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關學成大儒——周至謁李二曲先生像 文

傳承關學成大儒——周至謁李二曲先生像 文/徐榮斌

周至縣城的二曲中學門前,在2米高漢白玉基座上,矗立著莊嚴肅穆、氣宇軒昂、凝視遠方的李二曲先生立像。我深深地三鞠躬,一種高山仰止、萬世敬慕的情感湧上心頭……

近看二曲先生雕像的基座,一行雋秀的楷書映入眼簾:李二曲,名李顒,字中孚,陝西盩厔(今周至)縣人。《二曲集》是其唯一的傳世之作。因唐《元和郡縣誌》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名盩厔”,李顒自號“二曲土室病夫”,世稱“二曲先生”。

這些文字引領著我的思緒穿越到明清時期。李顒之父李可從戰死沙場,少時,李顒家貧如洗,母子飢寒交迫,不時斷炊。李顒矢志讀書,利用拾薪採蔬之暇,借讀《四書》,偶得字典《海篇》,逢人便問字正句。由是“識字漸廣,書理漸通,熟讀精思,意義日融。”數年之後,二曲先生上通天文地理,結交社會名流;下知預測人生,成為了精通技藝、名震一時的飽學之士,被公認為李夫子。從順治十三年起,二曲先生的思想觀念和學術上的追求開始了新的轉變,從泛讀群書轉向博讀聖賢經典。從研究經濟、兵法,轉向“明學術,醒人心”的關學研究。經過數十載專心致志的研究與踐行,二曲先生創立了“明體適用”的經世實學,將張載的關學與實學相結合,將實學引入實踐,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使關學具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為關學後來向現代科學技術轉化奠定了基礎,大大推進了社會的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仁政愛民的核心就是統治階級想民之所想,做民之所做,只有人民得到實惠,國家才能強大和安定;他把講學、集會、結社和國家興亡緊密相連,認為只有興辦學校和結社集會二者形成風氣,國家才能人才輩出、民主進步,才能長盛不衰!二曲先生的學說使張載的關學昇華到新的高度,把關學推向大眾化,使之成為順應民心和時代潮流的民主啟蒙思想,使關學再度峰起和繁榮。從此,二曲先生的名聲越來越大——不只是達官顯貴與他成為朋友;從千里之外來求學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爭先恐後地希望結識他。特別是當時周至知縣駱鍾麟與學士王心敬,他們對二曲先生仰慕、宣揚、推薦,開拓講學園地,記錄其言行,並將其彙集成了《二曲集》,使二曲先生與容城的孫奇逢、餘姚的黃宗羲齊名並稱為“海內三大儒”。與二曲先生同時期的大儒顧炎武評價說:“艱苦力學,吾不如中孚。”

二曲先生反身行踐,震動了朝野。從周至知縣駱鍾麟、張允中,到翰林院侍吳珂鳴、湖廣進士羅誥、陝西總督鄂善,直至清康熙帝玄燁,都為他的行為所感動。除在陝西長安、富平、戶縣與關中書院授徒講學外,二曲先生還南下江南,先後在常州府武進、無錫、江陰、宜興、靖江、昆陵等縣應邀開堂講學。為清初盛世的民心教化,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有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這句話對二曲先生來說,分明不適用,因為二曲先生的學說對改變清朝政風功勳卓著。康熙曾在朝廷召見了他,但二曲先生拒絕做官。康熙四十年冬十月,康熙帝西巡再次召見李二曲,他卻以死辭官,迴歸故里。康熙不但不惱怒,還授予二曲先生“操志高潔”的御匾。李二曲其人其事,不僅得到志士仁人的推崇,也受到朝廷大臣、學士的讚佩。

在官方,李二曲載譽滿盈;在周至民間,關於其充滿智慧的傳說更讓人敬佩。當地流傳著兩個傳說,一個傳說是:有天,李二曲先生約了幾位好友在村外散步,途中,人們看見北邊飛來一隻喜鵲,李二曲便對大家說:“這個喜鵲飛到村子上空後,一定要落在那個白楊樹最北邊的枝頭上,且頭朝南;站一下後,再飛到南邊的枝頭上,頭朝北站下,之後要不停地向北叫喚。”當時有人疑惑,二曲先生笑著說:“你如不信,馬上一看便知。”人們一看,果然如二曲先生所說。大家覺得很奇怪,問李二曲:“你不是神仙,喜鵲為什麼就這樣聽你的話?”二曲先生哈哈一笑說:“這不奇怪,我愛動腦子想問題,這樣推斷有它的道理。你看,那隻喜鵲由很遠的北邊飛來,一定很疲勞,我估計它肯定會落在最北邊的樹枝上休息。為什麼說它在這裡稍站一下,就又移到南邊那個樹枝上去呢?這是因為今天刮的是北風,喜鵲的尾巴大,頭向南站下來,(尾巴)會被風吹得像船上的帆一樣,張起來。那樣的話,它肯定站不穩。所以它先站在這裡,略微緩口氣,再飛到南邊那個枝頭,頭朝北站下,因為這樣站下,風吹不動,能多休息一會兒。”接著,有個同伴打趣地說:“那你怎麼能知道它站穩後還要叫喚呢?”二曲先生笑著說:“這是因為那個樹很高大,是鳥類最好的集會場所,它在叫自己的夥伴們,都來這裡聚會、休息、歌唱,所以,我推想它肯定要朝北叫喚的。”

還有則傳說:有個下雪天,二曲先生和朋友們正在村口的廟臺上下棋。忽聽路上有馬蹄聲,正在關注自己棋勢的二曲先生便抬起了頭。只見,有位頭戴狐皮帽、身穿杭緞長袍、外套起花黑馬褂、騎著一匹大黑馬的男子,在他們身邊停了下來。一見就知道,這是遠方來的過路客人,正準備問話呢。二曲先生搶先笑著對這位過路客吟出了一首打趣詩,“先生本姓張,來路從東方;當年不得時,殺豬又宰羊。”聽罷,客人目瞪口呆,立即上前作揖道:“先生妙算,賽過神仙,實在佩服。敢問老先生,去啞柏鎮,該走哪條路?”二曲先生給客人指點了去路,客人作揖答謝,然後上馬,揚長西去。這時,和二曲下棋的那位老頭感到奇怪,問:“你們素不相識,你對其身世怎麼了如指掌?”二曲先生笑著說:“這不奇怪,我是推情度理。你想,他馬上搭著的錢袋上大書‘三懷堂’三字。自古‘三懷堂’就是張姓人祖先的堂名。由此,我知道他姓張。另外,今天下著大雪,又颳著西風,人和馬的身上都落滿了雪花,這說明他從東而來。”又一個老頭插話道:“那你怎麼知道他過去當過屠戶呢?”二曲先生笑著道:“這是因為我發現他下馬時,右手拿著馬鞭,為了騰出手來提袍下蹬,不得不把馬鞭咬在嘴裡。他做這個動作的熟練程度,真好像是殺豬宰羊人,所以,我斷定他過去當過屠戶。”那幾位老者聽了二曲先生的一席話,連連點頭說:“老兄高才,果然名不虛傳。”

思緒拉回,我靜靜地瞻仰著李二曲先生高大雄偉的雕像,品味著他的關學思想和充滿智慧的傳說,覺得他好似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人生哲學書。關學大儒之名,李二曲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