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特色小吃到了外地就變了味?

食全食美時分享


我家小區西門開了一家螺螄粉店,作為南京人我重來沒有吃過螺螄粉甚是好奇。某天步入其中點上一碗,老闆問我是要“辣”還是“微辣”?我怕吃了太上火就先點了個“微辣”嘗試一番。



螺螄粉上來後,倒沒有傳說中那麼“臭”,就是這個“微辣”程度實在令我“痛哭流涕”。三兩口下去辣的我渾身冒汗,不停哈氣。這口味對第一次吃粉的我來說感覺還行,就是粉有點難嚼、還有個酸筍吃起來有點怪怪的。


我心想這為啥要叫“螺絲”粉?也沒看見“螺絲”啊。

後來和老闆聊天才瞭解到,他們家的口味根據南京人飲食習慣改變了百分之80,“如果是正宗的螺螄粉口味,百分之80的南京人都會被臭出門去。”老闆如是說道。

我覺得在外地吃正宗小吃基本不可能。很多外地小吃或多或少本土化了,比如我還了解到在北京南京的鴨血粉絲可能會被加入“蝦米”,以符合當地口味。


南京小歐


熱乾麵。武漢人真是喜歡吃。

但是走出武漢的熱乾麵,不論在哪裡都會變味,即使是在湖北的其他城市,大家對熱乾麵的理解不一樣,照顧本地人口感,不得不改良。

1.配料改良:

不說油鹽蔥蒜,簡單的如麵條,醋,辣椒油,酸豆角,蘿蔔乾,芝麻醬,麥芒子這些食材,大家都不能統一一樣,做好一份齋面,上述食材就可以決定出品了吧。

2.澆頭

以往就吃素面,放點醬油辣椒醋就好,現在有牛肉,三鮮,牛雜,榨菜肉絲,叉燒等等,搞的跟蓋澆飯差不多了。

有了肉,誰還能評價面好吃嗎?都評價肉多不多?入味嗎?鹹不鹹?

再就是價格,直線上升,本地五塊,外地怎麼也得10塊以上了,失去了原味的傳承,價格猛漲,異地小吃成長不容易。

希望熱乾麵價位味道在異地能真正傳承,併發揚光大。


四爺一家說


我覺得變味有3點原因吧:

1.可能是因為到了外地,食材不一樣了,調料味道也不一樣了~就算相同的做法,肯定還是沒有家鄉的好吃的 ~

2.到了外地以後,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也可能會在味道上有一些調整的 ~

3.量產和精細,做出來的東西,能一樣嗎?

就像湖北的藕湯~

都不用出省,各地的味道就不一樣了~更何況在到你們各省各地去~

我們都知道蓮藕是直接影響藕湯口味的~~

湖北作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有了水和氣候兩大自然條件,蓮藕就有了先天於別的地域優越的生長和生產條件了。

湖北的蓮藕,含澱粉高、高達10~20%,含蛋白質也高達1~2%,湖北洪湖的蓮藕蓮子中的澱粉和蛋白質含量分別高達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種維生素,是優良的水生蔬菜和副食佳品。

外地的蓮藕,生長條件不一樣~口味肯定有所不同~就算做法一樣,做出來的湯,肯定沒有他們那好喝呀 ~味道肯定也不一樣呀


暴力小小羊


那我就說說我們老家的老豆腐,出了平原就變味了,這和老家的水,氣候等各方面都有關係,還有就是國酒茅臺離開茅臺鎮絕對也釀不出那樣的味道,當年日本把茅臺的酒麴搬到日本也沒能釀出茅臺酒,這個就和水,溫度,微生物的發酵環境等有重大關係


東南亞美食Zane


淮安的特色應該就是淮揚菜了吧,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其次就是刀工了,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即使味道能模仿,但刀工也很難能模仿到。


Hello淮安


大多數吧, 很難會有把本土特產搬到別的地方會和原來的味道相同的, 還了地方後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和自己手藝的問題導致了很多東西都不一樣,舉個栗子,開重慶麵館的老闆是江西人,問他為什麼,只是說因為這塊牌子比較好用。


愛美食的輕歌


出了武漢,熱乾麵就不能稱之為熱乾麵,不是醬料少,就是湯水多,不是特幹就是特稀;出了常德,湖南米粉店就和桂林米粉沒區別;出了桂林,米粉就全是帶湯水的,去了桂林,才知道米粉是要先幹吃,再加湯,才叫滋味,這是為毛呢?


每天學一點做飯技巧


有很多,到一個地方就得適應本地的口感,大眾化的改良,留住顧客的腳步,也許只為了給食物增添不一樣的味覺,也體現了經營者高超的生存之道。


湘村蜀人


這個真不知道


A-小呆呆


做的人不一樣了,當然都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