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國家為何不收留商鞅,請商鞅變法,讓自己國家變強不好嗎?

周明燕


前兩天在頭條見到過類似的問題,但是與本題還是有細微的差別。商鞅在初入秦國時,通過三次與秦孝公的談話而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自此之後的二十年中,商鞅擔任秦國的大良造,全權負責變法事宜。經過商鞅的變法,秦國從一個邊陲的受輕視之國一躍成為中原強國的夢魘,將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擊敗,奪取河東。



然而,商鞅變法在取得巨大收效的同時,也為商鞅後來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中廢除世卿世祿制,這極大地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加之商鞅曾經與太子嬴駟有間隙,可以說商鞅在當時已經“滿朝文武皆是敵”。但秦孝公一心一意支持商鞅,所以商鞅的地位在秦孝公當權時還是比較穩固的。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繼位。在舊貴族的鼓動之下,加上嬴駟本人與商鞅的舊怨,這位新的君主終於向商鞅動手。商鞅見勢頭不妙,於是連夜逃出秦國,逃到自己的故國魏國。但是魏國人因為商鞅幫助秦國削弱魏國,而對商鞅大為不滿,於是禁止其入鏡。不僅如此,魏國還通告其他國家,說商鞅是魏國的叛徒,請其他國家不要接受他。商鞅沒有辦法,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國的封地上邑,起兵自衛,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被秦軍擊敗,商鞅被押送回國都,處以車裂之刑。


上文關於商鞅逃跑的這一段記載,出自《史記》。顯然,史記中一句“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是無法令人相信這就是其他國家不接受商鞅的理由的。那麼,為何其他國家都不為商鞅開方便之門?

  • 一個原因在於,當時的秦國,國力已然強盛,不再是原先那個被山東諸國看扁的西北“蠻夷之地”,商鞅作為秦國的要犯,秦王對其極為重視,如果在此節骨眼上,有國家敢於收留商鞅,這無異於和秦國的新君過不去。雖說秦國當時還沒有強大到想收拾誰就收拾誰的地步,但是畢竟,任何國家都是不想招惹秦國的。因此,與其說是諸侯國都聽從魏國的要求,不如說是迫於秦國強大的國力。

  • 況且,與秦國接壤的國家不過趙國,魏國,韓國和楚國,楚國路途遙遠,商鞅必然不會去;而魏國正處於衰落期,韓國一直都是比較萎靡的國家,趙國尚未開始胡服騎射改革,軍力亦不甚強。這更加印證了,他們都不想得罪強鄰秦國這一觀點。




  • 再者,其他國家也沒有理由收留商鞅。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取得成功,這固然是因為自己的措施得當,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秦國本身的某些國情,為商鞅變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秦國貴族的勢力遠遠小於其他六國中任意一國的貴族勢力。秦孝公時期,商鞅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推行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國的王權很強大,所以秦孝公可以控制住貴族,使貴族無法掀起風浪;但其他六國則不同,其貴族的勢力極大,甚至能夠對王權產生一定的制約,所以,商鞅如果在山東諸國進行變法,必然不會收到和秦國相同的效果。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六國的貴族集團,肯定不希望商鞅入其國去推行變法,損害貴族自身的利益。


因此,商鞅逃出秦國後發現,天下之大,居然容不下一個商鞅。於是,商鞅最終回到了他為之奉獻一生心血的秦國,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成為了秦國宏圖霸業的一塊墊腳石。不過,商鞅雖然身死,但是他的變法,卻被一直貫徹了下去,最終,憑藉著商鞅留下的一眾遺產,掃清六合,席捲八荒,一統天下。


庭州行者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商鞅本是衛國人,在魏國跟隨丞相公孫痤做個門客。說門客還是高抬他了,作為公孫痤的中庶子,其實就是侍從,日常跟隨身邊做做書記工作。

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魏國也只有公孫痤重視商鞅。公子卬看不起他,魏王也看不上他。公孫痤戰敗被俘虜,經由商鞅努力迎回魏國,不久病逝。公孫痤死前告訴魏王,自己死後讓魏王舉國重用商鞅,如果不用商鞅就趕緊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而後招來商鞅,告訴商鞅,趕緊逃命。公孫痤這麼做也是為了忠義兩全,先忠後義。

商鞅也直接的告訴公孫痤,魏王不會聽你的話用我,自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這並不是說魏王是個仁慈的人,只是因為他還不懂商鞅。商鞅是一匹千里馬,可惜魏王不是伯樂。

戰國初期,七國之中,岌岌可危的只有秦國,經過四代的動盪,幾近滅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時的秦國正處在急切求變的境況,變法圖強已經成了唯一的選擇。而反觀其它六國,楚國幅員遼闊,七國天下鉅富,魏國輝煌餘暉,趙國胡服騎射,燕國地處偏遠,韓國自保有餘,只有秦國生死一線。渴求強大的秦國,更容易看到商鞅的價值。商鞅跟隨公孫痤,長期與秦國接觸,也更瞭解秦國的現狀。

商鞅去秦,是商鞅的選擇,去之前他自身也有衡量,只有秦國有可能舉國之力去實現商鞅的夢想。而秦國恰好需要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這像是一場命運的安排,商鞅與秦王,命中註定的配合。嬴渠梁就做了商鞅的伯樂,成就了千里馬,也成就了大秦帝國。


布穀鳥講歷史


如果你是老百姓,遇到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這樣喜歡開疆拓土的皇帝,你喜不喜歡?現在看,你估計喜歡,如果你是當時的老百姓,你肯定不會喜歡了,因為你的利益受到了損失。

因為開疆拓土,必然會濫用民力、增加賦稅、當兵打仗犧牲、治安下降等細節問題,而開疆拓土你並不能得到實際利益。

辛棄疾、陸游喜歡收復中原,但中原老百姓和南宋老百姓怕不這樣想吧?

同樣的,諸侯王肯定喜歡商鞅、吳起這些變法者,但是貴族喜歡他們嗎?顯然不喜歡,不僅不喜歡,那是人人得而誅之,

秦孝公一死,秦國貴族就將商鞅五馬分屍。

楚王一死,吳起就被貴族圍攻,躲進了楚王的停屍間,貴族冒著殺頭的危險,將吳起射成刺蝟,箭射王屍是死罪啊。

可想而知,貴族和利益集團,對變法者深惡痛絕,不僅商鞅這些人,就是像王莽、賈似道、王安石、張居正這些變法者,結局都很不好,原因也是一樣。

任何制度下,都有數量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當你要變法,都會拿她們開刀,損害他們的利益,你說,他們能支持你?

歷朝歷代,任何人變法,無外乎都是改變土地制度、賦稅制度、軍事制度、官制等,目的就是增加國庫稅收、減少冗官冗員、打擊權貴。

春秋到戰國,奴隸制社會崩盤,新的地主階級取代舊的奴隸主階級,原貴族就是奴隸主,它們是分封制的基礎,只要奴隸存在,貴族就是世襲的,這就是世卿世祿,這些卿大夫的權力來自於自己的地盤、人民、軍隊,並不是國君,春秋各國君主,正常死亡的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被卿大夫篡位,比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所以,貴族對於君主,實際上是一種威脅,君主需要改變選官制度,選拔寒門來當官,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取消貴族世卿世祿的制度。

商鞅變法和後來吳起變法基本都是一樣的,都是軍功授爵、土地私有制等,

實際上,法家人物很多,法家思想也是公開的,至少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人才,但是,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推行,這需要一個強勢君主的支持,並且他得長壽,讓變法完成。

國家強大基本上只對國君有利,對利益集團並不一定有利


南朝四百八十寺


簡單一句話說就是:商鞅是一劑猛藥,除了將死的秦國,別人不敢試!

小國家就不說了(商鞅本身是衛國人,沒在自己國家變法),單說戰國七雄。

首先是魏國。商鞅本身也是魏國的中庶子,他最應該服務的國家就是魏國,但是在商鞅之前,魏國李悝變法,很多新法都很先進,單單沒有對貴族的封地收歸國有,也是因為對貴族權利的忌憚。這種事情做不好,貴族會造反,廢掉王令立新王的。

魏國不敢,燕趙韓楚齊也都不敢。其中趙國有政變的傳統,收封地基本等於捅馬蜂窩。楚國國土太大,靠的就是四大家人多支撐,收封地基本等於亡國。

只有秦國當時內憂外患,國內貧窮,對外又征戰不斷,不變法肯定是死,變法圖強還有一線希望。秦國的貴族雖然也不願意交出封地,但是比起滅國來,還是交出封地來得更容易接受。但實際上最後商鞅也還是死於秦國貴族的復仇。

以上都是從局外人的角度分析的,真正從商鞅的角度看,理由只有一個。

實施變法必須有一個明君作為背後的支撐,七國當中只有秦孝公可以給自己的變法提供支持,其餘六國國君都不行,僅此而已。



貼士人生


首先,一個問題,讓自己國家變強不好嗎?答案是,不好。

其次,別國為什麼不收留商鞅?答案是,其一別國收留過商鞅,其次,商鞅不需要收留。下面來一個一個解釋。

商鞅變法,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人可能說什麼立信,有人說什麼法制。都不對,是支持,是秦孝公的全力支持。那麼,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不是“軍功爵”,而是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取代自古開始的貴族分封制。這一制度,是開了歷史的先河的。同樣,也得罪了全體貴族們。不僅得罪了秦國的貴族,同樣得罪了周王室和所有諸侯國的貴族。從這裡開始,除皇帝之外的貴族們,就不再享有代代相傳的貴族特權。

那麼這種變法為什麼不能在別國實行呢?因為別國貴族宗室,沒有斬自己一刀的勇氣,而秦孝公,有這種勇氣。直到後來兩千多年後,另一個人也沒有這種勇氣,那就是蔣介石。在民國危亡關頭,蔣說:“反腐亡黨,不反則亡國”,最後寧願亡國,都不願反腐。這是因為反的就是自己,或者說是自己人。秦孝公變法,首先祭獻的就是宗室和太子。這在任何別的諸侯國,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至於商鞅,他不需要別國的收留。商鞅本人,是相當有才氣的和相當的貪慾的。他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獲得豐厚的回報。商鞅本是衛國人,叫衛鞅,到魏國謀出路,魏國不能用。所以商鞅才到秦國,尋找出路。

商鞅的才氣,足夠他在任何國家獲得一定的位置。但都沒有秦國秦孝公給予的位置高,也沒有在秦國獲得的權力大。大到足以改變一個國家,一個時代。大到足以凌駕於所有此國宗室之上,大到一國太子也只能俯首低眉。這種權欲才是高鞅的追求。而不是被某國收留,做一個普變通通的小貴族。


歷史八卦陣


商鞅是衛國的公子,姓公孫,名鞅,從小喜愛刑名之學,先時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門下任責,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還沒有向魏王推茬,便一病不起,魏王去看公叔座,問他如果有不測,誰可以接替他為國家出力,公叔痤對魏王說他手下有個叫公孫鞅的青年,有奇才,你可以放心把國家交給他管理。魏王聽後沒表示,公叔痤知道魏王不想重用商鞅,在魏王將離去時,他支走身邊的人,對魏王提議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把他殺了,絕不能讓他出國,魏王表面答應。公叔痤隨後找到商鞅說明情況,叫他趕快離開魏國,但商鞅認為魏王不想用他,也不可能殺他,就沒有逃走。魏王認為公叔痤重病而犯胡塗。後來秦孝公下詔求賢士,商鞅聽說後就西去秦國,結識了秦孝公的寵臣景差,在景差的引茬下才得以見孝公,在秦實行變法。商鞅早期並沒有多少人識得他的才能,在秦變法後秦國逐漸強大,但變法得罪很多秦國貴族,嚴刑酷法也讓很多人不滿,孝公死後商鞅被人告發謀反,他逃到魏國後,魏國人因他背信棄義對魏國造成很大傷害而不願留他,把他送還秦國,商鞅回到他的封地後帶領部屬向北攻打鄭國,後被秦國軍隊打敗殺死。


日月同行天地廣


不是別的國家不收留的問題。一個國家尤其是在那個時代,主要還是一國之君說的算,如果國君沒有變化的意識或者強烈的要求和支持變法。再強的人也不可能去推行自己政治主張。

商鞅一開始到秦國,也不是一上來就和秦孝公談他的變法主張,而是先摸清楚了秦孝公的真實意圖,最後在說出了自己如何強大秦國勢力。後來秦孝公也是排除各方勢力尤其是老氏族的阻撓,全力支持變化。

如果秦孝公沒有那麼強烈的變法要求,後來大力的支持,商鞅就是想在秦國變法也不可能。

秦國當時是處於西部的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山東六國是看不起他的,而那時候的魏國才是戰國強國。秦國為了改變以往的地位,必須變法。後來,很多人才為什麼都去了秦國,比如張儀、范雎,這些本來也是魏國人,後來在自己的國家得不到重視,不都來到了秦國嘛。秦國要自強,很重視人才。

就像現在的企業和國家一樣,如果你重視人才,人家自然就會來了。築巢引鳳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秦國通過變法強大了,後來戰國的其他的國家也紛紛效仿通過一系列的變法走上了強國之路。

說白了,如果得不到領導的支持,變法就是扯淡。一個企業的變革和創新也是這樣,並不是那一個人能左右的,要看老闆是怎麼想的。決策者才是最主要的,變法者只是實施者罷了。

變法從來就是自上而下的。


lauchuanhu


商鞅太強大,駕馭不了就會反客為主!!


哦哦316


第一,山東六國不敢冒著得罪秦國而重用商鞅。如果重用了他,商鞅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

第二,商鞅的變法只針對貴族的分化,但是,山東六國的廟堂全有各國貴族結結實實把控,如果一旦重用商鞅,那局面不可收拾,甚至動搖國本。


春秋戰國歷史故事


根本性的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新的利益群體取代既得利益群體,沒有無法抗拒的壓力與強力支撐是不可能推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