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南昌艦

“南昌”號護衛艦

該艦原為日本海軍“橋立”級炮艦“宇治”號,1940年1月20日在日本大阪鐵公所櫻島工廠鋪設龍骨,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服役,長期部署在中國水域執行任務,是侵華日本海軍主力艦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於9月13日下午1時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國民黨海軍接管,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親自參加受降儀式,儀式後該艦改名“長治”。

國共戰爭爆發後該艦部署在華北沿海配合陸軍作戰,國民黨軍華北戰場崩潰後該艦返回上海。1949年9月19日,該艦在長江口外執行封鎖任務時,陳仁珊、林壽安、李春官等43人發動起義,槍殺艦長鬍敬瑞、副長孔祥棟等5名軍官、6名水兵,控制全艦後將軍艦駛入長江,於9月21日抵達南京燕子磯江面錨泊,參加解放軍。為防備國民黨空軍轟炸,該艦拆除武備後於9月23日放水自沉。1950年2月24日該艦被打撈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臨時艦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7月修復入役,定為護衛艦,作為第六艦隊指揮艦,舷號711。後換裝蘇制武器參加“檀頭山東南海面擊傷蔣軍‘太和號’護衛艦戰鬥”。

排 水 量:1350噸(滿載)

主 尺 度:80.5米×9.7米×2.6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蒸汽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654馬力

航 速:19.5節

續 航 力:346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蘇制70-K型單管37毫米機關炮7門,日製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深彈投放軌1條。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廣州艦

“廣州”號護衛艦

該艦原為英國“城堡”級反潛護衛艦“納尼堡”號,1944年10月8日完工於皮克斯吉爾船廠,完工後交付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改名“鮑曼維爾”號,舷號K493。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2月15日該艦退役,9月5日售與輪船招商局,改名為“大純”。投入津滬航線後改名為“元培”。1949年該艦被國民黨海軍徵用搶運貴重物品到臺灣的過程中觸礁受損被棄置於金利源第三碼頭,上海解放後經上海市航業界職工聯合會組織人員搶救脫險,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加裝日製艦炮編入華東軍區海軍,劃為“護衛艦”。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長江草鞋峽江面,華東軍區海軍舉行成立一週年慶典暨軍艦命名授旗儀式。該艦被命名“廣州”號,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51年2月-3月期間,該艦進入江南造船廠換裝蘇制艦炮。作為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的主力艦艇,先後參加了1954年4月28日的菜花岐海戰和5月16日的“檀頭山東南海面擊傷蔣軍‘太和號’護衛艦戰鬥”。

排 水 量:1077噸(標準)

主 尺 度:77米×11米×3米(長、寬、吃水)

航 速:16.5節

續 航 力:9500海里/10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艦炮2門,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射炮2門(來自租借法案援蘇物資庫存),蘇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2門,蘇制72-K型25毫米高射炮2門。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開封艦

“開封”號護衛艦

“開封”艦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花”級反潛護衛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葉草”號,1941年建成於弗萊明—弗格森造船公司。二次大戰結束後除役拆除武裝,在香港出售,被改造為商船“祥德”,1949年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轉購,1950年抵達大陸重新武裝成軍,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命名為“開封”。1954年5月16日,華東海軍在浙江檀頭山東南海域誘擊國民黨海軍“太和”號護航驅逐艦,“開封”艦被派前出誘敵,“南昌”“長沙”“廣州”等艦設伏待機,最終擊傷了“太和”艦,人民解放軍海軍稱為“檀頭山東南海面擊傷蔣軍‘太和號’護衛艦戰鬥”。

排 水 量:1170噸(滿載)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三脹蒸汽機,2座鍋爐,2750馬力

航 速:16.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長沙艦

“長沙”號護衛艦

“長沙”艦屬丁型海防艦“第118”號,1944年12月27在川崎泉州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二”號。國民政府要求海軍將該艦上繳給行政院,於1948年6月26日移交給吳淞國立海事職業學校,11月1日從海軍除籍,但因艦況太差而長時間被擱置在吳淞口,國民黨敗逃時由於艦況不佳被判定無修復價值因而被丟棄在原地,上海棄守後被人民海軍接收,送入江南造船廠,於1949年底被修復,加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二艦大隊,並改名為“長沙”。不久之後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54年5月16日參加“檀頭山東南海面擊傷蔣軍‘太和號’護衛艦戰鬥”。

排 水 量:740噸(標準)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艦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機,2座零號乙15改型ホ號重油專燒水管鍋爐,單軸推進,2500馬力

航 速:17.5節

續 航 力:45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瑞金艦

“瑞金”號炮艦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瑞金”,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4年5月16日的“5•16頭門山海戰”中,該艦和姊妹艦“興國”號於高島與頭門山之間海域將臺灣地區海軍的“太”字號和“永”字號各一艘打得起火南逃,5月18日該艦在浙江高島海域遭到國民黨空軍P47戰鬥轟炸機的空襲,不幸被炸沉(史稱“檀頭山5•18對空戰”)。全艦共犧牲支隊政委高一心以下五十六人,傷四十人,成為華東軍區海軍創建以來最嚴重的損失。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興國艦

“興國”號炮艦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達”,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興國”,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4年5月16日的“5•16頭門山海戰”中,該艦和姊妹艦“瑞金”號於高島與頭門山之間海域將臺灣地區海軍的“太”字號和“永”字號各一艘打得起火南逃,5月18日該艦在浙江高島海域遭到國民黨空軍P47戰鬥轟炸機的空襲,該艦的防空火力配置得當,奮起反擊,擊落兩架敵機且毫髮無損。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附1:臺灣地區海軍參戰的大中型水面艦艇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太和艦

“太和”、“太湖”號護航驅逐艦

“太和”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整個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將271艘驅逐艦以下的二戰剩餘軍艦無償贈送給民國政府海軍),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托馬斯”號(DE102),1943年1月1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7月31日下水,11月21日竣工,1946年 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和”。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成為旗艦,艦種被定為護航驅逐艦,駐防上海參加防守上海的作戰。上海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撤往舟山定海,9月4日幫助撤運福建平潭島守軍,11月3日參加登步島反登陸作戰、為登步島守軍提供炮火支援,1950年4月19日調往海南島,加入第三艦隊,仍為旗艦。海南島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於1950年6月1日改隸第一艦隊第十一戰隊,舷號23。1954年3月編入大陳特遣艦隊,以大陳島為基地在浙江沿海定期巡航,多次和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發生交火,因該艦艦炮射程不夠而屢屢吃虧,1954年5月16日更是被擊傷、倉皇撤退。

“太湖”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博斯特威克”號(DE103),1943年2月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8月30日下水,12月1日竣工,1946年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湖”。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艦種被定為護航驅逐艦,首先部署在華北海域幫助撤運陸軍,隨後先後輾轉福建、浙江沿海,參加撤運平潭島、廈門島的守軍。1950年6月1日改隸第二艦隊第五戰隊,舷號23。參加撤運舟山群島守軍的任務,1952年10月前往日本維修。1954年該艦和“丹陽”艦在臺灣海峽攔截了中波輪船公司的貨船“高德華”號,同年3月編入大陳特遣艦隊,以大陳島為基地在浙江沿海定期巡航,在頭門山一代和解放軍“瑞金”、“興國”二艦和四艘炮艇發生激烈交火,被擊傷後倉皇撤退。

排 水 量:1620噸(滿載)

主 尺 度:93.26米×11米×3.2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節

續 航 力:10800海里/12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4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0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國共海戰——東磯列島水面戰鬥中的雙方大中型水面艦艇們

永昌艦

“永嘉”、“永修”、“永昌”、號掃雷艦

戰鬥中出現的“永字”號掃雷艦身份不明,但根據記載臺灣地區海軍中有三艘“永字”號掃雷艦曾經在1953年-1955年駐紮在大陳島,分別為“永嘉”、“永修”和“永昌”,因此在解放東磯列島戰鬥中和解放軍艦艇發生交火的“永字”號掃雷艦應該就在此三艦中。

三艦分別原屬美國海軍“可敬”級掃雷艦“含蓄”號(AM246)、“頂尖”號(AM274)、“振作”號(AM287),“永嘉”於1943年3月16日在美國喬治亞州薩凡納機械鑄造公司開工,9月6日下水,1944年1月20日竣工;“永修”於1943年2月1日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海灣造船公司開工,9月11日下水,1944年5月24日竣工;“永昌”於1943年9月2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通用工程幹船塢公司開工,1944年4月12日下水,1945年4月10日竣工,三艦於1947年12月8日根據中美兩國在南京簽訂的軍艦轉讓協議在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被移交給中國海軍。

“永嘉”艦於1947年11月16日成軍,列編海防第一艦隊,後又轉入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第二艦隊部分軍艦隨司令林遵起義後,該艦艦長陳慶堃帶部分不願起義的軍艦往長江口突圍,此後先後參與防守上海、廈門、馬尾、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作戰,1950年6月1日定舷號47,1953年-1955年駐防大陳,期間和解放軍艦艇多有交火。

“永修”艦於1947年11月16日成軍,列編海防第一艦隊,但被派往安慶江段駐防,1949年4月23日第二艦隊部分軍艦隨司令林遵起義後,該艦跟隨“永嘉”等不願起義的軍艦往長江口突圍,1950年6月1日定舷號47,1952年7月1日隸屬第三艦隊第三十二戰隊駐防大陳,期間和解放軍艦艇多有交火。

“永昌”艦於1950年6月16日成軍,隸屬第三艦隊,一直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動,和解放軍艦艇多有交火。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庫伯-貝西默GSB-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10馬力

航 速:14.7節

續 航 力:37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附2:1954年5月16日-18日解放東磯列島戰鬥的海上作戰記錄:

5月16日,敵艦、敵機襲擾頻繁,一天之內我海軍部隊就進行了5次戰鬥。3時50分,敵艦3艘由一江山向頭門山進犯,我4艘武裝漁輪迎戰15分鐘。4時58分,“瑞金”號、“興國”號與敵艦5艘戰鬥24分鐘。擊傷敵“太字號”型護衛艦和“永字號”型掃雷艦各1艘。6時30分,敵艦5艘,向我4艘炮艇進襲,我炮艇在撐機山以北,與敵艦戰鬥10分鐘,敵艦南縮。10時50分,在菜花岐以南巡邏誘敵的“開封”號護衛艦,發現敵“太和”號護衛艦,並奉命繼續誘敵。11時59分,“南昌”號、“廣州”號兩艦開始炮擊,敵艦中彈,高速南逃。17時30分,敵機4架在頭門山上空,襲擊我4艘炮艇,被我艇火力擊傷1架。

5月17日,舟山基地炮艇2艘在蔣兒岙東北海面,與敵炮艇1艘、機帆船、帆船各1艘交戰,俘帆船1艘,傷炮艇1艘。此外,“南昌”號、“廣州”號、“長沙”號、“開封”號4艘護衛艦,在東磯山東北海面,與大陳駛出的“太字號”型護衛艦1艘、機帆船2艘遭遇,展開炮戰。敵艦中彈受傷,機帆船1艘被擊沉,1艘被俘獲。

5月18日6時30分,敵機4架在頭門山海面襲擊我4艘炮艇,被擊傷1架。6時43分,敵機4架在草鞋嶼東南海面,轟炸“瑞金”號、“興國”號兩艦,被擊落2架,“瑞金”號中彈沉沒。(見“瑞金”號、“興國”號炮艦對空戰鬥)。15時41分,敵機2架侵入南韭山上空,企圖轟炸我艦艇編隊錨地。海航6團殲擊機2架遂與敵機空戰,擊落其中1架。

兩次海戰中我艦發揮主炮口徑大、射程遠的優勢,對敵造成巨大威懾(Б-34型100毫米56倍徑艦炮最大射程達到22500米,遠遠大於“太和”號裝備的美式MK22型76毫米50倍徑艦炮;哪怕是遇到裝備美式38倍徑127毫米艦炮的“丹陽”號等艦,也能在其14600米的最大射程之外對其從容“吊打”;唯火炮身管壽命較低,但這對於當時屬於典型的“黃水”近岸海軍的人民海軍而言並不算特別嚴重的問題);但由於編隊間通訊不暢、配合不佳,加之華東軍區海軍各艦在重新武裝的時候炮械重量遠遠超過原設計的武備重量,導致航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於敵艦普遍超過18節的航速差距較大,所以未能創造更大戰果。

東磯列島戰鬥自5月11日開始,5月20日結束,歷時10天,共進行14次戰鬥,其中登陸戰鬥1次,海戰5次,空戰5次,艦艇對空戰鬥3次。擊傷敵炮艦4艘,擊落敵機8架,擊傷5架。我“瑞金”艦被敵機炸沉。

東磯列島解放後,我控制了三門灣、台州灣一帶海域,這不僅保障了浙東海上航運和漁業生產的安全,而且使大陳、一江山之敵完全暴露在我軍打擊之下,為爾後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島嶼創造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