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能在建國後短短十年內,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強國?

雲石君


前面的回答已經說得挺好了,這裡做一點補充吧。

蘇聯從十月革命之後建國,到1924年成立蘇聯,到1936年時,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從革命前被歐洲視為落後國家的沙俄,經過短短十幾年時間,就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沙俄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比較高的工業化水平。雖然在歐洲眼裡,俄國一直是落後國家,但放在全世界範圍內來說,即便是沙俄時代,俄國的工業化水平也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工業發展比較快。革命後接收了這些工業基礎,這是蘇聯能夠迅速崛起的歷史基礎。

其次,蘇聯基本上全盤繼承了沙俄時代的領土,具有巨大的規模優勢。在沙俄時代,通過不斷擴張,到革命前,沙俄已經成了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面積廣大的大型帝國。森林、礦產、水利、農業和工業等各方面資源都非常豐富,可謂地大物博。英法等國需要通過對外擴張和殖民才能獲得的工業資源,蘇聯在本土就能獲得。因此,只要俄國完成組織體系的革命,國力就會迅速提高。

第三,社會主義的制度性優勢。我們現在常講,社會主義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其實第一個發揮這個優勢的就是蘇聯。正是因為革命後蘇聯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所以能夠通過全國性規劃來統一建設從重工業到輕工業、採礦、農業和商業,減少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重複建設和浪費,集中資源進行建設,把蘇聯地大物博的資源優勢最大化。

第四,同樣是因為社會主義的制度性優勢,蘇聯並未受到1929年全球經濟的太多衝擊。當時的蘇聯仍在恢復和建設時期,正在集中精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也沒有過多的捲入全球經濟體系,所以,當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1929年遭遇經濟危機,出現全球大蕭條時,蘇聯的經濟仍然在持續增長。其它國家的危機對蘇聯來說,恰好是一個超車的好機會,而蘇聯也確實抓住了這個機會。

第五,斯大林的正確領導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後世對斯大林有許多爭議,但無可非議的是,沒有斯大林,就沒有強大的蘇聯。正是在斯大林時期,結束了十月革命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逐步穩定了國內政治形勢,讓蘇聯變成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加強了全國的統一,從而有能力使全國變成一盤棋,可以按照中央的計劃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建設,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

第六,蘇聯是在一戰的炮火中橫空出世的,革命之後又經歷了長期的軍事鬥爭才排除了外部干預。這之後,蘇聯在外交政策上進行了調整,沒有延續一戰前沙俄與英國在遍及整個亞歐大陸進行大博弈的擴張政策,而是有選擇的支持各國革命,同樣起到了擴大蘇聯的影響,同時又牽制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作用,從而為蘇聯爭取到了一個能夠進行和平建設的窗口期。

也正是能夠充分利用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這個短暫的和平時期進行恢復和建設,才讓蘇聯能夠迅速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從而為接下來的二戰做好了準備。如果不是斯大林,如果沒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恢復和建設,如果仍然繼續與其它帝國主義國家進行爭霸戰爭,恐怕在德國的強大攻勢面前,俄國也撐不住,更不可能在二戰中把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變成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蕭武


俄國在1917年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開啟了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時代,即蘇俄時代。1922年,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首等四個國家合併,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聯。為什麼蘇聯在建國後短短十年內,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強國呢?我覺得主要是以下三點的原因:

1.蘇聯之前的沙俄留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很多人一提起蘇聯的建設與發展,往往會說蘇聯是由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先進的工業國,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沙俄經過農奴制改革後,國力開始增強。雖然速度慢,但畢竟是發展起來了。在一戰前,俄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五,歐洲則佔據第四名。而且,儘管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內部的革命,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遭到寫破壞,但是,俄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人才仍然還在,這些就為蘇聯後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二,蘇聯碰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斯大林上臺後,蘇聯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並將重工業定為發展的重點。1928年,蘇聯開始進行計劃經濟建設。但是這個時候,蘇聯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與圍堵,工業化進程緩慢。可是,這個時候,彷彿是老天給了蘇聯一個機會——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受創最深,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濟危機。由美國的華爾街引起的經濟危機,迅速發展到整個世界。這場世界經濟危機幾乎摧毀了西方列強的經濟,西方國家紛紛失去活力,像生病一樣疲憊不堪。在此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許多人才、技術和先進設備,源源不斷的進入蘇聯,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幫助,成為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因素。我記得《大國崛起》裡面就講述到斯大林風趣的對美國說:我要謝謝你們的人才和技術,正是因為你們,我們的發展才能這麼快! 可以說,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遭遇巨大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卻是風景獨好,不斷的建設。


3.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能夠集中大量的力量進行建設。前面我們提到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時,蘇聯這邊,蓄勢待發,開始了國家發展建設的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躍而起,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

我的觀點就是以上三點,有先前的原因,有老天爺的幫助,也有制度的優越性。有什麼不同看法的夥伴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


簡單平凡123123


蘇聯建國後短短十多年成為全球第二強國,其它方面的因素別的答案講的很多了,另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沙俄時代本就擁有非常良好的基礎,二是蘇聯本身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眾多的人口。

沙俄本身已經是一個相當發展水平的國家,落後只是相對於當時的英德等西方最發達國家

很多人印象中,可能覺得沙俄是個很貧窮落後的國家,比同時期的大清朝強不了多少。

但沙俄的落後只是相對歐美幾個強國,和當時的滿清完全沒有可比性。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沙俄的工業總量是全球第五位,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在當時來說最能代表國家工業實力的鋼產量上面,沙俄與法國基本相當。其它幾個值得一提的強國奧匈、日本、意大利,鋼產量與沙特相差很遠。

1913年,美國鋼產量3180萬噸,德國鋼產量1832萬噸,英國鋼產量778萬噸,法國鋼產量469萬噸,沙俄鋼產量423萬噸,奧匈鋼產量260萬噸,意大利鋼產量90萬噸,日本鋼產量26萬噸。

沙俄鋼產量與法國相差不大,與奧匈、意大利、日本相比,優勢巨大。沙俄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五工業國。

當然,沙俄的技術水平相比德國、法國、英國、美國要差一些,實際與法國的差距要比鋼產量大。但沙俄本身也已經有相當高的工業技術水平,能夠獨立設計建造戰列艦這種代表當時最頂尖技術水平的工業產品。

沙俄時代,俄國也已經湧現出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巴甫洛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全球來說也是最一流的科學家,科技上已經擁有相當高的水平。

(門捷列夫)

沙俄與當時的滿清王朝,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兩個國家,沙俄是遠遠比當時的大清朝先進發達無數倍的國家,不能用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去套用俄國。

蘇聯有豐富的資源和規模比英法德大很多的人口

蘇聯繼承了沙俄絕大部分的領土,是地球上領土最大的國家。廣闊的領土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英國、德國、法國的本土國土面積狹小,本土缺乏很多種重要的資源。如英法德當時都缺乏石油(英國的北海油田是二戰後發現的),法國缺乏煤鐵,嚴重限制了法國的工業發展。

相反,蘇聯絕大多數發展工業需要的資源都不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在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達到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決定一個國家實力最重要因素其實變成了人口。德國奠定對法國的優勢,美國超越英國、德國等國,日本二戰後超越聯邦德國等,人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1913年,俄國1.7億人,美國9800萬人,德國6700萬人,法國本土4000 萬人,英國本土4565萬人。可以看出,德國對英國法國的人口優勢明顯,美國對德國的人口優勢明顯。

沙俄雖然發展水平比起英法美德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本身已經有很高的工業水平,工業化進程也出於快速發展過程中,長期來說,發展潛力上至少超越德國問題不大。

蘇聯時代,相比沙俄,失去了波蘭等人口密集區,而美國的人口增加速度非常快,對於美國人口上沒啥優勢了,但對英法德人口優勢明顯。只要蘇聯發展到一定水平,即使整體水平差一些,但靠人口優勢超越英法德潛力很大。


仁勇校尉


蘇聯在短短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強國,其實就是蘇聯一些重工業產品比如鋼鐵,發電,機械製造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至於蘇聯的發達程度就談不上第二了,蘇聯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還是大幅落後於歐美,蘇德戰爭中,連蘇聯人自己都承認武器先進程度不如德國,

蘇聯的重工業在很短的時間大幅增加的原因並不神秘,就是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蘇聯統一調動國家資源,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這樣的成就是立竿見影的,效果非常明顯,不僅僅是蘇聯,就是其它搞蘇聯體制的國家都是同樣的經歷,

而在同時期歐美國家卻在鬧經濟危機,歐美髮展工業需要私人去融資和組織資源,組織生產,而且還要面臨市場競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一定能活下來,會破產倒閉,這是從單個企業說事,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各個企業自行生產,還會造成生產不足或者生產過剩,兩相對比,蘇聯體制一度很有吸引力,

然而蘇聯體制只是模仿歐美已經存在的事物,比如歐美有汽車,蘇聯也生產汽車,甚至生產更快,但是蘇聯體制無法創造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而決定一個國家實力和前途的卻是取決於這些未知事物,誰的創新能力強誰有未來,美國經濟引領世界就是美國創新能力引領世界,總是不斷的有新事物出現改變人民生活,

果然,蘇聯在經歷初期的風光之後,經濟失去活力,蘇聯人民長期面臨短缺之苦,最終在蘇聯解體時無動於衷,




萬事皆空70


這個問題的焦點應該是“為什麼蘇聯能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而非”怎樣成長為世界第二“。


那為什麼呢?


別的答案更多的講俄國如何剝削農業和農民,來換取高速工業化,那我就講講蘇聯到底有什麼樣的潛力,能實現工業的高速增長。


首先,蘇聯在物質上有成為世界第二的底蘊和潛力。俄國是我們這個星球唯一能在礦產資源上自給自足的國家。

他擁有的”已探明“煤炭資源佔世界第二位,鐵礦石儲量世界第三,石油儲量世界第7位,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它大部分土地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情況下的結果。


但俄國也存在短板,那就是與人相關的經濟。拿今天的國際形勢做個對比,當時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非常接近今天的印度,在蘇聯建國初期,1917年工業產值佔GDP比值不超過30%,而今天印度的工業產值也僅為GDP的28%。


1917年的蘇聯有80%的人從事農業,而2017年印度的數字也是近80%。而且1917年的蘇聯比2017年的印度更落後(這麼說好像有點奇怪),因為現代印度有比較發達的服務業,而蘇聯卻沒有,1917年的蘇聯,經濟產值中有超過半數是農業創造的。


總之,1917年的蘇聯,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儘管鐵路建設迅猛發展, 並修築了世界上最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但俄國鐵路運輸能力僅相當於只有800萬居民的加拿大。嗯,這點也像印度。有鐵路,但效率極低


從外國進口的不僅有複雜的機床、儀器、設備, 而且還有犁、打穀機、紡織簡易車床乃至鐮刀。, 俄國的工業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只佔 2. 7% , 又和今天印度所佔比例相似。


俄國人有80%從事農業,教育程度則勉強達到18世紀中葉英國的水平。


20世紀初的俄國很像我們今天的印度:雖然也算是大國之一,但工業和教育極其薄弱,雖然軍事強大,但實際經濟水平就是個第三世界國家。



俄國從彼得大帝時期就是這樣,有第一世界的雄心,但卻統治著一群第三世界的農民,俄國的精英人士和知識分子,又是和歐洲那些最先進國家同步的,比如列寧是大學法律本科學歷,妥妥的精英。他們當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國家落後到那個地步,


於是只有快速實行工業化,改變俄國的面貌。這一點不管是沙俄還是蘇聯,目的都是一樣的。






落後國家進行工業化,需要有一筆啟動資金,這筆資金用來買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機器,另外培訓技術人員等等。


歷史上工業化有三種手段:


一,傳統的殖民手段:例子就是英國工業化,英國工業化的起步是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後來才是殖民印度。憑藉武力,英國得到非洲的人力資源,去開發美洲的土地和礦產,然後運回廉價的礦產和糧食供應本國。本國再生產工業產品,賣給北美和其他殖民地。


這個過程從16世紀起步,到19世紀工業革命前,英國已經是歐洲最富裕,同時也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所以富裕的商人能開啟蒸汽機時代。


二,利用寬鬆的環境吸引外來投資進行工業化


這一點現代中國是個好例子,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沒有錢投資,於是開出優惠的稅收和土地政策,鼓勵外商來給錢建廠,僱傭國內的低價勞動力,做出的產品賣到國際市場。最後幾年過後,機器留下了,工人培訓好了,外商賺到錢走了,國內工業化水平就逐步提高。



但是以上的二種手段,對於20世紀初期的俄國都不適合。

殖民地已經開發殆盡,落後國家雖然還有,但需要和別國真刀真槍的打仗才能得到。比如為了爭奪中國東北俄國就慘敗於日本之手。


而且當時的國際形勢也不像今天可以自由貿易,在20-30年代歐美經濟危機加重,連英國都退出了”帝國特惠制“來限制美國,連英美都在爭奪市場大打出手,他們會讓蘇聯生產出的工業產品賣到歐洲和亞洲嗎?



所以蘇聯只有走向最後一步:剝削自己的農民和農業,以農民餓肚子的辦法,來強行進行工業化,雖然到工業化開始10年後,工業開始反哺農業,蘇聯人平均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但在這之前,蘇聯農民的犧牲是不可抹殺的。


閉家鎖的紅楓


蘇聯的確在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一切都與當時的特殊歷史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蘇聯建立在沙俄內外交困的時刻,正因為如此蘇聯建立後的首要目標就是使其快速的強大起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蘇聯在外交上與傳統的西方強國進行極大的妥協,為的就是為蘇聯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對外妥協的同時蘇聯對內採取了強有力的集權舉措,把整個國家的資源牢牢的掌握在政府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當然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就是與軍事密切相關的各類重工業,這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是必須這樣做的,因為蘇聯的社會主義體制隨時都有被西方推翻的可能。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蘇聯領導人必須採取極其強力的手段來促進蘇聯的快速發展,蘇聯也就在這樣的逼迫之下取得巨大的發展建設成就。

蘇聯在自己發展最關鍵的階段,西方也正處於危機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蘇聯才有與西方進行合作的可能,畢竟蘇聯可以舉全國之力拿出資金來向西方購買各類蘇聯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裝備,畢竟此時此刻資金對西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在互相都對彼此有所依賴的情況下,蘇聯與西方才能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這種合作就為蘇聯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聯也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不斷的快速發展的。

至於說蘇聯在十年之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這的確有點言過其實,蘇聯想要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還是比較遙遠的事,至少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人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在建國後的到二戰前的那段時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防止西方對它的顛覆與進攻。


異域邊緣


蘇聯不是第二強國。

30年代蘇聯利用經濟危機從西方大量引進工業技術設備,在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迅速實現現代化,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但是琪產量完全依靠擴大生產規模來實現,技術水平一直停留在20、30年代。

二戰結束時,蘇聯只是在陸軍和機械化步兵方面超過英國,在海軍方面還是一片空白。戰後的經濟發展也是依靠規模取勝。二戰期間的科技發明,蘇聯也是一片空白。所有的新技術都是美英德三國創造的。

蘇聯建國後10年並沒有達到第二的水平。


天明遙遙山海關


小時候,在課本上看到這樣的事情,經濟危機時期,資本家將賣不掉的牛奶倒進海里,老師說,這是因為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所決定的。可是,那時不懂得,本著天性,只覺得資本家原本可以將牛奶分給有需要的窮人們,如工人階級。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讓資本家們因機器工業而獲利更豐富,不過,處於被剝削的工人階級的遭遇卻不樂觀。這便催生了主張消滅私有產權,倡導公有制,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紅色意識形態在歐美國家興起。 這無不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封建及資本主義社會所不容,於是,他們為了已得利益及長久掌權,必然會鎮壓工人階級,而工人階級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益長期抗爭。

而一戰中, 歐洲列強為了應付戰爭,加大了對國內工業資源的掠奪程度,使得工人階級生存環境愈加不堪。在工人的反抗下,一戰末期,工人階級為代表的革命席捲了歐洲,其中就有俄羅斯的二月革命,直接瓦解了沙皇政權。而二月革命具有很強烈的紅色意識屬性,資產階級強勢鎮壓布爾什維克,並組建了僅有八個月的資產階級政府。之後,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紅色意識主宰了俄羅斯。

為了發展國家經濟,蘇聯版的俄羅斯帝國,採取了全盤公有制經濟。在以市場經濟、自由經濟的西方私有制社會里,可謂是別樹一幟。就連蘇聯時代之前的俄羅斯,私有經濟的路線與方向也和其它西方列強相一致。

那麼,蘇聯為什麼會與在工業發展道路上,全盤公有制,大搞計劃經濟呢?

俄羅斯之所以這麼做是因公有制正好符合了當時俄羅斯的國情。

第一,政治上極端集權的需要。

橫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地域遼闊,而正是這種大也使得國家結構十分複雜和民族也非常多,而主體核心板塊的東歐平原位於領土的西部,地緣實力也並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在多民族人口構成中,主體民族俄羅斯族也沒有壓倒性優勢。這導致了俄羅斯存在分裂的危險。所以,在政治上,俄羅斯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來最大限度的維持整個國家的完整統一。

而在中央集權的政治政治權力也要儘量直接掌控國家經濟,更是要將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牢握在手,這也就為俄羅斯全面實行公有制在經濟提供了政治基礎。而俄羅斯地緣和人文的缺陷非常嚴重,這就使得政治上的極端集權,而這種政治就需要經濟基礎做支撐。

第二,國家發展的特殊性所決定。

蘇聯作為一個擁有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地緣大國,對外拓展地緣影響力,來獲取“大國溢價”也成了必然。另外,地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的俄羅斯,不得不面對存在和世界大多主要勢力的結構性地緣衝突的事實。俄羅斯只有最大力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才有機會在帝國時代競爭中取得勝利。

在工業時代早期,一套完整且能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是一個國際能躋身於一流世界大國的重要體現。而當時,能達到這樣程度的國家只有地大物博的美國,老牌殖民國家英法而已,就算是德意日也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標準。

雖然,國土廣闊的俄羅斯的資源儲備絕是世界一流,能滿足自身工業發展的需要。但也正是因其太過廣袤的國土,使得資源不集中,零散於各地。再加上俄羅斯自然環境極端惡劣,且大量資源分佈在偏遠的凍土帶和荒漠中。這樣一來,俄羅斯的資源開發難道極高,運輸成本也會異常高昂。

在資本力量唯利是圖的本之下, 俄羅斯的資源開發顯得不太合算,開發動力不足,再則,也確實是力量有限。這種情況下,就需國家統籌佈局,最大限度的集中資源來開發國土。另外,從全局上高度規劃統籌,修建所需的基礎設施,從而來降低資源開發及運輸成本。

而成為國土資源開發的主體後,國家就有絕對控制整個工業體系的力量。

而在私有制環境下,因俄羅斯資源開發難度大及運輸成本高,為了獲取最大利益,資本家和企業極大可能會從國外購進相對廉價的資源,或者是遷出俄羅斯到其它國家生財。而兩種選擇都會損害到俄羅斯國家的整體利益。從社會財富金字塔的分佈形式來看,資本家和大企業掌握了國家的絕大多數財富,如果遷出俄羅斯的話,無疑是將俄羅斯的財富送給了其它國家。而若從國外購買資源,也就是說進口量增多,資金還是會大量流向國外,這會導致投入國土開發的資源越來越少,而直接制約了國力的增長,工業體系的健全程度,最終,在與其它列強競爭中敗下陣來。

而俄羅斯要避免落到被其它列強擠壓,發展公有制經濟,中央集權的政治直接控制國民經濟,才是最好的出路。

不過,公有制經濟的弊端也顯露了出來,經濟運行效率不是很高,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浪費也不少。不過,在工業時代中前期,工業規模的高速擴張彌補了下行的經濟運行效率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作為資源大亨的俄羅斯,也可以忽視資源浪費。

第三,被其它勢力合圍的地緣格局所決定。

19世紀中期開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競爭中,俄羅斯遠落後於競爭對手。而俄羅斯與亞歐大陸上不可避免的主要地緣勢力的結構性衝突,又使得其陷入到被全球主要列強圍攻的境地。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山脈、河流、荒漠、海洋等緣屏障的阻斷作用也越來越弱,這就加劇了各大文明勢力的交集和衝突。而俄羅斯的地緣區位和龐大的體量,共同決定了其它主要地緣勢力與俄羅斯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地緣衝突。

在這種不進則退的地緣格局之下,俄羅斯的選擇也就兩條路,要麼,壯大自己的國力,向外拓展,來獲得最大化的大國溢價;要麼,就淪為周圍列強合圍的獵物,被蠶食殆盡。顯然,選擇前者成為必然。

而如何才能壯大國力呢?那就是靠中央集權下國家掌握社會資源,來應對多方外部威脅。而依靠公有制經濟,才能使中央集權最大限度的掌控社會資源。

政治上極端集權、國家發展的特殊性,以及被其它勢力合圍的地緣格局,共同決定了俄羅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來推動國力的強盛。

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俄羅斯採取的公有制經濟是符合其基本國情的,這便有了短短二十年內,蘇聯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不過,隨著歷史環境的改變,公有制經濟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到蘇聯後期,曾經被捧上天的體制,卻成為了被人所唾棄的累贅負擔,到最後一定程度上竟致使了蘇聯解體。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公有制經濟在蘇聯的地位一落千丈?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75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國家統一調配資源,只允許農民保有維持生命體徵熱量的食物,以換取工業上的原始積累,由農業轉化為工業的資本積累,英國用了100年,蘇聯只用了10年這肯定是有人買單的!要問誰?呵呵!蘇聯人民啊!蘇聯十年之後成為全球第二大強國不假,但你忽視了一個重要對比環節,英國、美國完成工業化後人民自己手裡有多少錢?蘇聯完成工業化後人民自己手裡還有多少錢?蘇聯那10年餓死的人保守的說應該有300萬以上!換個直觀的說法你就明白了---蘇聯升為第二大強國,是蘇聯政府+全體蘇聯人民的錢來pk美國或者英國政府擁有的實力而已的障眼法。試問如果英、美也用蘇聯的辦法實行金融管制、物資管制榨乾民間一切資源為國所用再和蘇聯pk會怎麼樣?


玉面誠實小郎君12345


一句話還是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當然社會主義體制也有缺陷,同樣是蘇聯為什麼最後二十年竟葬送了蘇聯。就在於社會主義體制的疆化,並培養了一大批寄生蟲與酒鬼。該體制缺乏競爭力。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找到了一條挽救社會主義體制的道路,有效地克服了社會主義體制的疆化機制,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了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正因為此才讓西方感到恐懼與威脅,讓他們一向吹捧的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體制的優越性蕩然無存,反而將其弱點更加充分地暴露無遺,故西方才是哀鴻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