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吃過最好的東西是什麼?現在還懷念嗎?

九州文旅最中國


小時候就沒吃過什麼好東西。


尤其是春天,冬天儲藏的大白菜已經吃完。冬天裡埋在地下的白蘿蔔也挖出來吃了。只剩下醃的鹹蘿蔔可以當菜吃。可以切絲炒雞蛋,油要大,香噴噴的,最好和辣椒一起炒,炒鹹菜能就著吃下三個窩頭。

好景不長,鹹蘿蔔也吃完了。可是春天才過了一半,麥苗剛剛返青,等菠菜長出來之前,幾乎沒有了菜吃。

放學之後,瘋跑餓了,啃一個窩頭充飢。咬一口窩頭,舔一下鹹鹽。當時的農村還沒有精鹽,大家吃的都是大鹽,好像冰糖一樣,揣在兜裡,吃窩頭的時候掏出來舔一舔,美味無比攜帶方便。

要是養的雞勤奮,還能隔幾天吃幾個炒雞蛋,不過,天還不暖和,別說下蛋了,雞也缺糧啊。

這時候有一道菜堪稱美味。

我們稱之為打糊嘟,過程和打漿糊相似。先用油炒香蝦米皮,然後放水適量,再打如麵粉變成糊糊,一直攪拌,到攪不動就離火。一道美味就成了。

在缺菜的季節,吃著面做的菜,一家人圍坐小心翼翼的,從鍋邊吃起,一直用筷子繞圈挖,吃成一個孤島。最後由我們小孩瓜分完畢。


何茶趣362


小時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現在還懷念嗎?本人老家在農村,說起小時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還真不少,非常懷念兒時的時光。五十年代正好剛剛解放,那時還未入初級社,農民處於單幹狀態。那時的農村普遍貧窮,小孩子沒什麼好吃的,一天三頓大餅子鹹菜,偶爾吃頓白麵饅頭就樂的不得了。給我印象深刻地是吃野木須貼的大餅子,裡面放點鹽,很好吃。春天吃榆樹錢玉米麵蒸的拿夠(河北滄州地區叫法)也很好吃。平時吃的零嘴就是從田野荒格子上刨的葦根,有點甜味,秋頭高梁地裡的黑古米,春天雨後草地裡撿的小草蘑。最難忘的就是每次做玉米麵粥鐵鍋底下的嘎巴,弄點香油一拌特香特好吃。如果說偶爾過年吃的最好吃的,當數芝麻糖和橘子味的糖球了,含在嘴裡,一個小時也不化。那個年代的孩子就這樣過來了,七八歲的小童已經變成了七八十歲的老人,真是歲月不撓人哪!


用戶正言


我是一名70後的農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30年前的河南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當時把“好麵條放香油,大米飯肉交頭”作為一種奢侈和夢想。好麵條就是現在的小麥面。香油就是我們平常吃的芝麻油。大米飯裡面放上豬肉是一種。夢想。當時一個月能吃上一次那是比過年還盼。當時香油一年的產量還不夠我一個人一個月吃的。當然吃豬肉更是一種奢侈,不光沒有錢,而且豬肉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要到鄉食品站憑票去買。因此,好多同齡人都造成了先天性營養不良症——貧血。聽老人們講我的姑姑就是因為奶奶的乳汁不足被活活餓死。不管我們的社會多麼的富有,我們都沒有理由去浪費。牢牢記住前人用生命換來的歷史教訓。

所以現在政府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的習慣是有歷史淵源的。





豫見有緣小康夢


現在長大了,回憶小時候吃的東西都成了情懷了,那就拿經典的給小篇說一說!

本人是四川人,要說小吃也只能知道冰山一角,最鐘意的還是小時候吃的炸洋芋(如:狼牙土豆,土豆串串),說到這裡大家都會回憶起,兒時放學了街邊奶奶叔叔都會在學校門口一個爐灶架起一口大鍋,鍋裡放入清油跟豬油方圓幾里都能聞到那種香味(有點誇張😊),不過一會兒就能聞到土豆香味!

不管讀書還是放學都會來一碗狼牙土豆,切成土豆條波浪形狀(又名狼牙土豆)放上至耳根、香菜、味精、鹽巴、香蔥、紅油等調料一起拌勻,那個味道不擺了,完全就叫一個巴士,吃起來那叫一個時尚!再來一碗(五角錢)

土豆串串,切成滾刀形狀,鍋裡金黃色的桌籤一串穿五個(不好意思一角錢一串)撒上手工製作的辣椒麵搞點孜然吃起來那叫一個安逸!

這些都是情懷,長大了也喜歡吃,回去看到放學了的小學生拿著吃,彷彿就看到了兒時的自己,自己也來一碗或者一串,吃起來回味無窮;蕩氣迴腸,可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不過還是依舊喜歡吃!(哥吃的是情懷😸)

人生一世留不住過去,那就留住回憶,分享情懷,讓這些隨著我們一起奔跑!其實一路上你並不孤單!謝謝😜





狼君說事兒


榨菜

小時候,我媽媽跟奶奶相處不來,爺爺又去世的早,所以奶奶就住在隔壁屋,但吃飯做事都是分開的。那個時候家裡特別窮,兄弟姐妹又多,每天都是吃白米飯加鹹菜,偶爾有個青菜。那個時候我就端著碗,偷偷的跑到奶奶哪裡,奶奶就會拿出勺子,舀很多的榨菜給我,(榨菜是奶奶親手做的)最後也不忘叮囑我“吃完了還有”。然後再把飯蓋在上面,防止被爸媽看到。然後我在偷偷的回去,給哥哥姐姐們分一點,真正到手也就沒有多少了,有了它,一碗飯很快就吃完了,那種感覺,真的沒辦法形容,只知道吃了還想吃。

現在,條件比較好了,奶奶也跟我們一起住,但她卻老了,不做榨菜了。每每看到超市裡的榨菜我都會忍不住買一包,卻沒有了想吃的心情。


Liu婉婉


我小時候吃過的最好的東西是螃蟹(梭子蟹),爺爺領著我趕集,花了1毛錢,給我買了一個大螃蟹,滿子滿黃,足有半斤重,那個年代只覺得好吃,沒覺得珍貴,花1毛錢已經很奢侈了,現在還懷念爺爺領著我的場景,每到大集爺爺都領著我去趕集,買西瓜(論塊賣)給我吃,買包子給我吃(水煎包),爺爺給生產隊喂牛餵豬,住在那裡,掛一床草簾就是房門了,後來爺爺得了腦血栓,那時我有10多歲了,經常守在爺爺身邊,爺爺吃的最好的水果就是蘋果,爺爺躺在炕上不能動,我用牙把蘋果皮啃掉自己吃了,給爺爺蘋果肉吃(得一點一點喂他,半邊嘴不聽使喚),2年後去世了,受了好多罪,沒有爺爺的照片就不貼圖了,想爺爺……


驛動星期六


60年大饑荒,經常吃不飽。家裡會去山上挖茯苓摻飯吃,吃多了便秘,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媽媽在礦山食堂上班,會經常帶些蕌頭葉子回來炒著吃。

蕌頭是野生的,山上很多,家鄉人只吃根莖部分,葉子不吃。媽媽帶回來,用自己上山撿的木梓油炒一下,吃上去有有點油油的感覺,香得很。直到現在還很愛吃,每次回老家都要買蕌頭炒著吃。


董叔58272873


小時候我最喜歡吃媽媽親手做的豆腐了。現在回想起來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那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家裡的地還是蠻多的,媽媽每年都種很多黃豆。逢年過節或者星期天,星期六我們兄妹放學回來,媽媽都會磨豆腐,豆子是媽媽親自種的。磨豆腐有好幾道工序,其實我也不大懂,但是媽媽做出來豆腐特別白嫩嫩的,我們一家都特別喜歡吃。

到現在我們為了生活在外面漂泊了10多年,每年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去,每次在回去之前就會先打電話給媽媽,叫媽媽我磨好豆腐等我們。家裡的豆腐也給了我美好的童年,我特別愛吃,也很有家的味道。


華女的生活日記


生在農村,小時候物質生活不是那麼富裕,但是吃的東西可不少,都是自己種的做的,雖然不是很值錢,但是比較快樂!現在難以忘懷,對當時的條件來說,確實是好吃的東西了。

一,地瓜片,這是農村娃小時候都愛吃的零食,把紅薯蒸熟,切片,曬乾,這個可以存很久。

二,烤紅薯,在田裡挖幾個紅薯,放火上烤,吃起來特別香。

三,花生收穫後,那個時候一有空,就抓起一些花生在手裡邊玩邊吃。

四,爆米花,農村特別多,用機器爆出來的,又香又好吃,現在少見了。

五,鍋巴,小時候最愛,米飯用柴火灶做的,鍋底有一層鍋巴,吃起來特別香。

農村雖然沒有城市發展那麼快,但是農村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農村現在也是越來越好,農村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可以吃,而且很多東西吃起來非常放心。


鄂北農村


說小時候吃過最好的東西,就難免要和今天吃的東西來對比;回不去小時候,就拿下一代來比吧。

1、今天的孩子這不吃那不吃,都是因為吃得太多了,產生了味覺疲勞,才不知道什麼好吃了。

2、今天的這個有添加劑、那個有農藥殘留,不光是工業化社會惹的禍,也和人們能吃飽飯了有關。

3、小時候,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平均一月才回家一次,他回家時帶回的東東最好吃。一個燒餅、一塊西瓜、一瓣桔子,都是我們的渴望,至今,嘴裡感到的,還是第一次吃的味道,心中留有的,仍是父親拿出時包含的濃濃愛意。

4、小時候所有吃的東東是不用考慮是否綠色、是否健康、是否農藥超標的,吃得放心的才最好吃,可惜,現在的一個都不能放心了。

所以,提到吃的東東,只有懷念的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