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去銀行存款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那年輕人選擇什麼理財呢?

東震木


中老年人存銀行,或者買國債,沒有風險,因為他們的錢,虧完了,就沒法賺回來了。

年輕人可以選擇中高風險的投資,因為虧完了,也可以努力賺回來。

但是也不能傻傻地去投資那種高風險負回報的,比如說期貨、外匯、貴金屬,就不要碰。

P2P有跑路風險,收益也不高,不建議碰。

可以先從大盤指數基金開始研究,最後研究股票,股票是200年來收益遠超其他資產的選擇


格局教育


很顯然,中老年人比較保守,另外年齡、生活閱歷的影響,中老年人對待生態的態度與年輕人是截然不同的,大家都從年輕的時候走過來,年輕人天不怕、地不怕,做事衝動、激進,而中老年人更多了一份覺穩,投資不再追求高收益,而是求穩,並且對於中年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承擔家庭的重擔,也輸不起,投機的思想離他們遠去。將錢存銀行,特別將大額的錢存銀行另他們更安心。



而老年人更是如此,一輩子的經歷讓大多數老年人看清一切,踏踏實實才是做人的跟本,並且受傳思想的影響,銀行是國有的,也是最可靠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紮根於老年人頭海中已經幾十年,很難改變,另外老年人的年齡決定著,這個歲數的人基本無所求,平穩的過完餘生,留些過河錢,再無追求。

年輕人經歷世事比較少,頭腦簡單,從現在的大學生就可以看出,覺得什麼都可以掙錢,投入就有回報,喜歡投機取巧,主要因為他們經歷挫折太少。年輕人剛接觸股票,會很快的沉浮於股海中,信不信?如果年輕人有100萬,剛接觸股市,他會將所有的錢都投入進去,破釜沉舟,這就是年輕人的特點。他們大多數喜歡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來錢快,賠得更快,因此年輕人需要交學費,付出代價。



另一些年輕人,掙得比較少,不會將錢存銀行,而是放在餘額寶裡或微信中,走到哪不需要帶錢,用手機一刷就可以了,那麼餘額寶和微信的零錢通就是他們的理財工具,實質上,理財的概念在年輕人頭腦中的意識很淡,他們更追求支付寶和微信的方便性而已。


坤鵬論


有人感覺去銀行存款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少,我分析是基於以下原因:

一是中老年人本來就是存款的主力軍。中老年人工作或者做生意多年,攢下的家底也厚實,會經常到銀行去打理自己的資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年輕人剛畢業走上就業崗位,還沒有多少積蓄,存款比中老年人相對能少;

二是中老年人側重於低風險業務。相對於股票,理財等產品,存款是風險最低的理財方式,不用擔心本金會沒有了,更不必擔心利息也會損失,存款對他們來說,是最保險的理財方式;而年輕人敢於償試新鮮事物,追求高收益,對存款的吸引力較小。

三是中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理解力沒有年輕人強。中老年人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能與年輕人相比,對於市場上新出現的理財產品,通過“高科技”(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操作)方式才能實現的理財,中老年人學不來,自然對這些事物不感冒。而年輕人學習理財知識很輕鬆,接受能力強,自然偏好於新生理財方式。

四是因為中老年人不熟悉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更願意到銀行櫃檯去辦理業務,而年輕人熟練掌握互聯網知識,凡是能在網上和手機銀行操作的,都不願意到銀行櫃檯去(包括存款),恨不能在家躺著辦業務才好呢,所以年輕人不喜歡到銀行網點去,只有不得不去的,才去銀行網點。這才給人感覺銀行怎麼中老年客戶多,年輕人少呢。

本人專注於分享與銀行相關、和生活貼近的財經內容,歡迎關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不請自來。筆者認為,中老年人去銀行定存,那是有原因的。那都是養老錢,容不得一點損失,銀行定存雖然利率低,但是相較於其他理財產品還是在安全性上有保障的。有得理財方式也保本(如國債、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但是由於中老年的金融知識較為匱乏,他們不太能理解這寫保本類理財(家裡就有那麼一位年紀比較大的長輩,怎麼和他都說不通)。

年輕人,因為還有穩定的收入,加之現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力量。年輕人再怎麼不會理財一隻手機就能購買貨幣基金(餘額寶、零錢通),這樣的話年化收益都有2.75左右,風險很小,肯定要比定存好多了(筆者所在城市,定存一年最高的2.1%)。

如果稍微有點金融知識的,定投指數基金、購買債券類基金,都能有不錯的收益,其實這些風險也都不是很大。

出現題主所說的問題,一個是眼界、一個是知識,決定這兩類人不通的理財方式。


小黑看財經


大家好,我是風中尋夢,一枚業餘理愛好者,歡迎關注我。

這是正常的現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中老年人的印象裡,除了銀行他們不知道錢還可以存在哪裡,其他的地方他們也覺得不安全,心裡不踏實。

他們也沒有存錢要有多大利息的概念,他們更看重的是本金能得到保證,不出現任何損失。同時,銀行取錢用錢也方便。

他們不像年輕人,對互聯網理財這些新的形式接受沒那麼快,一方面出於對這些理財方式和平臺的不瞭解,又沒人教他們,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裡只相信銀行,這麼多年的經歷告訴他們,銀行存款是安全的,有保障的。年輕人,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基本上很少把錢存銀行了,他們已經接受了支付寶,微信理財這些先進的理財平臺和產品,微信零錢,餘額寶這些已經被廣泛使用。

對於不願承擔風險的年輕人,錢一般會放在餘額寶,微信零錢裡面,也可能買這兩個平臺上的一些定期理財產品。因為這些相對於臨銀行的存款來說,在相對安全的基礎上,收益也比銀行高,特別是定期產品,目前支付寶裡的部分定期產品收益率都達到4%以上,這個相比於銀行定期產品還是很有優勢的。有一部分願意承擔部分風險的,可能會購買中高風險基金或股票等產品,練練手。

我個人無論是餘額寶,定期理財產品,還是基金類的都有一定配置,畢竟錢沒有人嫌多,能有一定的幾率多賺點錢也是很好的,即使它虧損一點,只要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也沒關係的。

你不理財,才不理你,重要的是行動。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積累理財知識和經驗,做自己人生的理財規劃師。


風中尋夢


這是大趨勢,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已經習慣於手機上理財了。像支付寶,京東金融,微信,以及各銀行自己的app這些軟件上都可以輕鬆理財,方便快捷也很安全。

老年人一方面智能手機還不太會用,另一方面思想觀念不容易改變,在他們的心裡,銀行是最安全的。他們不追求高收益,只要不虧錢就行。所以一般他們都會在銀行選擇定期來投資,獲得穩定的收益。

年輕人就不一樣了,生活節奏如此快,誰會願意去銀行排隊呢?在手機上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不論理財,購物,還是轉賬,購買水電費等都很方便,節省很多時間,而且隨時看到自己的消費情況。

目前大家選擇的平臺主要是支付寶,京東金融,可以購買定期,基金,黃金,股票等理財產品,申購費用從0%到1.5%不等,贖回費用也差不多這樣。

我一般在支付寶上理財,餘額寶放一部分,用於日常消費,當然也有收益哦(餘額寶屬於貨幣基金)。然後做基金定投,平常上班忙,沒有太多時間盯著,所以定投很適合我,每週定投200元,自動扣款,經過長期堅持,也獲得了不少收益。





二妮兒月來月好


年輕人的理財:

一、是鍛鍊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得更高的工資。

二、用不多的資金去試試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看看自己在哪個方面更喜歡和擅長。

三、除了社保,給自己買好各種商業保險,意外險,重疾險,人壽險。少買那種打著保險名義的理財產品沒什麼用。

四、在股市底部開始走好的時候,買一些指數基金。

五、如果有條件的話,在北上廣或省會城市貸款買一套房。有貸款讓自己努力工作。

六、認真談一場戀愛,去自己喜歡的城市或是離自己出生地比較遠的城市,去體驗不同的生活,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見識也是一種財富。


天藍自由狼


這個各種方式都有其好與不好,就看是否合適自己而已,至於怎麼樣去選擇合適自己的理財方式,就因人而異啊,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當然就得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做出合適的選擇,當然人群也是一樣的,不同的人群,其選擇的理財方式也是不一樣,但是這些存在的理財工具,只是我們的運用工具而已,只要我們懂得善用,才是關鍵,合理的配置才是理財的一個最要緊的,不管是對於什麼樣的人來說,這個都合適了,至於如何才算合理的配置,這個就得要問問自己了,看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所以還是回來反省自己,從自己的身上去發現自己合適做怎麼樣的理財,然後根據外在的情況結合自己本身的情況,從中做一個合適自己的配置方案,理財就是這樣子而已,但是要想做到這個的話,就得要修煉自己的品德修養了,要不然,我們是無法懂得這些東西是如何去運用的。因為我們得要從這些工具中找到合適的話,就得要明白其中的門道,這個要明白的話,就看個人的水平或者說本事是怎麼樣了,這就是個人的智慧情況啊,也就是基於自己的品德才會顯現出自己的智慧水平的!所以修煉自己本身的品德才是關鍵所在!


木風恆


其實理財工具都是手段,視情況而用,不分老年人年輕人。

一般的理財工具都要考慮:1、安全性 2、流動性 3、收益性,年輕人因為很多需求(比如養老)跨度時間長,可以選擇風險較高、收益也較高的理財工具,用時間換空間!而老年人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投資工具的選擇相對保守。

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投資工具的選擇還要受不同的經濟階段的影響。根據美林時鐘顯示,在衰退期就應多持有現金和債券,避免持有股票和大宗商品類的資產。反之,在經濟過熱時期就要多持有股票和商品了。

結合個人情況,順應經濟週期,充分考慮個人投資偏好,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還應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的動態調整。總之,不可拘泥於年齡因素,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石橋1998


銀行存款確實比較適合老年人,特別是他們的退休工資都在銀行存摺上面。大部分中年人以及部分善於理財的老年人,也常常參與各類投資理財,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年輕人的投資平臺則不要太多奧,互聯網金融五花八門。

除了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亦比較適合老年人;因為地點都在銀行,週轉起來也比較方便,所以給外界的印象是中老年都去銀行存款。

自從基金和股票誕生以來,亦有很多中老年人介入其中;因為缺乏賺錢效應,現在老年人寧可存錢到銀行,也不願意到證券市場去博弈,因為股市風險太大。一個以融資為重的證券市場,很難吸引老年人再去參與。

自從互聯網金融興起之後,因為受到各種“技術問題”,中老年人介入較少。什麼下載APP,很多繁瑣的手續老年人搞不清,所以支付寶這些玩意,還有P2P網絡平臺,確實屬於中青年的天下。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提前祝福春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