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淮河流域的省份耳熟的特色小吃都有面,唯獨山東的面不出名呢?

華為國際體驗中心


山東相對雜糧多,小麥和稻穀與其他幾個產糧大省相比,並不名列前矛。在麵食的特色上,我也感覺山東出名的不是麵條,出名的餅佔第一,包子佔第二。各地的大小厚薄烙麵餅、油餅、煎餅、燴餅、炸餅、鍋貼,肉蛋菜蔥葷素齊全,琳琅滿目。

鐵路工程單位四十多年,山東的餅幾乎嚐了個遍,印象比較深的有以下十幾種:

一、煎餅卷大蔥;

二、濟南油旋餅;

三、周村燒餅;

四、滕州菜煎餅;

五、膠東喜餅;

六、景芝三頁餅;

七、日照漁家餅;

八、濰坊肉火燒;

九、泰山驢油火燒;

十、聊城沙鎮呱嗒;

十一、煙臺盤絲餅;

............................


泰山木32140178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以前我就考慮過,原因無他,飲食豐富,麵條在山東比重很低,以前山西的同事跟我說回家可以吃一星期不重複的麵條類麵食,我當時嘖嘖稱奇,我印象中的麵條就是家裡做的手擀麵,配點時令滷子,再就是街上的拉麵館了。

那麼為什麼麵條類麵食在山東不豐富喃?原因就是其他類的麵食太豐富了!我是濰坊諸城的,大範疇屬於大膠東,蘇軾稱之為膠西,東魯。我們這特有意思,可以說是山東煎餅的分界線,諸城西邊的鄉鎮都吃煎餅,吃煎餅的前提是會攤煎餅而諸城東邊的鄉鎮,也就是接近青島的鄉鎮他們就不吃煎餅,所以也不會攤煎餅,所以煎餅卷大蔥只是部分山東人的飲食,還有望著煎餅發怵的山東人也不少😂

下面就配圖說下我們這的主食類的都有什麼!

饅頭,土話餑餑

花捲

油卷,北京叫肉龍還是懶龍,我們的油卷是卷蔥不加肉的!類似於下圖這個,但是我們那個有蔥花

各式各樣的包子,我小時候印象吃包子超多,因為我小時候不愛吃水餃😂


爐包,做法就是小包子平底鍋煎出來然後加面水靠幹水分就行了。

鍋貼,鍋貼有二種,一是下圖的肉鍋貼,做法跟爐包一樣,再有就是烀餅子我們也叫鍋貼。






水餃,我們這的水餃頗為特色,用方皮子,貼網上都說是餛飩,哈哈,現在看看我們這吃水餃包子真是多,所以麵條類根本沒用武之地!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等等話也均說的餃子,這幾年我也是大愛吃餃子!

煎餅,其實煎餅也分很多種,面煎餅,玉米煎餅,麥子煎餅,地瓜煎餅,小米煎餅等等,說一下面煎餅是直接用面做糊子,小麥是直接用小麥,有區別的。我們這吃煎餅也多,小時候印象大人基本天天吃煎餅。

單餅,就是麵餅,景芝的三頁餅,昌邑的馬宋餅都是一回事,吃的也挺多,需要擀加烙,用煎餅鏊子,印象是幾家一起弄,這樣快




濰坊肉火燒,濰坊人哪有不吃的啊

拉麵,我們這拉麵不是西北的那種,也是骨頭熬湯,不過我們這麵條是黃色的,西北拉麵在我們這吃的很少,包括濰坊的和樂,在我們這也開不住,就是土拉麵火,幾個拉麵館天天爆滿。找不到圖也不配了。

總體來說沒有特色麵條是因為吃的少,說起山東大家印象也是大餅煎餅大饅頭之類的,圖片都是網絡找的,別跟我較真!


國粹1074工作犬舍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我是山東人,在西安生活過四年。我的感覺是因為山東更注重菜而非主食。

要知道,中國的飲食習慣一直都在變化。而我們現在的地域區別主要是明朝之後開始形成。我的寶雞同學告訴過我,在他小時候,家裡一般一碗麵配一些辣子就是一頓飯了。而山東窮時,主要是菜qiliu(實在找不到,就是玉米麵包子),而我小時候就是吃饅頭就菜(一般就是青菜炒點肉)。這種差異在學校食堂和西安這種新一線城市裡體會還不明顯。後來陝北的同學帶我去他家旅遊(延安市宜川縣),我剛熬了一夜做了十幾個小時火車到西安,馬不停蹄的做了五個小時長途到延安,舟車勞頓,就想吃點青菜。結果不是串就是肉夾饃,不是肉夾饃就是涼皮面皮、麵條。好不容易找了個包子店,結果素包只有梅菜餡。我頓時理解這同學為啥從來不吃葉菜了,複雜的看了他一眼。

總結來說,山東因為有炒菜的習慣,所以像饅頭一類的麵食比麵條更適合拿來搭配炒菜食用。山東面食種類不少,只不過都是幹食,不是麵條。比如花捲、鍋餅、鍋貼以及種類繁多的包子和火燒(什麼海參餡啊、黑米餡啊、酸辣土豆絲餡啊、紅燒肉餡啊、各種水果味、芹菜肉、豆角肉、豆腐粉條、西紅柿雞蛋、地三鮮等等)我算是服了這幾年的包子鋪和燒餅鋪了。


怕是石樂智噢


我是山東煙臺人,我有個大學室友是河南的去他那吃過很多河南面,雖然沒去過山西,沒吃過正宗的山西刀削麵,但也吃過很多家的面。吃過那麼多的面,還是最愛吃山東的手擀打滷麵。

山東其它地方不知道,煙臺地區傳統的手擀麵是用擀麵杖進行反覆的擀麵然後面就很有勁道。面單獨盛出來用涼水過一下。這樣面就不會粘在一起了。

滷子也很有講究,不像其他地區有辣的,有酸的。韭菜雞蛋滷,土豆滷,白菜肉滷等等,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味極鮮,香料,調味料(滷子也是有味道的哦)




繁華落盡逅傷


做為一名地道的山東人,確實在山東,麵條不太出名,街上的麵館大多是西安面,重慶小面,蘭州拉麵等,很少看到山東的特色麵條,但是山東的麵食還是很好吃的。像膠東的膠東大餑餑也是非常有名氣的哦!

魚兒從小到大,也是吃饅頭最多。雖然山東每個城市,甚至每個區縣、鄉鎮,特色都是不盡相同的。每家每戶,也會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調整,做出自己喜愛的麵食。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是以麵食為主。

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山東的特色麵食。

煎餅。其實煎餅是以雜糧為主,有的地方愛吃玉米麵煎餅居多,有些地區吃小米煎餅居多,除此還有雜糧煎餅,豆麵煎餅。這可不是外面賣的煎餅果子哦,山東是賣純煎餅的。調好比例的麵糊,攤出薄薄的煎餅,涼了後會變硬變韌,特別有嚼勁,尤其是玉米麵煎餅,練牙的好物件,哈哈哈,吃一張,嚼的腮幫子疼。小米麵煎餅就不會這麼硬。

春天的小蔥或者山東大蔥(不嗆發甜的大蔥),抹上甜麵醬,用煎餅捲起來,特別好吃。

鍋餅。鍋餅是山東地區的一道極富有特色的硬麵食。是用死麵(未發酵的面)加少量發酵面,經過反覆用力揉搓後做成的圓形的厚餅,做好的餅坯用鐵鏊子或平底鍋文火烙成。

鍋餅也不太好買,現在好吃的鍋餅在商場很少能看到,但是趕集的話,賣鍋餅的就比較多了。真正的好鍋餅,有著非常香濃的麥香味道,一口咬下去,非常紮實,越嚼越香,非常好吃。

特別是山東莒縣的傳統工藝“大餅”,已有幾百年的製做歷史,已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膠東大餑餑。雖然被稱之為餑餑,其實就是饅頭。尤其膠東的餑餑做的好吃,不但好吃,而且造型也相當講究好看。

膠東一般是指山東的青島、煙臺、威海等東部沿海地區,大餑餑古代時多用於祭祀,現在的煙臺、威海地區春節仍用於祭祖擺供。

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傳統的山東面食。膠東大餑餑特別在造型好看又非常好吃,主要成分是:花生油、糖、牛奶,關鍵是做的非常大,因為加入了牛奶和糖,雪白的餑餑非常香甜,不但有發酵香,麥香,還有香香甜甜的味道。

好吃的上癮,每年過年前都要託人從煙臺青島等地寄來吃。

因為工藝不同,有的大餑餑內心有揉的分層,這樣的餑餑吃起來也比較有嚼勁;有的大餑餑就比較柔軟,像雲朵一樣的口感,柔軟香甜。

除了這三樣山東傳統的特色麵食,還有鍋貼,水煎包,大蒸包等各種包子,餃子等,各地的饅頭還有著不同的口味,有著濃髮酵香的老面饅頭也是相當好吃,各種燒餅(以淄博的周村芝麻燒餅比較有名氣,博山的肉餡燒餅也是讓人流連忘返),就先介紹到這裡,以後單獨開篇給大家講山東的麵食哦!

喜歡我就點右上角的“關注”來關注我吧,我是喜歡和你們分享美食的江一魚。


江一魚


這個問題提的好,一看就是用腦子思考的人。

黃河流域途徑全國全國九個省區,從西向東,飲食也逐漸在變化。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為啥山東面不出名,核心原因是黃河依賴性不強,食材上山東要豐富的多。

黃河流域中,山東省最少,僅1.3萬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1.6%。

人們靠水吃飯,到山東就是入海口了。所以,山東面條類沒有出名的也很正常。

看看山東的地圖就知道,濟南和青島兩個大城市,其實彼此融合度並不高。

沿海食材豐富新鮮,麵食主要還是因為飽腹感強,山東面食中的大蔥煎餅更適合山東。

而麵條是因為小麥種植,而興起的。山東雖然,是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但是,相對於其他省份來說,還是可選擇性大了點。

最關鍵的是,在麵條的變遷中,黃河流域的麵條變化受制於氣候和生活習慣。

山東歷史上的走西口帶餅比帶麵條靠譜的多,這是歷史文化的原因。

當然,山東面條不出名,還有最核心的是山東餐飲界沒有真正用心去研發。

以魯菜的能力,出一款聞名全國的地域麵條,不是難事。


華哥覓玉


山東人喜歡不喜歡吃麵條,我的答案是喜歡。但和山西、陝西、河南不同的是,他們把麵條當做主食,吃得頻次高。山東由於麵食可選得品種太多,麵條只是一個補充,而且還是“懶飯”,也就是圖省事,湊活著吃一頓的時候,一般的話就是吃麵條。在山東的不少地方,都認為麵條不壓肚子不當飯,尤其是幹體力活的時候,吃麵條不撐時候,幹活容易餓,所以在家閒來無事的時候,吃頓麵條。

山東的麵條品種很多,濟南流行吃熗鍋面,花生油燒到滾熱,蔥花下入煸鍋,待蔥香味飄出後,倒入清水燒開,下掛麵煮熟,再配上韭菜炒雞蛋、辣椒炒肉絲、拌三絲,好吃祘的就著大蒜辦,好吃蔥的啃上段大蔥,這頓麵條吃得那叫一個香。在膠東也喜歡吃熗鍋面,但做法有了很大的不同,清水燒開將麵條煮熟後,要澆上滷子,也就是用芸豆和雞蛋煸炒後帶湯的菜碼,你吃吧,味道清香鮮純。膠東沿海的人們還喜歡吃海鮮麵,花蛤煮開後將肉剝出,蛤蜊湯沉澱後倒入鍋內燒開,韭菜末和雞蛋攪勻後倒入鍋內,再加入蛤肉,待雞蛋成型後即可食,將做好的海鮮滷子倒入煮熟的麵條上,青、黃、白三色悅目,如果再加點木耳,那顏色還漂亮,味道想想就流口水,那真叫一個“鮮”!在廣大的農村,還十分喜歡吃手擀麵,麵條筋道,入口滑爽,湯濃味香。現在在山東的飯店裡,最後的一道麵食,多數是一碗清湯麵。就是清水將掛麵或手擀麵煮熟後,撒上一點香蔥沫或香菜沫,味道淡淡的,非常爽口。山東比較有名的麵條是“蓬萊小面”和“打滷麵”。家庭中常吃的有西紅柿雞蛋麵、肉絲麵、韭菜雞蛋麵、芸豆肉絲(雞蛋)面等。我就喜歡吃麵條,而且是吃我們山東的麵條。外省的喜歡吃蘭州拉麵和重慶小面。至於燴麵、臊子面、板面、刀削麵等還真的不喜歡。

山東的麵食品種豐富,你在山東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看到饅頭、燒餅、油餅、鍋餅、水餃、餛飩、麵條、單餅、蒸包、米飯、煎餅等麵食品種,不像鄭州滿大街幾乎都是麵館。

山東是產糧大省,尤其是以小麥為主,山東愛吃麵食也就理所應當了。大部分地區是喜歡吃饅頭,魯南和魯西南喜歡吃煎餅,年輕一代的更喜歡吃米飯。

在山東習俗上,麵條只有在過生日的時候才作為一道很尊貴的食品受到重視,其他時間主要是為肚子打補的。而餃子不同,家裡來了客人,一般都是吃餃子,表示一種熱情和尊重。

山東人喜歡吃麵條,但它不是當主食吃,因為山東好吃麵食太多了!


幸福碼頭687


山東最起碼分膠東,魯西南,魯中,魯西北等幾個大的地裡文化片區,每個片區都會有些自己的地域特色小面,有湯的,有滷的,還有涼拌的,但從全省看,卻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麵食文化品牌。這裡主要還是從省級麵食品牌層面討論的,在山東魯西北,魯西南,膠東不同地區的地方面食確有不同。

1從山東面類的市場佔有來看:現在山東街頭稱王稱霸的是安徽牛肉板面~,沒錯就是那個安徽不火山東火的安徽牛肉板面,蘭州拉麵,陝西油潑面都幹不過~ 重慶小面,河南燴麵,山西刀削,武漢熱幹,北京炸醬麵更是在山東基本沒有,有也食客太少關門的多,本人就見證了兩家刀削麵和熱乾麵在山東門可羅雀般的沒落,最後消失……而“山東面館”聽都沒聽過,更別說見過了😱。在山東,除了安徽牛肉板面為山東面館數量挽回點尊嚴外😏,山東餃子館都比麵館多。

2從山東人平常的飲食種類看:平常山東人下館子還是以魯菜、火鍋、小燒烤三樣為主,煙臺青島下館子可能海鮮多點, 就其根本原因還是山東蔬菜,海鮮豐富,麵條根本排不到前面。在山東人眼裡,愛吃常吃能填飽肚子的飲食裡次序排名是這樣的:饅頭、大餅、魯菜、燒烤、火鍋、海鮮魚類、餃子、麵條、水煎包等等。海鮮多限於膠東,煎餅多限於魯西南地區,燒烤和火鍋近年來正成為山東人下館子吃飯的主流。因此說在山東,麵條可替代性太多,根本排不到經常食用的飲食前列,更不像山陝豫那些蔬菜魚肉較少地區那樣天天將面來作為主食,因此在山東,麵條就沒人那麼關注和研發了。

3從山東家常麵條的做法來看:山東人家常吃就是那種超市買的掛麵,還有自家擀的麵湯,本地作坊生產也是這兩種。而山東面條做法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根本就是沒滷,清水面,最多熗鍋加雞蛋,西紅柿面都不是山東主流吃法,不像其他地方面條那麼費力地研究麵條配各種滷,各種青菜往麵湯裡放。說到面山東人離不開湯,而最終山東人在面與湯的終極斷舍離之後,也沒有發掘出地域麵湯來,而是又奔商河老豆腐,單縣羊雜湯這些湯去了。

4從現代山東人的三餐習慣講:早上包子配稀飯豆漿,饅頭配鹹菜稀飯是主流,大餅豆腐腦,水煎包鹹菜配稀飯打側援,午餐一般是炒菜(魯菜少辣酸味)配饅頭大餅為主,晚餐在家又是炒菜饅頭加粥,因此吃麵條做主食的機會就較少了。而吃麵條一般也就早晚做,也配炒菜,吃麵條就不吃饅頭了。

最終,正因為在山東不把麵條當主食來對待,可替代性太多,甚至食用頻率還沒餃子多,只作為換換口味,簡餐的吃飯,沒有像山甘陝豫那樣天天作為主食的飲食地位,因此山東就沒有各種麵條發明,各種炒麵,燜面製作了。其實在山東,山東大饅頭大餅才是山東大漢的最愛……在山東,其實比麵條慘的是大米,在山東淪落到只用來做米飯,而不作為主食來吃,甚至像我們魯北地區很多家裡從來也根本蒸米飯做主食的,電飯煲根本沒有賣的啊,我家裡就從沒蒸過一次啊,一次啊,在山東人眼裡米飯真不香,也不耐餓,永遠吃不飽的感覺😄,外地的饅頭也沒有山東大饅頭那種香味,當然我現在在外地還是天天吃米飯,因為那個相當減肥啊


坲系青年


山東面不出名,是因為山東人不喜歡研究吃麵條唄。在山東,主流的麵食是饅頭、麵餅、煎餅、水餃、包子,麵條只能說是麵食的一種補充。山東人不喜歡研究吃麵條,所謂的本土麵條,大部分都是掛麵或者機器壓的鮮麵條,懶得做手工面。當然,也不是沒有,少而已,難以成為主流。

在山東人的潛意識裡,麵條是一種及時快餐,上不了正式場合檯面,麵條不充飢,不頂餓,太容易消化,吃一頓麵條,幹了兩小時活就餓了。

山東人雖然不擅長做面,但是擅長做滷,啥叫滷,其實就是澆頭,麵條的調味菜,在我看來,這滷完全就是一道炒菜。山東比較出名的就是打滷麵了,其實就是麵條澆菜。麵館裡有什麼西紅柿雞蛋麵,青椒肉絲麵,香菇面,魚香肉絲麵等等,在我看來,要是每一種魯菜都可以配面,那菜單可以有好幾米長。

在山東,主流還是炒菜,佐之以饅頭、餅,對於麵條,並沒有多強的認同感。

當然,山東人不擅長做面,但是我還是挺佩服吃麵條的省份的,特別是陝西、河南、山西的手工面,每頓飯都要不厭其煩的和麵、揉麵、擀麵,一頓飯要折騰上個把小時,這得有多大的耐性,女人得有多賢惠。哪像山東大饅頭,蒸上一鍋就能吃個三五天,山東煎餅,擀上半天,半個月都不用再開火了,省事。吃飯的時候,噼裡啪啦十幾分鍾搞上個炒菜,齊活!


山東味兒


作為魯西南人,我們吃麵主要是為了改變下天天饅頭還是饅頭的(老話叫卷子,窩窩)單調,麵條的吃法上,在西北看重滷子,在我們那裡都是按照時令有什麼菜就整點什麼菜,比如韭菜雞蛋的滷子,西紅柿雞蛋滷子,甚至炒個菜配麵條,最省事的就是用蔥花嗆鍋,放點鹽鹹乎乎的有個味就成,那種炸醬麵滷子在我們那裡基本沒人會侍弄。

麵食種類方面除了麵條就是餅,餃子,壯饃(帶餡)我記憶最深的就是蔥花羊油餅,好吃的不行。

不是主流的原因上面說的不少了,氣候和地形都比較適合作物生長,比較而言還是挺豐富的,不然也不會有魯菜這個大的菜系出現了(雖然現在魯菜衰落了,但是從過去到現在,基本黃河以北到北京這片的菜品都是受魯菜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