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姓氏祖籍是哪裡?

小王說道


誠邀,如題。姓氏是一個人的歸屬,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家族的代名詞,正是由於有了姓氏,人類才有對自己家國的認同感。姓氏如此重要,那麼您知道你的姓氏祖籍是哪裡嗎?

中國百人百姓,有書可查的姓氏就不止百個,小編不能一一舉例,所以就以小編自身的姓氏為由簡單介紹一下。

劉姓祖籍在---今河北唐縣。這裡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英勇徵 服自然的古老劉姓後代生活、休息的地方。劉姓有“王者氣候”,劉漢王朝構成中華文明 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為漢人、漢族,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為漢語、漢 字。天主對劉姓實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根底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後代。 高揚巨斧——劉姓的最原始根蒂 樹有根,水有源。當然時隔千年,這些事情也記載不甚詳細,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小編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也姓陳,梅州市興寧人。看過兩位陳姓子叔的文章後,我也來說一說姓氏祖籍的來源。我不想追溯大遠,我只想從我的祖屋的堂號堂聯談開。每到過新年時,祖屋大門貼的對聯(堂聯)都是"柳溪世德,循鐸家聲“,堂號為“潁川堂"。從祖宗落居至今己有幾百年了,年年都是如此。從堂號可以追溯到我們祖宗的祖宗是從河南潁水遷徙而來的。從堂聯的上聯又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宗是從江西柳溪遷徙而來的。從堂聯的下聯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宗可能還做過一點官呢!因為陳姓是大姓,(有資料顯,在廣東省內,陳姓為笫一大姓。)陳姓的祖宗繁衍的後代又分為許多支系,所以堂聯也有所不同。比如有陳姓堂號也是“潁川堂“,堂聯卻為"柳溪源遠,循鐸聲宏",這肯定是陳姓“潁川堂“的分支。我說的不過是祖籍來源的一部分內容,誠邀凡是“潁川堂“的後裔兄弟子叔(包括鍾,鄔,賴,田姓的潁川堂後裔,傳說陳,鍾,鄔,賴,田是同根兄弟,故至今這五姓的人都以兄弟,子叔相稱的)都來補充補充內容。同時不要忘記點個贊啊!(陳村宏)


用戶1375056667陳村宏


我不得不說下,正好看看有沒有懂的人幫我驗證下我說的這些是不是真的,我姓呂,祖上姜子牙,我爺爺饑荒時期從東陽逃難過來杭州臨安的,在東陽那邊有正式的祠堂,也有正式族譜,一代代傳下來的,祖上就是姜子牙,呂尚,到了我爺爺這輩因為他遷走了現在就算是分出來得分支了,所以族譜現在沒有我爺爺這一支的後人的名字了,包括我,我小時候還回東陽走過親戚,是我爺爺弟弟那邊的我叫他小爺爺,不知道族譜的事是不是真的


呂君浩329


我有一朋友,他是專門研究地方誌的。他告訴我,山東的高姓有兩支,一支是姜子牙的後代,一支是唐朝皇帝賜給來華猶太人的姓。因為個子高,所以賜姓為高。以上所述,真假都不知道。

我家有家譜的,我小時父母曾唸叨過,我記不全了,只記得…"振、常、顯、貴、寶、蓮(連、聯?)、登……"我是顯字輩。我曾去過龍口鎮羊高村,當時只有一個老太太李桂芝,是我的叔輩嫂嫂,比我大幾十歲。她知道我父親。她當時有個女兒在上海,現此女兒最少應該有七十多歲了。

時光如梭。祝福親人萬事如意。

不管是本地高還是外來高。我們從小受的家教,就是愛中國。


煙臺蠍子


我姓陳,在中國算得上大姓,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張王劉李陳,天下一半人”,由此可見陳姓人數之多。我們這些陳姓宗親都有一個統一的,可考證的祖籍,那就是江洲,也就是現在的九江市。

現在很多繼續傳承著陳姓古時家風的陳姓家庭中,都在家中顯著位置懸掛著“耕讀傳家”,“義門世家”之類的字畫匾額,在家族中流傳著“天下陳姓出義門”的傳說。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要從北宋時期說起。

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位於江洲的義門陳村迎來了骨肉分離的一天,這個北宋聞名全國的超級大村莊在一片悲痛欲絕的哭喊聲中,被迫分離。而在此之前的義門陳村,3900餘人聚居一起,已經322年。

這個村莊從公元731年開始建立,由陳姓始祖陳旺創建,先後多次受到唐宋兩朝帝王的親筆旌表,“義門”稱號由此而來。

(百犬同槽)

根據詩人陸游著作記載,唐朝時的義門陳村,每天到開飯時間,近千人坐在一起共同進餐,秩序井然。不僅如此,村中養的100多條狗都在一條廢船中進食,稱為“百犬同槽”,“一犬不至則群犬不食”。唐僖宗不信有此等奇事,派人送來一百多個肉包子餵狗,看看真實的反應。果然,包子倒到破船裡後,一條小狗先叼著一個包子向柴房奔去,原來柴房中有一隻年老體衰的狗,這些狗要先餵它吃了後,自己才吃。

(義門陳分莊圖)

到嘉祐七年,義門陳已經歷了322年,全家3900餘口,田莊無數,按需供給,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辦大學——東佳書院,專門教育陳姓子弟。宋仁宗在包拯、文彥博等人的建議下,為抑制義門陳進一步發展,對朝廷造成威脅。同時,也希望以義門陳事蹟為樣板,教化全國人民。在同年七月,派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治奉旨對義門陳進行監督分析,並賜予291塊金牌,將江洲義門陳分為291莊,依次抓鬮分遷至各路、州、鎮。自此,義門陳遍佈全國各地。


史館


問:你的姓氏祖籍是哪裡?

謝謝頭條問答給了一個自己介紹姓氏祖籍的機會。

楊氏祖籍往久遠了說就是起源於姬姓。周成王封三弟叔虞在唐,史稱唐叔虞。康王時期,唐叔虞次子抒被封在楊地,世人稱之為楊侯。其後人便以先祖的封地命氏,始稱楊氏。


楊姓一族起源於山西,後向西播遷。後又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弘農,今河南境內。

楊氏族人大都知道這麼一句話,說是:"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楊氏遍天下"。

明朝時期,楊姓作為山西洪洞大槐樹姓氏遷民之一,被分遷到了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地。

如今楊姓人口約4000萬主要分部在河北.河南.天津.北京.江蘇.浙江.四川和雲南等地。

河北霸州楊氏是全國眾多分支的其中一支。

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霸州水大汪莊楊氏始祖德明率長子公平,次子公語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來此定居,並定村名為水大汪莊。

二十世紀20年代,經族人商議,賣香火地100畝聚大洋萬餘,翻新修建了宏偉壯觀楊氏祠堂(文革時期拆),併為後人排下輩譜。從十九世開始排輩譜如下:

宏培令德.昭明謙克.

萬代增光.華宗典冊.

本人為二十一世"令"字輩。

抗日戰爭中,族人為抵禦外族入侵,積極奮起抗戰,湧現出大批英烈。

經多年曆史變遷,水大汪莊楊氏族人有很多已遍佈全國各地,並在其各自的職業上努力的進取。

最後祝天下4000萬楊氏族人繁榮興盛,與14億各族父老兄弟共築輝煌。謝謝。


金蘋果老楊


說一個人的祖籍,通常是指始遷祖在遷徙之前的籍貫,如始遷祖從江西饒州府遷湖廣麻城,那麼祖籍就是江西,其他同理。所以這裡祖籍就是依據族譜上的始遷祖或者一世祖或者開基祖來確定。

姓氏祖籍,範圍就很廣了,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姓、氏分離,按照朱子的理解,天子因為出生地而得姓,姓又來自於五帝,《春秋》記載了二十二個姓氏(《左傳》等有不同說法,茲不贅),如出自顓頊的媯、虞、夏、擬姓;出自於高辛的子、殷姓,出自於黃帝的姬、周、承姓,出自少皞的嬴姓,出自炎帝的姜姓等。諸侯因字而有氏,姓之下遂又分出多個氏族。所以一般追述到姓氏起源,都追溯到具體人而非地點,像姬姓,出自黃帝。

戰國以後,姓氏逐漸統一,一般以為從司馬遷《史記》之後,姓氏已經混用,和現在的姓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魏晉時期,出現了姓氏郡望,將姓氏與具體地點結合,算是姓氏的祖籍,如天水趙氏,其中天水為天水郡,天水郡除了趙姓外,還是秦姓、王姓、嚴姓、姜姓、尹姓、臧姓、紀姓、莊姓、閻姓、皮姓、艾姓、上官姓十二個姓氏的郡望。類似的還有彭城錢氏、樂安孫氏、隴西李氏、汝南周氏、延陵吳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始平馮氏、潁川陳氏、河南褚氏、河東衛氏、樂安蔣氏、吳興沈氏、南陽韓氏、弘農楊氏(百家姓前二十,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等等。


楚邾


本人姓邱,邱姓在《百家姓》中大概排名70多位,不算是小姓,當然也不大,平時碰到同姓的人幾率不高。

值得一提的是,邱姓在古代和丘姓一直都是通用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為了避孔子的諱將“丘姓”都改為“邱姓”。因此,很多姓丘的大宗族都改成了邱姓,近代詩人丘逢甲曾倡議複用“丘姓”,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最後還是用“邱”的更多。

邱姓的來源有很多,主要認為源於姜太公。商朝末年,姜太公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在了齊地,都營丘。姜太公的子孫後代中有以地為氏的,被稱為丘氏。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丘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大宗族。

因為起源於姜太公,邱姓最開始的活動範圍便在山東一帶,後進入陝西地區。秦漢時期,邱姓南遷到江淮地區。定居於浙江紹興的一支發展最快,在南北朝時形成了著名的吳興丘姓望族,邱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

唐宋時期,江南各地都有了邱姓的足跡,特別是江西、四川、江浙、湖南、福建一帶。

由於遷到南方的緣故,很多邱姓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和族譜,我老家就有個邱氏大宗祠。小時候進去過幾次,有幾個大房間,沒看過族譜,不過看到了一張姜太公的畫像。

記得宗祠翻新的時候,村裡很多邱姓的人都來幫忙,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整個縣裡的邱氏族人來了不少,小汽車都排了好幾裡,把路都給堵了。

現在村裡人口外流嚴重,整個村子都荒涼了不少,宗祠門口也長滿了雜草,門口的空地被用來建了一個健身廣場。以前的宗祠聽說還當過戲臺,現在大門緊閉,鑰匙保管在一個輩分很高的族人手中。


歷史小屋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過了這麼久,沒有看族譜,真不知道,是哪裡?

我們是新化三姓之後,在進田村,有三姓祖墳,黎康曹。聽老人說,是從江西吉安遷到湖南新化的。從此,落葉生根,子孫後裔,分散各地,又有一支,遷去了四川綿陽!我是曹氏之後!

《清明 祭三姓》

白鷺飛天去,仙鶴覽無蹤?悠悠八百載,緩緩幾春秋。三姓滿開花,後人散天涯。梅山始發光,詩書傳中華!

寫作不易,關注轉發一下,你們的支持和鼓勵,就是我,寫下去的動力。謝謝!


山野第一人


我姓鮑,名新業。確切的祖籍無從考究。只知道祖父15歲自山東闖關東,投奔吉林敦化同宗一木匠埔當夥計。五十幾歲就因事故離世了。現如今的父輩也都相即離世,家譜已在文革其間被焚燬。宗籍之事便無從考究。只是那一年在國外偶遇一同宗人士鮑興隆(他已攜女定居國外)講述過宗氏起源。只記得他講鮑姓曾為朝庭重臣因故舉族遷逃,分為二股,其一向南逃至江浙、上海一帶落腳;另一股向北逃至山東、東北落腳。據說還有改姓氏為包者。餘則全然不知。對鮑姓宗氏之事那位族人或知情給說個一、二,不勝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