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上官、獨孤、歐陽等等這些複姓都去哪兒了,複姓的人怎麼這麼少見?

過期饅頭


司馬、拓跋、慕容、耶律、完顏、獨孤、歐陽、上官等複姓人口在現在人口數量統計佔比上比較少。有很多複姓姓氏的人口全國只有幾萬十幾萬人,少的只有幾千人,中國有人口十幾億,人口少自然見到的概率也就少了。

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複姓是歐陽,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有90.1萬人,人口數量排名在169位(2013年排名)。

複姓人口數量為什麼少?

在古代複姓人口數量也比較少,但是也有不少複姓的人口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吶?

一、姓氏簡化。姓氏簡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古代也有被簡化的姓氏。最厲害的應該是漢字簡化的過程中,姓氏也跟著簡化,複姓的姓氏也不例外了。

1.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宣佈簡化漢字,第一次改了常用字324個,陸續應該有1300個常用字。主要依據錢玄同制定的《常用簡體字表》。

2.1955年,新中國成立了簡化漢字委員會,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漢字的簡化也興起了簡化姓氏的潮流。

簡化漢字公佈後,好多複姓的人改了姓氏。比如:慕容姓氏有的改為陳姓,歐陽姓氏的人有改為歐姓,有改為陽姓的,鍾離複姓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不過隨著改革開放以後,有好多原來的複姓改回原來的姓氏,不過在改姓上戶籍程序比較複雜。

二、改姓

1.習俗改姓。改姓一般都是特殊原因,比如過去的上門女婿的孩子都跟隨母親的姓氏,現在好像也是這樣的。這裡涉及複姓改姓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2.避禍避難改姓。大規模改姓的複姓應該首推司馬姓氏。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為了避免漢武帝的打擊報復,自己的後代改姓司、同、馬、馮等姓氏。司馬懿的後代在晉朝滅亡時遭到屠殺,很多司馬姓氏的人逃跑他國或者改變姓氏。尤其是司馬姓氏,他們的祖先被世人所不齒,因此好多人改姓後沒有改回來。

3.政策性改姓

。比較典型的實例是北魏拓跋皇族的改姓漢姓,好多鮮卑的複姓變成了單姓,拓跋皇族自己改姓為元,其他貴族改姓李、劉等漢族望姓。

當然也有自己更改姓氏的複姓人士,但是比較少了。

三、人口繁衍增加的幾率。複姓人口本來就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繁衍發展成長的基數比較低,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戰亂等情況。人口增長的速度也是比較慢的。

綜合以上幾個主要原因,複姓人口少也是在清理之中的。

複姓建立的六個王朝,這些複姓人口為啥沒有暴漲?

按照傳統觀念,建立王朝國家的姓應該人口眾多,比如:漢朝的劉姓、隋朝的楊姓、唐朝的李姓、宋朝的趙姓等,現在這些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名都在前二十名以內。為啥複姓建立王朝的姓氏沒有火起來吶?

一、建立晉朝的司馬氏。晉朝分西晉東晉,享國155年,司馬氏的人口處於一個爆發時期。不過“八王之亂”導致北方生靈塗炭,被少數民族滅亡,是所謂“五胡亂華”的肇始者,很多北方人士族和百姓南遷。劉裕滅亡東晉後,自上而下屠殺司馬氏族人,原來積攢怨恨都釋放出來,很多司馬氏被殺,也有很多人改姓,並且改姓後基本都沒有改過來。(司馬炎像)

歷史評價低,司馬氏成了陰險狡詐的代名詞。不像劉姓、李姓等源流有加入。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司馬姓氏的人口2.8萬,人口排名549位

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北魏的建立者是鮮卑拓跋貴族,拓跋氏主要有兩個來源,黃帝的子孫有姓拓跋氏的,第二是鮮卑的拓跋部。北魏孝文帝改革,採取漢化政策,拓跋氏皇族改姓為元,其他拓跋姓氏仍然為拓跋氏。改漢姓和不斷的戰爭妨礙了拓跋姓氏人口的增長。(北魏孝文帝雕像)

目前拓跋姓氏的人口比較少,排名應該在300名以外了,也就有一兩萬人左右。

三、建立北周的宇文氏。北周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的,立國只有24年,後被外戚楊堅奪取,建立了隋朝。宇文姓來源比較單一,是鮮卑宇文部而得姓,後來建國後也有賜姓,建國時間比較短,人口源流單一,繁衍自然受到限制了。(宇文泰像)

根據統計宇文姓氏人口排名551位,人口數量2.1萬人

四、建立遼國的耶律氏。耶律出自於鮮卑宇文部,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以家族為姓氏。遼國滅亡後耶律多改為蕭姓,不過也改了很多其他姓氏,多是漢族比較常見的姓氏。漢字簡化姓氏後,耶律姓改成了耶姓,現在父母有這個姓氏的都可以改回來。

耶律這個複姓的人口數量目前來說應該是很少的,陝西曾經有整村的耶姓改回了原來的耶律姓氏。

五、建立金國的完顏氏。建立金國的完顏氏,在滅國後,完顏姓氏因為是皇族姓氏,為了避免被殺害,紛紛改姓,改成了:顏、王、符、汪、完、顧、銀、金等姓氏。

目前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有一個完整的完顏姓氏的村莊,全村有5000餘人,絕大部分姓完顏。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的後人,也就是金兀朮的後人。他的子孫為了躲避金海陵王的屠殺搬遷到這裡,繁衍到現在的規模。

目前完顏姓氏的人口大概在11000-13000人之間,主要聚居在河南鹿邑縣、甘肅涇川縣、安徽肥東縣這三個地方。

六、建立諸燕的慕容氏。慕容氏出自鮮卑族,曾經建立鮮卑國。自慕容慕容皝建立“燕”後,慕容氏先後五個“燕”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主要在現在的渤海灣附近區域,包括山東、遼寧、河北、山西等地。慕容姓曾經改姓為等姓氏。

慕容氏現在人口約有13.5萬人,人口還是比較多的,遍佈全國各地。

這也複姓的皇族改姓的應該比較多,主要是為了躲避戰火的屠殺。


穿越再現彼岸


查了半天才明白,漢族人中自古便有雙字複姓,明代史學家王世貞發現“複姓至我朝則益少矣”的奇怪現象,他認為原因是出於方便、刪繁從簡。像公孫、叔孫、長孫、王孫這種先秦兩漢很常見的複姓,都改成“孫”姓;公羊、公沙、公乘等,則都改姓公;司徒、司空之類。


圖省事,複姓要多寫字,後來把他簡化成單姓,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簡化成司.上官簡化成官,獨孤簡化成“獨”姓或轉化為劉姓.歐陽,簡化成歐.皇甫簡化成皇,搞得人們不知原來姓什麼。尤其在1949年以,姓的簡化進程很快。不用說複姓了,即即使單姓也會簡化,如蕭,簡寫成肖;傅,簡寫成付。


有的家族改姓,有的是改回原姓,如姓第一或第二的,他也可能因某種原因改成田姓或陳姓。還有的,避難改姓以及當養老女婿改姓等原因不一而足。


有的家族人口少,自然存在的機率就小;除非他家代代生男丁,而且又碰不到戰爭和自然災害。


大風起兮偶飛揚


對中國人的【姓氏】,本人多少還是瞭解一些。為什麼近年中國的【複姓】有減少的趨勢,這確實是存在的事實,究其原因無非是自己改姓者較多。

因為姓名在現代中國人的人稱都是沿襲著【姓】加【名】,稱為姓名,而姓多為單姓【一個字】,名以【兩個字】居多。而姓名兩字,三字被人叫著順口。這是複姓改姓的原因之一。

二是有些複姓由於歷史典故的原因,可能不被複姓後人所接受,比如【東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而【南郭】很容易進入【濫竽充數】故被後人自行改【姓】。

三是複姓後人,近代崛起有了出人頭地之人而自改姓氏,如原【令狐】改姓【令】就是一大例證。





楊老帥


複姓一般有兩種來源,其一是以官職、地名等為姓,其二是少數民族姓氏。現代社會,複姓相較之前少了很多,這種變化是有多種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複姓簡化為單姓。

如“御龍氏”,本劉氏,劉累之後,因“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以事孔甲,封於實沉,改為御龍氏”,秦以後又改回劉姓;還有段幹氏,本姓李,老子的兒子李宗,於魏文侯時封於段幹,後裔遂以段幹為氏,後來又簡化為段氏;宗伯氏,周大夫宗伯後人,後裔以職官為氏,稱宗伯氏,後簡化為宗氏。

少數民族複姓曾出現數次大規模的複姓簡化,如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將鮮卑姓氏諸如拓跋、達奚等姓氏簡化為漢姓元、奚等姓,又如清亡後,不少滿族姓氏簡化為漢姓。

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另外一個現象,即在現今社會,因為姓氏自由,所以出現不少新的複姓,如鄭張、李周等,將父姓與母姓結合,組成新的複姓,這也有可能形成新的一批覆姓。


楚邾


這些複姓都還存在,我就和司馬、上官、歐陽姓的朋友打過交道,倒是獨孤姓沒有遇到。

不過,現當前我國複姓人數相比之前肯定少了好多,因為歷史變遷中,不少複姓的把姓改成單姓,當然改姓原因很多,主要還是為了方便。比如公孫的改成孫就不少。

當然中國人多複姓人口在絕對人數還是不少。


張傑談史


傅不是簡化為付!查字典傅是姓,付不是姓,好多以付為姓的應該“感謝”當時的登記員,圖省事。


傅殺


我姓官,祖上覆姓上官


Lin綠


歐陽,現在都只寫陽


嬋211852805


見過姓令狐,第五的


陶磊180225485


江西有姓夏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