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希特勒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800萬之眾,納粹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武裝和擴軍歷程,其實是分波次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直到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總兵力才擴充至大約720餘萬人,但仍舊沒有達到800萬這個數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10萬人規模的陸軍,且不得有重武器(mg42成為通用機槍就是這麼逼出來的)。同時必須解散作戰指揮機構總參謀部,更不允許擁有海空軍。不過規模被壓縮至很小的陸軍,反而使這支小型部隊成為了“精兵”:只有普魯士精英軍官和軍士才能留在軍中,這種濃縮版的武裝力量在納粹德國後來的擴軍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33年希特勒上臺時,德國國防軍只有兩個軍司令部、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共計十個師的正規軍。從1935年開始希特勒秘密進行擴軍,到1936年完成第一波次24個野戰步兵師的增編,同時新編3個裝甲師、2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和1個山地旅,加上原有的10個師,德軍規模達到41個兵團單位約50萬人馬,並且這些師旅都成為日後納粹軍隊繼續擴編的基幹部隊,番號靠前。



隨著納粹德國逐步開始武裝擴張,先後吞併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區,戰爭資源和可動員人口進一步得到增強,希特勒擴大軍隊規模的腳步加快,至1938年底第二波次基本完成,德軍已經有6個集團軍司令部、21個軍級司令部、35個步兵師、4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5個摩托化師、3個山地師、1個騎兵旅。上述德國野戰陸軍共有156萬餘人,如果再計算海空軍的話,當在200萬人以上。

此時德國陸軍另有39萬左右的後備軍,加上黨衛軍、衝鋒隊等準軍事武裝,德國可動員兵力有330萬人,遠遠超過了一戰後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而對這種擴軍,其實英法等西方大國是基本掌握的,只是他們奉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對德國的違約睜一眼閉一眼。



時間進入到1939年以後,希特勒對波蘭的戰爭已箭在弦上,於是第三帝國進行了第三波次的軍隊擴編,希特勒決心動員700萬人分批入伍。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時,德國陸軍已擁有108個師230萬人,投入波蘭戰役的約為150餘萬;1940年,德軍發起西歐戰役時陸軍野戰部隊再度加強,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德軍投入作戰的為136個師330餘萬人,三軍總兵力在450萬人左右。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已經完成第四波次的擴軍,總兵力已達到723萬餘人,擁有坦克5639輛、飛機萬餘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餘門、艦艇217艘,其中野戰陸軍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含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步師)。



另有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此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5萬人。也就是說,從10萬人的陸軍擴充至7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時間。

納粹德國直到1943年以後才進行總動員,兵力再次膨脹終於突破800萬人,高峰時期大約1200萬人(1700萬是總動員數字),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所動員的兵力佔全國總人口的21.5%,這個比例已經非常之高了。


度度狼gg


這可不是一年所能夠達到的任務,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於德國人勢如破竹的拿下波蘭和法國,尤其是早期蘇德戰爭的時候,德國人那種碾壓的勢頭,所以讓人感覺德國人是一夜武裝到牙齒,這一點恐怕是大家最大的錯覺,雖然說德國人是一夜武裝到牙齒,但是很多地方都可以說是趕鴨子上架。

你比如說閃擊波蘭的時候,德國人那個時候可不是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甚至連後期大量裝備的中型坦克,三號坦克,四號坦克都沒有,只有一號和二號蘿莉型坦克,什麼叫做蘿莉型坦克?就是一輛坦克只有兩個人一個駕駛員,一個車長。

你所說的這個吧,百萬我相信應該是來自於希特勒的一句名言,就是德國人如果想要拿下全世界,就必須要有800萬的後備軍,確實,德國人是做到了德國人兵力最多的時期,總兵力1300萬,但是這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以後,德國人緊急擴充兵力所得到的一個數字,其中有多少水分,我相信不用大家去多說什麼。

至於說德國人早期靠什麼將10萬人的國防軍一下子變成200多萬的德國軍隊,這個兩百多萬是怎麼來的,是當時閃擊法國的時候,法國人和英國人一起統計的,德國人的兵力總數也是德國人必須要實行閃電戰的一個重要理由,兵力不足。

首先第一點,裝備,在裝備這方面來講的話,德國人的選擇就是在英國和法國的重型監視之下,選擇鑽空子,或者是直接欺瞞對方,用一些錯誤的數據去幹擾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判斷,來武裝自己的部隊,比如說著名的拿騎兵做未來的裝甲兵,先在騎兵上面去訓練,然後再後來等到條件允許了再去購買裝甲車,或者是不能使用重機槍,那德國人就開發出通用機槍就是mg42,總之,用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去武裝一支規模達到100多萬的軍隊,為接下來爆發的戰爭做好準備。

第二點,大量擴充人數,這對於納粹黨來講並不難,納粹黨招募軍隊人數主要兩種方式一,國防軍自己招人,這點得到英國和法國的金飾,所以這種事情暫且不用去考慮另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全民軍訓的這種方式,提高民間的軍事水平,與此同時,在自己黨內成立衝鋒隊,衝鋒隊能夠大量吸收優秀的青壯年勞動力,成為軍隊的一份子,這也就是為什麼黨衛軍成軍以後,國防軍會捏著鼻子認了這種事情,這樣輪到以前國防軍打死都不同意這個一個政黨竟然成立軍隊和我們軍隊來做抗爭。

第三件事情。德國人留下來的這10萬軍隊,事實上都是優秀的軍官,軍官能幹什麼?在秦末漢初,成勝吳廣的起義軍打到了咸陽城的時候,咸陽城裡面一支軍隊都沒有,章邯就告訴秦二世,你把正手在咸陽宮,還有力山大墓的那些軍官組織起來,一個軍官帶幾個奴隸,這樣的話瞬間組成一支強悍的軍隊,擊敗了陳勝,吳廣軍隊,然後殺了項羽的叔叔,優秀的軍官在軍隊裡面是一筆寶貴的寶藏,通過優秀的軍官或者是老並帶領著一些年輕的新兵,這樣的話,以舊帶新,把新兵培養成老兵以後,再去訓練一批新兵,軍隊的人數就會成一種幾何形的增加。

當然,對於德國人來講,他們也有必須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由,如果說德國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的悔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或者是沒有任何後悔,他是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會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種全民皆兵的情況,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簽訂的那個《凡爾賽合約》,根本就是一場20年的停戰,這也就是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底氣!


漩渦鳴人yy


在希特勒上臺前20世紀20年代,德國為了重整軍備曾經和被西方仇視的蘇聯有過一段親密的軍事合作。德國人在蘇聯訓練飛行員和其他軍事技術人員,研製《凡爾賽和約》禁止的重型武器,如飛機、坦克以及化學武器;蘇聯則從德國獲得技術和一些軍事理論學說。希特勒上臺後為了獲得軍隊的支持,一開始也默許這種政策,甚至不惜血洗自己的納粹黨組織衝鋒隊。當希特勒獲得1934年8月2日整個德國國防軍對他個人的宣誓效忠後,開始逐漸圖謀改變對蘇戰略。

“全面持久的戰爭需要付出大的經濟和財政力量,如果經不起那麼大的犧牲,人民和軍隊的精神狀態也會日趨低落,最終必然導致國家的崩潰。”這是作為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希特勒的深切體會。

基於這樣的理念,希特勒剛上臺時德國國防軍的總兵力雖然只有10萬人,但是其軍費卻超過同時期法國常備軍的75萬人的規模。充足的軍費使得德軍有一支規模龐大且獲得受過良好教育的軍官團,大部分軍官都接受將軍水平的教育。與此同時,德軍軍官的軍齡普遍在25年以上,士兵則在12年以上。經過一戰後兩屆政府的努力,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已經擁有全歐最雄厚的工業和強大的科技力量,為德國生產出來大量現金的技術兵器

希特勒上臺後,開始山東狂熱的民族復仇情緒。於是,德軍中那些經驗豐富的將帥們便著手構思德軍的作戰方略。在閃電戰和全面戰爭的德軍將帥的思路里,德軍要給對手以致命性打擊就要傾全國之力建立一支相比對手佔據優勢的首發突擊力量,在戰爭的第一天集中全部兵力兵器對敵實施快速突擊,在敵人戰爭潛力發揮出來之前就將其消滅。

有先進的軍事理論作指導、豐厚的工業基礎做支撐、精幹的軍官團具體實施,德軍總兵力在1939年擴展到422萬人,編為109個師,其中步兵師85個、山地師3個、摩托化師8個、裝甲師7個、騎兵師1個、預備師5個。800萬人一說是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前夕。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控制了東歐、中歐、西歐的大部,至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控制下的疆域面積從1937年的4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80萬,人口由6900萬擴大到7800萬。如果人口論支配算,德國可以支配2個億。煤炭資源產量、鋼鐵產量、石油產量分別達到4億噸、3200萬噸、810萬噸。戰爭的頭兩個回合使德國獲得了鉅額的資源,更加刺激了法西斯納粹黨的野心。

為了對付龐大的蘇聯,德國又開始新的擴軍行動。1941年蘇德戰爭前,德軍總兵力達到723.4萬人,擁有輕重火炮6萬門、坦克5600輛、作戰飛機1萬架。此事距離德軍從10萬人擴軍已經過去了6個年頭。

隨著閃電戰在蘇德戰場上遭到嚴重挫敗,德軍深陷戰爭泥潭,到了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德國的戰爭機器再次開足馬力運轉,兵力擴大到800多萬。但是因為使了反法西斯同盟已經牢不可破,特別是當面的蘇軍也擴軍至這個規模,德國法西斯走上滅亡之路已經是必然。


大將軍威武K


希特勒,一個普普通通的美術學院學生躋身到世界霸主,並且人民崇拜他,說明他的才華和能力讓當時的德國人民信服。那麼希特德是如何魔術般的改變德國軍事力量的呢?讓德國軍事力量從弱小變強大,再次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1、傾國家經濟重整軍備

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由於經濟發展受限,德國的總體經濟政策只能建立在和平國家的經濟需求上的。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稱作“命令經濟”。並且德國也開始為重整國防軍隊而秘密努力,德國經濟開始向發展軍備的方向轉變。到了1936年,德國的軍備力量已經趕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英國、法國等國的軍備力量,其軍費開支達到600億馬克,相當於德國國家生產總值的15%。如此強大的經濟支持是希特勒強化軍隊的最大支撐。

2、恢復人口

1933年,希特勒頒佈了新的人口政策法規,為了鼓勵多生多育,施行很多獎勵政策,如發放婚姻貸款、發放多子女生活補貼、減免多子女家庭稅收、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貼、頒佈《減少失業法》等。這些鼓勵政策的確起到增加人口的作用,為後期的軍隊擴張提供了人員保障。

3、秘密訓練軍隊

《凡爾賽條約》中保留的10萬軍隊希特勒沒有荒廢,而是秘密讓馮.西克特訓練,10萬軍隊被訓練成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他們個個都是精英,成為了德國軍隊的支柱。

4、廢除《凡爾賽條約》

1935年,希特勒下達了德國軍隊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將軍隊由10萬擴充至30萬,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限制。

5、頒佈一系列徵兵法令

同樣在1935年,德國實施了《普遍義務兵役法》和《國防軍事法》,規定年滿20-45週歲的德國男子必須接受義務兵制,參加徵兵,且退役後隨時能被徵召入伍,所以德國在二戰中能徵到500萬兵力也不足為奇。


臨城戰史


德軍從來沒有從10萬人在一年內擴充到800萬過。

在納粹上臺前,德國陸軍員額為11.5萬人,編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佈德國開始重新武裝。從希特勒宣佈德國重新武裝開始,德國陸軍花了17個月將原來的10個師擴充為36個師,根本不存在什麼一年內擴充到800萬人的問題。



實際上即使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軍就一直在偷偷為重新武裝做準備,魏瑪共和國時代,德軍被禁止採取徵兵制,並且禁止組建總參謀部,而德軍也沒有束手待斃,而是儘可能把11.5萬的條約員額玩出了花,一方面德軍對現役軍人進行各種超標準的培訓和訓練,使其能夠勝任未來重建所需的高級職務另一方面,通過滲透和扶植警察和各類準軍事力量(黨派武裝)之類,保存離開部隊的陸軍骨幹人員。同時,通過國際合作和國外投資收購的方式,在國外研製和測試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的坦克,重炮,飛機,潛艇等裝備。



所以在希特勒宣佈德國重新武裝之後,以魏瑪時代的德國國防軍“十萬大軍”作為骨幹,很快就搭起了36個師的架子,同時恢復徵兵制,通過徵兵將這36個師的架子填滿,剩下的就是對新徵新兵進行訓練,並在17個月內完成了36個師的組建和訓練。

魏瑪時代的德國陸軍

這之後就是再從這36個師裡選拔骨幹進行高一級培訓,再以這些骨幹搭配以新徵士兵組建新的師和軍,同時抽調人員通過援助弗朗哥,來檢驗新的戰術,獲取實戰經驗,19378月年德軍又組建了兩個軍,1938年又新建4個軍,應該說,德軍在從1935年3月正式宣佈重新武裝開始,到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動員擴軍步伐一直走的非常穩(和平時期動員到波蘭戰役前,波蘭戰役到法國戰役以波蘭戰役老兵為基礎走進行了動員擴充,法國戰役到巴巴羅薩之前再次進行了動員擴充),除了第一步從10個師擴充到36個師的步子比較大之外,一直都是在不影響現有部隊實力的前提下逐步擴充而來,根本並不存在什麼1年時間從10萬擴充到800萬的騷操作,實際上,德國陸軍整個二戰期間動員員額也不過1300萬左右而已。


DDG的老船塢


希特勒通過瞞天過海的方式,秘密擴充國防軍。

眾所周知,一戰後的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軍隊數量限制在10萬人。

希特勒上臺後,為擴充軍備,首先需要給國防軍將領們希望,國防軍將領受到希特勒把德國打造成一流強國的鼓勵,無條件支持他的對外政策。

在國際社會中,希特勒大力宣揚“和平與裁軍”,在希特勒的鼓吹下,英國原則上同意德國享有與其他國家平等軍備的權利。甚至英國提出德國、法國、波蘭、意大利等國將陸軍限制在20萬,要知道德國陸軍僅10萬。

希特勒隨後大肆鼓吹德國與其他國家享有平等軍備權利,法國對此強烈反抗。希特勒利用退出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作為威脅,更誇張的是,將決議讓德國人公投,尤其選在德國一戰戰敗日,狂熱的德國人支持希特勒,退出國際聯盟。

就這樣,希特勒名正言順退出國聯,在1933年底提出擴軍計劃,計劃在1938年底達到兵力30萬,但這一計劃在1935年便實現。

德國國防軍到1939年達到275萬,並非如題目所說,一年時間達到800萬。


五味社


一戰時,德國是戰敗國,不要說是擴充軍隊,即便衝鋒槍、重機槍這般步兵槍械都不允許生產和裝備,坦克、裝甲車都不準擁有,空軍發展受到極大地制約,海軍也只能保有10萬噸的水面艦艇。

此外,德國被剝奪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以及1320億馬克高昂的戰爭賠款,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

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後,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德國經濟步入快車道,戰前已經沒有失業人口,甚至使用了外來的勞動力,重新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

希特勒宣佈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因此,德國軍隊的規模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二戰前夕只有10萬部隊,一年之內就迅速擴展至800萬軍隊。

德國宣佈與奧地利合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臺德部分地區,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至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擁有了包括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師在內的190個師,總兵力約730萬人,擁有坦克4300輛,50毫米以上火炮4.7萬門,作戰飛機4980架,水面艦艇192艘的龐大軍力。

德國軍力的擴張,是希特勒上臺以後的必然趨勢,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制約,讓整個日爾曼民族陷入深深的挫折感,希特勒解決了德國的經濟問題,就向軍事領域擴張,準備雪恥一戰戰敗的恥辱。

希特勒上臺包括擴軍,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可謂德國上下的共識,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蘇臺德地區的順利,閃擊波蘭的成功,吊足了希特勒和德國上下的胃口。

打敗了西歐列強法國,更是將德國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向了高潮,於是,就有了蘇德戰爭的萬劫不復,希特勒率領德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終,德國又成了戰敗國,並被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


國平軍史


在二戰中德國擴軍多數是依賴俘虜,例如當紅軍士兵被入侵的德國軍隊俘虜時,相當數量的戰俘開始立即幫助國防軍。除了與納粹結盟的部隊外,俄羅斯人還擁有“德國最大的外國輔助部隊,人數超過100萬”。許多外國志願者都參加了武裝黨衛隊或國防軍的戰鬥。

一般來說,非日耳曼軍隊被允許進入國防軍,而日耳曼志願者則被招募到武裝黨衛隊服役,作為未來宣傳驅動的“泛日耳曼軍隊”的一部分。除了幫助德國人進行戰鬥外,被佔領歐洲的外國輔助部隊在被佔領土上強制執行秩序,監督強迫勞動,參加反黨派戰爭,多達一百萬被俘的俄羅斯士兵改變了立場。


老劍客看球


這個問題其實十分簡單,現在的日本自衛隊也可以做到,具體操作方法是正規軍隊裡的軍人全都是軍官,這就相當於有十萬的軍官長官,打仗的時候只需要招普通士兵就行了,而二戰的德國,全民都開展了軍校,訓練人民,使人民個個都會打仗,所以到了打仗的時候,人民就可以直接武裝上戰場,導致部隊滾雪球似的壯大


真實軍迷


德國解散大部分軍隊後,大批的退伍軍人加入了各種社會組織,衝鋒隊和黨衛隊就是其中之一,而德國陸軍對這一情況是樂見其成的。

所以儘管表面上德國陸軍只有十萬,但是加上這些社會組織的武裝,實際軍人數量規模十分龐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