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抗倭戰爭中,日軍與明軍的熱兵器有多少差距?

王若雲


在步兵武器來說,日本軍隊是要超過明軍的。明軍是輕型火炮有優勢,比如佛郎機炮和大將軍炮,但是也不具備破城的能力。

朝鮮史料《亂中雜錄》記載:“賊丸如雨,天兵被害不知其數”。《宣廟中興志》記載:“賊入保內城,放丸如雨,天兵不能近”。這些都記載了當時明軍也很難剋制日軍火槍。

比如在島山石城圍攻戰,明軍沒有重炮,只能靠一些小炮掩護。但是“肉搏攻城之際,賊放丸如雨,發無不中。明兵中丸者幾至五百,竟不得登城......。” 最後明朝大將麻貴便“日出遊兵挑戰,或變陣而佯退”,想把加藤清正逗出來,打野戰,但加藤清正就是躲著不出來。無論如何也打不下去,麻貴最後也就只能撤兵了。

後來,日本人還真出來過一次,在9月21日,日軍衝了出來,當時的朝鮮官員李時言說:“臣曾從島山之戰得見,麻貴所率韃子二百餘名,皆持環鞭,亂打如雨疾雷。(日本兵)不及掩耳,銃筒亦不暇放。賊兵之走,亦如我國人之走。以此見之,銃筒於馬戰,亦末耳”

就是說,明軍麻貴帶領200多蒙古騎兵來挑戰,這些人都拿著長長的環鞭。日本人還想在玩一次長筱合戰,以火槍輪番拍射打敗明軍的蒙古騎兵。結果騎兵一共衝鋒,鞭抽馬跑,日軍還沒擺開火槍呢,就被一頓鞭子打敗了。

但是,日軍一進入堅固設防陣地,明軍的辦法也不多。比如:“賊窟銃丸如雨,才進木柵外,不得更進,昏後各兵更欲前進,而賊放火炮,諸軍退縮。”

明軍火炮有優勢,但是佛郎機,無敵大將軍炮,畢竟還不是重型紅夷大炮,無法轟開日式城堡,不適合攻堅。只在野戰和防禦,當中具有優勢,便於機動,單次發射威力更大。


深度軍事


萬曆朝鮮戰爭,作為東北亞的一場國際戰爭,其先後耗時8年,傷亡人數近百萬,不可不謂慘烈。同時更重要的是,萬曆朝鮮戰爭也是一場冷兵器和熱兵器同時出現的戰爭,戰場之上有很多有趣的現象,而明軍與日軍的熱武器實力對比,無疑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首先,筆者認為熱兵器的比較,應該分為單兵熱兵器和集群使用熱兵器。

(日本人最初仿製的西洋火槍)

單兵熱兵器上,日本談不上與明軍相差多少,甚至可以說是反而佔據優勢。在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的火槍傳入了日本,並很快被日本戰國軍閥們投入到戰爭之中。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經驗積累,日本人不僅會仿造出葡萄牙火槍,更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在精度和射速上都強於同時期明軍的火槍。而且侵朝日軍中25%都裝備著火槍,提高了軍隊的整體作戰水平。

(明軍“神機營”士兵)

而明軍這邊,裝備的火槍數量不多,援朝明軍中只有10%,也就是神機營的士兵會整裝火繩槍,而且質量上也差於日軍,只在槍支威力上,因為使用黑火當子彈,故而稍強於日軍。至於關寧鐵騎裝備的三眼銃,筆者認為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衝鋒時的“霰彈槍”使用,更多時候是子彈打完做棍棒使用,所以沒什麼討論價值。

(三眼銃)

但集群熱兵器上,日本人可就差遠了。由於國力的差距,日本的軍工小作坊雖然可以打造出精良的火槍,但受限於鑄造技術,膛壓更高的大型火炮是無法做出的。而與之對比,明軍由於本國的技術優勢和生產能力,擁有的火炮數量更多。而這一點,正是中朝聯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軍裝備的佛朗機大炮)

軍情解析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提問,科普更多的軍武知識。


軍情解析


萬年抗倭援朝戰爭,日軍與明軍在火器上有著巨大差距!

主要表現在火炮的裝備和使用上。

一,明軍的火器

明軍的火器種類繁多,遠近結合,既有火槍這樣的點殺傷武器,又有一窩蜂火箭這樣的面殺傷武器,還有戰車相配。形成了立體化、系統性的火力打擊體系。

第一批入朝的明軍主力4萬人,主要是宣大騎兵,遼東鐵騎,這些部隊裝備有虎蹲炮、大小佛郎機炮、一窩蜂火箭、三眼銃、快搶等火器。


還有4千人的“南兵”,主要是戚家軍餘部,火器裝備是鳥銃、虎蹲炮、佛郎機。

明軍火器的特點是,整體數量多、火炮多、火繩槍少。

二,日軍火器

日軍主要裝備火繩槍(日本人叫做鐵炮),是歐洲火繩槍的仿製品,做工精良,精度很高。日軍幾乎沒有火炮。日軍的所謂火炮,不過是大號的火繩槍。因為日本人在侵略朝鮮之前,不知道世上還有大炮這回事。



所以,日軍在與明軍的火器大戰中,直接被碾壓!

明軍可以在日軍火槍的射程之外,用火炮從容射擊,炸得倭寇哭爹喊娘。


綜上,日軍在火槍上稍稍優於明軍,在火炮上被碾壓。

所以在崇尚“大炮+鐵騎”的明軍面前,倭寇一敗再敗!


上將噯福斯



中日萬曆之戰又名萬曆朝鮮之役,整個戰役歷時7年,距今400多年了,當時大明與日軍對比在武器的配置上火槍或者說熱兵器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但是冷兵器製造技術上與日寇存在差距。

萬曆朝鮮之役日軍主要的熱兵器配置為火繩槍,這種槍械仿製於西方,精度方面強於大明,而且裝備數量也遠高於明軍,但是面對明朝在嘉靖元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的弗朗機炮和大威力的虎蹲炮顯得遠程火力明顯處於劣勢。

萬曆之戰日軍裝備的火繩槍可以射殺80至100米距離上的人員,其精度也較高,但是明軍所裝備的火槍以關寧鐵騎的三眼火筒,裡面裝3發彈體,打完後就可以反過來用,類似於長柄鐵榔頭。

日軍在遠程攻擊時由於沒有炮的支援,明顯處於劣勢,一旦雙方近距離形成貼身廝殺時,日軍的倭刀(今天人們稱之為武士刀)的鍛造工藝和鋼質材料以及製造水平普遍高於明軍,火器上日軍歲不如明軍,但冷兵器存在優勢。

除了以上兩軍的在火器、火炮和大刀長矛的優劣勢對比後,令日寇最為膽怯的是明軍的輕騎兵。騎兵對於我國曆朝歷代都是至觀重要的,自大漢武帝開始,騎兵開始受到極度的重視,其速度快、長途奔襲能力強、又使騎者處於居高臨下的態勢,可以說橫掃倭寇陣營,後期的萬曆之戰,日軍明顯處於劣勢,尤其懼怕和明軍進行野戰。



萬曆朝鮮之役長達7年,大明雖勝但也最終耗盡了國力,由此開始走向衰敗。


冰雹藍天


火器。明代火器在軍中已經廣泛配備,而日本直到1543年才從葡萄牙人手中買到了第一款火器——火繩槍,在日本也被稱為鐵炮,這也成為此後日本很長一段時期內僅有的火器。作為倭寇主力的一些無業遊民和落魄武士,我真不覺得他們能有財力購買和使用鐵炮,而倭寇進犯這一時期的頭領,王直也不太可能搞到明軍使用的相關火器,他們能依靠的除了兇狠的作風以外,就剩下日本的倭刀了。

反觀明軍,這一時期東南沿海抗倭的明軍主要使用的火器應該是從歐洲人那買到又仿製的鳥銃,零散的能見到北方軍隊常用的三眼火銃,對付人數較多得倭寇時還會用上進口的佛郎機火炮,但是這些實際的作戰效果並不是太理想。戚繼光的抗倭隊伍中,常用的武器是狼筅,配合長槍,狼筅上綁一窩蜂火箭,這是戚家軍常用的火器。

此外戚繼光還發明瞭虎蹲炮,對付人數眾多的倭寇,這種炮使用時炮口要抬升一定角度,以便形成最佳射擊角度,爭取最遠的射擊距離,炮膛內填火藥、眾多的鉛子石子和一枚大鉛彈或石彈,力求對排成作戰隊形的倭寇進行最大規模的殺傷,使其喪失戰鬥能力,以達到戰鬥目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些武器的作戰效果。


李三萬的三萬裡


都是屬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不存在差距 只是大明裝備的是佛郎機 而日本裝備的是火繩槍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我們用大炮 日本用步槍再打仗 大炮威力大 但是數量有限 日本火槍威力不能和大炮比但是數量比較多 各有優勢 不然朝鮮戰爭也不會打幾年 最後因為豐臣秀吉死了 日軍才撤退的 雖然明軍沒有絕對優勢打敗日本 但是要知道日本是先佔領了朝鮮城池修了堡壘 依靠堡壘和明軍對峙了幾年 如果是野戰 這10幾萬日軍根本不夠大明騎兵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