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難以臨習和吸收創作,是因為書聖喝高了還是另有原因?

forest60365


謝謝你的提問。提問有點主題不明。大概是說,《蘭亭序》無法重複,也難以學習,更難以創作出這樣一篇作品,是不是與王羲之微醉狀態下寫出來的有關?

你的大概意思好像就是這樣。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地方。其實,關於王羲之《蘭亭序》的創作,與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楊凝式的《韭花帖》的書法“創作”一樣,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外力的支持。

比如說,顏真卿的《祭侄稿》要喝酒寫嗎?蘇東坡的《寒食帖》要喝酒寫嗎?楊凝式的《韭花帖》也沒有喝酒寫啊?

這就是說,喝酒寫字是非常偶然的事情,而且究竟王羲之寫《蘭亭集序》之時,到底是不是微醉?為什麼沒有大醉,或者根本就沒有喝酒,都沒有確切的事實依據。

附加在《蘭亭序》上的種種傳說太多了了,我們聽聽也無妨,真信以為真,我看沒有什麼必要。


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之美,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行書的範例,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

行書在唐代,已經是使用最廣泛的日常字體了。從書法字體使用率來說,遠遠高於楷書的使用率。

因為楷書只有非常正規嚴肅的情況下才寫,草書也不是常用的書法,因為不太好識別。

只有行書要隨時隨地的使用,所以,是使用率最頻繁的書法。

那麼,問題就來了,行書到底寫到什麼程度就最好?

因為行書上接楷書下開草書。往往行書之中夾雜草書,非常正常了。

但是《蘭亭序》就是這樣一個典範,沒有一個草書。而且,很多字,非常接近楷書。

所以,這是《蘭亭序》被推崇我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理由。


經典的偉大,就在於他的垂範性很強。如果《蘭亭序》是一篇行書草書混合的書法作品,藝術價值當然更高,但是,能不能最為“天下第一行書”那就不好說了。

畢竟,唐代是一個推行書法標準的時代。

至於《蘭亭序》難以臨摹的問題,這是書法學習的具體問題。

比如,我們要達到什麼學習的目的呢?我們是學習《蘭亭序》的書法原理呢?還是要學習《蘭亭序》的筆畫規律吧呢?

如果目標確定了,那麼,我們學習《蘭亭序》也就沒有什麼難事了。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善於探索書法的奧妙,學習到王羲之《蘭亭序》的書法之美,還是沒有什麼神秘可言的。


千千千里馬


現在的人就是總喜歡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因為王羲之喝酒喝高了才創作出來的,如果王羲之沒喝酒就創作不出來這樣的曠世傑作,甚至有人還認為王羲之《蘭亭序》被誇大其詞了,對於這樣的流言蜚語,稍微有點書法藝術認知的人都只好選擇沉默,



王羲之的《蘭亭序》難以臨習和吸收創作,是因為其書貴在變化,

《蘭亭序》通篇字體點畫千變萬化,字形多姿多彩,筆勢情態各異而變幻不盡,用筆更是隨心所欲,比如,全文一共用了21個“之”字,每個“之”字都充滿變化,絕不相同,為何王羲之可以做到這樣的境界呢?這都是因為王羲之本人的性格、修養、志趣、愛好以及書寫時的環境、心情的變化導致,並不是單純的筆法原因,況且這樣的用筆誰能達到呢?對吧,



而且通篇節奏和諧自然,點畫之間,字字之間,行行之間,生機靈動,顧盼有情,有蕭散自然的風神,王羲之將書法的“用筆、結體、章法”三大要素髮揮的淋漓盡致,值得注意了,書法的整體美大於局部美,局部是為整體服務的,有時候單看一個局部,沒有什麼新奇,但從整體上看就非常動人了,《蘭亭序》便是這樣的,


所以要講中國書法藝術的大師,當然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很神奇嗎?其實他也只是一個凡人,唯獨和其他書法家略有不同的是,他年少就有過人的書法天賦,後又博覽前代諸家名跡,勤加臨習,最終才成一家之風。開篇就說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21個“之”字,每個“之”字都充滿變化,這也說明了,王羲之在書寫僅有324個字的《蘭亭序》時的情感起伏轉換的是多麼的迅速,這樣的心境誰能達到呢?從古自今唯有王羲之自己一人,

當然了,任何一個有傑出成就的書法大家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書聖”王羲之更是如此,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時代,《蘭亭序》也只有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才能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可以這樣說,後人的書法環境再也不如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所以終將難以臨習和吸收王羲之《蘭亭序》的精髓。


詩夜城主


《蘭亭集序》法帖堪稱極佳神品,超絕於世,有“天下第一行書”的譽稱。這部神品整篇自然天成,合於陰陽,中和典雅。在筆法上藏露峰和諧,露峰溫婉,藏鋒精巧。藏鋒筆畫圓潤、沉穩,盡顯內斂、寧靜、奪人心魄人,如脩、集、暢等字。露峰筆畫銳利、清爽,彰顯出曠達奔放,靈動精巧的活潑氣息,如觀、稽、至等字。在筆畫的運用上也是豐富多變的。如在點的使用上如承上點、啟下點、豎點、長點等等。為了避免相同的字出現重複的寫法,全篇20個“之”在書寫中從筆法、結構、形狀、角度等多方面有了不同的變化。通篇300多字。字字珠璣,行雲流水,點畫遒美,章法絕倫,讓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千百年來,《蘭亭集序》已經成了眾多歷代書法大家檢驗自己書法藝術功力的第一標準。從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從唐朝至今的各個時代的書法大家臨《蘭亭集序》就可以看出,只有在書法技藝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後,才能把這部藝術精品臨出原作的部分精華。而不是全部。這也就是很多書法大家在教導初學書法的人不要開始就臨《蘭亭集序》的主要原因了。現在我們在網上就能看到從唐朝至今上到帝王下到一介書生50多人臨寫的《蘭亭集序》。這如諸遂良、虞世南、趙孟頫、乾隆等等。許多人在臨《蘭亭集序》時總感到不論從筆力上還是從氣韻上都有些難以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就有了《蘭亭集序》是作者在美酒微醺的狀態下寫就的,以至於到了作者酒醒以後複製時難以寫出原作的美麗的傳說。是否是王羲之因為是在飲酒之後藉著酒勁才能寫這部力作呢?當然不是,但是研究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他能讓我們進一步看清這部偉大的法帖產生的真實原因。在此也談談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首先就是精湛技藝、臻於完善。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時已經50多歲了,他的書法水平已經達到了技法純熟,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王羲之手握毛筆40多年,年年月月都是手不離筆。寫字對他來說是最為熟悉的事了,寫字對他來說就復象吃飯睡覺一樣太自然了。所以常年的寫字已經達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其次是情緒心境的觸動。人的情緒和心境對所寫出的字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從作者的書寫內容看,知道他們是一次春遊一樣的活動。初春、故友、美景、美酒、詩文這樣的因素,讓王羲之既暢快又舒爽,情隨境遷,這怎麼能不讓作者寫出好字呢?

再次就是外因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有些運動員是競技型的,越是在激烈競爭的場合,就越能取得上好的成績。我想王羲之也應該是這樣的類型的文人。自己靜靜的在書房裡寫字,沒有眾人的圍觀,少了多位好友在旁邊的叫喊助陣,就沒有了那種創作激情。也寫不出那樣讓人叫絕的書法。

還有一點那就是酒的神助了。酒與詩文書法從古至今都是一對絕佳伴侶。“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旭懷素酒後狂草,都是有酒的參與才顯現出精彩異常。


中和之水


是你自己消化不良。也就是說臨摹學習方法不對,所以才感覺學習【蘭亭序】比較困難。就像吃飯那樣,如果狼吞虎嚥,肯定不利於消化。如果細嚼慢嚥,就利於消化。


學習書法也是如此,要細嚼慢嚥。

臨摹時一定要堅持少而精的學習方式,由機械式的描紅到對臨、背臨,都要儘可能的求精求準求細。對法帖中的字形和技法努力吃透悟透,並通過大量的臨摹練習的實踐將其轉變成自己的營養。少而精就是在臨摹時要一個字一個點畫的過,一個技法一個技法的過,先求點畫精準,然後追求結構精準,在章法精準。並在此基礎上追求書法的氣韻格調以及精熟精準。

如果臨摹學習時淺嘗輒止,甚至抄帖,不讀帖和一邊臨摹學習一邊對照檢查,肯定是學不好的。

我們學習不好不能怨天尤人,把問題推給王羲之。要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從自己對字帖中解讀的理解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按照字帖上的臨摹練習指南做了,是不是讀帖能力太差,或者根本就不會讀帖,學習過程不動腦子思考等等,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亦或者是自己臨摹不認真,雖然看似認真在做,但只是敷衍了事等等。臨摹學習書法,臨摹是不二法門,但讀帖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和原帖比較,發現不足時,一定要認真反思自己,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不能想當然的把問題歸咎於原帖。當然,學會【蘭亭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下一番大功夫,甚至下一輩子大功夫經常的臨摹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到了八十還學巧。做學問如此,對蘭亭序的臨摹學習或研究也仍然如此。


翰墨書道


以時下對書法作品的要求來衡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僅是一份草稿,參加書法展的書者若寫一份草稿去參賽,單對評選官員就是大大的不敬,再怎麼寫的與《蘭亭序》差不多一般同,也沒好結果。現時的"書法家"聰明得很,會有哪個不開竅的模樣草稿當創作?沒!不幸的是,《蘭亭集序》確確就是草稿,草稿寫的是真性情,是學養的表達,寫出來的那些字,一個個生蹦活跳是有生命的字。當今的"書法家"能有王羲之那一肚子的"興懷其致"嗎?能有王羲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嗎?能有王羲之"仰觀宇宙""俯察品類"之情懷嗎?缺乏王羲之這一身修為,自然難以臨習《蘭亭集序》,更難以吸收創作。





林慶逢358


為什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難以臨習和吸收創作,是因為書聖喝高了還是別有原因?

王羲之的《蘭亭序》代表了中國行書的最高水平。這是他微醉時的興致揮灑。用筆看似隨意如心,氣度不凡,章法錯落有致,疏密有度,行與行,字與字之間都順勢而變,卻發現不了規律性。應是文化修養,思想境界,手法精到的自然產物,如山間風雲變幻,四時之景各異,日出雄偉壯麗,夜來神秘莫測。所以書法修煉的不是固定的筆法,而如何化解處理矛盾的智慧。這種智慧體現了人文精神,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體現了道家的萬道歸一,體現了佛家的超然出世。書法大家的字的規律化於無形,卻如論從何角度去欣賞都給人以美感。然而你無法總結其規律性。

所以無數書家興嘆“世人盡學蘭亭面,幾人悟道得真傳”。也許你臨寫得很像,如果再寫其筆意用寫另一篇文章。你這篇作品再與蘭亭集序臨本作比較。自己會大吃一驚,不得不膜拜“蘭亭序”為神品。書法中筆法與結字是易於訓練的。難就難在章法處理上,非大智慧高境界不可為也。只有深入研究書法練習書法的人,才真正體會到書法之難。才明白書法是一生的修行,而不是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培訓班”能達到的境界。

習《蘭亭序》有感

七言詩

中華行書萬古傳,

唯有蘭亭序最贊。

飄若遊雲天下去,

矯若驚龍四海翻。

龍跳天門天宮上,

虎臥凰閣涼亭軒。

天質自然優可貴,

丰神蓋代受青憐。

世人盡識蘭亭面,

難學其道法自法。

書法境界在修煉,

人品高貴字不凡。

書法之路勤為徑,

博學善取吸靈丹。

人生百年書為樂,

功到自成美名傳。











微詩陽春白雪


學行書,大多數人不是都從臨蘭亭序學起嗎?應該不存在難臨摹的問題,不然也不會以此入門。但要說把蘭亭序的神韻臨到,也確實難以做到,可是,傳世名帖,哪一個不都是如此嗎?學習時不應該糾結這點,通過臨習能先能瞭解和掌握前人結體、用筆的方法,就算達到學習目的了,至於能否融會貫通自由創作,是需要些藝術天賦的。

藝術類的學習,不是學習工匠技藝,真的不能一成不變點點到位,因勢利導,將錯就錯有時是必須的。就是古代大家自己寫幾遍,也會有差異,後人亦步亦趨,是自立藩籬,和古代大師追求的隨心所欲南轅北轍,可能落入因循守舊的窠臼無法自拔,更遑論創作出新。


GZJ196308


王羲之《蘭亭序》,後人難臨寫,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後傳王羲之再三再寫,王羲之自己都不如已願。這一書法現象,歷代書法大家都有同感,其原因同於,天下每一片樹葉都不一樣之理吧,天下每一個人都有其個性一樣之說吧。臨寫《蘭亭序》,就是尋找其書法的法,書法所遵循的規律,就足夠知其理,知其道,知其法,知其規律,為今後的書法創作之路,奠定書法之定規,書法之法度,為自身興致激情之時,創作既有法,而又無法的書法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名流千古,萬古流芳!人們寫書法,一開始進不去帖,後來進去帖,出不來帖,想出帖,不知道怎麼去創作,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現象。被此問題困惑的人,應該是大有人在,這也是中國書法推廣普及一大問題,如果不解決,書法的普及推廣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李行子


蘭亭敘的那些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96d4b55662fca54550c8342382558f32\

玉鄉大哥1


這個問題應對一半,一半是功夫。寫蘭亭序時的王羲之以練寫半輩子的字的功力加上此情此景,有借酒的東風,才有這千古絕筆《蘭亭序》。不用講你我臨寫不好了,就連古今書法大家臨的也是有其形而無其神。再說連王本人也在難寫出如此豪情飄逸靈動蘭亭來!

所以《蘭亭序》屬上乘書法,沒三五年的功夫就別練,象九陰真經一樣容易走火入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