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平安市場是斜對門 文

我們與平安市場是斜對門   文/侯丹

1949年5月23日,西安解放的第三天,我所在的西北文藝工作團進城,我們的駐地是“武廟”。

走到東大街,因為不認路,詢問得知案板街有個“平安市場”,從東門進、北門出即到武廟。雖然我們到時是晚上,平安市場的店鋪緊閉,但初步印象這個市場不小。西工團駐地“武廟”,與平安市場是斜對面。自此,我就成了平安市場的常客。

平安市場有東、北兩個門,一通西一路、一通東大街,是個長方形。東邊一排是店鋪,銷售布匹、鞋帽、臉盆、掃帚等日用雜貨,可以說是“日用品大全”。中間一行是飯鋪,經營陝西地方小吃,西邊則是小攤點,賣棗沫糊、油茶、麻花、豆腐腦之類。北門西邊有一座小樓房,西工團美術組暫住。美術組的程同志還給我畫了一張頭像,貼在牆上,後來給了我,印象深刻。解放初,西安街頭擺地攤的不少,在易俗社學生宿舍牆下面,我就看見有兩個小攤子,鋪一片舊布,賣家席地而坐,擺放著一些瑪瑙玉器、鼻菸壺、硯臺等小掛件古董。我路過經常好奇,蹲下看看。現在想起來,覺得那裡面說不定還有真東西,但遺憾的是不識貨,也買不起。

平安市場晚間,北門外常有一個賣燒雞的。我看見他一手提籃,胳膊挎個木架子,到北門口放下籃子取出盤子,燒雞按部位擺得很整齊,再點上小油燈開始叫賣。旁邊是賣饊子夾燒餅和茶雞蛋的,離老遠就香味撲鼻,抵不住誘惑,我就買了一小片雞解饞。那時候我們實行供給制,每月只發一點買牙刷、牙膏的錢,所以我們口袋多數是空的。我最愛喝棗沫糊,紅紅的、黏黏的、甜甜的,幾分錢一碗,站著就喝完了。至今想起,還不由得想舔舔嘴唇。

上世紀50年代後,公私合營,平安市場成了西安市日用工業品銷售商場,平安市場成了平安商場。這裡人頭攢動,銷售火爆。那年月,工業品奇缺,尤其是高檔物品,需發票證分配。單位領到票證,再實行抓鬮分到個人。有一次我成了幸運兒,抓到“東方紅”牌的縫紉機,提貨就在平安商場。我們全家四口一起出動,去迎接這位“貴賓”。不料到了櫃檯,售貨員說沒貨了。但他又說,剩下一臺有點毛病。隨即他搬出來讓我們看,只是臺版右角上有點劃傷,他如果不說,我們根本發現不了。售貨員又說,如果不嫌棄,給你少收點錢。我被他的誠信感動了,二話不說,掏錢提貨,喜氣洋洋搬著“東方紅”回家了。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上世紀70年代,我在東大街“青年服裝店”為母親定做了一件藍呢子外套,取衣服時,店家坦誠地告訴我說:不好意思,剜釦眼時失誤,有兩顆距離有點誤差,應在手工費上打點折扣。我愣了,如果店家不說,我哪知道這個問題。遇上這一前一後兩件事,對那時候商家的“誠信”印象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