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溫乎曰:

想做的事就要努力去追求,最怕的是心裡很想要,卻拉不下面子、彎不下腰。

一、

公元747年,大唐帝國響起一聲春雷。

李隆基號召天下的讀書人來長安,參加一場特別的考試:“只要有本事就能錄取,分房子給編制,騙人是小狗。”

並且讓宰相李林甫主持,夠誠意夠分量吧。

杜甫看著手中的宣傳冊心緒難平,儘管他表現的很淡定,但起伏的胸膛卻出賣了他激動的內心。

他相信自己的機會來了,從此以後將縱橫四海。

那一年,杜甫已經36歲,耗不起了。他趁著考試前的寧靜時光,又一次重溫了課本和複習題,然後信心滿滿的走入考場。

看了一眼試卷,杜甫心頭的大石落地:“穩了。”

幾天後,成績公佈。

考生們一擁而上,想看看榜單上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卻發現空無一人。

是的,所有考生都落榜了,一個都不能少,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與此同時,李林甫在大明宮中彙報工作:“陛下,一個都不錄取,這說明野無遺賢啊。”

對於這樣的結果,李隆基也很滿意:“是嘛,我們都棒棒噠。”

宰相很滿意,皇帝很滿意,杜甫很生氣。

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當時的尚書左丞韋濟很欣賞他,但從來沒有伸出溫暖的小手,拉杜甫一把。就連公開的招聘考試,也特麼作弊。

杜甫給韋濟寫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心酸: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論才華,我不是針對誰,只想說在座的諸位都是垃圾。賞識我的大咖也很多,可我只想為國效力。

在人才市場的門口徘徊13年,卻依然沒工作。

你們都眼瞎了嗎?

這段杜甫的心路歷程,是我腦補的。可以確定的是,杜甫當時很生氣、很鬱悶,感覺全世界都拋棄了他。

他對成功的標準很簡單,做官。

我們不能因為杜甫是“詩聖”就抹殺他的七情六慾。他也是人、也想做官和實現財務自由,與我們普通人沒什麼不同。

可他終其一生都沒有成功,該怪誰呢?

這一切都是杜甫自己造成的啊。

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二、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是大唐帝國的一句名言,說的是京兆韋杜兩家人地位很高、關係很硬。

杜甫,就出身於京兆杜氏。

年輕時,他對自己的人生基本沒什麼規劃,注意,這一句要劃重點。除了拼命讀書之外,就是到處遊山玩水。

就算是旅遊,杜甫也要玩出風采。什麼驢友結伴、什麼旅行社跟團,杜甫都是看不上的,他玩的是自駕遊。

731年,20歲的杜甫出門了。

他先去了山東,然後轉頭去江南浪了一圈。25歲科舉落榜也滿不在乎,緊接著就開啟了第二次齊魯之旅。

這時的杜甫,還沒有體會到人生的艱難。

他只隨著自己的心意,任性的生活。什麼房子、車子、票子,只要我出手,統統都是手到擒來。

可到底什麼時候出手呢?

不好意思,那得看杜甫的心情。

就像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一樣,對未來也沒什麼規劃。讀書時曠課、玩遊戲、談戀愛,忙著享受大好青春。

他們也知道要努力奮鬥,但是不著急,需要努力的時候再奮發圖強,肯定能一發命中。

年輕人總是盲目自信,可他們低估了世俗的力量。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拼的不是爆發力而是耐力。

杜甫沒有規劃的青春,拖了中年夢想的後腿。

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三、

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

河西是馮翊郡的一個縣,在長安東北邊,距離風陵渡不太遠。對於大唐帝國的其他郡縣來說,這裡算是核心地帶。

而縣尉相當於公安局長,要和三教九流打交道。

今天王二家丟了只雞,得幫忙去找;

明天張三家夫妻吵架,他要去勸和;

後天一看,來盜賊了,抄傢伙上吧。

熟悉基層工作的同學都知道,要做好這個崗位需要手段。對上要體會領導意圖,對下要有霹靂手段來震懾刁民和屬下。

黑白通吃,是縣尉的工作性質。

這是苦活累活髒活,很多人都不願意幹也幹不了。但是在唐朝,縣尉、縣丞等基層工作經歷,又是培養能臣幹吏的絕佳途徑。

這份工作是一次機會。

對於有出身、有人脈的貴族子弟來說,只要基層工作幹得好,將來能獲得再次提拔也說不定呢?

可杜甫卻放棄了。

都沒有嘗試能不能幹的了,他就主動申請調動崗位,於是,他被派到兵器倉庫中做管理員。

他在詩中是這麼說的:

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

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說白了,就是清高、彎不下腰、不能和基層的大老粗打成一片。寧願一張報紙一杯茶的坐辦公室,也不願意走進田間地頭,以至於窮困潦倒,小兒子餓死家中。

杜甫的詩文獨步天下,但真的不適合官場。

書生氣和接地氣,絕對是不能相容的兩種屬性。他守著一身的書生氣,去做接地氣的事,怎麼看都是凹造型。

他是超一流的文人,卻是不入流的政客。

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四、

對“至君堯舜上”理想的實踐,王安石做的比杜甫強。

1042年,22歲的王安石同學考中進士,正式走入大宋帝國的官場。正式發榜時,一份offer放在他面前:

入館閣做清閒官,將來晉升也快。

王安石怒了:“你們特麼把我當什麼人,這種娘炮乾的事也來煩我?我要申請換崗位,我要下!基!層!”

在大家的搖頭嘆氣聲中,王安石收拾好包袱、帶著乾糧,來到浙江鄞縣,他的職位是縣令。

他在這裡整整幹了4年。

在1400多個日夜裡,王安石見過被貧窮逼瘋的農民、見過欺壓百姓的豪強、見過油嘴滑舌的小吏、也見過偷盜殺人的強盜。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王安石看懂了鄞縣,也就看懂了大宋帝國,治理鄞縣的辦法,也是治理大宋帝國的辦法。

賦稅收多少、同事關係怎麼維護、怎麼逼豪強出錢、怎麼保護農民、怎麼抓小偷......甚至心術算計,他都懂了。

將來只要有機會,把這一套放大再放大就夠了。

理論結合實際的威力,讓王安石有信心和底氣搞定大宋的麻煩,就像他在《登飛來峰》中說的: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而這一切,都來自基層的閱歷。後來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也是在此時紮下了根。

出身豪門卻窮困潦倒,兒子餓死家中,杜甫真的“成功”嗎?


五、

把杜甫和王安石一起比較,其實挺有意思。

在文學領域,他們都是頂尖的人物,就算杜甫比王安石略勝一籌,但在歷史長河中也區別不大。

在人生理想上,王安石成功了,杜甫不及格。

他們都是書生,王安石有規劃、有目標的穩步前進,在需要改變的時候,他也能迅速拋棄書生氣,表演一個漂亮的轉身。

而杜甫呢?

年輕時隨波逐流浪費大好青春,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時,又始終不能為了理想孤注一擲,就這麼小心翼翼的、擰巴的活著。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說的就是杜甫。

幸好,他在另一個世界征服了萬里江山,用白居易的話說就是:

天意君需會,人間要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