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低風險、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有出現過暴雷,或是虧損的情況嗎?

用戶6630828077819


我印象中有。具體那一年那一品種記不清了。當時網上也是報道了。

記得當時也是網上看到的報道,說某銀行的一理財產品出現問題,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的人扔不掉,持續縮水。

當時很多人圍著銀行要說法,找賠償。還有人打算請律師起訴銀行,鬧得也是蠻大的。至於後來怎麼解決的我不知道,網絡上沒有進一步爆料,估計也是被老大壓下去了。

其實就這理財產品來說,其本身就有風險。我覺得我們的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的時候是有欺騙行為的,因為他們在推銷過程中故意把存在的風險給遮擋了,一味的給客戶傳輸一種購買理財產品就能穩定賺錢的思想,這其實就是在誤導客戶購買。而且我們國家理財知識的不普及情況,導致了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理財產品有風險,尤其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以為銀行的就是靠譜的,就是無風險的,這其實就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理財產品黑洞太大了,賣理財產品的故意隱藏其風險而鼓吹賺錢效應,買理財產品的不知道其購買的理財產品有多大風險,被人誘導而盲目買入。試想,如果真的出現系統性問題,將會是一場變革性的大問題。




一個人的浪蕩江湖路




就國內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銀行理財沒有出現過虧損或暴雷👌👌。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非常高。

特別提示——銀行理財是指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自營產品)進行的理財。

從過往歷史,銀行業的理財有自營產品和代銷產品。代銷產品指銀行作為第三方代理發售發行人設計的契約產品。代銷產品的管理歸發行人,而不是銀行,更不是銀行理財。這一點我們必須非常清楚。

歷史上,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確實發生過虧損和暴雷的情況,諸如2014、2015年就出現過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等代銷品種鉅虧事件。

因此,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分清楚是銀行自營產品還是代銷產品。

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沒出現過問題,但外資銀行理財曾出現過風險。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44只出現虧損,其中大部分為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佔全部到期產品的0.03%,虧損本金的平均償還率是89.24%。”

喜歡理財的人請記住這個官網。


2018年4月理財新規發佈,打破了剛性兌付規則,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也失去了保本外衣。隨著銀行理財淨值型產品越多,安全性仍較其他非銀理財要高。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