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先看看《航拍中國》對四川航拍的過程:

第一線路:分別展示了若爾蓋草原的九曲黃河第一彎、橫斷山脈高山雪景、黃龍鈣華池、九寨溝高山海子、都江堰水利工程,用時10分鐘。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第二線路:分別展示了成都市的寬窄巷子熱鬧、麻辣川味、川劇變臉、喝茶擺龍門陣、杜甫草堂懷舊、新城新貌、郫縣豆瓣製作過程等,用時8分鐘。

第三線路:分別展示了映秀重生、北川新貌、劍門關蜀道險峻、閬中古城、渠縣漢闕、安嶽石刻,用時7分鐘。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第四線路:分別展示了蜀南竹海、樂山大佛、峨眉金頂、幽幽青城山,用時6分鐘。

第五線路:分別展示了在雅安上裡古鎮重溫南方絲綢之路,從雅西高速修建體會人定勝天,爬上大涼山腹地布拖縣感受樂安溼地、螺髻山冰川湖泊、普格縣彝族火把節,用時7分鐘。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第六線路:分別展示了甘孜州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工藝,在阿壩州桃坪羌寨感受羌族碉樓風情,近看四姑娘山的雄美,深入臥龍自然保護區看大熊貓,爬過二郎山去體會318川藏線的三十八道拐,去驚歎蜀山之王貢嘎山的雄偉和海螺溝冰川與紅石灘,最後到達世外桃源稻城亞丁感受雪山、草原、海子的交相輝映,用時10分鐘。然後全片戛然而止。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如果這個50分鐘短片給外國人或者沒去過四川的觀眾來看,一定會感覺:除了大海和沙漠,世間所有能想象得到的美景,在四川幾乎全部囊括。換句話說——拍得太漂亮了!

但是,本地人去看的話,就會感覺整個片子凌亂不堪,瞎拼亂湊一般。原因很可能就是編導在製作節目上有一些主觀片面性了,當然也可能是時間有限,只能將就著剪輯出來。但編導想過沒有,本來一件漂亮衣裳,你卻非要剪成一塊塊碎片給觀眾看,想什麼呢?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航拍中國》既然是一部短片一個省份的展現,從上帝視角介紹美景,那麼就要具備很好的整體觀,不能完全敲碎了給別人看。每一期在開頭花個2-3分鐘進行一個整體介紹為何不可?按照一條主題線索串起所有景點形成整體與個體的和諧統一為可不可?

此外,對一個省區介紹時,線路選擇也應當有一定邏輯關係,不要忽東忽西,自然風光與人文地理無序穿插,沒有方寸。

舉個例子:在《四川篇》中,一開始從若爾蓋草原出發,然後順岷江到達都江堰,本來思路不錯,但是居然把岷江沿線的桃坪羌寨、北川、映秀、四姑娘山、青城山打散了放在其他線路中,難道飛行員在空中迷航了嗎?其他線路的劃分也是特色和邏輯混亂,給人一種飛機在四川境內無序轉圈圈的感覺。話句話說,就像小學生寫作文,東拉西扯沒有中心思想。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我認為,介紹一個省區的美景,首先就要定位風格,明確是定位宣揚歷史人文精神為主還是定位宣傳自然風光為主,或者定位於執政建設為主;其次就是確定表達線路或層次劃分,其中最關鍵的是找到這個省區的核心點,然後以核心點為中心選擇不同線路發散出去,或者從各條線路向核心點聚焦,更或者圍繞核心點繞圈;最後才是拍攝視角、遠景近景、旁白等技術細節。不同的選擇都會呈現不同的觀感。按照《航拍中國》目前的觀感,彷彿是以景點介紹為主,但又參雜了許多傳統工藝、基礎建設、災區重建等畫面,製片人似乎想把所有元素融在一部50分鐘的短片中,但是結果就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度。照這個風格定位,全國34個一級行政地區播完了就結束了。其實完全可以把《航拍中國》做成系列片,比如《航拍中國·地理風光》《航拍中國·人文景觀》《航拍中國·工程建設》,這樣至少可以製作102集,這樣的策劃既可以保證在一個地方全部採集各方向素材,節省時間降低成本,而且播出來也更具備宣傳和教育意義。

​回到《航拍中國四川篇》這一集。談一下我的拍攝建議,不一定最好,但求條理清晰。

四川地理特徵是西部大片土地屬於青藏高原,北部邊沿是秦嶺山脈,東部大巴山、南部雲貴高原,中間是盆地丘陵和河流沖積平原。確實是我國自然地理風貌最獨特的一個地區,可拍攝的地理風光景非常多,光從自然地理科學的角度拍攝,就有非常豐富的精彩內容。拍攝線路也很有多種選擇,比如雪山、冰川、地熱、峽谷、河流、山脈、平原、湖泊、溼地、草原、動植物、氣候……然後再分個春夏秋冬,地質變遷。

四川又是個多民族地區,除了如今的漢、羌、藏、彝四大民族之外,還有巴人、僰人、賨人、摩梭人等神秘民族,更有三星堆之謎、大禹治水、李冰父子、茶馬古道、三國文化、文豪商賈聚集地、湖廣填四川、川軍抗日、藏傳佛教、大乘佛教等諸多獨特文化現象的交織,造就了無數的歷史人文景觀。保留下來的亭臺樓宇、千年古剎、崖壁石刻、獨特古鎮等不勝枚舉,加上盆地川菜、沿江河菜、山區大菜、蜀錦蜀繡、彝人火把節等獨特文化現象。從人文景觀的角度拍攝,也有非常豐富的精彩內容。拍攝線路有多種選擇,比如可以把四川分為東區漢人聚居地和西區藏羌彝族聚居地分別介紹。也可以沿著道路或河流分別介紹,比如沿著古代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介紹,或者沿著今天的國道、省道或鐵路線介紹。另外還可以沿著金沙江而下順長江至瀘州,沿著岷江而下(含大渡河等支流)至宜賓,沿著沱江而下至瀘州,沿著涪江而下至遂寧,沿著嘉陵江而下至南充,沿著渠江而下至廣安。

至於專門拍攝工程建設也是有非常多的題材,比如古代的棧道、茶馬古道、水利工程,如今的高鐵、大橋、水電站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航拍中國》第二季四川篇的線路選擇不好,導演怎麼想的?!

總之,短短50分鐘是不足以把一個省區的介紹說清楚的,最好要沿著一定的方向邏輯思路上展開,這樣以便於觀眾在腦海中勾畫出旅遊路線來,吸引更多的人參照節目的推薦去參觀感受中國的輝煌與自我的迭代進步,這是節目的一個重要作用所在,而不僅僅圖個眼緣,侷限於畫面感的衝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