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從秦國滅亡後,真的就被拋棄了嗎?

鞠文波


沒有,也不可能拋棄,想想哪個時代,哪個朝代沒有法律,沒有法律怎麼可能有太平盛世,治國必須有法律!

漢承秦制就繼承改進了秦朝律法!

魏晉南北朝也是如此,到了隋朝,隋文帝楊堅制定的開皇律又是一部集大成者的法律制度,唐朝幾乎直接拿來就用了!沒有隋朝,哪來的唐朝的盛世,隋朝為唐朝做了充分的鋪墊,除了律法還有大一統多民族融合的民主制度,還有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

然後是,宋元,直到明清,有大明律和大清律!


鵬程日誌



秦朝滅亡以後,法家思想並未被拋棄。而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其一、秦始皇依據法家思想建立的郡縣制,把天下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一直被沿用。只有漢朝、晉朝是半郡縣,半分封。其他王朝皆是郡縣制。

其二、秦始皇為實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殺思想和言論。創立誹謗之法。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蒼放開言論,廢除誹謗之法。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再立誹謗之法。隋文帝時,再廢誹謗之法。明清時期,再立誹謗之法。


其三、秦始皇依據法家弱民思想。禁止人民擁有兵器。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禁止人民擁有兵器的秦朝成為最短命的王朝。法家這一弱民思想。確實被後世拋棄了。漢唐皆允許人民有兵器。都是長達幾百年的強盛王朝。

法家主張以刑法、陰謀詭計、愚民三大手段,捍衛君權,奴役臣民。主張弱民、貧民、疲民、愚民、辱民、虐民。

總之,法家思想得勢,社會就退步。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孕育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也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後。


楊朱學派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的路過。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眾所周知,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用戶67724358697


法家在秦國滅亡後,真的就被拋棄了嗎?

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首先看商鞅的變法內容。一是建立戶籍,互相監督,實行連坐。二是告發奸惡者,給與和斬獲敵人首級相同的賞賜。三是百姓家有兩個成年男子,不分立戶者,加倍徵收稅賦。四是有戰功者,按照規定享受更高的爵位。五是私下鬥毆者按輕重給予大小刑法。六是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貢獻多的,免除本人徭役。七是國軍宗室中沒有軍功記載的。不得載入宗室名冊。八是有戰功卓者,顯赫尊容,沒有戰功者。儘管富有,也不可炫耀誇示等。

第二,商鞅雖沒法律依舊。從以下幾點看,商鞅雖死,但其變法內容仍然被秦國奉行。從《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內容來看。一是秦統一六國後。把全國劃分為36郡,百姓被稱為黔首……收天下兵器於咸陽集中銷燬。二是統一全國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標準,規定車子兩輪的距離相同,書寫採用統一的文字等。三是秦始皇東巡琅琊。並立碑刻辭,其中有:制定了公正的法律制度,真是天下萬物的準則……遵守國家的教化,人人通曉法律制度等。四是秦始皇宴請七十博士時,李斯就如何管理《詩》《書》諸子百家學說的內容,就有商鞅變法的內容。五是侯生,盧生對話涉及秦朝法律:一人不能兼有兩種方劑。方劑不靈驗,就處以死刑等。

第三,韓非繼承發揚商鞅之法。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等可以看出,戰國七雄中韓國的韓非子,是戰國末期,商鞅之後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法家思想集中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等,對後世影響非常大。當有人把韓非子《孤憤》《五蠹》等書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看了之後感嘆說,哎,我要是能見到這個人,並與他交往,即使是死了,也不遺憾了。李斯嫉妒韓非,在秦王面前詆譭他,並派人用毒藥害死了韓非。及秦王后悔時,其人已死。故,秦統一天下,仍施秦法。

第四,從《呂氏春秋》看。商鞅之法仍然實行。《呂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為主,依刑法為輔的方針。從這裡不難看出,當時秦國的法治思想根深蒂固的。《呂氏春秋》認為,在實施德政的前提下。刑法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可以實施。如《用民》賞罰的標準應該是義,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以賞罰。等等。

第五,從《酷吏列傳》看。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有,秦皇漢武,略輸文采……這裡的漢武即漢武帝,其治下的廷尉就是主管刑罰的。在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法家的刑罰並未廢棄,而是輔以刑罰。據酷吏傳張湯記載,張湯每次判決重大案件,他領受旨意後,就用廷尉的法令正式定案,把皇帝的旨意寫進定罪的判詞。他處理案件,如果案犯是皇上意欲嚴辦的就交給酷吏,如是皇上想開釋的就交給用法輕平的人去辦等。

其實,春秋戰國的法家思想,直到現在,仍然是學習研究借鑑的內容。事實上,法家在秦國滅亡後,其思想精髓不僅沒有被拋棄,一直被秦(含秦)以降歷朝歷代研究借鑑著,為治國理政所用。

您說呢?歡迎您的探討批評交流。






出於幽谷


法家從秦國滅亡後,真的就被拋棄了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法家,先秦的法家,不是現在的書法家。是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流派。這個流派的知識分子,以當時為各國諸侯富國強兵為己任, 在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但是法家不是跟現在很多教授一樣是純粹的理論家,他們是一群能夠而是積極參與事務的行動派,他們更在乎於法律在管理國家中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成熟對於春秋各家來說算比較晚,但是其實理論提出就很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管理官員,最後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將他列為刑名之學,經過各代知識分子的發展,特別是管仲、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等人大力發展,最後大家包裝出一個傳說中的鬼谷子為老師是形為一個學派。到了最後韓非將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將法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整個社會體系,

到了秦朝以法家的律政取得了天下,平定了六國,而六國當時變法相繼失敗,當時齊和三晉都有法家改革過,但是隻有秦國成功,也證明法家的一套管理國家制度是可行的。

到了秦始皇管理時期,還是繼續延續法家管理國家的做法,終始皇時代,是沒人敢去亂來的,因為當時還存在高效的管理機構,但是到了二世後,上層管理機構的缺少,讓各地諸侯國又找到機會在起,與其說是秦國暴政,不如說是一個分封制度時代反撲,當然經過劉邦和各代努力,分封的制度才徹底消失,而法家因為不適合當時生產條件的發展,被暫時擱置,但是整個社會並不是沒有用法家的思想,從出土文獻資料看,在漢初標榜黃老"無為"政治的另一面,又體現出對秦代法制的繼承。到了漢武帝時代採用了儒外法裡管理政策,儒學地位空前上升,但是法家理論依然發揮著一定的影響。漢宣帝所謂"本以霸王道雜之" ,就反映了這樣的影響。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曹操父子政治方略的轉變,曹操再次提出法家治國的方針,唯才是用的體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官不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南北朝時期統一北方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政治上推崇法家。

到了後面的唐,宋,元,明,清,法家裡面的管理思想逐漸融入到治國各領域,各種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是最好的證明,

到了近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發展而成的,任何國家都無法完全割裂自己的歷史而憑空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同樣如此。

所以法家並沒有拋棄,反而利用率更高,更廣,但是已經不是以單獨一個思想和學說存在而已。


靜心匠道


不僅被拋棄,而且被惡意拋棄了!

法家強國,這是無法抹殺的事實!

但是請不要把濫殺,嚴苛,殘暴等帽子扣在法家上,法家不等於商君書,李悝,吳起,申不害等的變法策略也不能等同於法家思想。

我們明顯可以看到,與法家思想不同的事,儒家思想是與時俱進的,孔子那裡一套,到了孟子又有新的解釋,荀子還發展出了分支,叔孫通那裡更是將之捏合成迎合皇帝的一套形式主義來滿足帝王的虛榮心。

是的,儒學的發展一直在迎合皇帝的需求和喜歡!

按這個理論,法家也是可以隨時代變化而不斷髮展的,可是隨著儒士的政治投機,讓法家晚了一步。

僅僅晚這一步,就造了將近三千多年的衰敗主流。

究其原因,法家的特定性絕定著不會招來統治階級的鐘愛,皇帝需要的是掌控別人,掌控一切,而不是有一個形態可以約束自己,限制自己。

當漢劉邦說“我到現在才感覺到皇帝的樂趣。”彷彿可以看到司馬遷對叔孫通,對劉邦,對儒術的態度。

法家,讓國家強盛。

儒家,讓皇帝高興。

那些,無數個皇帝這樣想,難道儒家就不可能讓國家強盛了麼,儒家講忠,講孝,講德,講仁,如果老百姓都是忠孝仁義,當仁不讓,殺身成仁,國家不一樣可以富強麼?如果啟用能臣,驍將來輔佐自己,不一樣可以強國麼?

既然儒家也可以強國,為什麼還需要法家呢?皇帝這樣想。給自己找了許多理由來擁抱儒家,同時踢開法家。

而臣子也把道德修養看成了最高標準,希望所謂的三不朽。

誤國!


買櫝還珠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思想高度開放時期,各種思想,各種學派百家齊放,百家爭鳴。作為當時文化大國的齊國,更是在國都設下稷下學社,專供各個流派交流、辯論,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可謂盛極一時。在這個時期,道、儒、法、名、兵、農、陰陽、雜家等各個學派都能自有的闡述自己的觀點,社會的思想、文化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秦國採用了法家的觀念,以法家的思想治國,仍用了商鞅、韓非子、李斯等一批法家名士,最後統一了六國。

到了漢朝,漢武帝為了治國需要,聽從了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奠定了儒家思想為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的主體思想的局面。

但是,從此以後,法家就被拋棄了嗎?並沒有。

事實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之後的封建王朝實行的都是“內儒外法”的治國思想。

內儒外法,黃老輔之;霸道為主,王道雜之;

它代表了一種兼容幷蓄的政治心態,既避免了儒家的柔弱,也避免了法家的嚴酷。 儒家明教,法家善治,內儒外法,剛柔並濟。

一個成熟的君王,並不會侷限於一個學說思想,所謂百家思想,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怎麼用的順手怎麼來。既需要用儒家思想,來樹立自己仁君的形象,同時又要用法家的手段,來鞭打那些對自己地位構成挑戰的臣子,樹立帝王的威嚴。百家思想,運乎之妙,存乎一心。

《漢書·元帝紀》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宣帝喜歡任用法家官吏,動不動就治罪大臣。太子平日受儒家思想薰陶,認為父親的做法太嚴苛。於是向漢宣帝說:“陛下對臣子的刑罰太重了,應該多用儒生為官”。漢宣帝怒道:“我們大漢自有大漢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有之,怎麼能只用道德去教化呢。而且那些儒生屁本事沒有,就知道好古非今,誇誇其談,難以成大事”。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法家在漢朝並沒有被拋棄,依然得到重用。此後,法家和儒家也一直是互為表裡,作為封建王朝治國的指導思想。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法家在秦國滅亡後,被拋棄了嗎?

這個問題裡面有幾個預設,即秦國實行法家治國。秦國滅亡是法家缺漏導致的,意味著法家失敗。秦國滅亡後,法家也就被統治者放棄了。

是否正確?

法家作為一個學派,判斷它是否被拋棄,要知道學派的生存空間。

學派意味著代表社會發展趨勢的思想群體。學派的生存空間,意味著該思想群體是否還能代表社會發展趨勢。如果還能夠代表社會趨勢,能夠為國家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則它不會被拋棄。如果已經不能夠再代表社會趨勢,不再能夠為國家社會提供智力支持,則它會被拋棄,或者自然枯萎。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站在各自立場上,力圖為社會進步提供方案。社會巨濤淘留適應趨勢的學派,也逼退諸多不適應時代需要的學派,如墨家、縱橫家等等,伴隨時代發展,走向學派枯萎。

這就涉及學派正位度這個範疇。一個學派,如果它的思想寬度和深度,足夠普適,能夠穿透歲月而普遍解決問題,它的學派正位度就會比較高。相反,則正位度比較低,更容易被拋棄。

秦國崛起得益於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法家治國的典型代表。秦國從崛起到滅亡,持續了150年。這是封建政權比較正常的生命週期。讀者們可以思考,漢朝大一統之後,儒家治國的哪個王朝超過了300年,多數都不過是200年左右而已。所以不能說秦國滅亡,就是法家治國的失敗。

秦國滅亡後,法家被拋棄了嗎?

表面看,法家已經不再成為國家明確奉為治國派別,實際上法家不過是從外顯狀態走向內潛狀態。根本原因是法家內在要求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一直是封建社會的核心制度。維持這個核心國家制度良好運轉,就不能離開符合它的制度本性要求的法家思想。所以,法家思想一直都在延續,都處於統治者心中的核心位置。

但為什麼它有內隱了呢?

因為它不利於麻醉老百姓。法家要求改革,要求不斷打破既得利益。這對統治者是不利的。所以,它必須被收藏起來。

總體來說,法家思想在秦國滅亡以後,因為有利一面,它仍然持續被統治者所運用;因為不利一面,它只能被統治者隱藏著使用。

所以,法家在秦國被滅亡以後,並未被拋棄,而是被藏起來使用了。

那麼一個問題就隨之而來,被內隱使用的法家,什麼時候才能應時外顯?

一個學派內潛或外顯,由學派應時度決定。什麼時候,國家需要大幅度彰顯法家思想了,法家就會被外顯。反之,法家思想則還很可能被捂著使用。

那麼,什麼時候法家才能被大幅度需要呢?法家要求變革,要求法治。所以,只有要求大幅度變革,大面積要求法治的時代,法家才會彰顯出來。

讀者們,這個時代,現在不是已經或者正在到來嗎?


趙泰融


可以說儒法鬥爭是歷史上整個階級鬥爭的側面反應,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儒法鬥爭有著不同的政治內容。西漢前期,地主階級還在推行法家路線來打擊奴隸制殘餘勢力,到了西漢後期,封建制度已經穩固,矛盾主要來自地主階級和農民,地主階級為了統治制度的完全確立,就要求有一套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因此產生了董仲舒哲學,從尊法轉為尊儒。到東漢時儒學就成為了地主階級的官方哲學。

但這並不代表儒法鬥爭的結束。西漢時儒法鬥爭從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演變為地主階級內部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間的路線鬥爭。這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桑弘羊曾參與制定鹽鐵官營、酒類官營、平準、均輸等法家政策。針對鹽鐵官營問題儒法兩家曾有過一場激烈的鬥爭。桓寬的《鹽鐵論》記載了這次鹽鐵會議上雙方辯論的過程。其後的王充針對董仲舒的神學和性三品論做了全面的批判。

唐朝中期革新派柳宗元、劉禹錫和保守派韓愈、荀況對天人關係的論戰。

宋朝王安石、陳亮、葉適對司馬光、程頤、朱熹的批判。明清的王夫之、黃宗羲、顔元直、戴震等等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都展開了深入的批判。

到了近代演變成了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鬥爭,改革派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旗幟。


種地的秀才


誰告訴你被拋棄啦?法家自從秦國滅亡以後,雖然說比起儒家來講不受重視,或者是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線裡,但是對於統治者來講,當面一套背面一套,當面和老百姓講如何尊重儒家背地裡面搞的一套,那是法家思想。

其實這件事情呢,當時是漢武帝帶的頭,漢武帝想要治理國家,結果他去找了一堆法家的人,得這些人沒啥能耐,一天到晚喊著要嚴刑重法,漢武帝聽了那是哈欠連天,你們一天到晚喊著這個那個,如何增加法典,到底增加什麼法典,說了半天沒說出個所以然來,漢武帝發火了,找一個能夠給我治理國家的思想出來,結果董仲舒這樣的出來說儒家思想可以治理國家,漢武帝覺得你這不是說笑嗎?儒家思想怎麼可以治理國家的?董仲舒說你彆著急,我給他改進改進改進完了你就可以用了

結果董仲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各個思想彙總在儒家思想,只想成為了一種新的儒家思想。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在這之後執行的這一套儒家思想裡面,匯合了一部分法家思想,實在不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句話打架都學過,大家都知道,國家有國家的法律,這是法家思想一部分的體現。

也證明在治理國家的時候,統治者使用的仍然是法家思想,只不過為了更方便的治理人民,所以才選擇推崇儒家思想。

如果你要是說因為統治者不說這些思想是法家的,所以就說拋棄了法家思想,那你不覺得,你這有一點兒眼睛有毛病的意思嗎?家裡面一隻本來黑色的狗,和一隻白色的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把狗染成了白色,結果有人就說啊,這不是狗了,只有貓是白色的,可以,這一隻被染白的狗被稱為了貓?你不覺得這荒唐至極嗎?

再者,我們換一個思想,真的法家不去治理國家以後,一個國家就不會去使用法家思想嗎?商鞅死了以後,大家都認為商君之法在秦國不可行,可是商鞅死了以後,秦惠文王,也就是殺了商鞅的那位秦王,仍然在行使商君之法,你可以說秦惠文王拋棄了法家思想嘛,你可以說秦國這個時候拋棄了法家思想嗎?絕對不是。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嘴上喊著不要,但身體還挺誠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