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粵語版電影真不怎麼搞笑,有人認同嗎?

歐珀困了


作為一個廣東人非常不認同!周星馳上世紀的電影是所有懂粵語公認的搞笑巨星,相信喜歡周星馳的朋友,一定都全部看完周星馳上世紀所演的每一部戲。可能還有些人翻出來來回看,因為裡面的片段對於我這些觀眾來說,每個鏡頭都是精華。

至於石斑魚的配音,老實說:真的很爛!周星馳所演的每一部戲我都不看國語版,因為粵語裡面的精華,配音完全達到不到原版的效果。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國語比粵語好,可能是語言溝通和理解差異吧!

比如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那段“燒雞翼,我中意吃,但系你老母講你快就....”,聽過國語版唱的,感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因為懂粵語的朋友能體會到原版唱的精髓與笑點,所以再聽國語就完全接受不了。

有人說看粵語從不看原聲,因為原聲不如配音國語。那為什麼看好萊塢大片,喜歡看原聲不喜歡看配的國語呢?其實由於語言理解,可能大家都互相覺得裡面的笑點gi到的點不一樣吧。無論如何,星爺還是最棒的!


海聞熱訊


不是不搞笑,重要的是你懂不懂粵語。

就那我自己來說,我是湖南人,從小到大看的周星馳電影全是國語版的,但是也都覺得挺好笑,很有意思。畢業後來到了廣東工作,身邊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廣東人,講粵語。有時候放假不忙我們也會聚在一起看電影,還經常看一些經典的港片。那時候就經常聽他們說看港片一定要看粵語版才好看,才能正正體會到裡面的笑點。可是我看了幾次之後完全沒感覺,雖然可以看字幕知道他講了些什麼內容,但完全get不到那個笑點,旁邊的同事笑的人仰馬翻,我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究其原因只是因為我不懂粵語,聽不懂影視臺詞所表達的意思。

其實粵語版也好,國語版也好,其實都有他的笑點所在,只是看你平時習慣了哪種需要而已。就好像是一個不懂音樂人,你讓他去聽世界名曲也會覺得不過如此,可能在他眼中那些世界名曲還沒有村口的二寡婦唱歌好聽。


遊子木講故事


題主應該不是廣東人,不懂粵語吧?周星馳電影裡有些梗,是國語翻不出來的。

例如,九品芝麻官(白麵包青天)裡,方唐鏡問周星馳,要看大的地契還是小的那段。粵語本意是方侮辱周,見人就叫乾爹,周否認。然後方拿出小的地契(小的地契粵語方言可以用契仔形容),引誘周選那張大的(大的可以用契爺形容)。讓周喊了他一句契爺(乾爹)。這段國語根本就翻不出來。完全抹殺了那段的笑點和創意。

再例如凌凌漆裡反覆說“請叫我全名達文西”。周說“好的,文西”。你知道粵語是什麼梗嗎?

看影視作品,還是看原聲好。那才能看得出創作者真正的意圖和演員如何詮釋。管中規豹永遠都看不全面的。真喜歡它,就去了解它,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


自細就善變


覺得國語好笑的,我只想說,你們笑的並不是星爺以及電影編劇創作的對白和橋段,而是石班瑜把粵語翻譯成國語的意思。電影所表達出來的笑點和精髓大部分都被和諧了,就像《破壞之王》裡面星爺排隊買張學友演唱會門票那段,有個胸很大的女想星爺給個位置她。原話是:“哥哥仔,你讓個位比我,我比你扎一下個波啊”(小哥哥,你讓位置給我,我給你抓一下奶),到了國語的翻譯就是“讓位置給我,我請你吃一頓飯”。更加經典的一段就是也是《破壞之王》裡面星爺和達叔互罵那段,那段真的超級搞笑,但是涉及太多不雅用語被和諧得很厲害,字幕翻譯的意思可能沒有願意的10%。

說那麼多,想表達的其實是要是真的想領會星爺電影或者是港產片的精髓,就一定要看粵語,不然你們和星爺之間還是存在隔膜。哪個好笑一點,難道人家不清楚?難道人家編劇能力還不如你?


Leungkingman


回答問題前,我先給提問者說一個故事。

舊時一人歲至五十仍無子嗣,遂花錢納得小妾,其後果然老來得子。不過家中正房權大勢大,小妾產子後即霸為己有,廣傳為自己所生,且廣邀宴請以祝。

受邀中有一人曉得此事,遂準備了一隻公雞,然後將一枚雞蛋塞入公雞體內,作為上禮,名作“下蛋公雞”。

宴請當日,眾親朋見禮單上寫有“下蛋公雞一隻”,頗為好奇,遂請此人演示。觀察一日之久,仍不見此雞下蛋,此人上前持雞腿,言道:“唯有扯雞扒蛋!”其後,蛋出。

故事講完了,送提問者一句:扯蛋!

請原諒我的耿直!

我本以為,提出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廣東人吧?後面看了一下,提問者是廣西人。雖同屬兩廣地區,但講不講粵語是關鍵啊!語言是個神奇的工具,只有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才會深深體會當地語言的精髓和奧妙。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粵語也不可能例外。有時候往往一句話,換了不同的語調或者不同的環境下,出來的意思都會千差萬別。比如說:“你好嘢!”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如果光是從字面上去理解,那你可能就好鬧笑話咯。

香港白話跟廣東粵語同出一祖,兩個地方的出來的唱片也好影視作品也好,互相皆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箇中運用的一些生活俚語也好理解,笑點也好戳中。

同樣一部周星馳的粵語電影,香港人和廣東人可能越看越開心,如果換作聽不懂粵語的人來看,估計他想死的心都有。

我是地道老廣,我也是地道老星粉,對於星爺的戲,我比較偏執的要看粵語原裝版的!我也沒有說國語版石班瑜配的不好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星爺的粵語版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就如同一些好萊塢大片,如果不是原音版的,我一律歇耳閉眼!



江木又寸君


粵語版聽的是周星馳原聲, 國語版的是石斑瑜配音, 就兩個人的聲線和聲調等等的表達作風上就有很大不同, 或許說你看石斑瑜配音的國語版本並不是真正的周星馳, 只能說是石斑瑜用聲音呈現出另外一個電影而已。

周星馳粵語版的電影有些點是懂粵語的人能get到,但是普通話版卻不能表達出來或者表達有偏差的

《九品芝麻官》裡面方唐鏡和包龍星初次見面那段

粵語:

方唐鏡:“呢度有張契仔(雙關,既表示比較小的那張地契,也可表示乾兒子的意思),一張契爺(同上,即表示大的地契,也可表示乾爹),大人要睇邊張?”包龍星:“契爺(乾爹)!”方唐鏡:“乖!”

到了國語版裡,這個梗完全沒有了,硬生生非得說那張小的地契是又小又溼,自然大的那張就是乾的了,所以直接問要溼的還是乾的,然後包龍星說了一句“乾的(die)”,極其生硬

產生這些差異我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言語文化不同。

普通話只要四聲且沒有入聲字。說話腔調比粵語高得多。南方的西南二人轉、相聲、小品等表現作品腔調高,激昂。簡單來說就是聲響分貝大。而粵語有九聲六調其中三個入聲急促有力,陽腔調消沉平和,普通廣州人講話聲響分貝是不高的。這在人文特徵上亦有分明辨別,南方人顯得剛猛,大咧咧,廣州人則平和,細心。

第二、笑點不一樣。

這是言語文化環境導致的。有時南方人覺得好笑,廣東的朋友則懵了一臉,反之亦然。

第三、原版表達的意思更多。

星爺的電影講的是粵語,能夠很少有人留意到他講的是廣州西關音。所以他的電影笑點精髓全部在粵語臺詞的本意之中。而這種粵語言語之中的精華是普通話不能用相反字詞精準表達的。例如粵語臺詞中“百九幾兩血”變為普語時就變為一百九十多兩血。粵語版本就是打著講粗口的擦邊球,普語則沒有任何實踐隱諭。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招致普語版本比照粵語原版打了五折都不止。


Ps一點通


絕不認同

首先我並不是廣東人,也不懂粵語,但是在我的印象裡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配音電影能達到原作水平,能比肩就不錯了,超越是不可能超越的。

像日漫、美國電影等配音版更是讓人蛋疼,我一直不明白那些買票進電影院看配音版美國大片的噴是基於什麼心態,是嫌看字幕累?還是就為了聽那句:噢 親愛的……

石斑魚的配音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大話西遊》中那段與紫霞仙子的經典對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石斑魚在配這段的時候語氣是略帶呢喃似哭非哭的,真的非常非常符合當時的情境。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他超越了粵語版,因為星爺的臺詞功力也是很強的,不像如今的許多鮮肉小花需要配音來拯救,原汁原味始終是最好的,但粵語的受眾面是有限的,而石斑魚的功勞就是讓星爺的電影走進了更多人的眼裡耳裡心裡。

為什麼我說絕不認同,因為這裡頭有個主次關係,電影是主配音演員是次,電影沒了配音演員仍然是電影,但配音演員失去了電影就得另謀出路了,這就好比一輛汽車,噴漆是為了讓車子更美觀讓更多人願意掏腰包,難道不噴漆車子就不能跑了嗎?


1943對不起


講真,作為一個非粵語區大陸人,我可以負責人的回答:完全不認同。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區,是一種思維定勢下長久形成的錯誤觀念。打個比方,郭德綱早年間的相聲開始風靡的時候,能夠接受的也僅僅是天津北京一帶,而在南方人眼裡,這種幽默完全沒有了倫理綱常。甚至認為說相聲的都是些混子,流氓之類。這就是誤區,而這種誤區的成因是因為他們不懂這樣的藝術形式。在相聲界,這樣的形式一直如此,術語叫“砸掛”。

同理,周星馳的電影本來就是粵語原聲,只是我們接觸的都是配音演員的二次創作。從接受層面上我們先入為主的接受了配音演員的聲音,看到的是周星馳式的肢體表演。而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語言,這種先入為主的弊端就在於把這種並非原聲的二次創作當成了自己的審美。於是,當我們再去欣賞粵語原聲的時候,那是一個不能接受。而,事實上,如果你懂粵語,你就會發現在配音的二次創作中,很多臺詞被進行了篡改。這無疑是有悖於創作初衷的,並且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我們的趣味性。但這種篡改後的趣味性自然已經與原作有了區別,如此種種,都造成了我們審美上的思維定勢。

隨著流媒體的盛行與發展,我們開始接觸粵語原聲,不再是港片黃金時代通過VCD傳播進來的港片。我們發現原來粵語原聲也是很悅耳很動聽的,甚至在《男人四十》裡,你會發現用粵語讀古詩才是最有韻味的讀法。

有了這樣的認識,再重新去接觸周星馳,你就會發現之前看配音電影時體會不到的精妙了。


壹條電影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周星馳的電影不只是為了搞笑而來的,無論是國語版還是粵語版。

如果覺得周星馳粵語原版的電影不搞笑,一種可能是非粵語體系使用者,無法融入到語言環境中去的緣故,就好像大家看西片原版,很多梗都無法get到,尤其是在看真人秀的時候,相信老外們在笑的時候,你一定是一臉懵逼吧。再近一點的例子,比方說南方人去看二人傳,年輕一點的觀眾可能無法理解,北方人來看海派清口,同樣也會有地域文化的差異而無法理解當中的笑點。

再者,周星馳的喜劇,不僅是靠語言,還需要靠肢體和部分的智慧。僅僅靠語言,那就是段子手,打嘴炮。但周星馳本人就是一個喜劇符號,渾身散發著“無厘頭”的情趣。

所謂的“無厘頭”就是你不懂為什麼,他就這樣說了就這樣做了,前後沒有邏輯關係,下一秒想一想覺得好有趣。這種荒誕的喜劇手法被周星馳發揚光大。

我們在看原版周星馳電影的時候,很多都是周星馳自己的聲音,星爺的聲音比較沙啞,大笑起來的時候尤其,我們看國語版配音的時候,石班瑜會嘗試著賦予周星馳新的喜劇魅力,比方說大笑,國語版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在加上週星馳仰天長嘯的動作就會很令人印象深刻。而在原版裡,周星馳沙啞的笑聲非常短促,有時候笑著笑著就沒聲音了,但也非常生動有趣。

所以,我覺得樓主認為周星馳原版的不好笑,也只是部分觀眾的認知吧,我雖然不是廣東人,但還是可以GET到原本的笑點的。


香港電影


題主真是帶了預設立場來提問題了。

不難猜到題主應該不是廣東地區的人,所以對於粵語應該較為陌生,而周星馳的電影在國內不管哪個地方都比較流行,所以基本上全部都是有普通話配音版的,非粵語地區打一開始接受的,應該就是普通話版本的,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石班瑜的配音版本。

石班瑜的配音,的確是極為優秀的,甚至可以說,周星馳的電影在非粵語地區有如今這般的受歡迎和推廣程度,石班瑜肯定是佔了其中一番功勞的。石班瑜的配音很能抓住周星馳的那種無厘頭言語的精髓,語調音色都非常的恰適。

但是,你能說粵語版的版本要輸於國語版的嗎?那顯然是不能的。

因為我們要真誠面對一個現象,就是基本上所有能稱作是經典的作品,其翻譯後的版本,都是不如原版的。而配音,相當於另外一種形式上的翻譯。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不管是文字也好,還是語言文化也好,都是汲取著當地的養分成長的,而因為周星馳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基於粵語語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勢必粵語版也就更貼近作品的原意及擁有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量的語言載體。

你若是熟知粵語文化的話,可以從周星馳的電影中,得到更多的笑料,更加明白周氏電影對於現實的刻畫和反諷,特別是其中悲劇內核的那幾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至於題主所說的,原版的語調過於平淡,沒有石班瑜配音的那種感覺,這點恰是原版的可貴之處,不惜要藉助語調的刻意,來凸顯其中的幽默,反而沒有太著痕跡的用力過猛的感覺,這是優點。


------------

您的閱讀點贊及關注將是作者持續輸出的最大動力!

犀利獨特的觀點,生動有趣的文字。

閱讀有味文化及娛樂軼事,請點擊關注博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