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在上海的外地人都走了,上海會變得怎麼樣?

歲月染指流年


說到底,人都是逐利的,利也是跟著人的。

水往低處走,人往高處走,不管世界上哪個地方都一樣,墨西哥人搶著去美國,中東人前往歐洲,中國人移民海外……上海外來人口多,證明上海是各項資源的高地。

外地人到上海來,不是來做志願者不是來奉獻的,而是看中了上海這座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都會有更加公平完善的平臺,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實現價值,金融從業者能找到更好的市場,商人能賺更多的利潤,碼農有更大的舞臺,小姐姐有更多的流量,建築工人有更高的日薪,快遞外賣小哥有更好的報酬……

1840年代上海開埠之後,租界內除了上海當時松江府上海縣的本地人(到民國初期不到10%),其餘的42%是江蘇人,30%以上的浙江人(上海話裡的阿拉來自於寧波話)和部分廣東人(民國宋氏家族的先輩)、山東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英國及殖民地的印度等地區、十月革命後流亡的俄國人、猶太人、美國人、日本人等),五方雜處和包容開放才造就了當時繁榮的遠東第一大都會。現在上海戶口的“上海人”基本上籍貫江蘇浙江的多,正宗祖上也是上海人的大部分都在遠郊區松江嘉定青浦崇明奉賢老南匯等地。

上海目前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浦東新區外來人員接近一半。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閔行區、第三的嘉定區,以及松江、青浦、奉賢這五個區外來人口超過半數。

如果上海外來人口全部離開,以上六個區基本上人口腰斬,甚至九亭、松江大學城這類地方變成鬼城。恭喜這些區域的原住民,房租和房價能夠大幅下降。

話說回來,計劃經濟時代,人口流動受限多,上海上交國家利稅多、負擔重,但產業體系自給自足,很多老上海的崗位也不需要外地人來做。菜販、郵遞員、建築工、環衛工、飯店服務員……那個年代都是上海人自己在做。

市場經濟初期,最吸引外來人口的是深圳、東莞、佛山、中山這類珠三角城市。這也是廣東經濟活力源源不斷的原因。

而外來人口甚至本地人口撤離的地方是哪些地區呢?東北三省最多。連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都留不下人了,只能證明東北經濟不行了,看不到希望。

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外地人都離開了上海,只能說明上海對外地人來說,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沒有吸引力了,可能是成本太高,可能是老齡化太嚴重……不能實現更大的價值來大上海組撒?

如果既要保持上海的經濟吸引力,又要外地人離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本上不可能,除非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外地人離開上海的時候,外國人也會回國,有本事的上海寧恐怕也會移民海外(實際上現在上海每年移民移居海外的上海寧已經相當成規模了),資本跟著人走,去尋更有發展空間的地方。

不光是上海,其他大城市也是一樣。


天袁地訪


年底過春節的時候就這樣,基本馬路上沒有車,想開八十碼就開八十碼,想開六十就開六十,買東西也沒有插隊,付好錢就走人。還有坐地鐵不擠了,站站都有整排的空座位,可以跪,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趴,可以一隻腳坐著一隻腳跪著。小區的汽車也開走了,想停哪個車位就停哪個車位,一輛車停二個車位不是奢侈,一輛車停四個車位才是牛逼。還有在家,不用因為聲音大了而被樓下投訴,可以打開窗戶,把音響開到最大,盡情放飛自我。當然有外地人說沒人送外賣送快遞,沒關係我已經窮的點不起外賣,買不起淘寶了。當然缺點是旅遊點人還是多,去博物館還要排隊,不是說好回家的麼?為啥都是人?


雪地葬花被盜號了


我從房東和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由於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對本土居民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有好也有壞的。作為小老百姓,感受到的更多的會是在交通上出行上的。單從交通擁堵方面考慮,我們小百姓會希望外地人走掉吧

我從張江的中環邊上開到單位大沽路的路程是25km,有時候我早上七點出門,無論走南浦大橋還是盧浦大橋還是隧道都很堵,這種擁堵似乎只有在早上7點以前和晚上9點半以後才可以緩解(中午下午沒觀察過);如果坐地鐵,2號線好像到了晚上9點半仍然人很多…

已經不記得上海是什麼時候開始那麼擁擠的,四年前到了春節街上商場里人會少很多,這兩年即便到了春節,人也沒有少很多,感覺有點小失望😞

作為房東,目前出租了2套房子給中介公司再轉租給外地人,我的租客們不會幹有什麼出格的事,就是安安份份的生活在那裡,對我們是沒什麼影響的。但憑良心說,如果每個月讓我少掉這萬把塊租金來換上海和90年代的上海一樣,我也是願意的。我有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平時生活開銷都靠工資在維持,多就多用少就少用,租金不用的,對我而言有沒有租金就是存款數字增長的快不快的區別,並不是沒了租金,我的生活就要過不下去了。

再說吃飯買東西,雖然是90後,但我信奉自己親自去超市買東西,去商場買衣服,我不太依賴“快遞”這個行當。 關於吃飯,我經常跑出去親自買飯,可能摳門吧,我看見外賣跑腿費和快遞費就覺得浪費,還是我親自跑一次吧,又能運動還省錢,總之我不太網購和叫外賣。

工作上,有很多單位本身就不接納外省市人員,而我就在這種單位工作著,也不太遇到外省市人員 總之對外來人員接觸少,依賴也少。

生活上,我對外地人的依賴更少,覺得外地人是可有可無吧(外地人的存在就好像地鐵安檢,設置了這個崗位,那我就配合你們,不設置也無所謂,很雞肋啊)

如果上海常住人口的數量下降點,我上下班會更輕鬆。

其實真正不希望中高端外地人離開上海的是政府吧,上海的房價物價都需要新鮮血液注入來支撐並不斷提高,沒有中高端外地人進入上海,估計撐不住。


手機用戶6690970240


我是第三代上海人,住徐家彙附近。

算是新土著了。

我不希望外來人口停止進入上海。

我覺得,如果沒有外來人口,

這個城市將失去活力,是很可怕的。

首先,低端勞動力缺乏,人工將變得

很貴,比如裝修,搬運等。

其次高端人才的缺乏,則企業缺乏創造力。

參考阿里巴巴落戶杭州,上海損失了建國以來

最大的稅收來源。

對於一個特大型城市來說,外來人口停止

湧入,所有相關的需求持續下降,並不是

什麼好事情。土著無處薅羊毛,只能自相殘殺。

所以,現在市政府的策略是提高駐地的外來人口層次,保持新鮮活力,我是深深贊同的。

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人多的江湖才精彩。

I LOVE SHANGHAI.


都市追星人


一百年前。。沒有外地人來上海。。。

開埠後。。上海的建設多數是白俄羅斯的工人。。還有東歐的建築師做的基建。。因此有了外灘和東方巴黎的稱號

上海因為是在租界的法律及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所以人很講規則。也有規矩

解放後。。上海把收入盈餘全部上交國家。。錢都用來建設其他城市了

上海政府開放藍印戶口後。。一大批外地人湧入。。確實也一起建設上海。。但從我們老上海來看帶來更多的是不文明的行為。。

1.沒有規矩。。上海是全國最法治的地方。。而近些年來安徽人民成了上海110節目主角。。地鐵上吐痰。。公交上小便。。這種行為屢見不鮮。

2.沒有感恩之心。。上海是我們祖輩和我們一起建設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有著自己的辛酸。我們很愛它。。。我們愛衡山路。。豫園。。和你們愛你們的祖廟祠堂一樣。我們有幸擁有全國最好的一些教育和醫療資源。。很多外地人過來上學。就醫。弄得我們上海人生個孩子還要排隊。。然後這麼做了換來什麼?多數的外地人對上海毫無感恩之心。。任何場所一直在罵我們。。這是人的行為嗎。。

3.外地人把自己看的太重。。沒有你們上海不一定有現在這麼繁華。。但文化和經濟底蘊放著。。絕不會差。。所以不要開口閉口過來建設上海。。如何如何的。。你們來上海是工作賺錢的。。別說的這麼高尚

綜上所述。。如果來。只要尊重上海。我們也歡迎。。如果不來。。其實我們也不在意

估計一些噴子會說上海有錢的都是外地人。上海崇洋媚外之類的話。。我只想告訴你們。瞭解上海後就知道了。上海人向來排毒不排外。。吃軟不吃硬。。別以為看到外地人客客氣氣。。這是我們的禮儀。。實際上如果你不尊重上海。。我們骨子裡把你當傻子的


正牌韜哥


作為一個血緣屬於蘇南、戶籍在浙北的旁觀者,我對上海有所瞭解,自認為可以說幾句。

上海在明清時期就是中國最富裕地區之一,松江府。但是跟蘇州、常州、無錫以及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相比,並沒有特別的優勢,都是朝廷賦稅重地。

上海的崛起得益於1842年的開埠,到了1936年已經是中國最發達最現代化的超級大城市,也是遠東第一大城市、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全球著名商貿中心、輕工業製造中心、電影製作中心……

在這一百年期間,成千上萬的外國人、無數的浙江人、江蘇人,以及各省人員來到了上海,其中很多人定居下來了,和原松江府的土著一起,形成了今天的“老上海”。

到了計劃經濟時代,人口流動幾乎停滯,外來人員都是行政調動或者求學後落戶上海的。老上海的概念得到了空前的固化。

市場經濟時代,除了戶籍制約,人口流動基本無障礙。上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高端人才、商業人士,以及千萬普通的勞動力。當然也吸引了外國投資者、創業者。這時候,就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區別。

這裡要澄清幾個觀點。

上海的今天輝煌不是簡單的誰的功勞。老上海人、新上海人和國外投資者共同為今天的上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外地人和外國人都不是志願者,更不是慈善家,他們來上海是為了賺錢、為了拓展事業。上海首先給了他們機會,而他們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上海。歸根到底,上海的輝煌是海派文化的勝利。

其次,上海的輝煌不是國家政策的結果,更不是全國支援的結果。相反,上海對全國的貢獻巨大,除了稅收,還有人才、技術、市場、文化……浙江和江蘇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安徽將來要崛起,也離不開上海。上海不欠誰,反而很多地區欠上海太多。

第三,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人口是隨著產業流動的。說白了,哪裡有飯吃有錢賺,哪裡就吸引人。如果外地人都離開了上海,只能說明上海經濟社會已經徹底崩潰了。只要上海還是上海,外地人絕不可能離開上海。

再說一遍——上海先垮掉了,外地人才會離開上海。如果僅僅是外地人不約而同離開了上海,上海不會受什麼影響,因為會有新的外地人搶著填補空白。這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誰都無法改變。

在我心目中,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城市。當然,最好的省份自然是我大浙江。



江南俗士1


如果上海的外地人都走了,這座城市將會失去發展的動力,曾經的繁榮與輝煌將很難再現,它必定會逐漸走向衰落。

根據2018年上海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上海有二千多萬的長住人口,其中外地人口就有九百多萬。

如此龐大的外來人口是上海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石,如果他們都離開了,上海將是無法承受的。到那時,上海的許多企業和工廠都會停擺,甚至連城市的日常運轉都很難保障。這並不是慫人聽聞的事情,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外來務工者,在上海從事著各行各業的工作。這其中以建築工地,工廠企業和服務行業吸納的流動人口最多。

如果這些外來人員都走了,那麼首先會有許多建築工程因無人幹活而被迫停工。還有大批的工廠因沒人生產而關門或外遷。而服務行受影響更大,因為沒人,快遞,外賣,保安,保潔………等等,眾多行業都會面臨著停頓或癱瘓的狀態。隨著外來人口的離去,馬路和街道上垃圾遍地,醫院的病人將失去護理,失去保姆的家庭孩子將得不到照顧………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會因此變的一團糟。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生產生活都無以為繼了,還何談未來的發展呢。

如今,外來人口已經成了上海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體了,他們以然溶入了城市的血液裡,因而很難再和上海分離了。


淡淡心緒煙雨中


有人說我們外地人發展了上海,我們有權利使用上海的資源。不評論對錯。我從幾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在20世紀之處,上海不僅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更是亞洲最繁華的城市,其被譽為“東方巴黎”、“遠東第一城”。這裡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開阜後的貿易往來、各國租界的基建改造等。不在這裡詳細展開。

2.解放以後,江浙地區有一波逃難高峰,具體時期和原因不太明確不敢瞎說。我只知道我的外公外婆那個時候帶著保姆從浙江海寧逃到上海,後來到了上海生下了第三個女兒也就是我母親(1963年的),如果有知道那一段歷史的網友歡迎補充。那個時候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時代,上海作為輕工業、手工業、貿易業龍頭老大,可以說gdp排名非常高,一城頂全國。所以有周立波後來的段子:上海經濟支援全國發展。這個是真實的。

3.早期(1995前)外地人的湧入,極大低補充了上海人口不足,城市更新發展緩慢的現在。也是那個時候浦東開始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個實話實說,真不開全國兄弟,否則濱江沿段、陸家嘴地區沒可能不到5年就成型,現在再去看看,多繁華多現代化。

4.後來,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好了,醫療教育越被人所看中。所以“滬漂”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擁擠、城市資源越來越稀少。讓人覺得是外來人口,外地人擠佔了上海人的資源。這個是客觀事實。

5.有人說,沒有我們外地人,你們低端服務行業沒人做,你們會癱瘓。我想說,任何一個城市,突然一天損失那麼大一部分群體,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人也好,城市也好,他的適應機制是很強的。上海人會調整行業結構,填補空缺。也有人說,上海人吃不起苦,沒人肯掃地的,這就由市場經濟機制來調節了。舉個例子:1個月沒人保潔,相關行業肯定會提高行業待遇招收新的工人。譬如保潔一個月10000,你看有多少人會去掃地。相關管理崗位,因為外地人的缺失,會重新整合。

以上是我臨時想到的,草草打之。


曼城的MrWang


這話題似乎在說:上海人離不開外地人,若沒有外地人上海人沒法活,上海就是一座廢城,死城。此話差矣!那麼反過來請問:外地人為什麼要往上海去呢?沒有利誰會去呢?中國有句話叫:有雞叫天亮,沒雞叫天還是會亮的。上海之所以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就是一個能夠給其一展示自我價值的平臺。這在任何地方都適用的生存法則。人往高處走就是這個理。現在許多人刻意的製造一些地域矛盾,這我認為大可不必!哪地方都有其優勢,哪地方都會存在不足,跟人一樣,不可能誰離了誰地球不轉。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名家3


首先,外地人都走了,那麼上海人也不能去外地。這樣,如果把整個上海比作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自閉。沒人(其他城市)跟他交流。這肯定是不行的。其次,這個問題有個潛意識就是外地人都是最普通勞動者,只看到了基數大的這部分。但是其實上海現在很多國內外大企業的老闆或者高管,有幾個是310戶口的呢?馬雲都是杭州戶口。還有老外,老外也不是310呀。這批人走了,帶走的大量的就業機會。上海就成了一個閉塞的地方。最後,別說一個城市,哪怕一個國家,也不會不讓外面的人進來。閉關鎖國有什麼壞處,看看歷史書吧。上海的美就在於他的海納百川,他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在這個國際大城市,靠的就是一批批的外地人。現在的310祖籍在上海的沒幾個吧?除了地道的松江人,誰敢說自己是沒有一點外地血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