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說明:喜歡關注商業地產,也喜歡關注武漢的城建規劃。武漢天地無疑是本地商業地產的標杆項目之一,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篇親歷者寫的瑞安武漢天地的開荒史,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所以全文轉發,希望此文對武漢地產界的同仁有所啟迪和幫助。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新天地系列發源於上海,發展商是香港的瑞安房地產。2000年的時候,在上海的市中心淮海路棚戶區舊城改造時拿到的項目,將舊租界的老式石庫門房子整修,“修舊如舊”,主要是以高端的戶外餐飲休閒為基調做出來的。其實我認為這是大陸商業做體驗式的先驅,不過當時體驗式這個概念還沒有被提出來而已。

但是,新天地其實只是項目的一個小的組成部分。整個公司運作的盈利模式是在市中心取得大塊土地,利用新天地的成功來提升周圍住宅和寫字樓的價格,公司在住宅出售和寫字樓租賃上取得超額利潤。盈利模式是獨特的。

03年新天地獲得市場認可後,瑞安開始擴張。但是由於品牌註冊的問題,新天地不能被註冊,所以大家看到的很多新天地是山寨的。正宗瑞安發展的新天地只有西湖天地(這個比較小,屬於試水被坑項目)、重慶天地、武漢天地、嶺南天地(佛山)。在每個天地都是結合本地特色進行特別的設計:比如上海市石庫門弄堂風情,西湖是江南名居的青瓦白牆,重慶是高低錯落的吊腳村落,武漢是租界原建築保護加上地塊的60幾株原生梧桐樹。從設計和運營的角度來說,儘可能的保持當地文化。

還有些是不同的產品線,比如走科技園路線的創智天地和大連天地,這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正式說回到武漢天地項目。

武漢天地在2006年立項,大項目總建築面積180萬。其中包括80萬的住宅,25萬的商業,其他的是寫字樓。而商業中武漢新天地有40000方,一期在2008年開業,到2010年全部完成並開業。

武漢天地一共12座建築,40年產權,非賣品,自持經營。原來是日租界,開發商接收時,爛泥地加上鐵路小學,鐵路宿舍。經過改造後是下圖的樣子,小樓或獨立或相連,走錯落感: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整容前是這個樣子的: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整容前後對比: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下圖的原建築是吳佩孚的官邸: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有一些不能完全翻新的,就用其中的建築元素: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武漢天地鼓勵外擺位,外擺位是戶外休閒風情的靈魂。瑞安天地系列只在南方開,就是考慮到天氣對開放式街區的影響。露天天棚下面是空調出風口,地下有管線走冰水的,天熱的時候,空調是對著室外打冷風的,我們做過測試,室外氣溫40度的時候,在我們的天棚外擺位,氣溫是32度。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大家如果注意下圖的細節,可以看到為了保留原樹木,建築做出的讓步。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武漢天地的夜景: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一層往下挖,二樓從室外走樓梯上去,視線和建築會有變化。下圖這幢小樓很有美國波士頓的街味道,我經常坐在一樓的咖啡廳,視線平行處,就是街邊漂亮妹妹。。。

新天地有自己的設計師——本伍德,這個老頭是波士頓人,60年代開飛機在越南上空丟炸彈,被解放軍了打下來,後來就一直不服氣,改革開放以後來到上海,變成設計師,他比較善於利用本地建築特色設計房子。也許這幢位於武漢的波士頓特色濃烈的民國建築,就是他傳奇經歷的最好註釋。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武漢天地街景: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下圖中紫色的部分是新天地,黃的住宅,紅的是商場加寫字樓:

親歷者說——瑞安 武漢天地

武漢天地項目的策劃和招商,主要由上海派駐的同事組建本地團隊並完成。基本目前是武漢最高端的休閒餐飲場所之一,也是無數小資裝逼黨泡妞富二代集聚的聖地。開業率一直穩定在95%左右。

由於新天地的成功,住宅溢價率可以做的很高。08年武漢市場市中心均價5000的時候,新天地的住宅就賣13000,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一期二期直到現在的5期6期,都是豪宅的標杆,領先第二名25%以上的溢價。寫字樓也是武漢的頂尖客戶和租金,領先第二名30%左右。

武漢天地整體地塊的開發,住宅和商業的先後次序是這樣的:2008年3月一期開出來,9月住宅一期開售;2009年4月2期開出,6個月後住宅銷售;利用商業帶來的氛圍和lifestyle的提升,在住宅上得到溢價回報。一期商業面積10000㎡,二期9000㎡,剩下的20000㎡三期。

因為這樣的盈利模式,公司對新天地的要求就不是租金之類的,而是偏向於市場領先性、話題性、體驗感覺、客戶滿意度等等,策劃招商團隊的挑戰也是非常獨特的。

如何衡量一個項目的成功與否?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對比上海新天地或者其他什麼項目,武漢天地算不得一個成功項目。那麼,一個項目怎麼能算做成功?一個香港公司,做了本地公司都不做的事情——尊重城市,這算不算成功?一個商業能讓他周圍的住宅溢價30%,算不算成功?難道只有像上海新天地那樣,雪茄酒吧咖啡西餐遍地才成功?

像吳佩孚官邸這種地段和歷史價值的房子,不會是誰拿到就能做好的,拿到一塊地拆掉重建,中國有錢人都會,拿到地一定先不會研究歷史人文,快速拆完。

普通開發商會充分壓縮成本拆除原址、文藝開發商會藝術性的利用原址然後拆除多餘建築、二逼開發商上來就全拆瞭然後重新建。

瑞安地產在做這些產品的時候,是目標成為這個城市的地標,還是成為這個城市在全國的地標。返回到開發本質,把商業做好,讓住宅寫字樓賺錢,也算成功。

上海新天地的主力消費者是老外,白領和旅遊者,武漢這3個都沒有,照搬上海就會失敗,武漢搞太多西餐,是會死的。住宅和寫字樓成功是財務成功,成功不是簡單的複製,對商業來說是方方面面的認可。

而武漢天地本身,讓一塊爛地成為城市時尚中心,為什麼不是成功?讓市民認識到保護建築的重要性,為什麼不是成功?讓一些新的商業形態進入城市,為什麼不是成功?讓市民在新天地請客備有面子,武漢不僅僅只有太子湖景這種大飯店,也還是有情調的地方的,讓市民為這個城市驕傲,我覺得也是武漢天地項目的成功。

所謂成功,是要看公司最終的一個目的是什麼?有沒有達到?過程的成功和單項的成功,那只是一部分!

一個城市在中國的地位,要靠一個發展商的項目去實現,我覺得這是城市的悲哀。而對於有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老建築,延續它的故事,與時俱進崢嶸再現,作為操盤者的一員,我挺自豪。

武漢天地的商業面積是4萬方,成本高於一萬/㎡,修繕比建造的費用高多了,單純的放租金收益是虧錢的,單從這個小商業的財務是沒法看的,每個月一次大活動推廣、一次小活動推廣、平時的修繕運營等等。但是,一個4萬方的項目財務雖然不好看,但是做好了以後能給一個180萬的項目帶來了30%的溢價,整體的大財務數據還是很有想象力的,武漢萬達公館咬著牙賣20000/㎡的時候武漢天地賣35000/㎡。商業的目標不在於租金,但現在租金收入高,資產價值就高了,就完美了。

從建築和運營的角度,漢街就玩砸了,王健林傾盡全力,不應該出來這麼個半成品。有句名言,到漢街去看海。比如建築,長長的1.5公里,筆直的一條街做古舊建築,做休閒,沒有遮擋,沒有掩映,沒有外擺位。漢街太長了!現階段不管哪個城市,運營好的商業街長度均在600米左右,包括香港紐約等。

武漢天地幕後工作的一些瑣碎小事

武漢天地的業態、品牌不同於本地市場,這個是一開始受挫折的地方。瑞安由於開的新天地不多,沒有形成品牌庫,也不能對租戶形成聯動威脅,老闆又很nice,不許嚇唬客戶,所以只有求,跪求客戶,滿滿都是淚。上海新天地那些高大上的客戶,在07年是看不上武漢的,送機票酒店都不來看啊,前期都是跪著的。

在功能和品牌落位後,基本走2條路:一條是邀請,我們看得上的店鋪品牌,會一家一家的去上門,送機票酒店讓他們過來;

另一條路是在本地建立樣板,比如說我們在一期自己運營一個咖啡館,重金砸入,最好的蛋糕,最好的咖啡,形成小資聚集地,形成話題。還自己運營一個熱乾麵店『三鎮名聲』,把老字號路邊攤弄成乾淨明亮的感覺,前期的自營品牌為造勢起了很大的作用,路邊攤2塊錢的面,在天地能賣7塊,這個樣板效應出來後,我們的租客才有信心。

在選擇武漢天地工作人員的時候,不要現成專業的。說句得罪人的話,武漢本地的商業地產工作人員,思維已經成定式,新天地的模式,他們是一開始無法接受的。而且,武漢天地要的客戶資源也不在本地,都是校招的畢業生,找好的苗子自己帶,主要選則武大和華科的多,也有港大、同濟的武漢孩子願意回來發展的。

招商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其實是武漢本地的商戶,你和他說新天地,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沒有主力店;而國際性的客戶,在2007年的時候,並不看好武漢,不肯來!武漢本土對上海產品沒有感知,0607年的時候,你和太子的老闆談新天地,他根本不鳥你。

前期,我們去某家國際知名連鎖咖啡館,說你們在武漢天地項目開吧,最好的位置,免租三年,你要不要期看看?我們帥哥美女陪著,機票酒店我們出,人家都不鳥我啊,11年的時候主動打電話來說要位置,什麼位置都行,一定要在武漢天地開一個,租金您定就行了,哈哈哈,好爽!

設計、對城市的研究、對產品的鑽研、對本地文化的尊重、長期持有的態度、用心的做事,我覺得是瑞安的優勢。瑞安比較注意末端,從消費者的喜好再倒推店鋪經營者,再倒推開發商能做些什麼,比如說挑選一家餐飲,至少要暗訪三次,菜品,服務員,怎麼對待糾紛,怎麼對待等位,菜單,餐具,裝修,音樂都會考量,然後和經營者面談,有思路能溝通的,想提升自己的,我們才會談下一步的租金什麼的。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