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人物 | 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大明湖北岸有一座南豐祠,是為紀念曾鞏而建。在任齊州知州期間,曾鞏致力於打擊豪強、修繕水利,深受濟南百姓愛戴。曾鞏也對濟南情有獨鍾,用詩、文記錄了趵突泉、大明湖、華不注山等濟南的山川景物。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雅號南豐先生,北宋江西南豐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功績卓著的政治家,他先後在齊、襄、洪等州任知州,在平反冤獄、疏河架橋、興教勸學、廢除苛捐雜稅等方面政績顯著。


人物 | 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曾鞏


熙寧四年(1071年)夏,曾鞏來到濟南任齊州知州。當時濟陽曲堤有一週氏家族,兒子周高“橫縱淫亂,至賊殺平民,汙人婦女”,無惡不作,但由於周家勢力很大,州縣官吏都不敢緝拿。曾鞏到任後,將其依法嚴懲,大快人心。曾鞏還曾把章丘一個名為“霸王社”的強盜團伙一網打盡,當地的治安狀況大為好轉。

曾鞏在濟南的另一個功績就是主持修建了北水門。在《齊州北水門記》一文中,曾鞏介紹,濟南泉水眾多,這些泉水匯流至齊州城的西北處,該處修有城門以排洩積水。但如果遇上大雨,城外積水暴漲,人們就不得不用荊葦編網,裝上泥土擋住,防止城外的水流入城內。但這樣既不牢固,又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曾鞏於1072年利用原來的城門,修建了水閘,根據水量的多少來開閉,解決了城北的水患。曾鞏還主持修築了“百花堤”,沿百花堤修建了七座各具風格的石橋,形成“七橋風月”的美景。

人物 | 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此外,在齊州期間,曾鞏還積極推行王安石新法,推動了當地的農業生產;重視發展教育,恢復漢以來的《尚書》之學;在集役疏浚黃河時,由三丁出一夫改為“九丁出一夫”,減輕了百姓負擔。曾鞏任職期間,齊州“倉廩實”“里閭安”,一派昇平景象。

曾鞏在濟南任職不到三年,但他推行的仁政深得人心,齊州百姓對他愛戴有加。在曾鞏調離濟南之時,“州人絕橋閉門遮留”,曾鞏只好趁著夜間悄悄出城。

曾鞏曾先後外任太平州司法參軍、越州通判及齊、襄、洪、福、明、亳、滄等州知州,但他對濟南的山川風物卻情有獨鍾,關於濟南的詩文作品也最多。據統計,曾鞏《元豐類稿》一書中所收錄的其作於齊州的文章有10餘篇、詩達70餘首(佔其全部詩作數量的1/6多),其中題詠濟南風物勝景的也有五六十首。

濟南的百姓並未忘記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濟南人民先後在千佛山和大明湖東北岸修建了曾公祠。2009年,大明湖擴建工程中,在湖的東部修築了“曾堤”,並再現了“七橋風月”景觀。

人物 | 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900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但曾鞏留給濟南寶貴的歷史遺產仍在傳承發展。他主持修建的北水門,至今仍發揮著調節大明湖水位的作用;他修建的“齊州二堂”歷山堂、濼源堂,成為趵突泉公園的“三大殿景區”,其中的濼源堂被闢為泉水文化展館。

來源 | 濟南日報

人物 | 曾鞏:濟南人難忘的文學家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