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舒王定名”這場朝政大戰中,小公爺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幸福的娛樂者


在一場“舒王定名”的朝政風雲中,小公爺齊衡可謂佔盡了“風頭”。朝堂之外,運籌帷幄,奔走告知,為太后據理力爭;朝堂之上,感冒天下大不為之罪,言辭灼灼,慷慨陳詞,舌戰群臣;好一個公正不阿,心懷天下的諫議臣子!那麼在這場新帝和太后的拉鋸戰中,他到底扮演了怎樣一個角色呢?

我們先看看,在利益各方眼裡,他到底是什麼樣的角色,自然而然也就一目瞭然了!


在新帝趙宗全的眼裡,小公爺完全站隊老太后,是老太后權利的擁護者。朝堂之上,竟然公然讓官家稱呼自己的親生父親舒王為皇伯。真是讓人貽笑大方了,這個小子太不知輕重了,單純的讓人可憐,而不是可愛了。

同在堂上的盛弘都嚇的臉色發青,渾身顫抖不已。估計心裡都在暗自慶幸,幸好這不知死活的傢伙,沒有成為盛家的女婿,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還不夠,竟然參本國舅爺,韓相公等一眾開國功臣,簡直是有九條命都不夠殺得!最後一招更讓人不可思議,在要求太后垂簾聽政未果之後,還帶頭辭官,皇帝直接就允諾了!人家老看你不順眼了,還在那裡嘚瑟,真是腦子進水了!

在太后的眼裡,小公爺還以為自己就是根救命稻草呢?他錯了,他就是一枚棋子。明明是太后親自在韓相公寫的手諭上籤的名,卻要向小公爺訴苦一番,說什麼人家灌醉她騙取的。哎!傻得可憐!朝堂之上,他不分青紅皂白,就將矛頭直指韓相公,國舅等一眾人。

一時之間無法手收場,只能請出老太后上庭作證,老太后上來後,則演了一場裝傻充楞,轉可憐,博取同情的戲碼。完全沒有替小公爺解圍的跡象,眾人方才恍然大悟,中計了!

小公爺仍舊在垂死掙扎,真是不知死活,無可救藥,就這智商,真夠讓人著急的!難怪明蘭果斷放棄了呢?


在平寧郡主和齊國公眼裡,這還是自己的孩子嗎?氣都被氣死了,這明顯就是帶著全家往火坑裡跳的節奏,擋也擋不住。

平寧君主看的清清楚楚,這哪裡是諫言,明明就是為了發洩自己心中那點不快,怨恨,對盛家和顧家的不滿。哎!一個被仇恨衝昏了頭的孩子,還有什麼不能做出來的!


齊國公只能說了一番自己安慰自己的心靈雞湯:有些教訓,即使一字一句的背下來,也不一定弄明白,需要走出去,闖出去,歷經事情後方能靜靜的想明白。哎!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而在整個汴京城裡,小公爺似乎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一個消遣。就像大家口中所說的,有人都看清楚了,只不是一場戲,總會有結果了。


只有小公爺這個愣頭青還認看不清形勢,拎不清主次,在中間瞎攪和!曾經溫潤如玉,風度翩翩的小公爺,此時此刻儼然成了一個笑話,一個天大的笑話!

就連皇帝妃子都明白,這是皇帝的家務事,人家愛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和其他人有什麼關係呢?哎,小公爺呀小公爺,你連一個女子的眼界都不如!

看完了這些,大家應該對小公爺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扮演的角色一目瞭然了吧!他本可以像盛家父子那樣置身事外,但就是因為心中滿腹的怨恨,就經大家所說的“愣頭青”一樣,搞不清楚狀況,活活淪為一他人的工具,整個汴京的一個笑話!

那麼你是怎麼看待小公爺在這場朝政風雲多扮演的角色的呢?


禾苗苗苗


昨天的戲還是很有看頭的,可惜背景沒任何交代,一上來就和盤托出的,真以為吃瓜群眾們都是歷史系小博士呢!我們充其量就是普通的宮鬥編劇水平,真的希望正午陽光的編劇能比我們棋高一著,至少讓劇裡的角色都雙商在線,起碼也是女版《琅琊榜》吧,目前雙商堪憂、空有氣節的齊衡+雙商在線、木有情感的明蘭+撒嬌打滾、深陷愛情的二叔=……?

希望做好課前課後的輔導背書和背景介紹,別再像昨天那樣裸奔了,看著好累!為了對得起朱一龍半年努力拍出的‘’複雜多樣性‘’角色,小編不得不做點功課看劇,以認真的態度來回饋他……

真實背景介紹:

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宋仁宗無嗣,死後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

關鍵詞一:兩宮失和

英宗即位之初,曹太后垂簾聽政,兩宮嫌隙萌生,關係緊張。為調解矛盾,韓琦和歐陽修對曹太后說:“您侍候先帝仁宗這麼多年,您賢德寬厚、仁慈通達,為什麼現在會和兒子過不去呢……”他們又對英宗說:“母慈子孝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稱道啊……”

關鍵詞二:“濮議之爭”

濮議,是宋英宗對生父尊禮濮安懿王趙允讓的討論,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侍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及司馬光、賈黯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而中書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

前面不贅述了,直接上高潮部分——中書大臣共同議事於垂拱殿,當時韓琦正在家中祭祀,趙曙特意將其召來商議,當時即議定(英宗趙曙的生父)濮王稱皇考,由歐陽修親筆寫了兩份詔書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並交給了英宗一份。到中午時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將一份封好的文書送至中書省,韓琦、歐陽修等人打開文書,相視而笑。這份文書正是歐陽修起草的詔書,有了太后的簽押,英宗便立刻下詔停止討論。同時又將宰相與執政們召來,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緒,以穩定時局。英宗最後採納歐陽修等人的意見,貶呂誨、呂大防、範純仁三人出外。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議”事件,史稱“濮議”。

看出來了麼,人物原型

趙宗實=宋英宗(新皇帝)

齊 衡≈呂大防、司馬光(保皇派)

顧廷燁≈韓琦、歐陽修 (維新派)

司馬光、范仲淹保皇派

而當時當權的宰相韓琦和副宰相歐陽修覺得不應該用這樣的虛禮來約束皇上,於是引經據典,上書反對皇帝稱自己的父親為“皇伯”。因為宰相和副宰相都掌握實權,他們這樣一上書,皇帝覺得這事基本就成了,但是沒想到因此招來了更大的風波,一時間群臣紛紛上書,痛罵歐陽修和韓琦,甚至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上書批判歐陽修”妄引經據,以枉道悅人主,以近利負先帝,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棄”。兩派鬧到不可開交,於是司馬光一派只能請出曹太后,結果曹太后氣憤了,翅膀硬了,想認自己的親爹了,沒門。於是曹太后下懿旨,把宰輔罵了一頓。皇帝一看太后出面了就擱置了以後再說吧。這時候,宰輔給英宗出了一個主意,只稱濮王為皇,不稱“皇考”,只稱呼“親”……但十八個月後依然還是出現了前面高潮的一幕……

值得注意的是英宗後期重用司馬光,設局讓其專修《資治通鑑》……看來後期齊衡起復有望,畢竟經過一番民間歷練,升官發財死老婆的厄運總會被破除的,我的追劇之旅終於有了點希望……

韓琦、歐陽修維新派

這樣的變通直接就導致御史臺集體辭職,皇帝挽留這些人,這些人開始公開叫喊“不罷黜韓琦歐陽修,絕不復職”。而韓琦和歐陽修也來氣了,跟皇帝說“我們是忠是奸,皇帝您心裡清楚,如果您認為我們有罪,那就罷免我們留住御史,如果認為我們沒罪,那就請皇帝聖裁”。皇帝當然要用自己的人了,於是把御史們全罷了官,於是下旨,把司馬光,範純仁,呂誨等人都免了官。誰知當年天降暴雨把汴京給淹了,連皇宮裡都盛滿了水,皇宮開門排水又淹死了好多侍衛,緊接著天上又出現了彗星。古代都講究,皇帝如果有失德的地方,上天就會降下災患。於是群臣又開始紛紛上書,讓宋英宗下罪己詔,並且罷免丞相。紛亂之中英宗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連氣帶病駕崩了,大禮儀之爭也煙消雲散了……

雖然政見不同與私交無關,司馬光與歐陽修互相攻擊邪佞,卻私交頗好,歐陽修更推舉政敵為宰,這就是文人風骨,切勿以小人和女子之見,隨意辱罵言官文官,尤其是齊衡!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

以新皇為代表的實幹維新派,和以舊禮法為原則的言官保皇派的各種鬥嘴吵架裡——新皇以父之名想拿回皇權,禮法舊制也是太后們的藉口,實質上是爭奪皇權的交戰,二叔和齊衡也是雙方最強匕首,不能藏鋒只能硬上!新皇對二叔還有憐惜之情,雙簧而已,太后則把齊衡這把新刀拿來剁肉,好在他為人剛直,總有迴旋的一天!新皇和太后的關係,就像慈禧太后對親侄子光緒帝那樣——愛恨交加!明明皇位都給了,就是不給實權。搞得保皇派和維新派天天打架,明著是為宗室家法和江山社稷,其實都是一己私慾——誰讓她們都不是親媽呢!往好了說,她們都想有善終好果,不想活著受辱,唯有大權在握!往壞處想就是想控制傀儡,做武則天‘’牝雞司晨‘’青史留名……齊衡不懂官場潛規則,上趕著躺槍,二叔為了溫柔鄉也樂得‘’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再有人還是往死裡罵齊衡不識時務,那就看看沒有言官的‘’一言堂‘’是多可怕的吧……

一個漫長的番外,請不要罵小編,小編也不容易的……

明朝大禮議: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間的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在皇統問題上的政治爭論,原因是明朝明世宗嘉靖皇帝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統治階級內部在皇統問題上的政治論爭。鬥爭的焦點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此事件不僅對嘉靖年間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對整個大明王朝的言官體系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朱厚照沒有子嗣,所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等人根據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選定了朱厚熜為繼承人,是為嘉靖皇帝。在楊廷和的授意下,禮部尚書毛澄會同公卿臺諫等60餘名官員組團上奏章,奏章內容很簡單:嘉靖皇帝要尊孝宗為皇考(父親),稱自己親生父親為皇叔,親生母親為叔母。

嘉靖皇帝勃然大怒:父母是能隨便改的嗎!有人站出來說:“西周時,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孝宗是大宗,你爹興獻王是小宗也。有大就不能入小,嘉靖當皇上繼大統,即入大宗,自然要稱孝宗為皇考,天經地義……”面對群臣的上書,嘉靖選擇硬來,直接下聖旨為生父正名分,但是被楊廷和用封駁權給退了回來。硬來不行,那就來軟的,嘉靖重賞楊廷和,而且還對他十分恭維,但這個方法也沒有奏效。最終嘉靖想到了以“辭職”的方式威脅楊廷和,面對這一招,楊廷和選擇退一步,把嘉靖皇帝父親的的“興獻王”稱號改為了“興獻帝”。首輔們的更年期碰上了嘉靖皇帝的青春期和逆反期,這可真是能折騰!

經過三年的大禮議,最後以君權的高壓制裁結束了這曠日持久的宮廷內鬥,今天看來是男人吃多了撐的鬥嘴,實質確是世宗通過議禮之爭,打擊楊廷和等先朝閣臣和言官,確立和鞏固自身的統治,推行新政的手段,是一場相權和皇權的爭鬥角力,是十五歲的小狐狸對五十歲老狐狸們的雙商在線的終極對決……

嘉靖皇帝朱厚熜羽翼豐滿,並且由議禮的過程體會到了如何行使皇權的無上威嚴,此後變得獨斷獨行、一意獨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會下獄廷杖。大禮議加強了皇權專制,促成了朱厚熜剛愎自用的政治作風。也使得楊廷和明世宗兩人形同陌路。楊廷和被削官為民,更中斷了楊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後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議禮派“以片言至通顯”,朝野上下都把主要精力集中於議禮,進而擾亂了政、經的進步改革;由於只要順著嘉靖皇帝的意便可飛黃騰達,甚至一躍巨卿宰輔,因此諂媚之風開始盛行;議禮兩派黨同伐異,勢不兩立,因此釀成黨爭之風,內閣14個輔臣中,如徐階、夏言、嚴嵩、高拱等,有9人是通過撰寫青詞起家的。所有這一切都加重了朝政的腐敗,世宗日漸腐化,大肆興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長生不老之術,此後明朝政治風氣愈發頹廢,由盛轉衰,為了誰是親爹而製作的多米諾骨牌,就此壓倒了一個辛苦建立的朝代……

做了那麼多功課,言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們是新舊帝后皇權之間的平衡人,是相權和皇權的制衡者!明朝的皇帝們隨意斬殺言官,重用官宦,創立東廠西廠的‘’汙、彎、黑‘’,來代替言官的‘’清、直、白‘’,是他們亡大明的根,這也是為什麼朱三太子在南方折騰不起來的原因,南方氏族大夫對明朝皇帝涼了心!而再看北宋過度到南宋,不知道有多少文臣武將的勞心勞力,皇帝對言官文臣的態度和因果報應由此可見!

而像齊衡這樣的人,是天生的言官材料,身為諫院言官,勘正帝王進獻諫言是他的天性和本職!他不為太后為公理,不畏強權為弱勢,不愛富貴惜名節,正派剛直,介直敢言,文人鐵骨,秉直行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也多虧齊衡從小受到的教育,做為遵循禮法,又忠直耿介的‘’純臣‘’,我相信他確實是不適合明蘭這種身段柔軟,有著超強彈性的女人,他更適合找個他母親那樣剛直有原則的女人同進退!

在他一是一,二是二的眼裡,明蘭是狡猾可愛的‘’小騙子‘’,太后是可憐的‘’孤寡‘’,曼娘是生育二胎後慘遭拋棄的‘’可憐人‘’,也許有人嘲笑他的雙商,但我要說他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一直在努力求證,反覆的確定明蘭心中的想法後,才去一步步實施求婚方案——他出生高貴但卻及其尊重女性,雖然他迂腐的失敗了,但他一直光明正大不曾傷害明蘭的權益,而二叔卻憑著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見不得光的伎倆抱得美人歸,這真是徹頭徹尾的諷刺和三觀倒置,怪不得大家紛紛棄劇!

齊衡很負責的去當面問太后,又去了御膳房詢問,朝堂上再次當面求證太后,三番兩次、光明磊落不怕得罪同僚的朝堂詢問,他絕不冤枉任何人難道不可敬麼?!而且即使不為了太后,他也會直言不諱,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他的清明與理想建立在禮法的基礎上,而不是人情關係上的,一根筋的做派迂腐的有點像海瑞,但卻讓同僚們心嚮往之,這也是他短時間內,就能得到朝中言官人心的極大魅力,不服不行。

至於曼娘,我真的替他們委屈,沒開上帝視角的齊衡,只是怕明蘭被二叔糟蹋成第二個曼娘,而在朝堂上陳述了事實而已,就被吃瓜看戲的群嘲到體無完膚,甚至被夫妻倆輪流強叫‘’二叔二嬸‘’!而曼娘我至今也沒看出她到底害了誰,段位不高的自保者而已,連生兒女卻被奶媽瞧不起,妓女出身讓她永世不得翻身,她只是想上位的外室,唯一過激的也就是被逼成了‘’祥林嫂‘’差點掐死親女兒而已,這形象更像是被逼上了自殺之路的抑鬱二胎媽媽,攜子跳樓的即視感……我的三觀啊,真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劇出了問題……我不寫了,再寫會被群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