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科技大國,它的芯片業如何?

看見你在牆角發抖


俄羅斯是科技大國,它的芯片業如何?

首先,來看一下第一個部分,我覺得俄羅斯是不是一個科技大國,還是要打一個問號的。俄羅斯的搜索引擎一直都是Yandex,然後衍生出的各種其他的也都是yandex,比如yandex 外賣之類的,所以說俄羅斯的科技創新具有嚴重的侷限性。

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嚴重製約了俄羅斯進一步的科技創新。

第三個方面,我談談俄羅斯對於科技的頂層設計的問題。

普京總統的任務是制定一項行動計劃,以創造全新的市場,併為2035年俄羅斯的全球和技術領導奠定基礎。這是解決生產力和需求停滯等經濟問題的關鍵。

國家技術倡議(NTI)的實施將允許根據長期預測確定俄羅斯在10至15年內將面臨的挑戰,並找到能夠確定科學和技術發展關鍵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NTI的目的是確保俄羅斯與世界領先的技術國家之間的技術平等,這對於在全新環境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俄羅斯需要全面解決許多問題。首先,確保技術獨立- 根據進口替代計劃部分解決的任務。其次,通過將最新的科學進步轉化為基本的新產品來重新實現經濟工業化。從長遠來看,隨後將轉向新的技術範式。區分預計在未來20年內出現的關鍵市場尤為重要。到2035年,至少1000億美元的行業將符合資格。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專家已經確定了九個可能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工業市場:食品和航空航天工業,神經技術,工業生產,醫療保健,能源,造船,數字和添加劑技術,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大學集群。在短期內,俄羅斯科學家的目標是專注於神經技術,先進工業技術,以及量子技術和光子學。這些大型項目已由領先的科學中心和大學加入。2014年,在這些科學研究領域花費了超過50億盧布(8,800萬美元)。

從這個裡面,也可以看出,俄羅斯的芯片行業其實是處在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也是想像我們一樣產生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芯片。

歡迎大家討論。


本來世界觀


在六七十年代的電子管時代,蘇聯的電子科技水平並不比美國落後多少,可以說不相上下。但後來到了集成電路時代,蘇聯在發展電子技術上走了一條彎路,蘇聯人認為集成電路在核戰爭環境下的抗干擾能力和可靠性都不佳,所以蘇聯走了電子管小型化的邪路,最後在電子工業領域大幅度的落後於美國。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蘇聯電子工業的遺產。蘇聯的解體導致了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由於財政投入不足,俄羅斯的電子工業和芯片技術都大大的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99%的電子元件依靠進口。

在軍用電子產品領域更加落後,俄羅斯向印度出口的塔爾瓦級導彈護衛艦,以及自用的11356R型護衛艦,上面指揮系統的設備,尤其是計算機設備,都是美國IBM公司生產。T-90坦克安裝著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

俄羅斯在航天電子產品領域也嚴重依賴進口,例如格洛納斯衛星定位系統80%使用西方國家的電子元件,其他航天器中所佔的比例也基本類似。從2014年起,西方制裁讓俄羅斯無法從美國等國進口軍用級電子零部件。

為了替代西方電子元器件的制約,俄羅斯近三年來開始向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友好國家採購航天和航空電子產品。俄羅斯航空業的電子技術水平不敢恭維。例如蘇35戰機上有3000種電子組件,其中就有很多進口電子元件。

自用的蘇-30SM戰鬥機上面安裝著法國原裝的泰利斯平顯和西格瑪先進導航系統。最令人吃驚的是,蘇-30SM戰機竟然使用了印度研發的火控計算機。在2014年,俄羅斯伊爾庫特公司從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購買了34臺雷達火控計算機,用於蘇-30SM戰機的N011M“雪豹”R相控陣雷達的火控系統,隨後俄羅斯又陸續訂購了100臺。一個世界最強的航空大國,居然向一個連第三代戰鬥機都搞不定的落後國家採購高性能火控計算機,這實屬罕見。


科羅廖夫


俄羅斯經濟雖然近幾年有所好轉,總量還是比較低的,以無法和上世紀蘇聯解體前相比。當年的蘇聯是世界第二超級大國,解體後,重工業大部分留在了烏克蘭,由於俄羅斯天氣較冷,農業發展水平較低,主要靠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儲備較高,向東歐和德國輸送天然氣以獲取收入。

俄羅斯的工業也很發達,特別是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在電子產品方面俄羅斯發展水平落後,主要是因為前蘇聯早期在發展電子技術上走了一條彎路。當初蘇聯的電子科技並不比美國落後多少。可以說水平相差無幾。但是因為在美蘇兩國爭相發展集成電路的時期也正是核武器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期。美蘇都在計劃核大戰。而蘇聯在實際試驗中發現集成電路在核爆的電子脈衝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被永久性燒燬的可能性很大。蘇聯據此認為集成電路並不適合核戰爭,所以蘇聯走了一條電子管小型化的道路。


特別是在冷戰中核大戰的陰影下(在核大戰環境下,存在大量的電磁脈衝,電子管基本不受干擾,而晶體管就呵呵了),蘇聯在軍用電子設備上選擇電子管也就合情合理了。

現在俄羅斯的電子元件和芯片大部分依靠進口,只在小部分領域如航天領域的芯片自己研發製造。99%的電子元件依靠進口,上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導致了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

俄羅斯的科技發展主要集中在航天領域,俄羅斯的安特公司正在測試一種新的宇航級抗輻射芯片,並計劃出口印度。首批預計供提供10萬枚芯片,初步估計合同金額約為20萬美元。



另外俄羅斯的反彈攔截系統S-400也相當先進,技術水平在世界前列。


俄羅斯的經濟一直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制裁,科技芯片和電子元器件主要依靠進口。

特別是在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事件之後,西方制裁促使俄羅斯無法從美國採購電子零部件。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莫伊謝耶夫表示:“美國此舉也可以迫使我們走自己發展之路。我們的‘格洛納斯-M’衛星75%-80%使用的是西方國家的電子元件。其他航天器中所佔的比例也基本類似。

所以說,俄羅斯雖然是個科技大國,基本的電子元器件和芯片還是得依靠進口。


暉哥混沌街拍


俄羅斯是科技大國不假,不過這些科技都是與軍工密切相關的,一切都是為軍隊服務的。至於具體說到俄羅斯的芯片產業,以當前的眼光來看幾乎可以說沒有。幾乎所有的芯片都是來自進口,這也是為何蘇俄的裝備被大家形容為傻大黑粗的原因。在電子芯片行業如今的俄羅斯幾乎完全沉淪了,這完全是當年產業發展指導錯誤所造成的。

前蘇聯核大炮

在當前西方嚴厲的制裁下,俄羅斯不得不從頭再來開始重視芯片產業的發展。由於軍用芯片並不追求極致性能,因此也就不需要很先進的技術,注重的只是穩定性,只要這一條達標基本就可以了。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俄羅斯很多的軍用芯片需求中國的芯片產業基本可以滿足其裝備發展的需求。

中俄芯片合作

好多文章都描述了當年蘇聯為了核大戰而重點發展電子管技術,這裡就不過多的介紹了。這也是蘇聯體制給大家帶來的教訓,整個國民經濟完全圍繞著軍事工業的需求在轉,對於民用方面的技術積累絲毫引不起不關注,這也直接造成了蘇聯的很多科技錯過了軍民融合的最佳節點。

俄羅斯直到今天都難以擺脫蘇聯體制的影響,它的眾多產業當中最有活力的還是軍工與能源,很多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總的來說都比較虛弱。好在軍用芯片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低,只要俄羅斯重視起來,以其雄厚的科研實力,相信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取得突破。


異域邊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爛,比中國都差。

剛到俄羅斯的時候對這個國家不瞭解,去買電子數碼產品。

到櫃檯一看,清一色歐美還有小日本的東西,甚至電子計算器都是臺灣生產的。

薩沙很奇怪,詢問老同學:蘇聯這麼牛逼,自己的東西呢?

同學說:電子設備就是蘇聯最不牛逼的東西了,現在市面上百分百都是進口貨。

在冷戰時期,蘇聯各項科技都在追趕歐美,很多技術都基本趕上。

但是,電子領域則始終有10年以上的差距。

到了八十年代歐美大搞集成電路,蘇聯因只顧軍事用途還在研究老式的電子管。

區區10年後,雙方差距就是天差地遠。後來蘇聯用盡一切手段,甚至派出大量商業間諜竊取核心資料,但仍然發展較慢。

目前俄羅斯芯片業水平非常低,民用中高端芯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依賴進口,軍用芯片無法進口只能依靠自研。

自研老式芯片雖能用,但性能非常落後,嚴重影響了俄羅斯高精尖武器的性能。

實際上,甚至包括核武器和航天在內設計最高國家安全的東東,仍然被迫使用了大量西方的電子元器件(。

在2014年,俄羅斯電子股份公司的總裁安德烈·茲韋列夫表示:“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建立起國有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這對滿足我國國防所需的關鍵能力非常有必要......在核彈領域,俄羅斯已經完全決定不再使用國外電子元器件(就是說曾經在核彈領域使用國外電子元器件)。其所需的電子元器件將100%在俄羅斯境內研發和生產。

雖然俄羅斯專家務實的採用了系統第一的設計原則,也就是最大程度在低電子硬件水平的基礎上保持武器的性能,仍然無法彌補客觀的差距。

2017年,俄羅斯貝加爾電子公司正式啟動了貝加爾-T1芯片大批量產,產量規模為10萬個。這是目前俄羅斯最頂尖的芯片。

那麼,貝加爾-T1這款芯片到底有多少俄羅斯血統呢?

貝加爾-T1集成了兩個MIPS P5600 CPU核,以及DDR3、SATA 6Gbps、PCI-E 3.0、10Gb/1Gb以太網等模塊。

MIPS P5600 CPU核是英國Imagination公司(就是蘋果GPU核的供應商,前段時間被蘋果一個2年後停用PowerVR系列GPU坑的股價暴跌69%的那家公司)收購MIPS公司之後,在2013年發佈的勇士系列的CPU IP內核,這也是Imagination收購了MIPS之後的第一款產品。

由此可見,貝加爾-T1其實和國內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等ARM陣營IC設計公司類似,都是購買IP做集成的產物。無非是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從ARM那裡購買IP授權,而貝加爾-T1從Imagination/MIPS公司那裡購買IP授權。

因此,貝加爾-T1其實是買IP做集成,其核心微結構是購買自MIPS的,貝加爾電子公司做的僅僅是將各種IP集成起來。


其實,不要說今天,早在海灣戰爭時期,這一點就暴露明顯。

摘錄長篇文章。


首先看看坦克戰。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了巨大的信息化優勢,M1A1坦克同樣如此,該坦克裝備的熱成像儀在夜間或煙霧條件下可以識別1500米內的目標,而探測距離遠達3000米。伊軍T-72M配備的只是第二代微光夜視儀,最大探測距離800米、甚至更短。在戰鬥中,M1A1在大多數情況下地做到了“先發現,先射擊”,戰後很多伊軍坦克兵俘虜回憶,他們只能朝著炮口火焰還擊。

所以,T-72M與M1A1的在海灣戰爭的較量,就像是一個瞎子與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搏鬥,而這個視力正常的人還更強壯一些,T-72M戰績為0的慘敗也就不足奇怪了。不僅在夜視設備上差距巨大,T-72M還缺乏完善的火控系統,激光測距儀獲得數據需要手動輸入至火控計算機,實際上不具備“動對動”射擊能力。這個問題直至T-72BM的出現才得到解決,但T-72BM進入蘇軍服役的時間已是1988年。T-72輸在哪裡?它輸在傳感器、乃至整個火控系統上了。

在複雜地形上,或許情況會好一些,但在1991年的中東沙漠地帶,T-72M就是比M1A1落後一代的坦克。

再看看空軍。

蘇聯武器設計師對信息、傳感器能力的缺乏重視同樣表現在戰鬥機上。伊拉克空軍儘管不可能與美軍優勢的空中力量抗衡,甚至是無法取得戰果也在情理之中,但伊拉克飛行員在出擊中表現出的對信息裝備發展的無知還是值得深思的。

美軍報告如此記錄:伊拉克飛行員普遍對聯軍戰鬥機的雷達跟蹤沒有作出正確反應,大多數遭受聯軍戰鬥機攻擊的伊拉克飛行員作出的防禦反應往往是下降到很低的高度。

他們確信聯軍戰鬥機的脈衝多普勒雷達不可能在低空截獲他們。

美軍F-15、16等戰鬥機都裝備了採用平板狹縫天線的脈衝多普勒雷達,能夠過濾地面雜波,具備完善的下視/下設能力。儘管米格29戰鬥機上裝備的NO19雷達也為脈衝多普勒雷達,但下視能力卻不可靠。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造成伊拉克飛行員的錯誤認識,認為被美軍戰機雷達鎖定後,只要下降高度利用地面雜波掩護就可以使雷達脫鎖,從而避開半主動雷達制導的AIM-7空空導彈的攻擊。

蘇式戰鬥機在雷達等信息裝備上的落後,使得伊拉克飛行員、乃至最高指揮當局無法獲得對最新軍事科技的正確認識,從而導致了伊拉克空軍未在戰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再看看作戰體系。

比起坦克、戰鬥機這些單項裝備更為重要的是,大型電子偵察機、預警機等支援飛機使得美軍建立信息化的體系優勢。例如E-3預警機主要裝備了AN/APY-1型S波段脈衝多普勒雷達,該雷達對戰鬥機的最大發現距離達400公里;在數千米高度巡航,使得E-3可以突破地球曲率的限制,對400公里外的敵方腹地進行全空域探測。

在美國決定出兵的8月7日當天,美國空軍第552空中控制聯隊的5架E-3空中預警機即啟程飛往沙特,8月10日開始在沙特上空執行巡邏任務。在“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後,E-3預警機在伊沙邊境巡邏飛行,伊拉克戰鬥機剛從機場升空即被發現,使得美軍可以從容地調動護航戰鬥機編隊對伊軍戰機進行攻擊,保護己方攻擊機編隊的安全。

E-3預警機的作用還在於其對美軍機群進行了空中管制,確保伊拉克上空的數百架聯軍戰機不會發生碰撞事故。在整個戰爭期間,E-3總共控制了9萬架次飛機的飛行,平均每天2240架次。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還投入了E-8戰場聯合監視機。與E-3一樣,E-8的飛行平臺也是採用波音707客機,但其裝備的是APY-3雷達,該雷達主要採用廣域活動目標監視指示模式(WAS/MTI) 和合成孔徑/固定目標指示模式(SAR/FTI),可以監視敵方腹地100公里的地面移動目標,或者敵方固定目標的高分辨圖像。

在美軍空襲期間,駐科威特伊軍曾主動向沙特邊境城鎮海吉夫發動地面進攻,希望儘早將美軍拖入地面戰。伊軍在佔領海吉夫後,聯軍發動反擊,伊軍為了保持戰果展開大規模增援。

但在1月30日夜間,還在科威特境內集結的伊軍第3裝甲師和第5機械化師主力被E-8戰場聯合監視機發現。

美軍馬上對這兩個師發動大規模空襲,對其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在由3架B-52轟炸機的一次打擊中,就有80多部車輛被摧毀。

人們在戰後統計時發現,在伊軍戰術與戰略預備隊的所有師中,這2個師的損失僅次於在2月27-28日坦克戰中被美第7軍圍殲的伊第10和12裝甲師。

在海夫吉之戰發起前,伊拉克方面曾經認為即使聯軍佔有空中優勢,但是伊軍在地面上依然是可以作戰的。但是海夫吉之戰之後,伊軍的期望即化為泡影。伊軍指揮官發現,在美軍的空中監視與打擊下,他們根本無法集結足夠的部隊並將其運動到需要的地方,更談不上發起有力的反擊,他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坐在戰壕裡等待著聯軍的進攻。


還有呢?


西方半導體工業在70年代後的高速發展,為美軍先進軍用傳感器技術奠定了工業基礎,而蘇聯半導體工業的徘徊不前,使得蘇式第三代主戰裝備與西方出現了明顯的性能差距。

例如蘇27與F-15兩款戰鬥機的機載雷達,蘇27的NO01火控雷達重達550千克,對典型戰鬥機目標的探測距離卻只有110公里;而F-15的AGP-63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50公里,重量才221千克。

更為重要的是AGP-63雷達的火控計算機運算速度達4000萬次/秒,NO01雷達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才為17萬次/秒,這使得蘇27的多目標能力攻擊能力與F-15又產生巨大差距。蘇聯僵化體制導致半導體工業落後

二戰末期,軍用雷達的發展催生了晶體管,西方的市場經濟使得這種新技術在民用產品上。優勢劣汰的市場競爭,使得西方半導體工業在晶體管基礎上推出了集成電路,微電子元件的持續升級換代進一步催生了高速發展至今的信息產業。民用工業的這些技術進步,又回頭促進軍用電子設備、傳感器技術性能的提高。可以說,美軍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來的信息技術優勢,是市場經濟促進的工業技術進步成果。

微電子元件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在2000年得到了承認,晶體管、激光二極管和集成電路的3位發明者獲得了200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一位獲獎者正是前蘇聯的科學家若爾斯·阿爾費羅夫。蘇聯曾擁有領先的前沿研究,但這些研究成果卻因為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無法如西方那樣高效率地進行工業應用和升級。結果導致從60年代末期開始,蘇式武器裝備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同類產品,差距最終在80年代顯示出來。

不僅在軍用裝備領域如此,由於半導體工業的落後,到了80年代,蘇聯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主要外匯收入是出口石油等自然資源,經濟上的困境最終導致蘇聯在1991年末自行解體。無怪乎有人偏激地說,“導致蘇聯衰落的真兇是半導體”,1991年的海灣戰爭宣告蘇式武器神話的破滅,同年底蘇聯解體,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巧合。


薩沙


世界範圍內,俄羅斯是科技大國,同時還是世界重要的軟件大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幾個可以在外部網絡全部被切斷的情況下還能保持自身網絡運轉的國家。俄羅斯的科技強項主要集中於物理學,化學,環境能源,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尤其以軍事科技為主,但是這不代表俄羅斯在其他科技上就必定弱勢。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人在科技上的影響力和成就就已經處於當時的世界頂峰,美蘇兩國在當時處於巨無霸的級別。蘇聯人在物理化學和動力學,天文航天等科技上有著一大批世界最頂級的科學家。用腦子想想都知道,一個繼承蘇聯近百分之七十國力的國家又怎麼會丟失自己身為傳統科技大國的身份。只因四面受敵,自身困難前進罷了。只不過在中國 很多人不去怎麼了解俄羅斯罷了。化學工業上,例如俄羅斯的芳綸纖維,哪怕停止發展二十年,給西方發展二十年,俄羅斯的芳綸纖維都依然比西方高出一代乃至數代之多,可見當年蘇聯人在化學上的頂峰造極。

俄羅斯芯片製造業相對於美國而言是落後的。但是俄羅斯卻也是僅有的幾個可以製造電子計算機處理器的國家。性能自然不敵英特爾AMD等巨頭。再者,全球硅晶園主要集中在西方手裡,連中國在這個方面都是極弱的一項。很多國家發展芯片都是受制在這個方面。

順便說一下,芯片製造產業跟軍事科技上的信息雷達科技有著天壤之別,別拿軍事軍事科技上的東西套在芯片製造上,有的人非常逗,芯片製造相對落後雷達科技技術就落後?逗。俄羅斯的雷達科技技術普遍優勢在於搜索目標數和同時鎖定目標數多,發射功率大,其普遍弱點則是盲區大,抗干擾能力還有待提高,整體體積大,功耗高。但是最近幾年俄羅斯的雷達科技有了全新的突破,敘利亞戰場和俄羅斯自己新建造的新陸基雷達,也都有了質量上的飛躍,並不輸於西方的最先進類似的雷達類型。


靜聽竹林風


我們知道無線電發明者波波夫嗎?他就是俄國人,俄羅斯有自己的集成電路製造系統 ,這個系統有獨到之處,和西方的製造工藝不同。他的電子化學工藝比西方更加的適用而簡單易學容易製作。精度準確。而西方搞不清楚,這就 兩個世界不同的地方。微電子工業是電子設備微型化的結果,這樣大量的電子系統就能夠安裝在微型的設備中,使設備小型化。比如手機和電腦。過去一棟樓的設備就能夠縮小到手掌大小,這就是手機。微電子工業涉及到材料學和化學電子學。


寶樹白石34222787


蘇聯時期的電子水平其實和美國相差也就大概5年左右的水平,蘇聯也通過各種方式得到美國的技術,不過因為理念的不同,之後技術不斷拉大,蘇聯解體後甚至出現人才斷層,一下子就被落下了。


蘇聯的技術研究基本上都是出於軍事目的開發的, 真空電子管雖然具有壽命短、容易碎裂、容易燒壞、體積比晶體管大的缺點,但優點在於工作穩定,而且抗干擾能力非常強悍,特別是在冷戰中核大戰的陰影下,在核大戰環境下,存在大量的電磁脈衝,電子管基本不受干擾,而晶體管很容易被燒壞,不過晶體管也有小的優勢,一開始蘇聯也是電子管和晶體管並用了,不過慢慢發現還是電子管更適合。

蘇聯解體後,由於很多電子工業都在烏克蘭,加上人才的流失,俄羅斯電子工業衰落,衰落到什麼程度呢,俄羅斯電子元器件進口依賴程度高達90%,所以俄羅斯的電子工業衰落的非常嚴重,這個其實都差不多,關鍵技術都在美國公司手裡,俄羅斯現在已生產出叫貝加爾-T1的芯片,不過是居於臺灣台積電的技術,性能怎麼樣目前還不得而知。

俄羅斯現在就是軍用電子元件,也依賴進口,比如蘇35戰機上就有3000種外國組件,蘇-57也不少進口的電子產品, T-90就用了不少法國的熱成像儀,出口印度的T-90基本上都裝的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軍艦元器件對外依存度也是高達70%,所以你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當年要買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了, 俄羅斯‘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75%-80%電子元件也是進口西方國家的。


國輝影視劇


俄羅斯主要是在軍工,航天,重工和某些基礎研究方面算是科技大國,可在半導體方面,其實很一般,沒什麼突出的成績。實際上,在芯片領域,一般是歐美設計,日韓零部件,臺灣代工,中國組裝這麼個流程,就知道俄羅斯的芯片產業有多落後了。


取名字還要打卡麼


大多人在心裡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在計算機技術製作行業,美國和西方是這一領域的傳統強國,而俄羅斯則是一個只會早AK47坦克這種皮糙肉厚的大傢伙。但是這種看法完全是錯誤的,俄羅斯也會製造自己的芯片和計算機。



蘇聯作為冷戰期間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國家,科技水平也和美國不相上下。但是蘇聯這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的模式也覺定了它重工業的先進和輕工業的落後。蘇聯的一些科技在蘇聯解體20年後很多還依舊領先世界,像蘇聯焊接技術世界第一,和冶金技術。像蘇聯重視數學,在世界上培養了許多的數學大師,而且蘇聯解體後許多數學相關人員,移民美國從事軟件行業,比如谷歌創始人。



作為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也有芯片的製造能力。那就算俄羅斯的MCST公司。MCST公司生產的一款芯片是採用的是甲骨文公司的架構,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


該芯片採用SPARC V9指令集,2GHz時鐘頻率的8核微處理器,採用臺積電28納米工藝技術製造,並配有內置雙通道DDR4-2400內存控制器。預估的功耗是25瓦。單精度浮點峰值性能為64 Gflops。微處理器內核包含兩個整數算術邏輯單元,一個浮點處理器和一個控制傳輸設備。 相比較西方的水平顯然還是很落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