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氣很大的書,讀來卻不知好在哪兒?

我不太愛開書單,因為讀書這事兒其實很私人。而且大多數好書都被人推薦完了。反覆抄講義列簡介很無趣,而強行推些書來顯得自己趣味獨特,也很無聊。

但我也知道,許多讀者會在接觸到某本所謂優秀作品時,因為不合期望而大失所望。尤其是現當代作品。

這裡說道一下。

大多數讀者讀小說,是為了“看故事”。

這點不丟人,很正常。看故事是人類的正常需求。

但現當代藝術(包括但不限於小說、繪畫、音樂)的評價標準,早已脫出了單純“講個故事愉悅身心、畫幅好畫愉悅眼睛、來段好旋律愉悅耳朵”的範疇。

俗稱評價標準多樣化。

這就導致,像毛姆這樣頂尖的講故事能手,會被許多評論家認為夠不上20世紀的大師。因為現當代對小說的評價標準,早已不那麼單一了。

米蘭·昆德拉有句話很誇張,但是那麼個意思:

“最後一部被大眾熱愛的偉大小說,是《好兵帥克》。”

一般讀者上手《尤利西斯》,大概會覺得“這寫的啥破玩意”?

但資深點的、對文學史有過點了解的,懂點英語文學史和古希臘那些玩意的,會覺得“哇這玩意好牛叉,居然他媽可以這麼玩”。

所以當代是有許多好小說的,但許多讀者因為抱著某種期待、某種預設的念想去讀,然後很茫然。脾氣急的,還容易鬧出極端來:或是覺得這個不夠好,浪得虛名;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讀不懂。

其實更多是因為,這些書的好,可能並不是面向大眾的好。

所以讀書時,也不能只抱著“忠於現實”啦、“故事精彩”啦、“人物鮮活”啦,這類死標準。

眼界放寬一點好了。

像下面這些,是任何一個現當代中國小說書單都會建議讀的。但其中好處,又不同些。

餘華為例。

大家都知道,《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很好。但不一樣的好法。

《細》就相對激情澎湃,但有點翻譯腔。喜歡那勁頭的人格外喜歡,不喜歡的人覺得佶屈聱牙。

《許》就寫得很聰明很好看,還有點漫畫化。大多數人都會喜歡,但不喜歡的人就會覺得寫得人太平面。

《活著》是屬於他最平衡的一部,有情懷,有歷史,但後半段有點,用福樓拜的標準,“作者干預的痕跡”,不喜歡的人會覺得是為慘而慘。

《兄弟》,一般大家覺得上半部好,因為寫實而殘酷。其實餘華野心更大的是下半部:《下》他有許多是把劉鎮當馬貢多(馬爾克斯那玩意)寫的,魔幻世俗,狂歡的黑色幽默,但不喜歡的,就會覺得寫得略輕。

餘華的短篇小說裡,有三篇風格極端。一是非常卡夫卡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是極為冷酷的《現實一種》,一是有點輕喜劇甚至結尾有點溫暖的《朋友》。大家各取所需吧。

專門舉這個例子是證明,即便是一個風格如此明顯的作家,依然可以有許多不同作品以供選讀。

好,說其他的,想到哪說到哪了。

莫言。

《生死疲勞》、《豐乳肥臀》、《蛙》之類不提了,但這幾篇勁頭略大,連著讀容易吃肉吃膩吃頂了的感覺——這也是許多當代小說的小問題,勁頭過足。好比吃醬肘子豬頭肉,有勁道,但連著吃會頂。

所以《四十一炮》這種帶點格拉斯風貌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就很解膩(雖然這本書整個在講肉),也比較好讀。

我個人最推薦的,其實是《檀香刑》,大概是莫言純技巧最華麗的一本。都說口味重,其實不去讀錢雄飛那段的話就還好,而且這部是莫言相對炫技最華麗的東西,有點用炫技來消解重口味的意思,好比九轉大腸。

蘇童。

最體現他風格的,是《香椿樹街》系列中短篇,以及《我的帝王生涯》。妖豔華麗尖銳,帶點頑童期中二。《另一種婦女生活》是短篇裡翹楚。五味雜陳,像酸辣鮮魚湯,特意加一勺醋。

迄今為止最成熟完成度最高的,我覺得是《河岸》,但有些丟失了他標誌性的冶豔風格。各取所需吧。

馮驥才。

《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必讀。民間故事範兒的極品,濃淡尺寸正好。煎餅果子。

《神鞭》、《炮打雙燈》都很好看,但個人偏見:馮老師的東西一旦長了,就會在天津口風下面,透露出一點期刊味道,就像嘎巴菜吃到後來,覺得滷不夠了。所以,還是讀他短的舒服。

閻連科。

閻老師的東西最妙處,在於一種誇張到虛空的形式美感。所以如果單為了看個故事,他的東西不太好讀。他的小說打個比方,就是一口猛酒,喝下去不為了解餓,為了那咣噹一下子的勁頭。《四書》和《炸裂志》就很典型。

韓少功。

《馬橋詞典》很好讀,很從容,形式和口感都兼顧到了。

我個人私心推薦一個:韓老師翻譯過一版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意外地好。

陳忠實。

《白鹿原》不提了。只論單部的深厚與完成度,20世紀下半葉中文作品,我不覺得有超過的。

同樣,阿來《塵埃落定》、路遙《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秦腔》與《廢都》也不提了。

大部頭裡,順便推個沒啥人說的:姚雪垠《李自成》,真·歷史小說典範。

阿城。

三王不提,只說一件事:《棋王》這本書看著淳樸,其實很狡猾。汪曾祺先生自己都被哄過,以為阿城末尾要寫王一生是個道家風格。阿城自己後來在《常識與通識》裡聊過:他並沒有這意思。他其實很鄙夷那些滿嘴玄道的傢伙。

阿城的東西帶有極強的解構性,他很少下結論,只是棋王樹王孩子王,都是一點至真,來消解世上的浮華。

順便,《常識與通識》雖非小說,卻可能是阿城最值得讀的東西。

汪曾祺。

只就文學價值來講,一般推重的是《受戒》與《大淖記事》。但後一篇其實有點期刊氣。汪曾祺先生最卓越處,也是他人不可及處,在於他不刻意寫故事而寫出的故事。比如《橋邊故事》,比如《三姐妹出嫁》,比如《七里茶坊》。

王小波。

純論野心,《萬壽寺》最高,但讀得下去的人不太多;純論個人情懷與氣概,《紅拂夜奔》最高,但已經不太像傳統小說了。《黃金時代》是完成度最高也最凝縮的一篇,純粹凝練,而且迴環往復的寫法裡把他對杜拉斯的欣賞都寄託了——類似於《萬壽寺》致敬了卡爾維諾和莫迪阿諾,《2015》致敬了《1984》。

王安憶。

題外話一句。中國許多作家是到了一定年紀,就進入一望而知的“不再寫作”的狀態。但也有些人格外精進,始終保持狀態。王安憶老師屬於後者。見過她的人大概都會有印象,比起許多名家的老來顢頇,她是一直求精進的。所以讀她越近的短篇,越是有趣,反而不必拘泥於她的成名作。

格非。

江南三部曲不提。他們那一代人玩過先鋒的,後來又沉得下心來寫這種大部頭並不那麼多,所以對比他早年和三部曲的風格,是個非常有趣的事。

(比如,有興趣的諸位可以把格非、馬原與孫甘露的早晚期風格對比下……)

畢飛宇。

《推拿》的電影很好了,眾所周知。但小說本身值得一讀再讀。我以前跟人開過句玩笑:如果說蘇童的風格是《推拿》裡的都紅,那畢飛宇的風格就是《推拿》裡的王大夫。您讀過《推拿》後,可以回想下我這個比方,如果覺得恰當的,回來點個贊。

金庸眾所周知,本不該提,但因為他適合舉例子,所以多說幾句。

純看故事、喜歡性格分明角色的,大概會覺得《射鵰》最好看。

純看感情,喜歡代入經歷愛情的,大概會覺得《神鵰》最好看。

喜歡看配角、人情世故和戲謔的,大概會覺得《鹿鼎記》最好看。

喜歡推敲寓言隱喻、琢磨鬥爭局勢的,大概會覺得《笑傲江湖》最好看。

喜歡傳奇跌宕、戲劇結構的,大概會覺得《天龍八部》最好看。

即便通俗如金庸,依然會有不同傾向的讀者給出不同的喜好。

所以我上頭列的這些,也只是個引子。

寫得好的當代小說還有許多許多,難免掛一漏萬。

所以把各種傾向與篇目都說一遍,就還是那句:

讀書是件很個人的事,與此同時,好書的標準,也是一件非常寬泛的事。

把讀書的心放寬一點,別給閱讀加那麼多定語修飾,少一些先入為主和提前期待,反而就,更容易找到好東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