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城是怎麼來的?這些古代街道還知道嗎?

膠州城是怎麼來的?這些古代街道還知道嗎?

古膠州城門

膠州古城,蒙古

膠州城是怎麼來的?這些古代街道還知道嗎?

膠州城是怎麼來的?這些古代街道還知道嗎?

膠州城是怎麼來的?這些古代街道還知道嗎?

憲宗蒙哥七年始築,元末毀於戰火。自明朝洪武初年,由千戶表貞重築,洪武八年(1 3 7 5)再由千戶申義以磚石砌城牆。周長4裡,設三門:東叫迎陽門,南曰鎮海門,西曰用成門,北無門而筑北極臺。門各有樓,四隅有角樓,鋪舍1 7所,俗稱內城。清咸豐十一年(1 8 6 1)築外城,括四關,隨地形而建,周長近3 0裡。同治四年(1 8 6 6)竣工,俗稱圍子。膠州城建於元,歷明、清、民國,至今七百餘年。

膠州城街名興廢變更,像社會一面鏡子,顯示著膠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風民俗,映縮出膠州發展史的各個側面。

明、清、民國,膠州城街道名稱,隨城區發展,屢有變更,到道光年間巳具規模,面積達12平方公里。到民國初有街名的街道1 9 3條,究其名由:

一、以廟宇,遺址得名

文廟南街,文廟西街、將軍廟街、關帝廟街,八蜡廟街,十不全廟街、大寺廟街,楊家廟街,岳廟街、朱道士廟街、伏魔庵街,白衣廟街、海廟街,火神廟街,馬王廟街,城隍廟街、城隍廟后街,藥王廟前街、藥王廟后街,靈神廟前街、靈神廟后街、祠堂廟街、三官廟街、薛家廟街、泮宮街、天后宮街,玉皇宮街、王母宮街、水營庵街、太平庵街、茶庵街、無量殿街、鐵瓦殿街、南壇街,北壇街、春場(先農壇)街、文昌閣南街、文巷、北極臺後街、大覺院街,寺門首街、紋院大街,達子塋街,連家園街、將軍墳街,土城口、石門口,雙龍口、享堂街、南貫(觀)街、水寨街、舊協署街、雙女井街等。

二、以市場,店鋪得名

姜行街、大魚市街、花行街、糧食市前街、糧食市后街、小魚市街,地瓜蔓市、簸箕市街、扒市街、地瓜幹市街、舊驢市街、錢市街、山貨市街、舊估衣市街、新錢市街,劈柴市街、糠市街、菜市街,果木市街,面市街、窪草市街、地瓜市街,工夫市街,長安街、碗市街、鹽豬店街、騾駝底街、遠望店子街,店子街等。

三、以姓氏得名

匡家街,孫家街,欒家街、法家街、姜家街,崔家街、王家莊前街、王家莊后街、郭家莊街、黃家屯街、王家捎門裡街、姜家巷,邢家巷、苑家巷,辛家衚衕等。

四、以人工建築物得名

下驢橋街、大石橋街,長尾巴橋街、進士橋街、大橋街、轂輪橋街,平橋街、五步三座橋街,沿墨橋街,安樂橋街,小橋南頭街、蜚虹橋街,葛家橋街,破橋街、東門裡南街,東門外街、西門裡街、西門外街,南門裡街、南門外街,阜安街,東城濠街、南城濠街,西城濠街、倉廓后街、後所街、捎門裡街、闌干井街、沙井街、小井街、方井街、大井街,三眼井街南、窯頭街、北窯頭街等。

五、以自然地理實體得名

小灣崖街、金溝崖街,前河崖街,南寨溝街,小河崖街,鴨錄灣崖街,沙灘南崖街、後灘子、芙蓉灣街、窯灣街、皮球灣街、河頭源街、白水泉街、四槐嶺街、分水嶺街、摩天嶺街、梁山坡街、葫蘆峪街等。

六,以園、林得名

臭七園街、東花園街、崔家園街,花園后街、楊家花園街、快活林街、棗樹林街、高家場街、黃家場街,北佛地街。

七、以其特徵和吉祥嘉言得名

石頭路街、大石頭街、小石頭街、大十字口街、小十字口街、十字口街、牆劈縫街、蜈蚣街、斜流街、旗杆街、半間樓街、肖家樓街、地瓜地街、棘子塋街、衙署前街、打水巷街、驢尾巴巷街、陰陽巷街、三元巷街、九曲巷街、官材巷街,北巷子街、南巷子街、麒麟街,老民院街、高升街、辛莊街、無名街、小珠屯街、辛(新)街、西巷子街。

新中國建立後,膠州城區建設日新月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城區街道進行擴建、改造和治理。道路由曲變直、由窄變寬、土路變瀝青路或水泥路。因而使街道名稱也不斷更新和增添。

市區道路分為兩級:一是主要幹線道路,二是居民區道路。居民區道路隨著市區的發展,小街、小巷併入較大的街巷,使有些街名消失了,有些街道更名了。隨著新建居民區增加,而產生了新的街名。區市現有街巷100條,其中保持原名的有55條、更名的28條,新命名的17條。新命名的街道巷是:豐盛街、北嶺街、大同街、向陽街、新興路、農業路、新立街、云溪街、福東街,大同新村,云溪新村,站東街、站西街、二里河街、順德門街,永順門街,二里河西街。

市區主要幹線路,共有23條,1987年4月膠州由縣改為膠州市。市政府決定將這些道路用全國帶“州”字的城市名,重新命名和更名。方法是:東西路用長江以北的帶“州”的城市命名,南北路用長江以南的帶“州”的城市名命名。對原勝利路等6條較長的道路分為兩段,由23條道路劃為29條,其中東西路15條,由北向南是;滄州路、德州路,濱州路、青州東路、青州西路、膠州東路、膠州西路、兗州路,鄭州東路、鄭州西路、蘭州東路、蘭州西路、徐州路,瀘州路、揚州路。南北路14條,自西向東是:柳州路、龍州路、杭州路、高州路、惠州路、廣州北路、廣州南路,蘇州路、常州路、湖州路、福州北路、福州南路、溫州路、泉州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舊城改造、新區建設,城鄉建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使原來的地名內涵也隨之產生了新的變化,一些舊地名逐漸消失,新地名不斷湧現,面臨這些新變化,按照城區的特點和城市建設的規劃,經過若干個方案的論證選定,市政府研究決定對城區37條道路進行命名,為了滿足全市人民交通、旅遊、通訊和招商引資及城市發展的需要,對新城區13條道路進行命名:北京路、上海路、青島路、澳門路、香港路、夏門路、海口路、天津路、珠海路、深圳路、寧波路、汕頭路、世紀大道。對老城區24條道路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習慣的原則,仍沿用原來的命名辦法,南北路取長江以南的“州”為路名,東西路取長江以北的“州”為路名,進行命名:西外環路、宜州路、漳州路、賀州路、宣州路、福州支路、農林街、靖州路、雷州路、潮州路、贛州路、泉州路、東外環路、珠州路、連州路、梅州路、象州路、北外環路、禹州路、錦州路、蘭州路、徐州路、晉州路、揚州支路。

這次新城區和老城區主要道路的統一命名、更名,改變了過去約定俗成的命名辦法,一看路名便知街道的走向和大體方位,是比較科學的。它為當地內政外交、國防建設、公安戶籍、市政、郵電,交通等事業的建設和各部門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