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因病死於西苑的儀鸞殿,終年74歲。

▼慈禧照片。圖源@wiki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慈禧的侄女,同時也是清朝的新掌門人隆裕太后,負責處理慈禧後事。

隆裕很是“孝順”,違背了清朝以往歷代帝王喪事從簡的規則,為她姑姑舉行了極為隆重又極其荒唐的葬禮:

不僅配備了奢華的陪葬祭祀用品,如口含夜明珠,壕過帝王的壽衣,六十餘米的大船(要燒的).......

又在皇極殿停放梓棺......

▼ 皇極殿是乾隆退休後做太上皇養老的地方,慈禧死後曾在此停靈治喪,不過這是慈禧臨死前下旨要求的。圖源@wiki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而且配備了千百紙人紙馬紙車,搭建了專供外國使節行禮的站臺,還動用了7920個人抬棺,耗費5天步行120公里至河北遵化清東陵......

這等排場的出殯還不算什麼,等送葬的隊伍真正到了慈禧太后下葬的清東陵菩陀嶼定東陵,在場的人更是目瞪口呆。

慈禧的陵墓究竟有多豪華?又是什麼令送葬隊伍震驚不已?

▼ 清東陵。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三易方案


時間退回到1861年。

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去世,他唯一的兒子——年僅6歲的載淳即位,改年號為同治

同治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氏(慈禧)與咸豐的皇后鈕祜祿氏(慈安)並尊為皇太后,代管皇帝印章,垂簾聽政,輔佐幼年皇帝

▼遊藝怡情圖,圖中人物為同治皇帝。圖源@wiki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同治元年,兩位皇太后的陵墓選址及修建工作正式開始。

此時的慈禧年僅27歲,慈安也才25歲。

但她們對於政治地位的野心,已經在陵墓方案的多次易稿中顯露無疑。

▼慈安太后,同治、光緒初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圖源@wiki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首個方案由恭親王奕訢(慈禧的小叔子)提出。

考慮到子輩陵寢等級規格不得超過父輩的傳統,上一任太后葬於妃園寢且並未新建方城等建築。

於是奕訢把兩宮太后的陵墓規劃在定陵妃園寢內:

建造兩座方城、明樓、寶頂,用一道羅圈牆與後面的眾多妃嬪女子墓穴隔開,另成體系。稍有突破但基本合乎規矩。

▼下圖為裕陵妃園,裕陵妃園最顯眼的陵墓內葬有乾隆的廢后那拉氏和純惠皇貴妃,後面是眾妃墓穴,奕訢的方案與之類似,但更加豪華。攝影師@李睿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慈禧對這個方案很不高興,太普通了,無法凸顯她的尊貴

她找了個藉口,將負責人換成了醇親王奕(慈禧妹夫),奕謹小慎微,深諳慈禧心意,第二個方案已超越祖制:

依據景陵皇貴妃園寢模式共建一座皇后陵,在陵寢後院並排建造兩座方城、明樓、寶頂,方城前各設一臺石五貢。

▼該方案的靈感來源景陵皇貴妃園寢。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陵寢前院建造一座隆恩殿,兩位皇后共同使用,在隆恩殿兩側面闊牆上,左右各開一個陵寢門分別使用。

所設東西配殿、燎爐、隆恩門、值房、朝房、神廚庫,均為兩太后共同使用。

隆恩門前設一座神道碑亭,內裡並立兩統石碑,分別鐫刻兩位皇太后的諡號。

▼慈禧方城前的石五貢。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方案二慈安準了,但依然沒有得到慈禧的認可,事情就這麼擱置了下來......

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兩位太后已垂簾聽政十二載,載淳即將親政,39歲的慈禧再度派人選陵址,並規劃陵墓建設方案。

風水術士們找到兩塊福地——定陵東部的平頂山和普陀山,慈禧慈安親臨現場,改平頂山為普祥峪,普陀山為菩陀峪,將此處定為萬年吉地。

▼清東陵全圖,普祥嶼與菩陀嶼大概在圖中左側 。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兩位太后在兩塊福地上各自單建一座陵寢

兩座陵墓擁有各自的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規格相同,朝向相同,建材也基本相同.....

不過考慮到慈安才是東太后,慈禧似乎做出了一些“妥協”,慈安的陵墓更加靠近定陵,更為尊貴,此外慈禧陵墓的最終造價比慈安少了幾十萬兩白銀。

▼左:慈安陵、右:慈禧陵。說好的兩個風水穴位,為啥連前後都如此統一?當然是慈禧為了與慈安平起平坐,強行要求風水師們改改改...攝影師@李睿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兩個太后各自單建陵墓,並且建築規制與帝王陵墓相當,這可是前所未有的!

此時的慈禧還未完全滿足,一些更加瘋狂的想法在她腦子裡發酵著。

陵墓三絕

1881年,44歲的慈安在鍾粹宮暴斃,下葬定東陵普祥嶼萬年吉地。

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引起朝野震驚,群情抵制;同年爆發全國性大旱,國家內憂外患,生靈塗炭

然慈禧在收到“陵墓年久失修”的消息後,不顧國家危亡和人民困苦,下令將已修好的菩陀峪所有殿宇拆毀重建。

▼威海衛陷落丁汝昌獻降圖(實為北洋水師管帶薩鎮冰獻降)。圖源@wiki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改建持續整整十四年(要知道整個故宮才修了十六年)。

重修後的慈禧陵,不僅使慈安陵大為遜色,而且在清朝所有帝后陵中堪稱首位,其中更有“三絕”令人瞠目結舌

一為木絕。

三殿重修後,樑架全部改用名貴的黃花梨木

▼慈禧陵隆恩殿。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黃花梨木又名海南檀木

,主要產於海南吊羅山海拔100米左右陽光充足的地方。

黃花梨木木質堅硬,紋理細膩,防火耐腐,為木料中的上品;加之其產地遙遠,生長緩慢,更為珍貴。

明清時期考究的木器傢俱都選黃花梨木製造,備受文人、士大夫之族追捧;慈禧倒好,直接用黃花梨木蓋了房子。

▼夕陽下黃花梨顏色非常漂亮。攝影師@亢悅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二為金絕。

隆恩殿內金光閃閃,不論是牆壁上的雕刻,還是梁枋、天花上的彩畫,甚至是斗拱上,全部貼金彩繪作為裝飾。

▼雕刻細膩,表面貼金。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殿內外的64根柱子上,均為銅鎏金半立體盤龍

每根柱子上都盤著一條頭朝下的金龍,龍身最粗處有35釐米,龍頭上裝有彈簧,藉助空氣對流,龍鬚可以自然擺動。

這等豪華裝修,不但在清朝諸陵中絕無僅有,就連在紫禁城中,也非常少見。

▼64根金龍盤柱,在清朝陵墓中獨此一例,其他的皇帝只在中間四根柱子稍微貼金裝飾,其餘柱子漆紅漆;至於為什麼現在有的柱子上龍沒了,馬上見分曉。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三為石絕。

殿前丹陛石上的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丹陛石又稱陛階石或龍鳳彩石。傳統的丹陛石是左龍右鳳或龍上鳳下,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而慈禧隆恩殿前的丹陛石卻一反常例,將鳳雕在了龍的上面,形成了鳳壓龍的格局

▼鳳上龍下,野心很大。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最重要的是,工匠們利用高浮雕與透雕技術,在龍嘴、龍鬚、龍尾、鳳嘴、鳳冠等部位雕有多處透雕。

使得整個丹陛石立體感更強。

▼注意看龍爪。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隆恩殿外所有漢白玉石欄的欄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出龍追鳳的圖案。

▼龍追鳳。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七十六根望柱的柱頭全部雕刻著鳳凰。

鳳的下面,柱身的裡外兩側還有兩條盤龍。

這種獨一無二的“鳳壓龍”造型,與石欄板上“龍追鳳”相呼應,似乎在張揚地昭示:她,慈禧=皇權。

▼鳳壓龍,好吧,壓的龍沒拍到。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不僅如此,所有瓦片換為僅供皇帝使用的正黃琉璃瓦

▼仔細對比可以發現,慈禧陵的琉璃瓦顏色比慈安陵深。清朝陵墓琉璃的顏色與等級相關,慈安陵(皇后陵)琉璃瓦為嬌黃色,前面提到的妃陵園為綠色。攝影師@李睿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整個陵墓似乎是慈禧對自己“人生功績”的炫耀:

曾兩度垂簾聽政,挾制同治、光緒兩朝皇帝,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

盜寶大案

當然不是陵址風水好,陵墓修得好,就真能萬事大吉,萬年吉祥。

慈禧這般勞民傷財,“報應”馬上要來了。

▼慈禧陵石五貢,後面的城叫方城,方城上的樓叫明樓。攝影師@亢悅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1928年7月4日~10日,也就是慈禧死後的第20年,

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藉口,封鎖清東陵,盜掘乾隆帝裕陵和慈禧陵。

他們首先進入隆恩殿瘋狂搶掠:大殿上的金龍全部拆走,黃花梨木門窗拆走拆走,牆壁上的貼金用刀刮下......

就連鑲金天花板也被拆走拆走拆走,只剩下了五塊半。

▼僅剩的五塊半天花。攝影師@王朝陽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接著,這幫人用炸藥打開了地宮門,毀棺拋屍,掠走了所有奇珍異寶。

▼慈禧陵地宮 。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慈禧這麼多年來為自己挑選陵址,一次次的更改方案,精心重修......

可正是這樣也為陵墓被盜“埋下了伏筆”。

(此處說明,鄙視盜墓and鄙視各種勞民傷財的行為!為國家科學考古研究打call!)


回望過去

如今整整110年過去,斗轉星移,世事變遷。

在這110年期間,慈禧“風光”入葬,陵墓卻因太過豪奢被盜,死後也不得“安寧”。

東陵大盜孫殿英,盜墓時囂張無比,又因戰亂躲過了國民政府的制裁,還是在1947年被解放軍抓獲,一年後死於獄中。

1952年,我國政府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加以保護,盜墓現象就此遏制,文物保護工作也逐步展開。

▼清東陵神道旁的雕像 。圖源@VCG

為了“名垂千古”,慈禧都做了什麼?

引紀錄片中一言:

歷史車輪滾滾而過,哪怕你權傾一世,哪怕你得逞一時,總有似乎是註定的結局在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