,至少在人文領域,似乎一時還找不出第二個像他這樣的大師,他留下的太多,而我們繼承下來的其實還很少,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有太多的事要做。

時間已是十點半,該及時回酒店準備返回工作的學校了。與管理員道別後,我走出了故居的大門,心裡想著:拜訪這位鄉賢故居的益處就在於回家讀到他的《全集》時候會更加親切有味,就在於能更多一點的繼承他的學問和精神,堅定自己立志為學的志向吧!

走出大門,燦爛的陽光溫暖地照在身上,抬頭看天,天空高遠而空闊,幾朵白雲悠然地飄在空中,我感到渾身充滿了力量,腳下的步子也輕快了許多。

我在雪地裡撒野

陈卫|散文:访姜亮夫先生故居

第386期

出品單位

主管單位

中共昭通市委組織部

雲南省昭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法律顧問

雲南鶴原律師事務所孫健律師

[email protected]

【環保昭通】

文藝作品展

陈卫|散文:访姜亮夫先生故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陈卫|散文:访姜亮夫先生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