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象徵的黃馬褂,為何到了晚清成了爛大街的東西?

蘇中山


清代的“黃馬褂”在清朝中前期確實是個無價之寶,擁有黃馬褂則意味著是天子寵信之人。清代初期能得到黃馬褂者除了少數開國功勳和有過特殊功勞的大臣外,就連一品大員也不見得人人都有。皇宮的侍衛內大臣,侍衛統領也擁有黃馬褂,不過他們所穿的屬於工作服,為了體現皇家威嚴所用,換班後需要脫下來,當值時才可以穿,不允許私自帶回家中。

而擁有黃馬褂的大臣除了一些大型慶典之外,平時要規規矩矩的供在家中,生怕弄破弄髒,弄破弄髒則意味著對皇帝的大不敬。如《雍正王朝》中落魄的年羹堯穿著破舊不堪的黃馬褂守城門的橋段,在現實中絕對不會出現。年羹堯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因此也不在乎了。現實中這樣穿絕對是對皇家威嚴的挑戰,必須要受嚴懲。

隨著大清國運的破敗,黃馬褂開始失去了原來的尊貴感,自乾隆朝開始,黃馬褂便被頻繁賞賜,單是和珅一人,就曾三次賞穿黃馬褂。道光年間曾經要求一些貴族子弟交出黃馬褂,但是成效不大。為什麼沒人願意交,那是因為穿著黃馬褂可以“佔便宜”。<strong>

有些落魄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外罩長袍,內穿黃馬褂招搖過市,吃滷煮火燒肥燒雞不給錢,亮出黃馬褂管保嚇的生意人不敢要錢。到了光緒年間,大清國被洋鬼子教訓一頓後,老百姓開始不再怕這玩意兒。有些因為抽大煙或者賭錢賠光家產的八旗敗家子想法設法將家中能賣的就賣,能當的就當。不少御賜黃馬褂流落民間,有錢商人爭相購買,為的是沾沾皇氣讓自己多賺錢。

說黃馬褂“爛大街”指黃馬褂流落民間太多,沒有功勞之人只要肯花錢就可以穿,但在價格方面還是蠻高的,而且朝代越老價格越高,康熙朝的百分百比同治朝的值錢。

最終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黃馬褂除了作為一種前朝的榮譽象徵外,再沒任何用處,民國時期有不少名人收藏黃馬褂,到了60年代也幾乎都被抄家後給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給燒掉了。筆者當年曾利用工作之便,近身接觸過乾隆朝的黃馬褂,材質為絲綢,上面繡有花紋,看上去質地很好。雖然可以穿上拍張照片炫耀炫耀,但因為上面髒兮兮的,加之筆者認為這東西晦氣,因此只是看了看。


大獅


清朝的“黃馬褂”一開始是很拽的喲,能夠穿上的人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光榮有面子的。



什麼人才可以穿呢?

第一就是保衛皇帝的貼身侍衛,就是常說所謂的大內侍衛。所以皇帝一出門就只見黃黃的人一大片。只是,大內侍衛的黃馬褂在離任或者退休以後就不能帶走,也不能再穿。



第二種,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去承德一帶打打獵活動活動,名曰圍獵。打獵打得好的滿清貴族便稱為勇士,皇帝賞黃馬褂一件表示獎勵。

第三就是那些皇帝認為有特殊貢獻的大臣,比如漢人左宗棠、李鴻章等少數人物。

第四種更少了,一般就是在國家危難窮困時為國捐錢的大商人。



可是到了後來清朝漸漸腐杇衰敗,大清皇帝都成了擺設,國家貪腐成風。沒辦法,窮了,為了錢,皇帝便做了很多的黃馬褂售賣,一開始幾百輛銀子一件,再後來幾十兩銀子一件,當然滿街都是穿黃馬褂的了,可以說真的是爛了大街。



可見,黃馬褂的興衰和帝國的興衰史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啊。


祥河詩語


與其說黃馬褂爛大街了,倒不如說皇帝的權威被不斷無視,直至毫無存在感。這些一大半的原因都要歸咎於慈禧太后身上。

自古以來,直至清朝能穿黃色衣服的除了皇帝、皇后以外就是唱戲的戲子和皇帝賞賜的黃馬褂。如果其他人擅自穿著黃色衣服的人,都以蔑視皇權和意圖造反罪處死。

滿清可以穿著黃馬褂的人

第一種人:皇家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皇帝及皇帝身邊的家人的安全,直接受皇帝親自地指派,也就是皇帝的人。因此為了突顯是皇帝的侍衛,所以要用黃馬褂為官服表示其與眾不同。

第二種人:在某一方面對皇家對百姓都有巨大貢獻的大臣才有資格獲得,這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各種證書與獎狀。不同的在於這是皇帝通過聖旨親自頒發的。

比如:權臣和珅為清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最初為官清廉、公正甚得乾隆的喜歡,並多次賞賜給他“黃馬褂”,以表皇帝肯定他做出的貢獻,並有激勵他越做越好的含義。

黃馬褂並沒有什麼特權,但他卻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般能擁有黃馬褂的人都是皇帝最賞識最寵信的人,其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晚清黃馬褂就成爛大街的東西

為何晚清的黃馬褂開始普及呢?這個原因也很簡單:

從晚清開始就是中國近代史(恥辱史)的開端,皇帝的權威不斷受到外國侵略者的蔑視,地位就不斷下降了。加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國內發達城市都開始在西方文化的浪潮下不斷融合,黃色自然不能代表皇權了,也就開始逐漸普及,只要你有錢就可以隨意的穿著了。

慈禧太后不斷專政,使的皇帝的威信也在不斷的下降,普天之下只知慈禧不知皇帝。黃馬褂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一些沒落的貴族乘機就開始穿著祖上留下了的黃馬褂開始招搖撞騙,一時間就流出了好多黃馬褂,有真的有假的,因此就開始爛大街了!

結語:說來也是可悲,一直以來為之驕傲的“黃馬褂”到最後落得個爛大街的結局,清朝的列祖列宗還不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寧啊,非要罵死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但同時也標誌著一個帝國的落寞,和一個新時代的崛起!

作者:安夏丨history。關注不迷路喲!


安夏丨歷史君


流行馬褂

黃馬褂只是馬褂的一種,而馬褂本來是滿族騎兵穿的服裝。康熙時期成了富家子弟彰顯身份用的,雍正之後就流行開來,很多人都穿上了馬褂。

馬褂有很多種顏色和樣式,而明黃色的馬褂只能皇家使用。但還是有特殊的,像是御前大臣、侍衛什長等等都可以穿明黃色的馬褂,而且歷來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獎賞功臣的辦法,清朝就用花翎和黃馬褂來滿足那些功臣的虛榮心,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只能一時也

就像漢初的時候,爵位也是讓人出去裝的好東西。但是到了多年之後,爵位積少成多,沒有限制還可以隨意買賣,爵位也就不管用了,成了爛大街的東西。

清朝也是這樣的情況,首先的時候三眼花翎和黃馬褂還是蠻頂用的。到了清朝後期飽受屈辱,當時統治者為了籠絡一幫辦事的人,所以這三眼花翎和黃馬褂也就成了也就越來越多,物只以稀為貴,多了當然就“白菜價”了,而口子開大了索性也就放任之,這樣當然就爛大街了。



其實縱觀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好的措施,但是到為何到多年以後就不管用了呢?一是時變異也,不同的時期應該用不同的措施對待。二則是管理不善,致使好措施變成壞措施。三則是破罐子破摔,從而使得像是花翎、黃馬褂這種爛大街。清末黃馬褂等等之類的所以這麼多,也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


淡看天上月


黃馬褂作為清朝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皇權的象徵,是當時極高的榮譽。但是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見黃馬褂如見皇上”的效果,相反黃馬褂只是清朝眾多榮譽的一種,其含金量還不如世襲的“鐵帽子王”和免死金牌同樣效果的“巴圖魯”稱號。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清朝的黃馬褂。


在清朝,黃馬褂分為“行職褂子”、“行圍褂子”、“武功褂子”、“特使特賜”四大類,這四種褂子的獲得渠道不同,用處就更不相同,允許穿的時間也不相同。

行職褂子

根據《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也就是說,在清朝,但是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都穿黃馬褂。這裡的黃馬褂並沒有多餘的意思,“行職馬褂”是皇帝近侍的專用服裝,因職位而穿,一旦離開工作崗位,或者不與皇帝同行就不能穿。

行圍褂子

“行圍褂子”屬於“賞穿黃馬褂”的一種,是一種打獵校射時所賞穿的。

在清朝咸豐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行獵20天,在這期間打到鹿的,或者是遇到獻禽的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賜黃馬褂。另外打獵期間也會舉行射箭比賽,漢官射中三箭、滿蒙官員射中五箭,且品階較高的,一般都可以得到“賞穿黃馬褂”。

武功褂子


“武功褂子”就屬於“賞穿黃馬褂”的另一種,也是較為尊貴的一種。這種御賜的黃馬褂主要用來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有時也會賜給統兵的文官,這種“賞穿黃馬褂”才是真正的,獲得者可以在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穿。

不過“武功褂子”出現的時間較晚,據考證,這種賞賜在嘉慶帝之前都沒有見過,應該是道光皇帝或者咸豐皇帝之後才出現的。到了太平天國以後,更多見於對戰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能有一件,甚至有時候為皇帝或太后辦事得其歡心也能得到賞賜。相傳慈禧就曾經賞賜給其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我想這也是黃馬褂爛大街的原因了,誰都能得到的東西還會珍貴嗎?

特使特賜


這最後一類黃馬褂則是特賜特使官員的,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必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這種儀式在清咸豐年間最為盛行。

其實,“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者想出的一種惠而不實的拉攏功臣的手段,到後來成了誰都能得到的東西,黃馬褂自然而然的的就要貶值了


微歷史看客


黃馬褂雖說只是一件衣服,但卻是御賜之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清朝前期,國家繁榮富強,要得到一件御賜黃馬褂相當不容易,當時黃馬褂所象徵的身份和地位,是現在任何一件古董或奢侈品不能比擬的,好比美國,它國家強盛,美元到哪裡都受歡迎。不是黃馬褂有多值錢,有多高貴,而是黃馬褂原有的主人,大清帝國厲害,你穿上黃馬褂就要高人一等,誰要是欺負你就是欺負大清國,你看不起黃馬褂就是看不起大清國,當時的御林軍和八旗兵可以分分鐘收拾你。

到了後期的時候,國家衰敗,官員貪腐,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爛攤子。國家不行之後,國家的象徵之物自然就不值錢了,好比它米國不行了,美元就是一張廢紙。而且到了晚期的時候,八旗子弟大多成了好吃懶做,遊手好閒之徒,整天穿著個黃馬褂在大街上招搖撞騙,更是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更有甚者把黃馬褂拿來變賣,其實黃馬褂不允許買賣,你買去也沒有用,好比一個頭銜一樣,你買去戴在你頭上也是分文不值。只是一些俗人買來顯擺一下罷了,這時候的大清國已經是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哪裡還管得了這些,所以街上販賣皇馬褂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就成了爛大街的東西。




寂寞的收割者


黃馬褂,清廷宗室就可以穿,這些宗室子弟大都沒什麼收入來源,政府又不允許這些人種地或做生意,全靠宗人府每月發的微薄津帖度日。這些津貼滿足不了一家老小在京城的生活開銷!清朝後期,連皇帝家也沒什麼錢,這些宗室子弟本身養尊處優沒什麼本事,多數還吸上了鴉片,日子更是艱難!那時街上時常出現黃馬褂碰瓷的事,讓人對這群人厭惡透頂!這群人是皇家宗親惹不起,只好嗤之以鼻,敬而遠之了!


許書榮


別的不說,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後,清政府為了安撫被裁撤的湘軍,至少賞給湘軍將士兩三萬件黃馬褂,老兵和軍官差不多人手一件


xf海軍中校


當年的開檔褲,當年的的確良,當年的喇叭褲,現在誰去穿?道理一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